吳崇明

吳崇明

吳崇明,1964年生,原籍江蘇省灌南縣。揚州師範學院文學學士(1987年)、文學碩士(1992年),南京大學文學博士(2009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崇明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4年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 代表作品:《班固文學思想研究》、《花褪殘紅》
  • 學位:博士
  • 專業:文學
個人簡介,出版作品,作品簡介,目錄,序言,後記,

個人簡介

吳崇明,男,1964年生,原籍江蘇省灌南縣。揚州師範學院文學學士(1987年)、文學碩士(1992年),南京大學文學博士(2009年)。
吳崇明
當過中學語文教師,現為南京日報社副刊部編輯。業餘從事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曾撰寫或翻譯文藝類、新聞類以及學術類作品若干篇,有的被《讀者》、《青年文摘》、人大複印資料以及有關圖書轉載收錄。著有《班固文學思想研究》、長篇小說《花褪殘紅》等。
吳崇明
吳崇明

出版作品

《班固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班固文學思想研究班固文學思想研究

作品簡介

《班固文學思想研究》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書中研究了班固的文學思想,具體包括了:班固的《詩》學觀、班固的賦論及其辭賦創作中的文學思想傾向、班固文學思想對後世文學創作和批評的影響等內容。《班固文學思想研究》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作 者:吳崇明
出 版 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57660
版 次:1
頁 數:564
裝 幀:平裝
開 本:大32開
出版時間:2010-12-01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尊儒宗經博貫載籍寬和融眾——班固的思想性格及其淵源
第一節 尊儒宗經尊漢擁劉
一、以儒家正統思想為主
二、時代政治的影響
第二節 班固的家學淵源
一、班固家學中尊儒宗經的思想傳統
二、班固家學中對儒學以外思想學說的吸收
第三節 崇尚人文,重視文學傳統
第四節 班固的天人觀和性命觀
一、班固的天人觀
二、班固的性命觀
三、班固的懷疑
第五節 班固的性格及其處世方式
第六節 班固的“不朽”觀念
第七節 班固是“通儒”
一、古學今學兼收並蓄
二、採納古文經學派對“六經”的排列順序
三、對“五經”及孔子的看法
四、班固是“通儒”
小結
第二章
第三章 《漢書·藝文志·詩賦略》所體現的班固詩學觀
第四章 隨事立體:班固詩歌及《漢書》創作所體現的文體觀念
第五章 班固的賦論及其辭賦創作中的文學思想傾向
第六章 《漢書》創作所體現的文學敘事觀念
第七章 “抒下情而通諷諭”:從《漢書》引錄詩賦文章看班固的文學觀
第八章 班固文學思想對後世文學創作和批評的影響
第九章 結論:班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在中國歷史上,班固是一位具有多方面的成就而思想又十分複雜的人物。在班固的研究中,存在著許多令人迷惑不解的問題。比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說:“屈原以忠信見疑,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是時周室已滅,七國並爭,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國將危亡,忠誠之情,懷不能已,故作《離騷》,上陳堯、舜、禹、湯、文王之法,下言羿、澆、桀、紂之失以風。懷王終不覺寤,信反間之說,西朝於秦,秦人拘之,客死不還。至於襄王,復用讒言,逐屈原。在野又作《九章》賦以風諫,卒不見納。不忍濁世,自投汨羅。原死之後,秦果滅楚。其辭為眾賢所悼悲,故傳於後。”對屈原的“忠信見疑”和“憂愁憂思而作《離騷》”以為諷諫,給予充分肯定。然而,在同樣出於班固之手的《離騷序》中,他又不同意淮南王劉安對《離騷》義兼《風》《雅》的高度評價,反而批評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然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亦貶絮狂狷景行之士”,說《離騷》中“多稱崑崙、冥昏宓妃虛_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政,經義所載”。又如,班固贊同“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司馬)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的看法,認為其“幽而發憤,書亦信矣”,但同時又責備司馬遷以其“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所撰《史記》,亦“甚多疏略,或有牴牾”,“是非頗繆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漢書·司馬遷傳贊》)不管崇明君最初的研究動機是否起因於上述困惑,他在其所著《班固文學思想研究》一書中,通過對班固《漢書》和其他撰述的詳盡分析,都切切實實地給我們提交了一個足資參考的答案,那就是班固包容通達的思想特色及其依經立論和文學批評的雙重視角,導致了他對屈原等人評論的矛盾性。
《漢書》研究,歷來是中國史學史上的顯學;班固文學的研究,也已有相當豐富的積累。但崇明君的研究,卻既不執著於一般的《史》《漢》比較,也不局限於《漢書》文學研究的窠臼,而是力圖從班固現存的文學作品和《漢書》本身的寫作,從《漢書》撰寫對材料尤其是對詩賦文章的取捨,去抽象和歸納其文學思想和觀念,並以之與班固的文學批評相互參證,從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研究結論。例如,他從班固的《兩都賦》和《幽通賦》等賦作中,揭示其溫雅、弘麗的審美風尚;從班固的《詠史》詩、七言詩和“《漢》志”的創作中,分析其因事立體的文體觀念;從《漢書》紀、傳的撰寫中,探求其詳贍、雅懿和注重典型的敘事思想;從班固承劉向、歆在《漢書·藝文志·詩賦略》中大量著錄的各類歌詩的地域性,印證其“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的詩歌創作理論;從《漢書》中詩賦文章的引錄分析,指出其崇尚典雅、精約的文學創作傾向等等,都能在研究方法上給人以有益的啟示,而不僅僅是其研究結果拓展和豐富了班固以及漢代文學思想研究的範圍與內涵。先師程千帆先生認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不但應注意“古代的文學理論”的研究,而且還應注重研究“古代文學的理論”,注重研究作品,從中抽象出新的文學規律和藝術方法,以不斷地豐富我們的古代文學理論寶庫。崇明對班固文學思想的研究,可謂能深悟程師之道矣。

後記

《班固文學思想研究》原是我的博士學位論文,今蒙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欣愧交集。
我以不惑之年考進南京大學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有幸受業鞏本棟師門下,歷六年寒暑而致力於學,其間酸甜苦辣皆不足道,心中唯有幸運和感恩。
當初考博求學,一是興趣所在,二是生存所迫,三是彷徨無依。所幸者,讀書使我學識增長,技藝增強,境界提升,遂漸漸“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所憂懼者唯恐學無所成、身無所立而已。而這種轉變,極賴本棟師點化。曾記入學之初,本棟師即教我“敬業,樂群,勤奮,謙虛”,言之諄諄,音猶在耳。求學期間,本棟師“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言傳身教,循循善誘,使我欲罷不能。能完成學位論文,實與導師精心指導分不開。不僅學位論文,包括平時所寫文章,大到確立選題、謀篇布局,小到遣詞造句、標點符號,本棟師無不仔細審閱,有錯必糾。恩師的嚴謹學風和高尚情懷,已經轉化為一種人格力量,時時激勵我、鞭策我,讓我在學術道路上永遠不敢掉以輕心。遇此良師,實乃三生有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