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原味》美食紀錄片)

原味(《原味》美食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優酷土豆與大伙兒紀錄聯合出品的《原味》第一季之大廚下鄉將於7月在優酷土豆獨家上線,這部“為城市人尋找最好食材”的美食微紀錄片,體型“微小”,卻邀請到國內美食屆的“高大上”組合——任長箴與跨界美食家歐陽應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原味
  • 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 類型:美食微紀錄
  • 首播時間:2015年8月12日
  • 線上播放平台:優酷 土豆 獨播
  • 每集長度:原味紀:12-18分鐘/集 原味廚房:2-4分鐘/集
  • 播出狀態:正在更新
  • 播出集數:原味紀:5集  原味廚房:20集
  • 總策劃:任長箴
  • 出品公司:優酷出品 土豆製造 大伙兒紀錄
  • 主演:歐陽應霽
劇情介紹,劇情釋義,創作初衷,任長箴創作初衷,歐陽應霽創作初衷,主創簡介,分集介紹,幕後故事,評價,媒體評,網友評價,

劇情介紹

當超市貨架上一年四季都擺著西瓜,當西紅柿的個頭變得一模一樣,當食品添加劑、地溝油、毒優酪乳、蘇丹紅、膨大劑……這些字眼頻頻出現於報端, 生活在都市裡的我們才猛然發現:食物原本的味道在哪裡?
原味
歐陽應霽,這位有著漫畫家、美食家、文字創作者等多重身份的跨界人士,以一個普通饕餮客的身份進行了一次“原味“之旅!前往田園鄉間刨地採摘、就地取材、生火烹飪,只為尋找無添加無污染的奢侈“原味”。“大廚下鄉”是《原味》第一季的主題,但歐陽應霽表示“大廚”這個稱號他受之不起,其實,《原味》概念中的“大廚“,並不是指手藝高超的廚師,而是指真正尊重食材的“飯人”,最重要的是探尋食物“原味”的初心。而番外篇《原味廚房》則是飯人犒勞自己的陣地,用純天然的食材做一道簡單美味的料理,就當做對自己的獎勵。
這種對食材“順其自然”的理念也是歐陽想給大家傳達的,吃那些當地的、應季的、新鮮的食物, 順其自然之於食材、之於生活。

劇情釋義

任長箴對“原味”理解
——“舌尖上的中國”原本就叫“原味”,田園的生活,應季的食材,乾淨的美食,原本就是我們應該享受的味道。”
歐陽應霽對“原味”理解——“食材,是一切的根本。一個民族如何看待食材,其影響將反應在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創作初衷

任長箴創作初衷

三月份,乾燥北京一個微微沙塵的傍晚,歐陽應霽先生,妻子美蘭來和《原味》劇組一起吃飯,這是《原味》第一季拍完之後的第一次聚會,聚會的地點是萍子找的,萍子最會找地方兒,餐廳在二環邊上,概念很好,環境也很好,是我平時基本不去的那種餐廳,吃川菜。
點菜的時候,大家讓歐陽點,因為他最會點。據說他為了寫書,系統地吃過北京130多家餐廳。歐陽前前後後的翻著選單,美蘭在一張紙上一一記錄,帶著花鏡,那樣子特別認真,他們倆還用香港話商量,我在旁邊看著,心想,我可真喜歡他們。這情景,就像拍片子的時候一樣,歐陽和美蘭是我見過的最隨和,最好合作的拍攝者。
菜都上來了,居然很好吃。要知道,我們這個劇組從來沒在北京城市裡面吃過這種高級飯,更別說,是這樣的有說法的概念餐廳了。雖然第一季拍攝地點是北京,但是我們從沒進過城,拍攝外景不是桃園,柿子園,就是紫薯地窖,養牛場。《原味》真真正正的成了“歐陽下鄉記”其實,歐陽和我之前根本是不認識的,只是彼此看過作品,相互的認可就已經存在了。
歐陽,美蘭和我們大家很熟,一點兒也不客套,餐桌上特放鬆。大家問起他的新書《北京味道》開始寫了嗎,因為歐陽為了這本書數次來到北京,品嘗了130多家餐廳,希望寫出一本像《台北味道》系列的北京專題。
歐陽說,也許計畫會變化了,而原因正是因為近半年來他參與了《原味》的拍攝,他覺得介紹北京的餐廳,真的沒有走進牧場,果園,菜地更加接近當地食物的根本。
我坐在旁邊,聽得很開心,我們的《原味》居然可以影響歐陽這樣一個美食作家的新書,說明我們做的事情,拍的片子是有能量的,也許隨著《原味》的播出,這個食物的觀念會影響更多的人。
那《原味》中倡導的這個關於食物概念是什麼呢?我曾經和王宇,萍子討論過很多次,其實很簡單。我們認為,最好的食物就是離你生活居住地最近的,最乾淨,清潔的食物。
所以我們決定拍北京的味道,不應該走進餐廳,而應該走到北京的鄉村,看這些食物的產地,生長,我們參與種植,收貨,和採摘。
參與這個過程,無論對誰都是有益處的,也是高興的,對歐陽,對我們都一樣。
當我們在盛夏走進凌晨兩點的平谷桃園,和農民一起摘下沾著露水的冰涼的大桃,我們知道了有機桃子為了保鮮,不是靠化學,而是靠凌晨的低溫。
當我們在初冬走進剛剛挖開的地窖,知道巨大的地窖可以將全年的收成保存到來年,但是喝了酒不可進地窖,因為微弱的酒精都有可能讓紫薯變質。
當我們來到延慶有機牛奶廠,知道了中國的牛奶和荷蘭的牛奶品質沒有任何不同,歐陽親手收集的北京的無抗生素的牛奶,居然做出了品質卓越的法國乳酪。
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關於食物的片子,我做過的並不多,但是關於食物的片子影響力卻最大。這一點不會令我們興奮,只會更加很謹慎,這種謹慎,是我們《原味》的原則,我們在片子中不煽情,不宣傳,不希望帶給你消費的衝動。《原味》只想讓你了解你的食物更多一些,認識你的家園更多一些。
做食物的片子,作者當然想帶給觀眾食慾,但是除了食慾,我們要求我們給大家更多。
那天晚上,《原味》聚會持續了很久,大家相約把這個食物主題繼續下去,和歐陽一起走進更多的果園,牧場和田野。
聚會到了結束的時候,歐陽和美蘭帶上圍巾,手拉手走出餐廳,我也帶上圍巾,圍巾上的靜電提醒我,北京真乾燥,但是我知道,北京也很美好。

