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朝皮影

同朝皮影

皮影藝術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戲曲形式。源於中國秦漢時期,盛行於唐代。曾在陝西的大荔朝邑乃至華陰華縣渭南一帶甚為活躍。皮影是民間“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是一種用獸皮雕刻製成的人物形象,活躍於舞台。這種人物形象,起初用厚紙製作,後發展為以驢皮、牛皮為原料,刻後上彩,其風格如同民間剪紙,頭和身軀、四肢分別雕刻,用線連線,表演時活動自如。“皮影戲”的最大特點是“演員”為皮影,由藝人牽手操作皮製人物剪影,通過燈光投影於白色幕上,映出人物造型,並賦以動作,從而完成“做、打”,達到表演故事的目的,幕內配以相應的劇情唱腔和道白,並配有各類打擊樂和弦樂管樂演奏音樂,形成完整的戲曲表演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朝皮影
  • 外文名:pi ying
  • 類型:雕刻藝術
  • 盛行時期:唐代
  • 源於:秦漢時期
簡介,表演,碗碗腔,走出國門,文化傳承,

簡介

同朝皮影
同朝皮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無數的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東路皮影即同朝皮影的雕刻藝術風格。同朝皮影以牛皮為原材料,進行生皮加工,經過刮磨,使其牛皮呈透明體,薄厚均勻,硬度適中,有利於藝人創作雕刻。同朝皮影的顯著特徵為:造型小巧玲瓏,影人高度比為五比一。一般頭顯大以突出其人物個性,變形巧妙,面部以空面陽刻為主,亦有實面陰刻,鼻尖口小,口以朱紅點染,若有若無而頗有畫龍點睛之神奇,精巧秀麗,線條流暢,刀工精湛,服飾圖案豐富多彩,花鳥、龍鳳、鱗甲、水紋、花邊、團壽,應有盡有,形象生動。其性格從雕刻的皮影中便可一目了然:文人雅士以平眉表現出其清秀文靜;武生將軍以立眉表現出其英武雄悍之神態,且前額突出,更顯神充眉宇;旦角清麗可人,婷婷玉立,俊俏嫵媚,楚楚動人。影人結構大體分為頭部、雙臂(大、小臂)、雙手、身軀、雙腿(上部以衣裙代替、下部與雙腳相連)等共11部分組成。肩關節和肘關節、手腕、膝部、腰部都以線相連,活動自如,每個影人頭皆可卸換(特殊的影人除外),表演起來栩栩如生。同朝皮影的色彩艷麗,至今仍是藝人、觀眾和收藏家鐘愛的珍品。
同朝皮影亦同其它皮影一樣,需要專門的舞台設施。古時候,皮影搭台甚為簡便,“兩張方桌、九塊木板、木椽七長八短、五張蘆席一卷,四條撇繩一挽,撇一個钁頭,你就甭管”。占地小,搭卸快,隨便一個場地即可開演。舞台的正面為“亮子”,即白布做的影幕。影人在舞台內貼“亮子”進行表演活動,影人貼在“亮子”上,通過燈光照射,將影人照射在“亮子”上,這樣,觀眾在舞台前就可觀賞皮影戲了。

表演

皮影的表演一般由五人完成,後改革增加人數,所謂“七緊八慢九消停”。皮影的表演主要靠“牽手”和“前聲”來完成。“牽手”操竹棍以完成皮影人物的表演動作,即完成戲劇中的“做、打”;“前聲”主唱生旦淨醜和道白、說戲,併兼使月琴、手鑼、堂鼓、尖板,另外還要幫簽。“後台”司勾鑼、銅碗、梆子、寅鑼。“上檔”拉二弦、司閃子、吹嗩吶、吹長號,兼答“岔子話”;“下檔”為拉板胡,兼拆簽等。皮影的唱腔為碗碗腔。

碗碗腔

同朝一帶流行的皮影戲唱腔——碗碗腔是專門用於皮影表演的。20世紀50年代在由朝邑縣碗碗腔劇團改革後搬上了舞台,以真人演唱。
據史料記載,“碗碗腔,來自同朝一帶。大荔碗碗腔被譽為正宗碗碗腔。流傳於關中東部。”《陝西省戲劇志》中稱“碗碗腔是大荔、朝邑一帶流行的皮影戲腔調。其名稱來源,一說因其節奏以打擊小鋼碗而得名;一說因演奏用的樂器月琴原來稱為‘阮鹹’,又名‘阮兒腔’,衍化為碗碗腔;一說因演皮影需要油燈碗照明而得名”。“碗碗腔”在清乾隆年間在李十三的“十大本”問世前就已經形成了。碗碗腔主要唱板,如慢板、慢緊板、緊板、流白、疊腔、三不齊、單句送等都與其它劇種唱板不同。民間一直有“華州的迷胡、合陽的線,同朝的燈影天下傳”的說法。嘉慶、道光間同朝一帶名班社主要有:李家班、喬家班、三家班、參子班、祥盛班等。碗碗腔皮影戲的著名藝人極多。清代有七喜、參苗子、一桿旗等人,民國時則有李家三代即韋林的核桃、李義瑞、李有才、李存才父子、雷文立王四貴等人。
碗碗腔的唱腔清麗典雅,委婉細膩,聲律、格律及韻律都很有講究。碗碗腔行當齊全,演唱時真假聲結合併用。一般吐字多用真聲,拖腔多用假聲。老生、老旦、鬚生、丑角多用真聲,花臉用喉音,而唱腔多花音。配樂細膩纏綿悅耳。坊間流傳有“一清(曲子戲)、二簧(漢調二簧)、三秦腔,細膩不過碗碗腔”的美譽。其主要唱板有:慢板、東路、二八板等二十多個。它的音樂節奏較複雜,旋律起伏較大,極富有個性。
碗碗腔音樂通過板式的變化來表達一定的感情和內容,根據劇情的發展變化套以相應的音樂,達到優雅、細膩、婉轉動聽、纏綿的藝術效果。它的歡音長於表現歡快明朗、節奏感強烈的情緒,使人歡欣鼓舞;苦音擅長表現悲痛、哀怨、憂傷的情感,如泣如訴、催人淚下。碗碗腔配樂既具有高雅的宮廷韻味,又具平民色彩,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雅俗共賞的傳統戲曲藝術。

走出國門

近年來,《同州皮影》以它獨特的魅力,先後出訪德國,參加德國薩爾州首府薩爾布呂肯市建市1000周年“中國文化周”演出活動,並訪問了盧森堡比利時義大利荷蘭等國。參加了上海世博園的演出和全國等地的文化交流演出,所到之處受到各路媒體的關注和高度評價,為對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文化傳承

同朝皮影戲經過上百年的流傳,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時至今日,每逢廟會、婚喪嫁娶、賀壽節日、喜慶之時,當地人多請皮影戲來助興,成為民眾不可缺少的一種娛樂形式。曾被譽為“宮廷音樂”、“陝西一絕”,為了保護傳承同朝皮影戲藝術,大荔縣文化部門從2005年開始挖掘整理相關資料,並組織展演活動,讓這一民間小戲走進了藝術殿、堂,成為人們大荔文化宣傳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