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抱玉入楚國

古風·抱玉入楚國

古風·抱玉入楚國》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古風五十九首》之一。此詩表達了作者對不合理社會現象的不滿以及無奈的情緒。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古風
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
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⑴。
直木忌先伐⑵,芳蘭哀自焚⑶。
盈滿天所損⑷,沉冥道為群⑸。
東海泛碧水⑹,西關乘紫雲⑺。
魯連及柱史,可以躡清芬⑻。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抱玉”四句:《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未加工的玉)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為誑,而刖(砍)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玉璞哭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這多矣,子奚(何)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與而題(標識)之石,貞士而名之一狂,此吾所以悲也。”去項殼王乃使玉人理(加工)其璞,乃鞏剃淋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⑵“直木”句:《莊子·山木》:直木先罰,甘井先竭。
⑶“芳蘭”句:《太平御覽》:《金樓子》曰:蚌懷珠而致剖辨槓影凝,蘭含香而遭焚。
⑷“盈滿”句:《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⑸“沉冥”句:寂寞無為,合乎天道。
⑹“東海”句:指魯仲連事。戰國名士魯仲連,齊國人。游趙,逢秦軍圍趙都城邯鄲。說服平原君和魏使臣辛垣衍拒絕尊秦為帝。以此解圍邯鄲之秦軍。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不受,以千金為魯仲連壽,魯仲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事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後魯仲連為書遺侵齊之燕將,燕將自殺,齊得失地。齊欲封爵魯連,魯連逃隱於海上。見《史記·魯仲連列傳》。
⑺“西關”句:指老子事。嵇康高士傳》:老子生於殷時,為周柱下史(周秦官名,相當於漢以後的御史)。周德衰,乃乘青牛,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望氣先知焉,乃物色遮候(求訪、等待)之。已而老子果至,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五千餘言,為道家之宗。
⑻“魯連”二句:詩人自謂願意追隨魯仲連和老子的清美芬芳之德。躡,追隨。清芬,清美之德行。此二句的語序是,“可以躡魯連及柱史清芬”的倒裝句。

作品譯文

卞和獻玉,反遭懷疑和酷刑,古今知之。
雖然三度獻給楚王,但寶玉被棄置不採用。
巨大挺直的樹木總是被先採伐,蘭草芳香,得來的卻總是焚燒的命運。
還是老子說的好,盈滿則將損,天道如此,脫離輪迴,與道為群。
魯連守義東沉碧海不回頭,老子駕紫雲西出函谷走流沙。
我現在就想追隨他們的腳步,攝取漫天的芬芳,像他們一樣道德高尚。

作品評析

李白《古風》組詩共五十九首,這是其中的第三十六首。詩人通過和氏獻寶的故事,揭示了一種令人深思的社會現象,即貞士被棕嫌束仔污,高才見棄,忠臣遭讒,良將受戮,乃至詩人運厄。詩人用老莊的道家思想,對此作了解釋。他認為,這種現象,是大道所賦予的規律,無法改變,只有遵循。具體的作法,就是學習魯晚諒婆仲連,功成名遂,身退,催恥實踐老子的清靜無為。
詩作時間應該在賜金還山以後,此次從政失敗一直讓李白耿耿於懷,同類作品不少,詩中不僅表達了對唐玄宗昏庸的不滿,對其他小人也進行了揭露,也佐證當時李白曾經很直率地批評過唐玄宗的行為。
全詩分為三層意思。前四句用和氏獻寶的故事,提出上述看似不合理而又無法改變的社會現象。中四句引用老莊有關言論,指出這種現象的實質。末四句用具體形象表達詩人遵循大道的願望。

作者簡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棵芝悼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詩作時間應該在賜金還山以後,此次從政失敗一直讓李白耿耿於懷,同類作品不少,詩中不僅表達了對唐玄宗昏庸的不滿,對其他小人也進行了揭露,也佐證當時李白曾經很直率地批評過唐玄宗的行為。
全詩分為三層意思。前四句用和氏獻寶的故事,提出上述看似不合理而又無法改變的社會現象。中四句引用老莊有關言論,指出這種現象的實質。末四句用具體形象表達詩人遵循大道的願望。

作者簡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