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教學法

古箏教學法,是一種彈撥樂器教學方法。是古老的民族樂器。大致結構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古箏種類有大致有徐州古箏,漢箏,蒙古箏,朝鮮箏等多種類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箏教學法
  • 外文名:Zheng pedagogy
  • 古箏:彈撥樂器
  • 創立背景:學習人數超過500萬
  • 教學原則:1+1古箏基礎教學法
徐州古箏,古箏概況,教學法,

徐州古箏

是古老的民族樂器,結構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

古箏概況

【古箏/漢箏】:即漢箏/古箏是漢族箏樂器的名字是漢族的民族傳統樂器,屬於彈撥樂器。
另外,還有蒙古族的【蒙古箏/雅托葛】朝鮮族的【朝鮮箏/伽倻琴】而【朝鮮箏/伽倻琴】與漢箏(古箏)淵源頗深。
【朝鮮箏】即伽倻琴,相傳是伽倻國嘉悉王仿照中國漢箏製成。形制與箏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現使用的伽倻琴有12弦、13弦、25弦等多種,傳統散調伽倻琴12、13弦,五聲音階排列。25弦為改良伽倻琴,音階排列有七聲及五聲兩種,所用右彈左按的技法和漢箏基本一致,肉指彈奏。既可以獨奏、重奏、合奏,還可以彈唱。
據《三國史記》記載:“伽倻國嘉實王制十二弦琴。以象十二月之律。乃命于勒制其曲。”“伽倻琴亦法中國樂部箏而為之。......伽倻琴,雖與箏制度小異,而大概似之。”
註:《三國史記》(淀ダ)是一部記述朝鮮半島的正史,是朝鮮現存的最古史書。《三國史記》主要以已失傳的《舊三國史記》和《花郎世記》為依據,同時也參考了中國的歷史典籍包括《魏書》、《三國志》、《晉書》、《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此書是研究朝鮮三國時期和後期新羅歷史的珍貴文獻。

教學法

創立背景:
全國學習古箏的人數已達500萬人之巨(據不完全統計)。古箏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以及學生日常學習負擔偏重的狀況,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古箏基礎教育的發展。為了最大限度提高現有師資的使用效率、最快速度提高全國古箏老師的教學水平、最大程度減輕學生學習古箏的負擔,我們一直致力於研究如何科學、高效地開展古箏教學尤其是集體課教學。2007年至今,我們前後進行了近100個班級的教學實踐,拍攝了1000多盒教學錄像帶,舉行了20多場專家研討會,形成了今天的1+1古箏基礎教學法。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教學模式大大降低了教學難度,最大程度提高了老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同時也減輕了學生學習古箏的負擔。
基本概念:
1.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基本概念
1+1古箏基礎教學法是指把所要教授的古箏基本技法分解成數個有著有機聯繫的最小動作模組,一個模組一個模組地進行分步教學;把古箏樂曲劃分為一個一個的段落,一個段落一個段落進行分步教學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就是1+1=技法模組化教學+樂曲段落化教學。
2.1+1古箏基礎教學法中的最小的動作模組
最小的動作模組是指可以一次性模仿成功的若干個動作的有機組合,其最小的主要標準是指可以一次性模仿成功。例如,托的夾彈法的彈奏,我們可將其分成兩個動作模組:一是放弦,二是彈奏。放弦這一模組是右手半握拳、手腕放平、手臂打開、沉肩垂臂、大指放弦、無名指(小指)扎樁、其餘手指放鬆等動作的組合;彈奏這一模組是大指彈奏、彈完後順勢落在下一根琴弦上等動作的組合,將這兩個動作模組連貫起來便完成了扎樁托的彈奏。
教學理念:
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教學理念是1+1=老師輕鬆教+學生快樂學。學古箏選擇老師是關鍵。如果老師有科學規範、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在技法教學的過程當中,首先是進行原位彈奏練習,待學生基本掌握了這個技法以後,再進行移位、走弦練習。例如,在托指法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先在中音5上反覆練習托指法,學生基本掌握了這個技法以後,再分別在中音區6、3、2、1上進行練習,熟練後就可以進行連貫的走弦練習。這樣的教學方法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讓學生跟隨老師的教學步驟進行學習,學生每完成一小步都覺得很輕鬆,很有成就感,快樂也就油然而生了。其次,在托指法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適當地穿插一些孩子們熟悉喜歡的小樂曲,或一段小樂句,讓學生用托指法進行彈奏練習。因為是孩子們喜愛的旋律,回家練琴時便不覺得很枯燥,學習起來也就比較愉快了。隨著學生練琴積極性的提高,所學技法也在輕鬆的氛圍中得到了鞏固;隨著已學技法的熟練掌握,新授課的內容學習起來也會更輕鬆,這樣便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老師教學自然也就輕鬆了。
教學原則:
1+1古箏基礎教學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原則是:1+1=重模仿+輕講解(此原則主要套用於技法教學)。本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動作的模仿教學,並且把模仿動作模組化。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孩子的模仿能力是相對比較接近的,尤其是年齡偏小的孩子;對古箏彈奏動作的模仿,可以讓學生通過感性的認識,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快地做到多個肢體同時協調彈奏,在此基礎上老師再對彈奏動作適當進行簡單、易懂的文字表述,使教和學都變得更輕鬆。
在古箏教學中,我們的教學對象大多數是學齡前兒童,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因為年齡小,理解能力不如大孩子或者成年人,但他們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例如,托的夾彈法的彈奏,理論上包含以下動作要領:①右手半握拳;②手腕放平;③手臂打開;④沉肩垂臂;⑤大指放弦;⑥無名指(小指)扎樁;⑦其餘手指放鬆;⑧大指彈奏;⑨彈完後落在下一根琴弦上等。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於孩子年齡比較小,理解力不強,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講過多理論性的內容,對彈奏動作要領的講解要簡潔明了,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對兩個動作模組的模仿:一是放弦,二是彈奏,將這兩個動作模組連貫起來便完成了托的夾彈法的彈奏。這樣,整個教學過程變得通俗易懂,輕鬆易學。綜上所述,老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遵循重模仿、輕講解的教學原則,從而達到老師輕鬆教,學生快樂學的目的。
教學形式:
1+1古箏基礎教學法在課堂中的教學形式表現為1+1=教+練,即課堂教學以練為主,以教為輔,以練代教。1+1古箏基礎教學法對每節課的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模式和課堂教學時間分配都進行了科學的規劃:首次提出了226課堂時間分配方案,即每節課20%左右的時間用於複習還課,20%左右的時間用於教授新課,60%左右的時間用於新授課的課堂練習(側重於重點、難點部分的內容)。226課堂時間分配方案使學生在課堂上就已經基本掌握了新授課的內容,尤其是重點難點部分。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練琴始終在不斷重複正確的演奏的狀態中進行。不斷重複正確的演奏才是降低回家練琴難度的關鍵所在,也才能真正讓學生練琴輕鬆起來;不斷重複正確的演奏大大提高了練琴的效率,縮短了練琴時間,下一節課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完成還課,從而形成一種教與學的良性循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正是1+1=教+練的教學形式的真正意義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