歐陽應霽創作初衷

為什麼我吃遍了北京130家餐廳卻寫不出書來
在過去無數次以飲食文化為主題的集體研討或者個人演講中,結束之前都會有跟現場聽眾交流問答的環節。
其中經常會被問及的題目,除了有那些“你是從何時開始及為什麽以飲食作為關注及寫作重點?”以及“你從早到晚好像都在不停的吃為什麽都吃不胖?”等等相對輕鬆的問題,還有好些是沉重得叫熱鬧現場忽然肅靜降溫,問者答者都得謹慎三思,甚至吞吐語塞。
“面對水土空氣環境嚴重污染,食品生產過程監管失控,黑心食品和無良烹調大量曝光,我們還在這裡講飲講食,究竟我們可以做什麽?究竟我們的飲食文化有沒有未來?!”
這大哉問,往往是座中人群里看來最年幼的大學生提出的,也正因如此,我才回答得更清楚明白,更有底氣。縱使面前有各種沮喪各種不明朗,只要還有新生代在疑惑在發問,這個社會還是有希望。
我企圖心平氣和的回答,飲食文化從來就不是一頁「歷史」,本就是生生不息的一個變化的過程。
單就各地原生食材在世界版圖上一次又一次的遷移落戶,身份作用的改變被改變,認同不認同,已經是風急浪高起伏無數的大場面。所以我們現在常常掛在咀邊的「兒時的味道」,「外婆的手工」,「家鄉的回憶」,一旦放進這全球飲食文化歷史長河中,逝水與逝者都恐怕無從跟蹤。
但弔詭的是,也就是這些個人味蕾的生理反應衝動,叫這念念不忘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反覆迴響,死纏爛打尋根究底,對這賞味體驗中幾乎不可逆轉的進化/退化誓要還一個公道求一個明白,即使沒有答案。
所以我只能跟大家說,作為一個其實也很感情用事的傢伙,我早就要求自己要從這「懷念中的古早味」情結中解放出來,才可以正確的面對和接受這一切都已經變了的事實:氣候變了,土質變了,水流和水量變了,種子基因變了,農耕和養育方法變了,烹調的技術方法變了,進食的形式和習慣都變了,更何況連社會結構,政經運作模式,家庭人際關係都在急劇變革,那作為與周遭環境緊扣成鏈的「食物」母題,又怎可能復古不變的呢!
我們唯一可以擁抱的,就是這變化過程中對真善美的鍥而不捨的探究和追求,而我們更不必害怕發現,真善美的標準在不同的時代也在不斷的在變化釐定中。
如此這般,我的回答是悲觀與樂觀同步,自身的生活工作體驗也在這高低反覆中跌撞前行。前年年底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在北京生活,企圖完成味道系列中《味道北京》一書,但終於發覺無法按本來的方向和標準完成這個內容,應合了身邊長久生活在北京的好友早就提出的「警告」。
但也就是在這留京期間裡認識了一年青攝製團隊,及後更認識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執行導演任長箴老師,機緣巧合,造就了我們以追尋京郊原生態食材為題的一系列拍攝:平谷的桃子,懷柔的杮子、紫薯,有機農場牧場的有機牛奶,有機蔬菜,以及同步發展的對原味原生態生活渴切追求的一種當下生活方式和態度。
對於我這個從小就成長在一個所謂國際都會的傢伙,一向連「土生土長」這四個字都不敢亂說­­——因為自知與土地與自然已經隔絕,郊野都已經被編收為公園,一切跟種植和飼養有關的都是安排妥貼的參觀和示範。
所以這趟被要求在半夜三點前起來,摸黑到林里採摘桃子,在破曉時分第一時間把清甜多汁的桃子吃了一個又一個。同樣的興奮出現在杮子園裡,在擠牛奶的牛棚里,在貯藏紫薯過冬的地窟里,在有機種植的菜地中,我完全是個從沒見過世面的都市客,有的是好奇心和敬畏心,以及隨之而來激發起的天馬行空的種種創意——有危就有機,有困惑就有解決問題的需要和方法。
美食微紀錄《原味》系列,也就是我在這味道追尋長路上的點滴印記。

