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鄴文化

古鄴文化或稱古鄴城文化,是指古代鄴城地區形成的文化脈絡。古代鄴城,是中國六大古都邯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鄴的歷史輝煌,源於其悠久的遠古文明。正是因為古鄴大地有著輝煌的遠古文明。一旦得到適宜的歷史機遇,必然會發展成為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因此,古鄴成為六朝古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文化遺址,地理文化,佛教聖地,歷史人物,民俗風情,民間藝術,

文化遺址

鄴城歷史悠久,西太平仰韶文化遺址(在習文鄉)和回漳仰韶文化遺址(在香菜營鄉)證明了原始社會後期新石器時代臨漳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臨漳古稱鄴,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鄴”之名始於黃帝之孫顓頊孫女女修之子大業始居地(今香菜營鄉鄴鎮一帶。鄴,業之居住地之意。),距今4000餘年。齊桓公始築鄴城,魏文侯以鄴城作為陪都,西漢漢高祖置鄴縣(公元前201年),西晉建興二年(公元314年)為避愍帝司馬鄴諱易名,因北臨漳河而得名“臨漳”。
東漢末年,曹操擊敗袁紹進占鄴城(公元204年),營建鄴都,鄴城自此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四個世紀。公元580年,隋文帝楊堅下令焚燒鄴城,千年名都夷為廢墟。 鄴城經過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多年全面系統的鑽探、發掘,探明了鄴城的城牆、宮殿、護城河、台榭、里坊、街道的位置和尺寸,並試掘了鄴南城朱明門遺址、西華門遺址、鄴南城北牆及地下城門等。鄴城分為鄴北城和鄴南城兩部分。鄴北城始為齊桓公所築,曹操將其營建為王都,東西7里,南北5里,外城門7個,城內分南北兩區,北為宮殿區,南為里坊。曹操在鄴北城西北角城牆上建築了三個高大的台榭,即銅雀台、金鳳台和冰井台,成為曹操和賓客們飲宴賦詩和戰備的要地。
目前,地表僅存金鳳、銅雀二台遺址。鄴南城始建於東魏元年(公元535年),南北8里,東西6里,外城門14個,與鄴北城共用一道東西城牆。目前,鄴南城遺址保存較好,地表下0.5米可見城牆夯土帶,城牆保存高度為1—2.5米。 曹魏鄴城建築中軸對稱、結構嚴謹、分區明顯,街道作棋盤格式,其建築布局和風格對隋唐長安城、宋代汴梁城、明清北京城,乃至日本平城京都(今奈良縣)的建築格局均有深遠影響,成為中國都城史上的建築典範,在中外都城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臨漳文物資源十分豐富,已發掘發現古遺址40處、古建築3處、古墓葬9處,總計52處。
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鄴城遺址,擁有“三台”(銅雀台、金鳳台、冰井台)、地下潛伏城門、朱明門、西華門、護城河、古漢柏、鄴城城牆及部分宮殿、里坊、街道等豐厚的文物遺存和豐富的文物珍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魏北齊皇家寺院塔基,為2002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印證了鄴城當時佛教文化的興盛及其中心地位。 在古鄴沃土上,眾多歷史名人創下了輝煌燦爛的古鄴文化。

