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松森星表

史密松森星表

史密松森天體物理台的星表是從早先編輯的天體位置表中匯整而成的,但只收錄到光度9.0等且自行運動已經精確測量過的恆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密松森星表
  • 特點:與HD星表有大量的重疊性
  • 排序方法:依照赤經位置來排序
  • 介紹:記載天體各種參數的表冊
  • 總數:258,997顆
  • 恆星位置:以2000.0分點標示
概述,排序方法,星表介紹,

概述

他與HD星表有大量的重疊性,但沒有自行資料的就被刪除了。原本的恆星位置使用1950.0分點來標示,但最後一版已經改用2000.0分點。SAO星表較大的變動是增加了一些HD星表沒有的資料:恆星的自行,因為這是很有用的資料;與HD和Durchmusterung 序號的互動參照,在最後的一版中仍然被保留著。
在這份星表中的恆星都冠上字母SAO,再跟隨著序號,總數為258,997顆。恆星以赤緯分區,每10度為一區共分為18區,在每一區中的恆星,依照赤經位置來排序。

排序方法

在這份星表中的恆星都冠上字母SAO,再跟隨著序號,總數為258,997顆。恆星以赤緯分區,每10度為一區共分為18區,在每一區中的恆星,依照赤經位置來排序。

星表介紹

星表就是記載天體各種參數(如位置、運動、星等、光譜型等)的表冊。通過天文觀測編制星表,是天文學中很早就開始的工作之一。公元前四世界。中國戰國時魏國天文學家石申《石氏星經》,其中載有121顆恆星的位置,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今已失傳。公元前二世紀,喜帕恰斯編制了一本載有1,022顆恆星位置的星表。由托勒密抄傳下來,這是古代著名的星表。
史密松森星表
隨著中天觀測原理的提出和新式望遠鏡的採用,星表精度日益提高。特別是布拉得雷測定的恆星位置,有較高的精度。他的星表對以後編制基本星表的工作有重要的貢獻。貝塞耳將布拉得雷星表的恆星數擴充到50,000顆,於1818年出版新的星表;後來又編成有63,000顆星的星表。1859~1862年,阿格蘭德爾出版波恩星表,簡稱BD星表,他的助手和繼承人申費爾德於1886年出版了它的續表SD星表。BD星表及其續表刊載了在赤緯+90°~-23°天區內亮於 9等的457,847顆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