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鑑定

古生物化石鑑定

古生物化石是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蹟,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蹟化石。它是地球歷史的鑑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古生物化石鑑定是確定化石的種類及豐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生物化石鑑定
  • 外文名:Identification of Fossil Specimens
  • 類別:技術
  • 相關學科:歷史
古生物化石鑑定,正文,相關連線,

古生物化石鑑定

古生物化石鑑定 Identification of Fossil Specimens一般僅保存其形態特徵。所以,古生物化石的鑑定是以形態為主要依據。在有些門類中,高級分類階元是按自然系統劃分的,而低級的分類,無法按照自然系統進行,就要依據化石的種類、形態等進行鑑別,定立一些形態或器官的種、屬,甚至科,如:牙形刺、植物孢粉、足跡等。
各門類古生物化石的具體鑑定方法不盡相同,但一般都要經過下述步驟:①熟悉標本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對大化石的細微構造或微體化石,一般需要藉助實體鏡、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有時要將化石做連續切片,以便於了解其內部構造特徵;②利用所具有的知識並查閱有關文獻,確定較大的分類階元,一般定到科;③利用檢索表、圖版等文獻資料, 將標本進一步檢索到屬、種;④選擇有代表性的種群標本或典型的單個標本進行特徵描記,度量各種性狀要素及照相。
鑑定化石標本時,主要藉助某一類別或某一地層層位中發現的化石的有關專著,並查閱專著出版後發表的有關論文。鑑定人員在進行正確、全面的資料查閱對比後,發現所要鑑定的化石與文獻中所描記的某一生物化石完全相同,就可以將該化石歸在同一名稱之下。如果沒有發現相同的特徵記述,就可以這批標本為基礎,建立新種、新屬等新的分類,並給予適當的名稱。建立新種的標本稱為模式標本,據以命名一個屬的種,稱為模式種(或屬形種、屬型)。同樣,還有模式屬等。
由於種以種群為單位生活,其中存在著連續的個體變異。然而模式標本往往只是某個物種首次發現的標本,不一定全面地反映該種的特徵。在這個概念指導下,沒有一個個體是種群性狀的“典型”。在鑑定物種時,要儘可能多地、全面地採集標本,使得這些標本能大體反映真正種群的總面貌,然後,用各種統計方法來區分種間變異和種群內變異,從而達到鑑定物種的目的。
標本鑑定以後,要進行記述。一個古生物種的完備記述,按順序包括下列各項:學名、圖版、同異名錄、模式(種群)標本的編號和保存地點、鑑定要點、描述、度量及其他數據資料討論、產地和層位。

正文

我的哥哥在家挖井的時候發現了一塊古代樹木樣的東西,由於好奇,細心保存起來。據他講述,這塊東西是在地下9米多的地方發現的。我用數位相機拍攝下來,請大家鑑賞。
古生物化石鑑定

相關連線

化石標本保護技術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Fossil Specimens
防止化石標本質地劣化的技術。化石標本保護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加固。由於化石的化學成分、細胞結構和化石保存地層的岩性及風化程度不同,需進行的加固處理也不同。通常海相化石的圍岩較堅硬,石化程度較高一般不需進行複雜的加固措施。加固工作主要是對那些比較酥軟、易破碎、抗風化能力差的陸相動植物化石而言。儘管這些化石標本,在野外採集和科學鑑定,研究時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固措施,但為了能適應博物館永久保存的要求,在陳列和收藏前再重新給予加固仍是必要的。
化石標本加固方法是進行滲透和粘合,通過化石毛細孔和裂縫向其內部滲透加固液、粘合劑和溶劑的混合液。使用工具通常有刷子、滴管、噴槍和真空泵等。但主要方式是完全浸泡。要使加固液深深地浸入到標本內部,等溶劑揮發後才能獲得最好的加固效果。加固液最適宜的濃度, 應是粘度最大而又具備所要求的滲透力。但由於化石的孔隙度和吸收性能都各不相同,故如何掌握粘合劑和溶劑之間的最佳比例也就不同。為了達到理想的加固效果、不同的標本需要加固的次數也是不相同的,但不論要加固多少次,都必須在前次的加固液幹了之後再進行。同時最好使用同前次一樣的粘合劑、溶劑和配製比例。隨著技術的發展,某些以前用過的粘合劑可能已被淘汰,如採用新的粘合劑,須將標本中老的材料清除掉,以便新的粘合劑能充分發揮作用。必須指出,目前採用各種化學試劑加固標本的著眼點主要在於保存化石的外貌和完整,因此,每次加固的時間,所用試劑和方法等都應有詳細的記錄,以備後人查用。
過去曾廣泛使用的加固劑有:動物膠和明膠、蟲膠、硝酸纖維素(硝基清漆)、醋酸纖維素等;現代用的加固劑品種繁多,如聚乙烯醇縮丁醛、聚醋酸乙烯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環氧樹脂、聚胺酯、“ 502”等,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
②防塵。在現代社會中空氣污染嚴重,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無孔不入,加上塵埃中混有的煤屑、煙渣、金屬粉末、花粉和沙土等,不僅影響衛生,給參觀和研究標本帶來不便,而且在一定的溫、濕度條件下還會使化石受到腐蝕。所以除了在興建博物館時要考慮周圍環境,以及內部防塵處理、安裝空調設備等外,最重要的是加強陳列櫃及標本櫃的密封措施。可用矽橡膠或聚氨脂將所有接縫粘接, 用氯丁橡膠條作櫃門墊料。並要定期測量飄塵情況,及時採取有效防塵措施。此外,凡是化石標本停留的地方,如加固修理室、照相室等,都要確保清潔。
③防光。光線中的紅外線能導致標本表面溫度升高,濕度下降,使化石內部的應力發生變化,促使風化作用加快。紫外線有光化和光解作用,尤其對高分子材料組成的加固劑有強烈的破壞作用。同時任何可見光都對物質的色彩有損害(紫外線更甚)。所以有條件的博物館陳列室應隔絕自然光,採用能排除紅外線和紫外線的照明。沒有紅外線的冷光燈現在已被大量套用,紫外線的防止一般採用塗有吸收紫外線材料的燈罩或防紫外線的有機玻璃、玻璃,或在普通玻璃上塗防紫外線的透明樹脂。
④防潮。濕度的過高或過低都對化石標本保存不利。潮濕還可使塵土、光線和微生物對標本的危害加劇。同時濕度的控制是同溫度的影響密不可分的,所以要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掌握適當的溫度、濕度標準,這一點在修建陳列室和庫房時就要考慮到。另外在某些標本櫃中放置乾燥劑(如無水氯化鈣、矽膠、生石灰等)也是必要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