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堂

君王堂

君王堂又名帝王堂,原位於長樂路165號,建於1928年,1933年正式為外國天主教徒講英語的堂口,第一本堂神甫麥道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君王堂
  • 外文名:帝王堂
  • 原位於:長樂路165號
  • 建於:1928年
  • 用途:外國天主教徒講英語的堂口
  • 類別:天主教堂
  • 位置:中國上海市
教堂簡介,教堂歷史,

教堂簡介

君王堂明顯帶有外國僑民教會色彩,還設有彈子房、桌球房、羽毛球、網球場、茶點室,專供外國教徒享用。建堂初期有教徒1700多人。1950年該堂宗教活動頻繁,全年進行彌撒祭2600多次。1961年有教徒2309人。“文革”時期,教堂關閉,活動停止,教堂移作他用。1985年由於建造新錦江大酒店而拆除原教堂,當時談妥移地重建新堂歸還教會。1993年4月25日新堂在新址(巨鹿路361號)舉行開堂彌撒,主教金魯賢主持活動。

教堂歷史

君王堂原位於法租界中心的蒲石路165號,東臨聖母院路(今瑞金一路),毗鄰華懋公寓(今錦江飯店),對面是震旦女子文理學院(今上海社會科學院址)及震旦女中,於1928年由天主教南京宗座代牧區輔理主教惠濟良創建,耶穌會會長山宗泰主持祝聖儀式。1933年定為英語堂口,主要服務於操英語的外國僑民,亦有一些中國教徒參加,例如京劇演員言慧珠。該堂外觀圓形,內部裝修精美,教堂後面有兩塊很寬闊的草坪,並設有彈子房、桌球房、羽毛球、網球場、茶點室,為上海各教堂所獨有。
1951年2月1日,天主教震旦大學被政府接收,傳教士退出學校,於是該校天主教學生的神師朱樹德改任君王堂本堂神父,朱洪聲任副本堂神父,兩人都曾在海外留學,知識淵博,信仰熱誠。朱樹德神父在君王堂成立大專教理小組,邀請蔡石方、陳天祥、陳雲棠等神父講道,吸引了五、六十位青年學生熱誠投入宗教生活[2]。當時君王堂的唱經班也頗具水準,美國神父柏世安的男低音,陳奇妍的女高音,和陳魯似的電子琴,以及男女四、五部合唱,吸引許多教友,以致堂內總是爆滿。在1950年代,該堂宗教活動頻繁,信徒人數有較大增長,到1961年達到2309。
1951年11月13日,龔品梅主教與耶穌會格壽平會長在君王堂為殉教的張伯達神父舉行致命者彌撒聖祭。
1953年5月11日(中華聖母占禮日)下午,根據龔品梅主教指定,在君王堂大草坪舉行了盛大的天主教上海教區恭迎聖母儀式。大專院校的公教青年團團員抬著法蒂瑪聖母像在前引導,後面是熱切而龐大的教友隊伍,龔品梅主教在台上檢閱,宣布奉獻上海教區於聖母,並鼓勵教友搶救靈魂,青年學生完全奉獻。
1953年6月15日夜,上海市公安局同時搜查帝王堂等處天主教機構,逮捕13名“帝國主義間諜”,君王堂的本堂神父朱樹德,以及外籍神父,包括斐神父(Fr. Plilips)、何神父(Fr. John Houle)等都在這時被捕,判處徒刑,皋神父(Fr. Gatz)和柏世安神父(Fr. Palm)則被關在三樓氣樓,數月後驅逐出境。6月17日,以帝王堂為中心的一批教徒和公教青年團團員進行示威[6]。堂內聚集大批教友不斷念玫瑰經,等候神父,於是警方批准朱洪聲神父每天早晚出來兩次做彌撒。1954年4月,解放軍退出君王堂。1955年9月8日夜,上海市公安局出動大批警力,君王堂本堂神父朱洪聲和龔品梅主教以及30多名神父同時被捕。此後君王堂繼續開放,1959年調整活動場所時,君王堂繼續作為盧灣區保留下來的2座天主教教堂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君王堂被盧灣區造反派組織占用,後由市油畫雕塑創作室占用。1985年,拆除教堂,用於建造新錦江大酒店
1993年4月25日,君王堂新堂在巨鹿路361號新址開堂。天主教上海教區的英語彌撒一度設在君王堂新堂,2002年遷至重慶南路聖伯多祿堂。現在該堂主日只有中文彌撒,約300人參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