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衛星試驗

反衛星試驗

反衛星試驗,是世界大國在地球外層空間進行的針對在軌衛星所做的攻擊、摧毀研究試驗。美國、中國和俄羅斯(前蘇聯)都進行過反衛星試驗。2007年1月,中國進行首次“反衛星”試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衛星試驗
  • 外文名:Anti-satellite test
  • 試驗國家:美國、中國和俄羅斯
  • 對象:在軌衛星
  • 中國試驗時間:2007年1月11日
  • 目的:攻擊、摧毀研究試驗
美蘇反衛,中國反衛,相關信息,撞擊事件,媒體報導,外交部回應,

美蘇反衛

反衛星對美國來說早已不是新概念,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被送入太空後,如何將太空中的衛星打下來,就成了美蘇兩國科學家面臨的新課題。1959年,美國進行了第一次反衛星試驗,蘇聯的衛星殲擊機則在1972年裝備部隊。冷戰時期,美蘇兩強視太空為未來戰場,各種異想天開的反衛星武器也繽紛登場。
核爆衛星殃及無辜
人類第一次反衛星試驗是在飛機上進行的。1959年6月19日,美國空軍一架B-52轟炸機近地軌道發射了一枚〝Bold Orion〞衛星攔截彈,旨在摧毀軌道上已經報廢的〝Explorer 6〞衛星。〝Bold Orion〞衛星攔截彈從距衛星大約6公里的地方飛過,試驗以失敗告終。不過當年10月13日,美國又用B-47轟炸機再次試驗,這次成功命中目標,取得了世界上第一次反衛星試驗的成功。
由於成功率太低,美國的機載反衛星試驗一度停滯。直到上世紀80年代裡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戰”計畫後,一項新的機載反衛星計畫才被啟動。美國沃特公司研製的ASM-135機載反衛星飛彈重1.2噸,採用動能攔截戰鬥部。該飛彈由經過改裝的F-15戰鬥機試射過三次,試驗都是在2.4萬米高空進行,1984年進行的頭兩次試驗均瞄準預先設定的目標,而不是人造衛星。唯一一次真正的反衛星試驗在1985年10月13日進行,成功摧毀一顆在555公里軌道上運行的老舊衛星。
由於早期的機載反衛星試驗成功率不高,美國在1960年出台了“衛星監視與攔截器計畫”,該計畫的內容在今天看來近乎瘋狂——用裝有核戰鬥部的彈道飛彈摧毀衛星。當年10月,美國空軍在太平洋上的馬紹爾群島進行試驗,一枚“雷神”中程飛彈被發射到近地空間。飛彈攜帶有100萬噸級的核彈頭,爆炸後能使大約1000公里範圍內的衛星遭到毀滅性打擊。這個瘋狂的計畫帶來了瘋狂的後果,核彈不僅將靶標衛星擊得粉碎,還導致在附近軌道運行的3顆美國和英國衛星嚴重受損。時任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得知訊息後,立即通過熱線電話向美國總統表示抗議。儘管傷及無辜,此次試驗證明了核彈反衛星的有效性,美國隨後於1964至1975年間秘密在太平洋中部的強斯頓環礁部署“雷神”。
異想天開的捕獲衛星方案
美國人接連“成功”反衛星後,蘇聯人坐不住了。1961年3月,蘇聯第一種反導系統RZ-25發射了一枚V-1000型反彈道飛彈,採用核爆方式成功摧毀太空中的目標。一個月後,蘇聯又進行了一次劃時代的反導測試,一枚V-1000型飛彈採用動能攔截方式擊落R-12中程飛彈,這次試驗領先了美國人23年。然而由於蘇聯後來發現核爆反導的成功機率可達到96%,動能撞擊的成功機率卻只有不到60%,最終還是選擇了核爆攔截模式作為後來的“橡皮套鞋”系統的高層攔截手段。該系統是冷戰時期唯一真正達到實戰部署狀態的反導系統
