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峽

古浪峽

古浪峽位於河西走廊東端,南連烏鞘嶺,北接泗水和黃羊,勢似蜂腰,兩面峭壁千仞,形成一路險關隘道,長度約30公里、寬不過0.5公里的南北延伸、蜿蜒曲折的高山峽谷,系祁連山脈的一個組成部分,位於河西走廊東端甘肅省武威地區古浪縣境內。 扼控蘭州、武威,史有“秦關”“雁塞”之稱,被譽為中國西部的“金關銀鎖”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浪峽
  • 位於:河西走廊東端,南連烏鞘嶺
  • 長度:約30公里
  • :不過0.5公里
地域情況,昌松瑞石,旅遊攻略,楊門女將傳說,

地域情況

古浪縣地處河西走廊東端,為古絲綢之路要衝,位於烏鞘嶺毛毛山北麓,東倚景泰、南枕天祝,西北同涼州接壤,北鄰騰格里沙漠與內蒙古毗鄰。東西長88公里,南北寬68公里,總面積5287平方公里,人口38.04萬人。古浪建縣始於西漢,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始置縣。明洪武十年(1377)涼州千戶江亨防守和戎,因舊水名改為古浪,修築古浪城。 古浪縣屬典型的溫帶大陸乾旱氣候,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日照時數長,晝夜溫差大,光熱資源豐富。年均氣溫5.75度,年均降水量360.7毫米,年均蒸發量2292毫米,為降水量的6.36倍,無霜期年均142天。古浪縣地處河西走廊東端,南依祁連山,北鄰騰格里大沙漠,從南到北,依次為二陰山區、淺山乾旱區、引黃灌區、井灌灌溉區和荒漠區,地域遼闊,地貌複雜,自然地理特徵是全省的一個縮影。作為絲綢之路要道重鎮,自古就以"驛路通三輔,峽門控五涼"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名聞遐邇。縣境內分布著許多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主要有以"中華之最"而聞名的引黃灌區和"沙漠金盆"馬路灘林場為主的生態農業觀光區;以"西北小武當"昌靈山為代表,大靖財神閣、上門三義殿等為主的宗教文化遊覽區,以昌靈山、石門峽、香林寺、寺窪冰峽等南部自然風光為主的森林避暑旅遊區;以漢、明長城國內唯一交匯點為代表的絲路古文化遺址區,還有以黃羊川千鄉萬才網路城鄉第一基地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網路高速公路等旅遊資源。
古浪峽古浪峽
古浪峽長度約30公里,寬不過0.5公里的南北延伸,蜿蜒曲折的高山峽谷,系祁連山脈的一個組成部分,位於河西走廊東端甘肅省武威地區古浪縣境內。古浪峽南接烏鞘嶺,北連泗水和黃羊,勢似蜂腰,兩面峭壁千仞,形成一條險關隘道,扼控蘭州、武威,蘭(州)新(疆)鐵路、甘(肅)新(疆)公路和古浪河橫穿而過,形勢十分險要。古浪峽在歷史上有"秦關"、"雁塞"之稱,戰略地位相當重要,被譽為中國西部的"金關銀鎖"。
古浪峽
古浪峽黑松驛陳家河台子於1953年發掘了一件東漢建武年間的標準量器--"大司農平斛",系青銅器,圓筒形,容積為19.6公升,略同於王莽新朝時期的嘉量。銘文有"大司農平斛建武十一年(35)正月造"數字。大司農平斜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關於古浪峽,至今還有許多美妙動人的傳說。古浪峽入峽到十八里堡,可以遙見一座陡峭奇峰,峰頂東端突冗一巨石,宛如山鷹之啄,橫空懸掛,欲飛似墜,因啄下時常碎石滾動,有人懷疑為山的淚水。相傳宋代楊家12位寡婦西征,其中11位英勇戰死於古浪峽,只有楊滿堂一人突破重圍,前去朝廷報告。余太君聞訊趕來,追悼亡靈,痛哭之聲震撼山嶽,感動了鷹嘴山崖,山神流淚不止,淚滴化作山崖碎石,沿崖滾下。後來,人們就將這一山崖叫做"滴淚崖"。在"滴淚崖"對面,有一座黃土山樑形狀酷似巨櫃,被稱為鐵櫃山。當地人傳說,山鷹想飛至峽東,掀去鐵櫃山巨鎖,取出櫃中所藏金銀財寶,卻一直沒有達到目的。如今鐵櫃山下橫臥的乳白色巨石,就是傳說中的"支山石"。
古浪峽北端離縣城不遠處,舊有香林寺,1918年重修,是古浪的一大勝景,今天已不復存在。清代張美如《古浪峽中口占》,描寫了古浪峽的景色: 城南三十里,崎路盡羊腸 草掛陰崖短,花開瘦石蒼 此間無曠地,何處展斜陽 薄暮寒煙起,賓士馬足忙。

