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安事件

君安事件

1998年,一名被君安證券有限公司開除的職員向有關部門告狀,將君安證券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國慶等人悄悄進行的MBO捅破,由此引發了一場“君安震盪”。恰好公司財務部門發現有10億元人民幣公款不知去向,於是,引起監管部門注意。在君安事件中,原君安領導層的一項主要罪名就是侵吞國有資產,將國有資產變相轉入私人名下,張國慶也因為“虛假注資”和“非法逃匯”等罪名入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君安事件
  • 1998年張國慶
  • 虛假注資:非法逃匯
  • 君安證券:深圳人民銀行證券管理處副處長
事件背景,事發,處理,始末,君安介紹,相關人物,楊駿,張國慶,

事件背景

1992年8月,時任深圳人民銀行證券管理處副處長的他下海創辦君安證券,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君安證券設立之初,由包括軍隊企業在內的5家國有企業投資,註冊資本5000萬元。君安創辦後,中國股市牛氣沖天,張國慶靠他的神秘背景及強勢手腕迅速崛起。
君安的輝煌時期,正是《證券法》出台的前夜,證券商可以任意縱橫,操縱股價,將遊戲規則玩弄於股掌之間。在深圳股市中,張國慶一人獨大,儼然是南中國最強悍的大鱷。1993年至1998年間,君安共為100多家企業承擔A股、B股上市及配股業務,籌資總額近300億人民幣。君安在國內下轄60多家證券營業部,其交易量一直在深交所居第一、二位,在上交所也在前六名之列,其國債交易量也居全國前十名。到1997年底,君安的總資產達175億元,利潤7.1億元,名列全國第一。
此時之君安如日中天,業界甚至將中國股市的這段時期稱為“君安時代”,張國慶與萬國的管金生、申銀的闞治東並稱股市“三大教父”。在事業到達巔峰之際,張國慶開始考慮君安的股權改造。他構想用國際通行的MBO方式來完成君安股權的改造,也就是經營層以回購的方式獲得公司股份,最終實現對企業的控制權。張國慶此時既是公司的總經理,又是董事會的主席,身兼經理人和資本代表的兩重角色,自然有制訂規則、雙手互套的便利。然而,此時的君安已經陡然坐大,經營層回購所需資金非一筆小數目。於是,張國慶等君安高管便展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財技”,到1997年,君安增資擴股到7億。經過巧妙安排,君安職工持股會變成君安證券的實際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達77%,其餘的國營股東們最大的一家股權也被降低到7%左右,君安職工持股會的兩大股東分別是“新長英”和“泰東”,為張國慶團隊所控制的兩個投資公司。這位“君安教父”用一年半的時間,就把中國最大的證券公司改造成了一家由私人占大股的證券公司,國有公司仍在君安擁有股份並分得紅利,但其權益早已被大大稀釋。

事發

一名被君安開除的職員向有關部門告狀而引發了一場“君安震盪”,這大概也是張國慶等人所始料不及的。
1998年當時是一封舉報信將張國慶等人悄悄進行的MBO捅破的,由此引發了一場“君安震盪”。恰好公司財務部門發現有10億元人民幣公款不知去向,於是,引起監管部門注意。《財經》雜誌早前著手“君安事件”的報導稱,國家審計署對君安的審計在1998年9月間結束,君安事件的謎底就此揭開。原來,當初張國慶是靠調用一筆賬外收入在外註冊自己控制的公司,輾轉獲得君安的大部分股權。審計署查明張國慶等人“賬外違法經營隱瞞轉移收入”的總額在12.3億元左右,其中約2.3億元已在查處前夕返還公司。張先後動用5.2億元,獲得君安約77%的權益。張國慶等君安高管在處理產權方面無疑展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財技”,雖然在今天這種MBO財技在中國企業已進行得如火如荼,甚至顯得平淡無奇,但在當時卻是君安首開先河的大膽創新。
君安證券在1997年進行增資擴股到7億。張國慶等高管藉機進行一系列巧妙設計。經過安排,君安職工持股會變成君安證券的實際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達77%,原大股東合能集團持股僅7.71%,成為第二大股東。君安職工持股會的兩大股東分別是“新長英”和“泰東”,分別為當時君安董事長張國慶和總經理楊駿控制的兩個投資公司。

處理

君安在過去十八個月中其實已成為一家私人占大股的證券公司。國有公司仍在君安擁有股份並分得紅利,但其權益早已被大大稀釋。在君安事件中,原君安領導層的一項主要罪名就是侵吞國有資產,將國有資產變相轉入私人名下,張國慶也因為“虛假注資”和“非法逃匯”等罪名入獄。

始末

92年,君安證券創辦。包括5家國有企業投資,註冊資本5000萬。
93-98年,為百家企業承擔A股、B股上市及配股業務,籌資近300億。
國內下轄60多家證券營業部,其交易量居深交所第1、2位。
97年,增資擴股到7億。經安排,君安職工持股會變成實際控股股東,持股達77%,其餘最大股權降到7%。
職工持股會兩大股東是新長英和泰東。分別為董事長張國慶和總經理楊駿控制。一年半內,最大證券公司變成由私人占大股的證券公司。
一名被君安開除職員向有關部門告狀引發一場“君安震盪”。恰好,財務部門發現10億公款不知去向。
1998年9月審計署對君安審計,張國慶調用賬外收入外註冊自己控制公司,輾轉獲得君安大部分股權。總額12.3億,其中2.3億在查處前返還。

