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申國

古申國

古申國,西周時期諸侯國之一,位於歷史文化名城南陽,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

《東周列國志》、《竹書紀年·卷下》和《詩經·崧高》等記載,公元前821年(宣王即位7年),周宣王頒賜詔令其舅父、西周軍事家、政治家申伯於南陽建立申國,都城設在序山(獨山)之下。(見東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

申伯是西周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早在公元前821年被周宣王封到南陽建立古申國,任第一代國君。申伯在位期間,“立國富民”、“統理南方”、“護周抗楚”,為“宣王中興”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因此,申伯在人民民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並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申伯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申國
  • 地理位置:南陽市新東路和范蠡路交叉口
  • 別名:申國
  • 人物:申伯
古國發展歷程,歷史,古申國文明,申姓溯源,考古文物,

古國發展歷程

南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早在公元前821年周宣王就封申伯任國君,在南陽建立古申國。公元前688年南陽被楚國兼併,公元前680年遷到信陽的古申國被楚國徹底滅亡,古申國共經歷了141年。
上世紀80年代在現在的南陽市林科所附近發現古申國遺址,南陽考古人員曾在那裡發掘出古申國貴族墓葬群,並出土一批中偁父簋等一批珍貴文物,為古申國在南陽的活動軌跡提供了實物證據。
在這將近一個半世紀裡,申國在周王朝占據了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形成了獨特的申國文化。先是申伯立國富民,“統理南方”護周抗楚,為“宣王中興”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後是申伯的兒子、二代君主申侯力扶平王,成為傾西周扶東周開闢新紀元的歷史巨人,為周王朝又延續500多年打下基礎。南陽是申姓的起源地。此前在山西和陝西之間的“申戎之國”,是姜姓。自申伯任申國君以後,申伯的後裔都以申為姓。南陽也是中華民族申姓的發祥地。

歷史

申伯南陽建申國,《詩經》歌詠以記之。
《東周列國志》、《竹書紀年·卷下》和《詩經·崧高》等記載,公元前821年(宣王即位7年),周宣王頒賜詔令其舅父、西周軍事家、政治家申伯於南陽建立申國,都城設在序山(獨山)之下。(見東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
為建申城,周宣王將大臣召伯虎從淮夷前線調至南陽“定申伯之宅(宮殿)”,營建先王“寢廟”,劃定“申伯土田”(從1975年在南陽市西關和1981年在南陽市北郊發現的申國古墓,以及近年來在市八一路多處出土的申國文物來看,當時申國都城建設的規模之大)。在申伯到南陽就任國君之時,宣王親自參加在首都鎬京(鎬京,在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為其舉行的盛大歡送儀式。大臣尹吉甫作《崧高》一詩歌詠其事,詳細記載了事件的全過程。《崧高》是《詩經》中采自南陽的最早詩篇,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申國的重要地位。
周宣王封申伯建立申國以後的幾年間,在申國周邊又封十幾個諸侯國。如呂國(南陽市以西)、鄧國(申國以南)、繒國(方城一帶)等。周宣王命申伯“統理南方”,建立了以申國為中心的諸侯國集團,並且修築了一道固若金湯的防禦工事,有效地保衛了周王朝的南部安全。
申侯起兵殺幽王,立平王開東周新紀元
根據《史記》等歷史資料記載,公元前782年,周宣王駕崩,其子宮湦繼位,這便是周幽王。接著周幽王向申國求親,取了申伯的孫女、申侯的女兒為王后。幽王少年當太子時就遊手好閒,不思進取,特別是繼承王位以後,寵愛美女褒姒,乾出了一連串荒唐事。申侯多次上書幽王,勸其改邪歸正。幽王不但不聽,反而把申後之子太子宜臼廢掉,逼宜臼逃亡南陽申國。又把申後打入冷宮,另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伯盤)為太子,從而加劇了申國與周王朝的緊張關係。
被廢太子宜臼逃到申國以後,申侯為宜臼在南陽築了“太子城”,讓他安心住下。這時候,幽王的怒氣遷到申侯身上,來了個“王師伐申”。結果是“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聯合攻幽王……”幽王得不到任何諸侯國的支援,可申侯的諸侯聯軍卻聲勢浩大,追到驪山(在陝西省境內),“遂殺幽王驪山下”。剛冊封的小太子伯服也死於非命。新王后褒姒則被西戎軍“以輕車載之,帶歸氈帳取樂”去了。“於是,申侯和各路諸侯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西周滅亡了,東周在申侯等諸侯的大力扶持下,開闢了東周新紀元。
申被滅以國為姓,圖富強代有才俊出
春秋時期,南方楚國幅員遼闊,國勢日強,南方各諸侯小國相繼被楚國滅掉。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二年借道鄧國伐申,申國被吞併,至公元前680年,遷到信陽的古申國被滅亡。申國的百姓為了紀念故國,都以國為姓。楚國為了阻止申人的反抗,遂把申人強遷到楚國國內荊襄一帶,以及逼申人逃亡魯國、齊國、鄭國等北方諸侯國。申人到異國他鄉以後,奮發圖強,才俊輩出。在華夏氏族中,申姓忠義名士,歷代皆有,文武將相累有人出。春秋,齊國有名士申蒯和申鮮虞、申傳摯父子;魯國有孔子的弟子申棖、申黨等。戰國時期,申不害為韓國宰相15載,把韓國治理得國富民強……現在有中國工程院院士申長雨等。
古申國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更是南陽歷史中重要一環,若能保護好這些遺蹟,並在附近建一處類似遺址公園性質的紀念地,將是對南陽城市文化的一個有益補充。