昌松瑞石

位於甘肅省古浪縣古浪峽的“甘州石”,又稱“昌松瑞石”,今天從古浪峽移至古浪縣城以北“金三角”處,甘州石,重約400餘噸,搬遷工程耗資約500萬元左右。 古浪峽內,鐵櫃山下,道路東側,一白色石頭,“屹然突起,如崇台巨屋”叫昌松瑞石、又名甘州石、甘酒石、支山石。《新唐書太宗記》載,唐貞觀17(643)年11月,涼州刺史李襲譽上書,昌松縣洪池谷(今古浪峽)天降瑞石,上有“太平天子李世民,千歲太子李治”等88字。一時朝野轟動,唐太宗以為天有成命,下詔立晉王李治為太子,赦涼州。此石民間傳為“甘州石”,欲堵石門峽蓄水,飛至古浪峽被人識破,遂墜地不行;又傳為“催生石”,不孕難產者,可摸石求孕催生;又傳為“釀酒石”,認為此石“甘性溫厚”,以石屑“沈入酒中,既變佳釀”;又傳為“支山石”,鐵櫃山內藏金納銀,靠支山石支撐,抓山鳥抓山,可取山下寶藏。
古浪峽
“甘州石”是一快灰白色的巨石,位於古浪峽中的鐵櫃落幕 山下,左,中,右三面都上書“甘州石”三個紅色大字,十分醒目。“甘州石”怎么跑到三百公里之外的古浪峽中來了呢?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
甘州石甘州石
古時候,有一年西王母在甘州龍首山上舉行蟠桃會,宴請四方神仙。古浪石門山的山神劉仲也來赴會,他為了討好西王母,編造說:“古浪人說你貪財好色,還編了一個順口溜:王母娘 娘不愛財,珍珠瑪瑙鑲蓮台;王母娘娘不好色 ,九天玄女哪裡來?”西王母聽後勃然大怒,下令雷公電母十日內降暴雨淹沒那裡的村莊,滅絕那裡的人們。龍首山的山神龍清上個清正內剛直的人,聽了西王母的指令,十分焦急,便向太白金星求救:“我不忍心看到無辜百姓受害,情願以死相救,請鐵派太白金星施展法術,出個主意。”太白金星被感動了,點化他為巨石去 鎮守山門,並囑他一路小心,不到可泄露天機。龍清救民心切,即日辭去神職,起程來古浪境界。不巧遇到醉醺醺的劉仲,問他:“你不在龍首山受香火,來此該乾甚?”龍清誠實厚度,不會說厚道,不百、會說慌,便告訴了他原由。狡詐惡毒的劉仲回頭便將龍清違背旨意拯救百姓的事告了西王母。西王母即差兩個手下去阻止。當龍清剛到鐵櫃山下時,這兩個差人一語道破天機:作怪,作怪,龍首山,甘州石,為何到此?“龍清頓時動彈不得,再也無法恢復原形。此後,這快“甘州石”便一直鎮守在這裡,護佑當地百姓安康。
這僅是傳說而已。至於“甘州石”是甘州市,如何“飛”到古浪峽中的,尚不見史料記載。從中,我們僅能說,“甘州石”也是一 快“友誼石”,把張掖和古浪連在一起。

旅遊攻略

從蘭州出發
建議早上8:00齣發做蘭州到武威的專線到安遠大橋下車。
從武威出發
建議早上8:00齣發做蘭州到武威的專線到古浪縣岔路口下車。
友情提示:在穿越古浪峽之前,最好熟悉一下古浪峽的歷史,最有名的就屬宋朝的楊門虎將和解放戰爭中的“古浪峽戰役”。

