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歌仔

台灣歌仔

台灣歌仔是流行於台灣省各地的傳統戲曲劇種,與福建南部的五句落板錦歌等曲種有著歷史淵源關係。明天啟年間,漳州人顏思齊帶領 4萬多人到台灣開荒,明末鄭成功又率領數萬漳州、泉州軍民收復台灣,都曾把錦歌作為鄉音傳入台灣。從此,逐漸結合當地的“採茶”、“褒歌”、“車鼓”、“竹馬”等民歌曲調,發展而成民間說唱風格的新曲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歌仔
  • 名詞類型:戲曲劇種
  • 名詞領域:戲曲藝術
  • 地區:台灣
特點,曲目,

特點

台灣歌仔所唱曲調稱歌仔調,它的主要曲調為“七字仔調”(七字一句,四句一節)和源於錦歌的“四空仔”。另外還有“大調”(或稱“倍思”)、“台灣雜念仔調”,也都源於錦歌。教唱歌仔調的地方叫“歌仔館”。每逢婚喪喜慶或節日演唱歌仔調的樂隊叫“歌仔陣”。書肆刊刻的唱本叫“歌仔冊”。歌仔的唱詞,用台灣語言聲韻寫作。開頭都有“引子”,起靜場的作用。演唱到高潮之處留“關子”以吸引聽眾。結尾處叫“煞尾”。大部分歌仔是文化不高的說唱者編寫的,既是唱給人們聽的曲藝,也是在市民、鄉民中流傳廣泛的通俗讀物。歌仔的題材廣泛,有歷史題材、民間傳說故事題材、武俠故事題材、宗教故事題材,也有知識性的作品。
台灣歌仔台灣歌仔

曲目

傳統曲目《陳三五娘》、 《山伯英台》、 《呂蒙正》、《鄭元和》稱為“四大套”;《孟姜女》、《妙常怨》、《安童鬧》、《井邊會》、《昭君和番》、《董永賣身》、《金花看羊》、《雪梅思君》稱為“八小折”。反映當地勞動人民生活的作品有《台灣民主歌》、《工場打鐵歌》、《農場相褒歌》等。還有一部《楊本縣過台灣歌》長達 6集,敘述一個姓楊的知縣,於清光緒年間奉旨到台灣尋找國寶的故事。其中敘及鄭成功的事跡和霧社起義等歷史事件,並描述了台灣的山川、地理、風俗習慣等,具有史料價值。早期的歌仔冊都是木刻本,由廈門會文堂、博文齋等書肆刻印後運銷台灣,後來則由當地的竹林書局、捷發書店鉛印發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