之後,一種更為野心勃勃的反衛星手段——俘獲敵方衛星,進入視野。1962年12月,蘇聯航天科學家科羅廖夫提出研究雙座載人“聯盟-A”號宇宙飛船,但因經費問題遇到瓶頸,隨後他又提出“聯盟”號的軍用方案,即“聯盟-п”截擊飛船。1964年,“聯盟-п”雙人飛船進入積極研究階段,具體方案為:在發現敵人衛星後,飛船應近距離接近目標。這時一名太空人走出飛船,在判明衛星情況後,可以選擇俘虜衛星或是將衛星摧毀。由於該計畫技術複雜,而且美蘇衛星都裝有自動毀滅系統,“聯盟-п”項目很快被放棄。
捕獲敵方衛星這一圖景同樣鼓舞著美國人。1969年美國首次載人登月後,打算擴大“阿波羅”飛船的貨艙,並在飛船內部設定遙控機械臂。當飛船進入空間軌道後,太空人離開座艙,對空間軌道衛星實施跟蹤和識別,並採用電子干擾方式引誘蘇聯衛星脫離地面指揮中心的控制,轉而聽從己方指令直接飛進宇宙飛船的貨艙,或使用機械臂抓住蘇聯衛星。許多航天專家當時就認為此方案幼稚可笑,因為這個構想同樣無法解決敵方衛星在感知被捕獲風險後突然爆炸的問題,蘇聯人甚至有可能拿報廢衛星當誘餌來幹掉昂貴的“阿波羅”。所以,該方案最終也被拋棄。
蘇聯用衛星殲擊機確立優勢
冷戰年代真正可投入實戰的反衛星武器只有蘇聯的“衛星殲擊機”,也就是今天俄羅斯仍在使用的反衛星衛星。1959年,蘇聯召集國內最頂尖的19家武器設計局,探討可行的反衛星武器方案,經過一年多評估,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最終從5種方案中選定綽號“神風”的衛星殲擊機方案。“神風”其實就是一顆安裝了軌道機動發動機、跟蹤識別裝置和爆破戰鬥部的衛星。
1963年,由切洛梅伊設計局研製的第一架衛星殲擊機“飛行-1”號成功進入軌道,進行第二次發射後,就確立了在所有反衛星手段中的優越地位。然而由於1964年赫魯雪夫突然下台,切洛梅伊失寵,改由科羅廖夫領導衛星殲擊機項目。1967年10月27日,科羅廖夫設計局使用R-36洲際飛彈的火箭發動機,發射了衛星殲擊機“宇宙-185”號。在一至兩個軌道的距離上,這枚攔截衛星不斷變軌機動,最後在1000米距離上引爆。假如第一次攔截失敗,衛星殲擊機還可實施第二次攔截。
第一次真正的攔截試驗在1968年進行。10月19日,科羅廖夫設計局先發射了一顆靶星,11月1日又發射“宇宙-252”衛星殲擊機,它在預定軌道準確攔截了靶標。從1963年到1972年,蘇聯共進行了20次衛星殲擊機系統的發射試驗。1972年,蘇聯國土防空軍正式裝備衛星殲擊機系統。
1982年6月18日,華約6國舉行了長達7小時、遍布全歐的大規模軍事演習,蘇聯國土防空軍一天內連續發射“宇宙-1375”衛星靶標和“宇宙-1379”衛星殲擊機,它們在地面指令中心的控制下多次變軌,兩者最終在聯邦德國上空1600公里處“親密接觸”。北美防空司令部以及北約雷達預警中心都探測到這一“空間爆炸”,大驚失色的西方不僅意識到蘇聯衛星殲擊機可以隨時在實戰中摧毀自己的衛星,同時也承認自己在反衛星領域已完全落後。
值得一提的還有蘇聯的雷射武器。1975年10月,經過蘇聯上空的兩顆美國飛彈預警衛星曾連續發生5次致盲事故。很快有訊息指出,“罪魁禍首”是蘇聯部署在莫斯科以南50公里的氟化氫雷射器。據信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的試驗型地基反衛雷射武器已經在薩雷沙甘試驗場部署。在80年代美國里根政府內部評估的美蘇科技比較報告中,高傲的美國人不得不承認蘇聯在雷射技術上領先。
總的來看,美國最接近實戰的反衛星武器是F-15發射ASM-135的機載攔截系統,蘇聯人則通過衛星殲擊機後來居上。但這兩種系統只具備低軌攔截能力。蘇聯解體結束了那個在技術上互相刺激的瘋狂年代,由於缺乏資金支持,今天美俄的反衛星能力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沒有革命性的提高。由於反衛星與反導在技術上有共通之處,美國著力發展的“標準-3”等高層反導系統可能也具備一定的低軌反衛能力,但仍然對高軌道衛星無能為力。