古申國文明

一是申伯建立古申國,首先修建申城,是南陽城市建設的奠基者,為南陽古都文明拉開序幕。根據《詩經》記載,宣王即位七年(公元前821年)西周大臣召伯虎從淮夷前線調至南陽“定申伯之宅”(宮殿),營建“先王寢廟”。這是最早,也是唯一在南陽市區建立都城的國家。根據史書《水經注》記載,淯水“又經宛城東,其城故申伯之都,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所以,申伯是古都南陽城市建設的最早創史人。
二是申伯為人“柔惠且直”的人格魅力,受到廣大人民民眾所讚頌。《詩經》中記載申伯的為人是:“柔惠且直”。按《說文》解釋:柔,木曲直也。段註: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所以,柔的本義是指不易折斷的柔韌之木。《說文》:意,仁也。《周書》:愛民好於曰惠,柔質慈民曰惠。意思是以慈愛之心給老百姓恩惠叫惠。《詩經》用“柔惠且直”,來讚頌申伯,就是說,申伯的為人柔和而有韌性;對人民慈愛而多有恩惠;為人正直正派,做事光明磊落。現在民間經常流傳著申伯“愛民如子”和“親舅如父子”的歷史傳說。“親舅如父子”說的就是申伯和周宣王的關係。周宣王幼年喪父,不懂事理,是由其舅父申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親自去關照和培養起來的。最後在申伯和其他大臣的支持下,於14歲登基(公元前827年),最後成為一代明君,為世代稱頌。因此,現在民間有兄弟鬧分家,最信任的是舅父,必須請舅父來評理主持公道。這就是南陽古都2800多年來流傳下來的風俗佳話。
三是申伯的“立國富民”政策造福一方。申伯鼓勵國人墾荒造田、興修水利;改進石、陶器,發展金屬生產工具;擴大養殖,特別是南陽黃牛的飼養。僅建國十幾年時間,國民豐衣足食,為南陽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此後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南陽逐漸成為東周的冶鐵中心,黃牛繁育基地,並發展成為商賈雲集的全國“六大都市”之一。
四是申伯的“護周抗楚”戰略,為“宣王中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申伯在大力發展申國經濟的基礎上,為了防止南方楚國的擴張和襲擾,他調整防禦戰略,加強戰車和水軍建設。同時又啟奏宣王在申國周圍重新加封了十幾個諸侯國。如呂國(南陽以西),鄧國(申國以南),繒國(方城一帶),應國(寶豐縣境)、道國(確山縣)、隋國(湖北隋縣)、唐國(棗陽一帶)、軫國(湖北應城縣)、鄖國(湖北沔陽縣)等。周宣王命申伯“統理南方”,建立了以申國為首的諸侯國集團,並築起了一道固若金湯的防禦工事。一旦楚國來犯,便聯合起來,成為諸侯國聯軍,一起抗擊楚軍,有效的阻止了楚國的擴張,保證了周王朝的南部安全。
申伯文化的傳統美德,是南陽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南陽“楚風漢韻”的根。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是團結維繫和支撐民族、國家生存與發展的精神力量。我們要進一步去發掘、整理和提高,以至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振興,做出積極的貢獻。

