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燕昭延郭隗

古風·燕昭延郭隗》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古風五十九首》中的第十五首(一本為第十四首)。這是一首以古諷今,感慨懷才不遇的五言詩。此詩用借喻手法,通過燕昭王築台尊禮郭隗、招聘賢士的歷史故事,反應當時統治者的昏庸腐朽:為了享樂,他們不惜珠玉買笑;對待賢士卻是棄之如塵埃,養之以糟糠。前四句寫燕昭王求賢若渴,而群賢畢至的故事,闡明理想的明君賢臣對賢才應有的態度。接著詩人把批判的鋒芒指向現實,理想的明君賢臣和現實中的權貴對賢才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結處以黃鵠為喻,坦率地表露了自己的憤激心情。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古風
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台
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
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方知黃鵠舉,千里獨徘徊。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燕昭:即燕昭王。延:聘請。郭隗:戰國時燕國人。據《史記·燕昭公世家》記載:戰國時,燕昭王欲報齊國侵占國土之恥,屈身厚幣招納天下賢士。郭隗說:“要想招致四方賢士,不如先從我開始,這樣賢於我的人就會不遠千里前來歸附。”於是昭王修築宮室給郭隗居住,像對待老師一樣尊重他。後來樂毅、鄒衍、劇辛等都相繼來到燕國。當鄒衍到燕國時,昭王親自拿著掃帚,屈著身子在前掃除路上灰塵,恭敬相迎。後任樂毅為上將軍。樂毅為燕國攻下齊國七十餘城。
②黃金台:據《上谷郡圖經》載,黃金台在易水東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於台上,以延天下之士。台故址在今河北易縣東南。
③劇辛:戰國時燕將,原為趙國人,燕昭王招徠天下賢士時,由趙入燕。
④鄒衍:亦作騶衍,戰國時著名的哲學家,齊國人。
⑤奈何:怎么,為何。青雲士:指身居高位的人,即當權者。《史記·伯夷列傳》:“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後因以“青雲士”喻指位高名顯的人。
⑥買歌笑:指尋歡作樂。
⑦舉:高飛。黃鵠舉:相傳春秋時魯國人田饒因魯哀公昏庸不明,自比為“一舉千里”的黃鵠(古書中“鵠”、“鶴”常常通用),用“黃鵠舉矣”,表示要離開魯國。

白話譯文

燕昭王延請郭瑰,高築起了黃金台。劇辛從趙國投奔燕國,後來鄒衍也從齊國奔來。可是如今的當政者,卻棄我如同塵埃。他們寧肯花珠玉來買歌看舞,卻以糟糠養賢才。此刻我方明白,黃鶴為什麼要遠君而去,千里高飛獨自徘徊。

創作背景

此詩當為李白在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將離開長安時所作。因仰慕尊重人才的燕昭王,對當權者不重用賢士而不滿,有感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燕昭王禮賢下士,是封建社會懷才不遇的士階層所景仰的賢王,郭隗等得遇明主,被封建社會懷才不遇的士階層所羨慕。李白用燕昭延郭隗典所寫的詩不只一首,大多是抒發了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古風·燕昭延郭隗
這首寄慨而抒懷的五言古詩,開篇四句即以燕昭王求賢的典故入詩,其旨意是十分明顯的。“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台。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郭隗、劇辛、鄒衍皆為當時之名士。據《史記·燕世家》載:燕昭王以被齊國襲破為恥,決心招攬天下賢士以報齊仇,郭隗對燕昭王說:“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於隗者,豈遠千里哉!”意思是君王要想招賢攬士,不如先從我開始,這樣比我賢能的人都會不遠千里來歸附於君王。燕昭王立即為郭隗築宮室並以師尊之,又築高台,置千金於上以延請天下賢士,這樣一來,劇辛、鄒衍、樂毅等名士皆紛紛而至,燕國遂強大。在這四句詩里,李白即表達了自己對燕昭王的仰慕,也顯露了自己對郭隗等賢才得遇明主的企羨,而生不逢時的喟嘆也充溢了字裡行間。如果說前四句旨在頌古中透露出自己的願望和企羨,而中四句則意在諷今中表明自己的激憤和不平。“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青雲士,原指立德立言的高尚之人。語出《史記·伯夷傳》:“閭巷之人慾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意思是出身低微的人,只有依靠高尚的人才可能揚名人世而不被埋沒。細味詩中的“青雲士”,詩人是反其意而用之,恰恰是指那些無德無才的尸位素餐者,他們既無能輔佐君主,又無德選賢任能,有才華有抱負如李白者,就只能被棄置復棄置,終生不見用。而“珠玉”二句更把諷刺的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前句諷刺他們揮霍無度、荒淫奢侈,後句揭露他們賢愚不分、黑白顛倒,與《古風·登高望四海》中“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鴦”同意,至此,詩人已把自己對現實政治、對最高統治者的清醒認識,昭昭於天下。“方知黃鵠舉,千里獨徘徊”,結出詩人自己終究不能忘情於世事,他不忍去國他游,也不願歸隱山林,獨自徘徊於蒼天白雲之下,沒有知己,形單影隻。“黃鵠舉”典出春秋時代田饒與魯哀公事。田饒久事魯哀公而終未得重用,於是他就對魯哀公說:“臣將去君,黃鵠舉矣。”魯哀公問他何為“黃鵠舉”?田饒解釋說:雞有五德,忠心圍繞在君周圍,君主卻要把它殺了吃掉,這是因為雞離君主太近,伸手可得。而黃鵠一舉千里,來到君主這裡“食君魚,啄君黍梁”沒有雞的忠心卻受到君主的寵愛,這是因為黃鵠(即天鵝)來自遠方,難得見到的緣故,因此我也要離開你,遠走高飛。這樣,田饒離魯赴燕,被燕王立為相,治燕三年,天下太平。魯哀公悔之不及。李白與田饒不同之處在於他對他的國家一往情深,不被世用,也不肯離開,故而他痛苦、他激憤,他牢騷滿腹,他寫詩作文以抒積鬱,這正是他的可敬、可愛之處。

名家點評

《分類補註李太白詩》:
蕭士贇註:太白少有高尚之志,此詩豈出山之後,不為時相所禮,有輕出之悔歟?不然,何以曰“方知黃鵠舉,千里一徘徊”?吁!讀其詩者。百世之下,猶有感慨。
《唐詩正聲》:
嘆權貴之不重賢才也。
唐孟莊曰:“珠玉”二語,罵世亦直。
《李太白詩醇》:
嚴云:“珠玉”二句慨痛,一字一淚。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天寶元年(742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天寶十五載(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