中國反衛

英國“今日中國防務”網站2010年6月4日刊發題為《東風-21(CSS-5)中程彈道飛彈》的專題文章。
英國網文英國網文
文章說,東風-21是一種兩級固體燃料推進單彈頭中程彈道飛彈系統,由“長峰(Changfeng)機電技術研究院”研發,它從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發展而來,起初打算用於戰略任務,後來的系列型號設計用於核打擊以及常規打擊任務;而最新型號東風-21D據說是世界上第一種也是現役僅有的一種反艦彈道飛彈(ASBM),東風-21還發展為太空火箭和反衛星/反導武器運載工具。
東風21彈道飛彈東風21彈道飛彈
中國進行的反衛星實驗,不僅不違反國際法,具有合法性,同時,從法律的觀點看,也具有合理性。這一合理性的根本依據,是國家主權原則。

研發歷程
早在1967年,我國在進行配裝飛彈核潛艇的潛地固體飛彈方案論證時,就曾構想在該飛彈研製成功後,將飛彈稍加修改之後使之成為陸上機動型號。隨著巨浪一號研製工作的展開,方案設計和試驗計畫中,明確提出巨浪一號採用“台、筒、艇”三階段試驗方案。前兩個都是要進行陸地發射試驗。巨浪一號研製人員在進行陸上發射筒設計和試製時認為,把發射筒裝在公路車上開著跑,不成了陸上機動式固體戰略飛彈了嗎?1975年,航天部門把這個構想具體化後,向國防科委主任張愛萍和其他幾位副主任做了匯報後,得到他們的支持,之後又徵得了第二炮兵部隊的同意。(圖為漢陽HY-4260S半掛牽引車,主要用於牽引東風-21型飛彈。)
1978年8月,國防科委在規劃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中國戰略武器的研製要努力完善第一代,儘早結束試驗階段,抓緊研製機動的第二代武器的發展方針。進一步指出巨浪一號屬於“一彈兩用”的武器系統,應探索固體飛彈公路機動發射技術,為中國固體飛彈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月,鄧小平在聽取七機部領導匯報戰略核武器規劃時指出:“我最有興趣的是陸上機動,用現代化武器打游擊戰爭。要抓好巨浪一號直接上岸。”為此,國防科委立即與七機部、二炮、總參等有關部門商討巨浪一號上岸型號的研製原則、技術指標與作戰方式等問題。將潛艇發射的巨浪一號直接搬上岸(陸地),就成為中國第一種陸上機動式固體地地戰略飛彈
經過對巨浪一號上岸後的發射方式、戰術性能指標的確定、技術狀態的修改等進行分析研究,1980年3月完成了固體地地飛彈武器系統的總體技術方案。同年6月7日,中央專委批准了東風-21固體地地飛彈的研製任務,由七機部二院負責總體研製。
為了實現固體地地飛彈的機動運輸和快速發射,承擔固體地地飛彈地面設備設計任務的科技人員,根據固體飛彈對運輸發射設備的特殊要求,提出了飛彈運輸、起豎和發射等多種功能合一的設計方案,簡稱三用車方案。這種由牽引車、半掛拖車、發射裝置和電液控制系統組成的公路運輸發射車,除了具備運輸、起豎和發射飛彈的功能外,還具有保溫、調溫、發射筒調直與方向迴轉、水平裝填和儲存飛彈等多種功能。
1983年6月生產出第一台三用車及其配套設備。經模型彈彈射和全武器系統試驗後,證明三用車及其配套設備的技術先進,設計方案可行,質量可靠。1983年,完成了三用車配套牽引車的樣車試製,並經試驗考核證明達到了設計要求。
1984年4至5月,固體地地飛彈和地面設備進行了全武器系統合練,全面檢驗了各種車輛、設備的設計性能。在完成飛彈武器系統合練和夜間發射操作試驗後,相繼進行了高溫、高濕和淋雨試驗、公路運輸試驗、儀器設備工作壽命試驗、待機試驗、低溫環境下的發射試驗和大風環境試驗,全面考核了武器系統的技術性能和作戰使用性能。
1985年5月20日,中國第一枚固體地地飛彈武器系統成功地進行了發射試驗。這次試驗成功,標誌著中國有了第一代陸上機動發射的固體戰略飛彈。5月30日,第二枚固體地地飛彈又成功地進行了發射試驗。隨後,又對瞄準設備、適配器等配套設備做了改進。1987年5月,用改進後的地面設備進行發射試驗,獲得成功。1988年,東風-21飛彈武器系統通過設計定型。1991年6月,成功進行了定型後的首次批抽檢發射試驗,隨後交付二炮部隊使用。
KT-1運載火箭KT-1運載火箭
資料圖:運載火箭型的KT-1,外界猜測中國反衛星與反導試驗均使用DF-21系列改進而來的載具。