申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周朝周宣王時給申伯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記》等記載,周宣王時,申伯被封於謝(今河南南陽),建立申國,春秋初期為楚國所滅,後人以國名為氏,是為申氏。
在周成王姬誦即位而由周公旦佐政時期(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敕封伯夷的後裔在呂地(今河南南陽),建立了申國,伯爵,因稱申伯,呂地由此改稱申地,史稱其為“南申國”。南申國君申伯世為西周王朝卿王,在周宣王姬靜(姬靖)執政時期(公元前827~784年),由於申伯文武兼備,在輔佐周宣王“中興”的過程中立有大功,因此周宣王又增封申伯淮河上游地區,命召伯往營新邑謝城(今河南信陽以北)。當時周宣王“餞送申伯還南,防禦夷楚,保衛南土”。申伯在謝邑築城定居(今河南南陽宛城)。當時的西周賢相仲山甫稱讚申伯為:“崧高維岳,峻極於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春秋時期的周莊王姬佗九年(楚文王熊貲二年,公元前688年),南申國被楚文王親率大軍所滅,其王族子孫以及國人多以故國名為姓氏,稱申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後裔呂人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夏王朝時期,有炎帝的後人呂氏一族曾被封於呂地(今河南南陽一帶)。
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誦敕封伯夷的後裔在申地(今河南南陽),建立申國時,該呂氏一族被迫放棄呂地,遷居於申地。當時的申地在長江下游近海口一帶的申江平原,即揚子江(黃浦江)兩岸地區,揚子江時稱“申江”,因此史稱該族為“申呂”。
申呂一族於西周中期在申江平原建立了申國,史稱申呂國,為伯爵,國君因稱申伯呂。
在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周桓王姬林九年之間(楚武王熊通元~十三年,公元前740~前711年),楚武王率大軍侵入鄀地(今河南內鄉與陝西商州之間),兼伐申呂國。當時周平王曾派軍保護申呂國,結果被楚武王擊敗王師,申呂國被楚國吞滅。從此熊通趾高氣揚,開始稱王,並恃強與周王朝以及姬姓諸夏抗衡,史稱楚武王。
之後,楚武王以申呂國之地為太子熊貲之保(封邑、私軍之地),申伯呂成為楚國大夫,世代負責輔佐楚國太子,後世代成為楚國重臣大姓之一。此後,申呂國之地多為楚國太子的邑地。
申呂國滅亡後,其王族後人以及國人以故國名為姓氏,稱申呂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申氏、呂氏,世代相傳至今。
到了戰國末期,因“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楚公子春申君黃歇曾據有申江平原地區,因此申江又被改稱“春申江”,至今仍有人使用該地名,如“春申日報”、“春申大酒店”、“春申號駁輪”等等。

考古文物

河南南陽楚申縣貴族墓地發掘
2008年11-12月,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南陽市八一路汽車發動機廠改造項目南陽商貿中心工地進行文物鑽探,發現一批東周、漢代墓葬。經過考古報批,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於2009年1-8月對這批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本次共發掘楚、漢墓葬155座,陪葬坑5座。其中春秋中期至戰國早中期楚墓65座,陪葬車馬坑5座;兩漢墓葬90座。這次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穫,65座楚墓中18座沒有隨葬品,僅墓底鋪有硃砂或青膏泥,其它40餘座共出土隨葬青銅器、器500餘件,陶器100餘件。春秋中晚期墓葬出土主要銅器組合為鼎、簠或鼎、敦組合;戰國早中期墓葬出土主要銅器組合為鼎、敦組合,主要陶器組合為鼎、敦、壺、豆組合。這批楚墓墓葬結構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式,葬具多為一槨一棺﹑一槨兩棺﹑兩槨一棺和兩槨兩棺,個別較小的墓有棺無槨。墓向全部為東西向,頭向東,大部分未經盜擾,保存基本完好。尤其是發掘的27號墓、51號墓、58號墓、62號墓和128號墓等楚國貴族墓,出土了大量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和精美的器,部分銅器上還鑄有銘文,為研究楚國歷史文化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
楚國申縣貴族墓地位於梅溪河、三里河之間,八一路兩側,當地老百姓俗稱該地為“五頃四”,南陽市商貿中心(原南陽汽車發動機廠)楚墓群位於其東南區,西北距楚彭氏家族墓地約200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和本世紀初,曾多次在該地方發現與楚國申縣有關的銅器墓和青銅器,楚平王棄疾簠即發現於此。
南陽楚申縣貴族墓南陽楚申縣貴族墓
這次發掘的65座楚墓集中在數千平方米範圍內,是南陽城區發現的最大的的一批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墓群。大部分墓葬出土有精美的青銅器,有著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
經初步整理,發現部分銅器鑄有錯金﹑鳥篆等銘文,對研究楚國文字及楚國與周圍諸侯國的關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蔡侯班戈”的發現對研究楚蔡關係有著重要價值。蔡侯班即蔡靈侯,蔡侯班戈在南陽出土見證了《史記?管蔡世家》所載:“[蔡靈侯]十二年,楚靈王以靈侯弒其父,誘蔡靈侯於申,伏甲飲之,醉而殺之”這一歷史事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