楊門女將傳說

古浪峽在唐代稱“鴻池谷”,也叫“洪池谷”。峽谷從天祝安遠鎮延伸至古浪縣城,長達28公里,峽內寬窄不?等,最寬處不過一里,狹窄處僅幾十米,峽口有邊牆屲與古龍山分置東西,儼然如守衛谷口的兩位巨人。入峽至十八里堡,可遙見一座陡峭奇峰,直插雲空,獨冠群山。峰頂東端突出一塊巨石,若山鷹之喙,橫空懸掛,欲升欲墜,當地人稱其為“滴淚崖”。
古浪峽
與滴淚崖隔河相望的是高峻崢嶸的鐵櫃山。鐵櫃山黃土長梁,形似鐵櫃。當地人傳說,峽西的山鷹欲飛至峽東,抓開鐵櫃山巨鎖,取出櫃中的金銀財寶,但終未達到目的,所以山鷹一直盯著鐵櫃山。如今鐵櫃山下橫臥著的那塊白色巨石,就是傳說中的支山石(又名甘州石)。在滴淚崖和鐵櫃山之間,峰陡峽窄,高崖墜石,兩山夾水,風寒雲低,水惡浪險,構成雄偉險關,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武則天大足元年(701年),涼州都督郭元振在峽口築和戎城,後被吐蕃所廢。
《五涼志》稱“此地足資彈壓,誠萬世不可廢也”。昔人又稱此峽為虎狼峽,詩云“驛路通三輔,峽門控五涼”,所指正是這裡。清·張美總修的《古浪縣誌》描述此峽是“峻岭居其南,岩邊固其北。峽路一線,扼甘肅之咽喉。河水分流,資田土之灌溉。近而千峰俱峙,遠則一望無涯。”誠不為過。清初古浪知縣徐思靖以《危岩墜險》為題,賦詩讚此峽:“蜀道之難過上天,我今獨立秦山前。崖崩石墜不可數,鳥徑插天天與伍。谷中仄道車馬通,盤旋百折如游龍。山下灘聲險成吼,一夫當抵萬夫守。”明指揮王國泰曾題“山川絕險”四字於滴淚崖。
古浪峽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徵匈奴到解放前夕,這裡發生過很多次慘烈的戰爭。
女將斷魂滴淚崖
古浪峽最為奇怪的是“滴淚崖”,其下常有碎石滾動,仿佛一顆顆晶瑩的淚珠,滴答下落,及達峽谷,發出幽深悽慘之聲。
據當地民間的傳說,宋朝的武將楊文廣,奉宋神宗的旨令,帶領將士前往河西走廊征討西夏割據勢力,打了敗仗,兵困甘州白馬關。楊文廣向朝廷求援,宋天子得知此情,立即召集文武大臣,但朝中武將卻無人敢帶兵出征。楊家男兒,多數帶兵打仗,大都陣亡,只剩下寡妻孤女。楊文廣之女楊滿堂,得知父親被困,便主動到朝廷請戰,得到宋天子的允許,帶兵征西。其中就有楊家十一個寡婦。
古浪峽
將士以十萬火急之速,翻過烏鞘嶺,來到古浪峽,被險關阻擋。這裡是通往西域必經之路,西夏重兵在此守關。
人地兩生的楊滿堂帶兵直衝古浪峽,遭到伏兵阻擊,英勇的楊家十一寡婦,眼看從正面奪關難以突破,便舉目向峽西山峰望去,那險峻的石峰直插雲空,在層巒疊嶂之中,向東橫空伸出一個懸崖,便想攀它上去。可是上崖無路,難以攀登。她們只好倒退數里,尋到一條微徑山道,她們沿山徑爬到那座突兀的懸崖。登高遠望,視野頓開,她們正向下峽口瞭望,被崖西埋伏的西夏兵包圍。於是,拉弓搭箭,揮劍舞刀,跟西夏兵將展開一場廝殺,由於寡不敵眾,十一寡婦全部戰死在崖頂。
楊滿堂一看眾將士傷亡嚴重,十一女將在峽西山崖落難,便立即從峽口撤出,另找出路。她帶兵退到峽南大川,忽見一群驚惶失措的黃羊從峽東的山上從北向南逃來。楊滿堂想,黃羊有道而來,我們為何翻不過去?於是,調頭向北率眾沿黃羊道,翻過山嶺,穿過大靖峽,過土門鎮,繞道向古浪峽北而來。
駐守在古浪峽的西夏將士,滿以為戰敗了楊門女將,便高枕無憂了。想不到楊滿堂會帶兵繞了半個圈子,從峽口南轉戰到峽口北。楊滿堂插入敵後,乘其不備,來個突然襲擊,取下了虎狼關。
佘太君聞訊十一女將傷亡,便星夜趕來,正好和奪下虎狼關的楊滿堂在鷹嘴崖會面。他們攀到峽西懸崖,佘太君緬懷亡靈,面對楊文廣被困的白馬關,放聲痛哭,聲震山嶽,感動了鷹嘴山崖,山神泣淚不止,淚珠化作山崖石子,沿岸滾下,滴淚崖由此得名。
妙計退敵七古堆