東風-21(CSS-5 Mod-1)
東風-21的基本型號,最大射程1700千米,有效載荷600千克,可攜帶500千噸當量單核彈頭,估計打擊精度300-400米,該型號沒有入役。

東風-21A(CSS-5 Mod-2)
文章稱,這是上世紀90年代的研發增程版,適應對東風-3A後繼飛彈(該型飛彈射程更遠但精度遜於東風-21)的需要而研發。1991年遭遇兩次研發挫折,1993年增撥資金進一步設計,1995年-1996年間進行了4次成功試射,1996年部署。東風-21A射程2700千米,打擊精度100-300米,僅用於戰略任務,採用卡車底盤運載,可公路機動,據估計大約有60-80枚東風-21飛彈和30-40套發射系統,部署到二炮的7個飛彈旅,文章還將這些飛彈旅一一列出。文章說,還有報導稱,部分東風-21的彈頭改為常規彈頭。

東風-21C(CSS-5 Mod-3)
文章稱,DF-21C首次出現是在2006年,是一種配備常規彈頭的飛彈,機動發射車和導航系統得以升級,據說擁有2000千克的載荷,最大射程1700千米,採用WS2500型10X10運輸-豎起-發射車,新型的基於GPS的制導方式將其打擊精度提高到30-40米,由此可以執行精確打擊任務。

東風-21D(CSS-5 Mod-4)
文章提到,美國國防部已經確認陸基反艦彈道飛彈——東風-21D的存在,世界首創獨一無二,融合了機動式再入載具(MARV)和末段制導系統,東風-21C能夠從陸基機動平台發射,打擊低速移動的航母戰鬥群,據說,最大射程3000公里,但這一射程或許是在載荷稍減的情況下實現的。

開拓者-1(KT-1)太空運載火箭
開拓者-1火箭是在東風-21中程飛彈的基礎上開發的一種四級固體燃料火箭,可運載50千克載荷至600千米的低軌道太空,於2002年12月首飛,2003年9月第二次飛行;還有一種較為大型的KT-1A,可以運載300公里的載荷至地球同步軌道(GTO)和極軌道,而KT-1B的載荷更大。

SC-19動能殺傷攔截器(KKV)
據報導,在2007年1月的中國首次“反衛星”試驗(擊毀本國報廢氣象衛星)中使用的是SC-19,它是東風-21或KT-1的改型。