地理文化

臨漳縣地處中原腹地,地勢開闊平緩,古蹟遍野,古代是戰略要地而成為六朝古都,造就了臨漳縣獨特的地理文化景觀,使之成為得天獨厚的三國旅遊聖地,北朝文化聖地,古老的人文景觀隨處可見。
戰略要地
從古鄴城的地理位置來說,自古就是一個獨擅天雄的地方,它西依太行山,北臨漳河水,平原千里,漕運暢通,是古代從山東到西北,從中原到幽燕的必經之地,是河北的咽喉,自古以來就有天下腰脊之稱。春秋,齊桓公築鄴,以衛諸夏。戰國西門豹、史起治鄴,使鄴土厚民強,富饒一方,在軍事上易守難攻,在經濟上繁榮富庶,在交通上便於向外發展,成為既可保存自己,又可向外擴張的戰略要地。魏國取得鄴城後,便稱雄於三晉,趙國據鄴可抗秦國。秦國據鄴後滅掉趙國。東漢末年,袁紹擁有冀、幽、青、並四州,中心據點設在鄴地。袁紹占鄴後自表:“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可以南向以爭天下。”曹操擁立漢獻帝,在河南許昌建都,而自己卻留駐鄴城,作為魏都,從鄴發號施令,練兵積粟,北伐烏桓,雄霸中原。曹丕稱帝因他原是魏王,便以魏為國號,將鄴城定為陪都。後趙石勒營建鄴城,石虎遷都於鄴,冉魏繼都其後。前燕慕容雋得有鄴城後,隨及由龍城遷都於鄴,向中原擴張。公元534年,元修與高歡發生矛盾,元修投靠宇文泰,高歡立11歲的元善見為帝,從洛陽遷都鄴城,建立東魏。因嫌都城狹隘,535年高歡命僕射高隆之負責營建鄴南城,殿堂樓閣,豪華奢糜,殿旁有殿,樓後有樓,繁複迷離,不可勝數。爾後高氏取代東魏,建立北齊,完成帝業,鄴都未變,鄴城戰略要地可見一斑。
三國旅遊聖地—銅雀三台
銅雀三台位於臨漳境內西南,曹魏時期銅雀台居中,南有金虎台,後趙因避皇帝石虎諱,改名金鳳台,北有冰井台(三國演義上說叫玉龍台,不為歷史)。台與台相距60步,中間閣道式浮橋相連。
銅雀台,建安十五年(210)冬由曹操建築,在鄴城的西北角,以城牆為基,台高10丈,有屋百餘間。這既是曹操賓客飲宴賦詩的地方,又是戰略要地。十六國後趙石虎時,在曹魏10丈高的基礎上又增高2丈,並於其上建5層樓高15丈,共高27丈。蔡文姬歸漢後,在此受到曹操的接見和宴請。
金鳳台,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建築,當時叫金虎台,在鄴城西北部以城牆為基,在銅雀台南。這是曹操閱兵的場所。台高8丈,台上有屋135間。後趙因避諱改名金鳳台,安金鳳於台顛。
冰井台,建安十九年(214)曹操建於銅雀台北,因上有冰井而得名。高8丈,有屋140間。冰井台有3座冰室,每個冰室內有數眼冰井。井深15丈,儲藏著大量的冰塊、煤炭、糧食和食鹽。
數千年來因漳水多次泛濫、三座崇台,不同程度地被毀,冰井台蕩然無存。制高點銅雀台僅高5米。金鳳台較為完整,目前台高13米,南北長122米,東西闊78米。這裡是中國社科院鄴城考古隊和臨漳縣文物保管所的住地。金鳳台院落有仿古建築40間,開闢有鄴城出土文物陳列室和鄴城珍寶館,這裡是三國文化旅遊聖地之一,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遊客。因曹魏三台而得名的三台村揚名四海。
曹操拴馬樁—古漢柏
境內習文鄉靳彭城村東有顆高達21米,樹幹腹圍5.8米,覆蓋1畝有餘的千年古柏,亦稱漢柏。根據河北省園林專家王志英鑑定屬檜柏,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在中原獨一無二。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向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
建安九年(204),曹操克鄴,爾後建王都,興修南校場和玄武池。校場是用來舉行籍田和閱兵儀式的場所。玄武池是訓練水軍模擬水戰的基地。曹操每次舉行籍田、閱兵、訓水師儀式時,便以柏樹為系馬樁,故人們又稱之為曹操的拴馬樁。古漢柏如今仍枝繁葉茂、高聳參天,成為境內旅遊景點之一。

佛教聖地

北齊年間佛教盛行,北齊境內有寺院4萬餘所,僧尼200萬人以上。北齊的都城鄴下京畿之地,大寺約有4千所,僧尼將近8萬人之眾。2002年在境內習文鄉趙彭城村西對傳說的魏國末代皇帝曹奐墓進行了考古發掘,打破了傳統的志書記載和說法,那裡根本不是曹奐墓,而是東魏北齊皇家寺院的塔基。
該塔基包括地上塔心實體和地下基槽部分,基槽深6米,由卵石和夯土交替構築。塔基中心有一個剎柱青石礎,邊長1.2米,以剎柱礎石為中心發現有三圈柱網,共殘存有6個承礎石。中心剎柱下面有一個磚涵70cm×70cm×70cm,原是埋藏舍利或佛教聖物,並有青石螭首石刻3件出土為國家珍貴文物。佛塔中心剎柱礎石和塔基磚涵木塔,目前在全國獨一無二,說明東魏北齊時中國還沒有形成地宮形制的舍利聖物埋藏制度。皇家寺院塔基的發掘被列為中國2002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東魏北齊皇家寺院塔基,印證了當時臨漳佛教文化的興盛及其中心地位。目前境內的佛寺有日光寺、鐵佛寺、雷音寺,與佛教相關的村名有花佛堂、明古寺、三教堂、海島寺等。

