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國(宋宣和二年(1120)進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宋宣和二年(1120)進士,任考功郎官。曾以太常寺少卿出使金國,金背棄盟約,藉故威脅,索糧略地。安國毅然正色曰:“我首可得,我節不可奪,惟知竭誠死王事,王命烏敢辱。”金人不敢冒犯,遂被留作人質七年,終不變節,建炎年間(1127—1130)遣還。後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市)知州,卒於袁州(今宜春市)知州任上,享年五十六。入祀麗水鄉賢祠。

基本介紹

  • 本名:吳安國
  • :鎮卿
  • 出生地:福建
  • 主要成就:宋宣和二年(1120)進士
祖籍介紹,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祖籍介紹

遠祖自江蘇遷居德清縣。祖父吳庠官處州,遂舉家定居麗水

人物簡介

吳安國,字鎮卿,福建人,架空歷史小說《新宋》中的人物。性格狂傲但善於用兵,小說中鮮有敗績的名將。

人物經歷

在《新宋》位面的歷史中,熙寧五年,吳安國至汴梁參加省試,並認識石越。因為呂惠卿石越所主導的白水潭書院的矛盾,遭受池魚之殃,由第三等進士出身,被降到第五等同進士出身。
熙寧六年,段子介與吳安國酒樓鬥毆,遭秦觀奚落,由是決心棄文從武,準備參加武舉。同年八月,崇政殿武舉殿試,被皇帝親點為七人武進士及第之一,授左侍禁,入捧日軍任指揮使。
熙寧八年,大宋改官制,吳安國進入講武學堂學習,並轉入驍騎軍。因為幾次在演習中表現出色,甚至屢屢擊敗其長官王厚,在驍騎軍中頗為出名。也因為其桀驁不馴,讓王厚又氣又愛,後劉昌祚把他調入旗下任神銳軍第二軍第一營指揮使、御武校尉。
熙寧十年,平夏城之戰中,神銳軍第二軍第一營受命增援友軍,遭遇優勢敵軍。第一營利用吳安國發明的騎兵分合攻擊之法,殺敵甚多,但戰鬥結束後,只有三百餘人存活。第一營的軍旗因為掣旗戰死,被西夏人繳獲,按大宋新修訂的軍法,第一營被撤消編制。吳安國在戰後也被彈劾為驕橫跋扈,後被游騎將軍綏德軍知軍,兼雲翼軍都指揮使種古看中,將其調入雲翼軍。
綏德之戰,吳安國在西夏軍幾乎攻破城池時,違令出動出擊,挽救了危局。後又識破西夏軍挖地道的戰術,領軍焚燒了敵軍的地道,功勳赫赫。
熙寧十一年到熙寧十二年,宋軍收復橫山,吳安國屢次出擊各部落,對比另一路姚兕不要任何俘虜的做法,被吳安國攻擊的部落除了酋長與抵抗的戰士被殺之外,大部分都成為了俘虜。
熙寧十三年,吳安國升任雲翼軍的營都指揮使。
熙寧西討中,吳安國率軍任全軍前哨,專責搜尋大軍前方八十里至一百五十里以內之地界,將一切與軍情有關之內容回報中軍。但其用兵迅疾,輕兵奪取了銀州,並使西夏軍放棄了彌陀洞。宋將折克行率騎軍大破西夏名將梁永能部,宋軍以吳安國為將,率兩個營的騎軍追擊梁永能。
吳安國率部圍梁永能於北部風沙草原某處。梁永能突圍失敗,拒絕吳安國招降,自刎。
伐夏結束後,屢立戰功,積功官至昭武校尉的吳安國由於性格關係,被排擠到河套,十餘年一直任天德軍知軍兼河套蕃騎都指揮使未得升遷。
紹聖七年,宋遼大戰中,吳安國以奇兵身份出擊,由太行山小徑攻入遼國,攻占靈丘、飛狐,並配合段子介在易州一戰大破遼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