相關信息

美臆測中國反衛
海外網2013年2月26日電 美國“太空”網站1月9號曾推測,中國將在2013年1月11號進行反衛星試驗,理由竟然是中國在2007年1月11號曾進行過相關試驗。美方為何如此關注中國反衛星試驗,有報導稱這源於美國軍方的“臆想”。他們害怕越打越高的中國反衛星武器,會對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構成威脅。美國的GPS衛星位於中地球軌道,距離地面大約兩萬公里,美國軍事專家認為,儘管試驗的真實性尚不能確定,但是有理由相信中國軍方正在研究高軌道反衛星武器,射程將達到GPS衛星的軌道高度。
美國軍事專家麥可·皮爾斯布里稱在未來一場戰爭中即使展開小規模的反衛星打擊,摧毀美國的50枚軍事偵察衛星、導航衛星和通信衛星,就不僅會對美軍部隊產生災難性影響,也是美國民用經濟的一場巨大打擊,美軍對高科技衛星的依賴程度是全球軍隊中最高的。
除了炒作憑空想像出來的試驗,美國還在其所撰寫的《中國軍力報告》中稱中國正在研究“寄生衛星”。所謂“寄生衛星”可以說是反衛星的一種方式,它是一種小型裝置,可以吸附在敵人的衛星上,根據指令切斷或者摧毀敵方衛星。這則訊息曾經在美國引起巨大轟動。不過不久美國科學家發現,其訊息來源竟然不過是一名中國軍迷在其個人部落格中的假想。其實給中國扣上“莫須有”帽子的美國反而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反衛星技術。2008年美軍曾經用一枚改進後艦載標準3型反導飛彈擊落一枚失控的低地球軌道間諜衛星。作為反衛星武器的行家,美國為何不斷炒作中國的反衛星武器呢?中國社科院軍控中心秘書長洪源分析說,首先美國是一個分析感強烈的國家,它不斷給自己尋找和設定敵人來激發活力和創造力。另外資本主義的生存方式就決定了中國對美國是用來渲染和製造中國對美國在太空威脅的故事,有利於五角大樓和利益集團合夥來敲詐國會,在軍費總量和利益分配中來換取最大份額。
美稱中國試射飛彈
【環球網綜合報導】華盛頓自由燈塔網站2012年10月16日報導稱,據美國官員透露,中國軍隊正準備從地面基地試射一款能力更強的新型反衛星武器--DN-2直升式反衛星飛彈美國情治單位稱,該飛彈能夠破壞位於高軌道的戰略衛星,如GPS衛星和間諜衛星情治單位表示,只要擁有24枚反衛星飛彈,中國便能通過破壞全球通信和軍事後勤、限制高科技武器所使用的空中導航系統,嚴重削弱美國的軍事行動。這種攻擊還能大幅減少美國針對全球目標的情報收集工作,而這是一種關鍵的戰略軍事優勢。
新型反衛星飛彈採用直接撞擊的殺傷方式
報導稱,DN-2是一種高軌道攔截器,旨在以高速度撞擊衛星從而將其毀壞,是一款重要的戰略反太空武器。中國試射這款高軌道反衛星飛彈,代表著其衛星攻擊能力的一大進步,十多年來北京一直在發展這種能力。高軌道又稱地球同步軌道,是主要通信及導航衛星的所在地,即距離地球12,000至22,236英里的軌道上。
KT-2和KT-2AKT-2和KT-2A
中國上一次進行反衛星測試是在2007年,當時它摧毀了該國位於低軌道的一枚廢棄氣象衛星,產生了由成千上萬枚金屬碎片構成的碎片場。對此,美國官員表示,這些碎片將在100年時間內威脅著軌道衛星和太空旅行者。有鑒於此,這次中國可能不會使用動能攔截器,瞄準老化氣象衛星進行衝擊試驗,也就是說不會像2007年那樣做,儘管中國第二次進行主要測試製造出碎片的可能性依舊存在。
報導指出,中國可能會採取兩種方式試射DN-2飛彈。其一,美國官員認為,這次試射最有可能只是展示精確制導直升式飛彈飛出數萬英里的情景。對此,一名美國官員表示:"如果面對中國的高空反衛星飛彈,美國失去了它在高軌道上的戰略高地,那么我們便會陷入真正的麻煩。"這是因為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衛星(用於導航和飛彈精確制導)位於中軌道(大約12,000英里),所以它們可能極易受到新型DN-2飛彈的攻擊。不管這次飛彈試射成功與否,新型DN-2高空反衛星飛彈的發展都表明,中國軍事正在圍繞未來高軌道太空站作戰制訂計畫,儘管北京也在尋求禁止在太空使用武器的國際協定。其二,未來試射DN-2飛彈時,中國還可能會瞄準一枚靶彈進行發射,這曾是2010年中國聯合反衛星飛彈防禦測試的一部分。
五角大樓發言人仍拒絕就中國的DN-2反衛星項目發表評論。不過,在2007年提交給美國國會的一篇報告中,前里根政府國防決策者麥可·皮爾斯伯曾指出,中國軍事著作者主張秘密部署精密的反衛星武器系統,諸如當前解放軍發展的用於針對美國發動"奇襲"的系統。他表示:"危機期間,即便是針對美國50顆衛星(假設被定為目標的有偵察、導航衛星與通信衛星)的小規模反衛星攻擊,也會對美國軍隊和國民經濟造成災難性影響"。他補充稱,中國軍事著作還討論了攻擊高軌道GPS衛星的行動。
中國的反衛星飛彈系統是其漸增不對稱作戰武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北京保守最為嚴密的軍事秘密之一。