君安介紹

成立
1992年,5家背景強大的國有公司作為投資人,共同投資5000萬元創辦了君安證券公司。公司名稱中的“君”字即為“軍”字的諧音,表明當時的某些股東具有軍隊背景,其最大股東合 能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就是當時廣州軍區司令部第二部(情報處)的下屬公司。1992年8月,經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特區分行批准,深圳君安證券公司正式成立。
國泰君安天價薪酬曝光國泰君安天價薪酬曝光
領導
經推薦和選舉,由合能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委派的黃盛業(原廣州軍區司令部第二部軍官)出任公司董事長,深圳新技術創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大生、香港國君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湧泉分別出任副董事長。經任命,前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特區分行證券管理處長張國慶出任總裁,張漢生出任副總裁
業績
君安證券成立之後,以創新的精神和靈活的機制,成為一家作風強悍、很有個性的證券公司,在中國證券市場上迅猛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業績。
一級股票
在一級股票發行市場上,從1993年到1998年,君安共為100多家企業承擔A股、B股上市和配股業務,籌資總額近300億元。
股票交易代理業務
股票交易代理業務方面,君安在國內首推投資襄理制度,其下轄的60多家證券營業部,交易量一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居第一、二位,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也在前6名之列,總交易量超過某擁有120個營業部的證券公司。
股票交易自營業務
股票交易自營業務方面,君安的表現也非常活躍,市場傳聞多隻股票的莊家均為君安,如1995年的蘇常柴、川老窖,1996年的發展、長虹、粵電力、連大冷,1997年的鄭百文、神馬、申華、大飛以及1998年的武鳳凰、民族化工、海信等。
研究發展
在研究發展方面,君安的理念是“資訊研究先行”,其證券研究所是全國證券公司中被公認為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
資產管理
在資產管理方面,創立了中國最早的基金之一——君安受益,並且推動了中國最早的一次公司購併——君安萬科之爭。
員工激勵機制
員工激勵機制方面,雖然君安屬於國有控股企業,但公司的分配體系和激勵機制(針對高級經理層以下職員)非常靈活。當時,國有企業基本上還執行國家統一的工資分配製度,而君安業績獎勵制度給職員帶來的高收入在行業內已是眾所周知。例如,一個較大規模的營業部經理的年收入可達80~100萬元,而某些從事自營二級市場股票交易的人員,在為公司實現高利潤的同時,年收入最高可以達到500萬元以上。
公司盈利及股東收益
在公司盈利及股東收益方面,1997年淨利潤達到創紀錄的7.11億元,在全國證券商中是最高的(有傳聞說實際的盈利水平遠高於此)。1997年年底,公司的總資產已達到175億元,雇員超過2 300名。
1996年11月,君安證券公司增資擴股的申請獲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註冊資本從5 000萬元擴大到7億元人民幣,並由深圳新長英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深圳泰東實業有限公司控股。增資擴股後,原股東中國農業銀行深圳信託投資公司、中信實業銀行深圳分行退出。

相關人物

楊駿

因肝癌去世,終年44歲
楊駿,曉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與趙丹陽劉明達但斌並稱為中國私募基金四大天王。
楊駿因肝癌去世,終年44歲楊駿因肝癌去世,終年44歲
楊駿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有近20年中國及海外的金融及投資業務經歷,曾任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君安證券有限公司總裁。儘管楊駿看上去年齡不算大,但是在中國證券行業,已是元老級人物。因為在10年前,年僅30多歲的楊駿,已經出任當時國內最大的證券公司君安證券的總裁,管理過上百億元的自營資金。
1998年“君安事件”東窗事發,楊駿受到牽連,他也因此放棄了將君安證券打造成國際級的投資銀行的想法。“君安事件”平息後,2001年楊駿重出江湖,成立曉揚投資管理公司,主要投資於香港股市。曉揚投資2001年至2007年年均投資回報率都在30%以上。
2009年6月23日私募界元老級人物———曉揚投資董事長、原君安證券總裁楊駿22日下午因病去世,終年44歲。

張國慶

國泰與君安合併前的君安證券總裁張國慶
1992年,退役軍人張國慶在深圳創辦君安證券,此後,君安在中國股市翻雲覆雨長達五年。其咄咄逼人的態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達到高峰。在發跡於1996年至1997年的大牛市中,君安頻頻得手,尤其在長虹一戰中大獲全勝,攫取了超過40億元真金白銀的進項,君安也一度執市場之牛耳。
在君安事件中,原君安領導層的一項主要罪名就是侵吞國有資產,將國有資產變相轉入私人名下,張國慶也因為“虛假注資”和“非法逃匯”等罪名入獄。
張國慶被捕後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裡,外界鮮有其訊息。張已經出獄的訊息更是秘而不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