位於古浪縣城東南20公里的黃羊川河北,有個叫七古堆灣的村子,現居農戶100多戶,村子依山傍水,座北向南。在七古堆灣村後的山坡上,自東向西錯落有致地排列著七個大土堆。這些土堆直徑均約7米,高約3米左右,兩堆相距從幾十米到百餘米不等。七個土堆被村後一條叫“石溝子”的小山溝隔在東西兩側,東面4個,大體呈“之”字形。
關於這七個土堆的來歷,傳說也與楊滿堂有關。據說當年楊滿堂在古浪峽雖經幾番血戰,終不敵西夏兵磙木擂石之兇猛,一時難以取勝。無奈,楊滿堂率兵東折,進駐古浪峽東的黃羊川。
當時的黃羊川一帶,灌木叢生,野獸出沒,人煙極少,更沒什麼行軍道路。楊滿堂命軍隊駐紮於黃羊川河北的橫山腳下,同時派探馬尋找迂迴倒取古浪峽口的路徑。敵方見宋軍東退至黃羊川,懷疑楊家將糧草將盡,派探馬去探,如果無糧,便要趁虛進攻。當時,楊滿堂軍中糧草確實所剩無幾,楊滿堂十分憂慮,如不能儘快找到北出大橫山的道路,倘對方探知糧草短缺,必定要瘋狂反撲,那種處境恐怕不好應付。楊滿堂苦思一夜,心生一計。次早,命令士兵在空糧袋中全部裝上泥土,在營中顯眼的幾處高高壘起。番兵探馬暗中偵察窺視,看到約1公里長的宋營中碼著七大垛糧袋,且宋軍將士不慌不忙。夏兵對宋營的虛實大大迷惑了,且素知楊家將驍勇善戰,足智多謀,不敢輕舉妄動。
卻說尋找路徑的宋軍士兵,在今七古堆灣東的山溝里發現一條小路,當時正有一群黃羊順小路北上橫山。士兵們順路上山,發現那條小道蜿蜒向北,直下橫山。再探,發現順此小路可直下今土門一帶,正是迂迴包抄古浪峽口的絕好路線。於是,在一個風高月黑之夜,宋軍把七垛袋子裡的土就地倒下,倒成七個大土堆,拔寨起兵。
楊家士兵倒下七個大土堆的地方,就是今天的七古堆灣。
民心可鑑傳佳話
關於歷史上楊家將是否在古浪峽和西夏兵有過戰爭,記者就此採訪了西北師大文學院歷史系的李清凌教授。據李教授介紹,宋神宗時期,北宋的邊界也只是在熙河蘭岷一帶,楊家將不可能到河西。另外,關於楊門女將,歷史上楊家雖然也有女將,但十二女將及其故事卻是民間的虛構。
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歷史上,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後宋滅北漢,楊業歸宋,任右領軍衛大將軍、鄭州刺史等職。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
雍熙三年(986年),在一次戰爭中,楊業為了掩護百姓撤退,陷入重圍,潘美與監軍王冼置楊業軍不顧,先行遁去。楊業與敵苦戰,終因寡不敵眾,負傷墜馬被俘,絕食三日而死。
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有延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在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
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
為了表達對楊家將的崇敬之情,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在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鬥、犧牲的過程描述的栩栩如生,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事實上,流傳在當地並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楊門女將的英勇傳奇,也正是延伸於古浪民眾中的對楊家將的崇敬和懷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