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寺賞牡丹

《吉祥寺賞牡丹》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敘事詩。詩人主要敘寫了與杭州百姓一同賞牡丹的歡樂氣氛及百姓看其醉歸的情景,詩句誇張,語意詼諧,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倔強、灑脫的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吉祥寺賞牡丹
  • 作者:蘇軾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蘇軾文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吉祥寺賞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
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
十里珠簾半上鉤。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吉祥寺:寺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簪(zān)花:在頭上插花、戴花。
③羞:難為情。
④扶:攙扶。
⑤珠簾:珍珠綴成的帘子。
⑥半上鉤:帘子全部捲起來。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戴上一朵鮮艷的牡丹花自己並不感到難為情。
牡丹花因為被插在老人頭上而感到難為情。
賞花飲酒,沉醉歸來,引得路人鬨笑。
十里長街,珠簾上卷,百姓們爭看這位放蕩不羈、走起路來東倒西歪的太守。

創作背景

熙寧五年(1071年)五月二十三日,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跟隨知州沈立去吉祥寺僧人守璘的花園中集會賞牡丹,賞花第二天沈大人向眾人展出十卷《牡丹亭》,蘇軾看到賞花畫面的壯觀、恢弘的書籍以及與諸位市民一同遊玩的快樂有感而寫下這首《吉祥寺賞牡丹》。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此詩即是當時記實之作,表現了觀賞牡丹的熱烈場面和詩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兩句是寫詩人簪花之趣。雖說當時禮俗士大夫集會時可以簪花,但老人簪著花成群結隊走在街市上,終覺有些不好意思。為了突出這種心態,作者掀起一道波瀾,“花應羞上老人頭”,說花不願上老人的頭。而事實是,不管花願意與否,還是上了老人的頭,增添了不少情趣。兩個“羞”字,一說人,一說花,相映成趣,語妙天下。同時說明包括詩人在內的官吏最終還是樂於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從而進一步縮小了官民距離,更有意義。
第三、四兩句是寫詩人醉歸而路人嗤笑的場景。這裡詩人恰當地用了杜牧之詩:“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簾卷上,走出門來觀看這支浩蕩的插花隊伍的經過,只需要點出這一點,當時盛況就好像在眼前。於是,官民同樂的主題也就圓滿地表現出來了。詩人之所以在珠簾上鉤時用“半”字,是因為作詩需要留有餘地,給讀者以想像空間,說全上鉤,而詩貴活。
前後聯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貼切靈活,不著痕跡,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複使用,更使詩的音節迴環往復,有助於
這首詩運用誇張、擬人修辭手法並且連用幾個動詞,有利於渲染出一種喜劇情調氛圍,體現了詩人極高的文學造詣。表現出詩人超曠豁達、狂放不羈的襟懷。在這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我們不難領略到詩人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顧澎榮:“詩人襟懷瀟灑,悠閒輕快,自得自足之樂,溢於言表。”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曾任中書舍人、禮部尚書、大理評事等官。學識淵博,與蘇洵、蘇轍合稱為“三蘇”,其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為豪放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擅長楷書、行書。主要作品有《南行集》、《蘇東坡集》、《超然集》、《黃樓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