撞擊事件

媒體報導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13年3月11日報導:距地面幾百公里的太空前不久發生一起驚人的“交通事故”——一顆俄羅斯科研衛星被一塊只有0.08克重的太空垃圾從側面撞擊,受損嚴重。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二起發生在太空的非故意撞擊。來自美國的報導稱,肇事者是“中國2007年進行反衛星試驗時留下的衛星碎片”,不過,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俄羅斯和中國方面的證實。
中國專家王思潮10日對《環球時報》說,儘管美國跟蹤太空衛星與太空碎片的技術精度全球一流,它的說法也要與俄羅斯和中國的數據進行對照和核實,所以美國的說法是“存疑”的。比追究太空事故責任更緊迫的是,太空垃圾年年增多,如何保證太空安全成為人類面臨的嚴峻課題。
很多國家都認識到制定太空規則的必要性,但“知易行難”。2012年初,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便表示,外太空環境的長期可持續性“正面臨太空垃圾激增和不負責任行為構成的嚴峻挑戰”,“針對這些挑戰,國際社會需要制定一套規範外太空活動的行為準則,這將有助於維持外太空的可持續性、安全和穩定”。但可笑的是,希拉蕊當時又聲稱,如果行為準則以任何方式限制了美國為保護自己和盟友而在外太空開展的安全行動,美國將不會簽署這一準則。

外交部回應

外交部駁斥中國衛星碎片撞擊俄衛星
“誰對空間碎片‘貢獻’最多,國際社會早有公論。”外交部發言人2013年3月12日回應中國衛星碎片或撞擊俄羅斯小衛星一說,指出其不夠專業,不負責任。
2007年中國反衛星試驗2007年中國反衛星試驗
在昨天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據美國媒體報導,一顆俄羅斯小科研衛星被一塊空間碎片意外撞擊,美專家推測可能是中國2007年空間試驗留下的衛星碎片,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我們注意到有關報導。但相關說法實在不夠專業,不負責任”。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空間碎片是人類長期以來外空活動積累形成的歷史性問題。
“誰對空間碎片‘貢獻’最多,國際社會早有公論”,華春瑩表示,中方一貫支持減少空間碎片的國際行動,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我們願繼續為減少空間碎片與各方共同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