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白石縣遺址

白石縣遺址位於,四川省通江縣文勝鄉白石寺村,距今1460年,兩座古樸而神秘的漢墓。墓四周松柏繁茂,千百年來墓頂寸草不生、飛鳥不歇。據道光《通江縣誌》記載,“縣百里有古白石縣,西魏廢帝(552年)置,以境內白石川為名,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省入通江縣,置縣52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石縣遺址位
  • 地理位置: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文勝鄉
斗拱飛檐的官式古建築,曲徑通幽的青石板古道,栩栩如生的唐代摩崖石刻……走進通江縣文勝鄉白石寺村,兩隻“鳳凰”迎面而來,距今1460年的古白石縣遺址就坐落在這雙鳳山間。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館員白雲翔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等專家眼裡,“古白石縣遺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研究古代南北方佛、道、儒文化在巴國大融合的重要載體。省文物局將古白石縣遺址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興元本報記者陳四四文/圖
山林中掩藏秦道漢墓
白石寺村地形像兩隻鳳凰。走進雙鳳山,只見青石板山路兩旁雜草叢生、林木蔥鬱。“這些道路的歷史,或許比古白石縣還要早。”白石寺村村支書段緒堯從小就喜歡研究白石寺村的歷史,他告訴記者,按照《華陽國志·巴志》、《寰宇記》等記載和老人們的傳說,自秦巴聯合抗楚始,自漢中至達州的王道就經過白石寺村,唐宋更為“川陝往來要隘”、“茶馬要道”,道旁有碑刻,後人亦稱洋壁道、碑坡古道。
“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一個交通要道。”據歷史文獻記載,楚漢相爭時,蕭何把永安得漢城囤積的糧草從秦道輸入漢中,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唐時,北方的石窟、佛教、醫術等從中原流入四川,南方的道教、巴文化經此傳至中原。明清時,往來商賈更是絡繹不絕。
2012年3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織國內專家到此考察。在密林中,專家們發現兩座古樸而神秘的漢墓。墓四周松柏繁茂,但千百年來墓頂寸草不生、飛鳥不歇。當地傳說,清末民初,有人挖墓盜寶,但圓形方形漢磚、繩紋飾瓦、布紋瓦、陶片等砌成的墓壁異常堅固,六七人至天明才掘開2尺。又墓頂上覆石板,光滑如水,與四壁嚴絲合縫,當盜墓人打爛石板後,或失明或失語,半年後皆死亡,後再無人敢盜墓。傳說無法證實,墓頂的奇特現象有待專家求解。
石窟造像藝術令人驚嘆
公元552年,西魏朝廷在此置縣,以境內白石川為名,稱為“白石縣”。到北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白石縣納入通江縣,置縣520年。
唐時,建縣必造像。由此習俗,當時白石縣附近也有大量石窟造像。通江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席凱說,如今,古白石縣遺址附近,還保存著窟龕18個,造像239尊,碑刻1通,造像多為佛道合龕造像,是研究四川佛道合龕石窟藝術和佛道並存發展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其中,2012年7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佛爾嶺石窟為唐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所建。最具特色的是東區7號龕佛教造像龕,現存造像23尊,外方內圓龕,龕楣飾卷草,主尊著菩薩裝端坐菩提樹下說法,身後有寶瓶背屏和卷草紋桃形頭光,龕頂四身飛天。其構圖別致,雕刻技法精湛細膩,堪稱唐代石刻之精華。白石縣在宋代納入通江縣後,縣城逐漸廢棄,明成化年間,當地人在此遺址上修建起白石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