歷史人物

大禹治水,覃懷底績,至於衡漳。
商時河亶甲遷都於相,即今境內孫陶一帶。
春秋時,著名軍事家、縱橫家、教育家王禪(即鬼谷子)就誕生在境內香菜營鄉穀子村,他創辦了中國也是世界最早的軍事學校,培養出了孫臏、龐涓、毛遂、蘇秦、張儀等我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縱橫家;現存於穀子村的鬼谷子祠堂,不斷有中外遊人憑弔。
戰國時,鄴令西門豹投巫鑿渠,破除迷信,發展生產,澤流後世。
秦末,項後生,大破秦軍。
漢末曹操居鄴稱霸、統一北方,留下了千古絕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銅雀台飲酒作《短歌行》羽誓師於漳河南,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感嘆人生,促人奮進;曹操“求賢納士,唯才是舉”,不惜重金從匈奴贖回才女蔡文姬,蔡文姬答謝曹操在鄴城銅雀台即興演奏自己名作“胡笳十八拍”,而流傳後世;曹操聚才於鄴,促進了鄴城科技、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在鄴城,以激輪帶動的木製機器人可以擊樂演奏,“奇妙機巧,自古未有”;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孫融、王粲、劉楨、陳琳、徐幹、應 、阮 )為代表的鄴下文人集團,開創並繁榮了 “建安文學”,形成了風格獨特、影響深遠的“建安風骨”,為鄴地贏得了“中原文化之階”的美譽。郭沫若評“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劃時代的表現。”
五胡爭霸,石勒據鄴而龍興。
北宋抗遼,宋兵老營設在今境內杜村鄉西營村(原名老營),宋真宗陣前督戰曾到御家店,即今南東坊鎮北頭村。
隋朝時,臨漳人陸法言知識廣博,造詣頗深,寫成《切韻》五卷,開我國音韻學之先河,成為音韻學之鼻祖。
清初開科取士,臨漳人一榜文武九魁。
相傳的臨漳八大景觀(銅雀飛雲、九華雪霽、百陽荷風、太行遠翠、奎閣春光、回隆返照、漳水晴波、柳園月色)令人神往。
源於古鄴大地的曹沖稱象、春華秋實、閉月羞花、衝鋒陷陣、瓜田李下、雞犬食祿、快刀斬亂麻、銅雀春深鎖二喬等成語典故更是賦予了臨漳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民俗風情

鄴城(臨漳)人性格豪放,熱情好客,民風淳樸。上千年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臨漳縣形成了獨特的鄉土文化。
民俗風情是一個地方歷代相傳,積習已久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它表現了這個地方人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臨漳這個千年古縣,無論在禮儀習俗,還是在婚喪嫁娶方面,充分表現了中原一帶重視禮儀。
在社會交往中互相問候成為時尚,尊重對方顯得高雅。街坊鄰居,同事熟人相見互相問候,早晨習慣問候“您起得早啊!”集市上相遇便問“花錢不花?”,老年人相遇常問“身體快當吧?”詢問對方姓名常問“您貴姓大名?”與上年紀的陌生村民交談,尊稱“老大爺”、“老大娘”,與壯年男女交談,尊稱為“大哥”“大嫂”。
在民間節日活動中,除中原正常的節日外,有“瞧娘與送羊”的習俗,婚嫁的女兒每年於“端午節”後,帶著饅頭或麻糖禮品,去娘家探親,諺語云:“割罷麥子打罷場,誰家閨女瞧誰娘”。女兒生育後,娘家要蒸製羊形麵食,於農曆六月或七月初去女兒家給外甥送羊。若外祖父母去世,由舅舅妗母繼續送,故有“妗不老,羊不倒”之說,一直送到見了重外甥的新羊為止。婚喪嫁娶中原基本相同,臨漳所不同的是,新婚後的第二天一早,新娘由長輩帶領有到祖塋拜墳的習慣,俗語云:“新人不拜墳,不處恁家人”。喪葬漳河南習文鄉,有迎經的習慣,下葬前,親戚到齊後,由嗩吶開道,前邊是迎經樓,樓內放死者照片或靈位,後邊是男女孝子,按輩份排列,在村上主要街道迎經。

民間藝術

臨漳縣的民間藝術形式繁多、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歷史上流傳於臨漳的有抬皇槓、拉花車、跑旱船、抬閣、踩高蹺、耍花燈、騎竹馬、跑驢、圍子、二鬼扳跌、豬八戒背媳婦、背歌、攆花、低蹺、大頭舞、獅子舞、花棍、扇鼓、秧歌等30餘種花會和舞蹈形式;臨漳縣的傳統劇種有豫劇、落子腔、河南墜子、淮調、四股弦等及多種曲藝;臨漳縣的民間工藝有剪紙、刺繡、紙紮、雕刻等。在臨漳縣民間藝術的百花園中,保留著古老的鶯歌柳書,其發源於黃河南岸的開封一帶,清同治年間傳入臨漳,傳說當時有個很有名氣的藝人叫趙言祥,演唱鶯歌柳書給皇帝聽,皇帝聽了很高興,親賜黃馬褂。鶯歌柳書在外地已經失傳,唯臨漳獨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