主創簡介

任長箴 總策劃 
原味(《原味》美食紀錄片)
《舌尖上的中國1》執行總導演
《悅食中國》總導演
《北京記憶》主編

  

  
漫畫家和文字創作者,香港理工大學設計榮譽學士及哲學碩士,創作有《吃到底》《味道台北》《味道上海》《天生是飯人》等書,對美食和生活有獨特的經驗與理解。

分集介紹

第一集 《桃之夭夭》
食材:平谷大桃
功能:清腸
內容:歐陽來到平谷尋找可以清腸的食材,在黑夜裡與桃子來了一場驚喜不斷的邂逅,而如何保持桃子的鮮味是歐陽一直探尋的秘密。
第二集《牛奶很忙》
食材:新鮮牛奶
功能:營養
內容:歐陽為了尋找不裝的牛奶和低脂的食材來到北京延慶的一個牧場,在體驗過程中遇到同來尋找食材做乳酪的劉陽,兩人結伴同行。而後歐陽也造訪了劉洋的手工作坊並且品嘗了劉洋與其他人一同生產的北京灰、北京紅、北京藍等不同乳酪,在本土品嘗到了絕不差於西方的特色乳酪。
第三集 《食麵霾伏》
食材:紫薯 大豆
功能:扛霾
內容:歐陽來到魔法莊園,在這裡尋找可以抗霾的食材,探尋生態農耕的秘密,製作童年記憶的一道甜品。
第四集 《開心農場》
食材:蘿蔔、白菜
內容:歐陽來到開心農場,在這裡每個人都有一個小菜園,好在沒有人偷菜,不過這裡的菜都很貴,他將在這裡探尋生態農場的秘密。
第五集 《柿餅突擊》
食材:柿子
功能:抗流感
內容:歐陽來到一座到處是柿子的村莊,在這裡隱藏著一位退伍老兵,守護這裡的柿子園,在這裡他將探尋柿子保存的秘密。

幕後故事

《舌尖》導演的原味夢2012年,當《舌尖1》的成功像強心劑一樣振奮紀錄片行業時,任長箴也因此收穫了極大讚譽,但她卻以最直接的方式拒絕了不間斷的“美食項目”邀約,其中最不缺的就是大投資、大明星、大製作等等,只因想做自己喜歡的新東西。
如同拒絕其他項目一樣,任老師聽到“美食”二字,也本能地婉拒了《原味》的邀約,但當她聽到歐陽應霽的名字時,任老師眼前一亮,她表示“這個可以考慮一下”,隨後她透露了誕生《舌尖1》的一個秘密背景,原來,在籌備《舌尖1》時任老師蒐集過大量資料,其中就在歐陽應霽書中了解到了“慢食運動”,正是“慢食”的概念影響了她對《舌尖1》的創作。正是這樣的一段淵源,就有了《原味》中兩位食神級人物的合作。《原味》這個名字也是任老師後來取的,整個項目的方向也根據任老師的構思來了個大顛覆,她表示這是她一直想做的,《舌尖上的中國》原本就叫“原味”,田園的生活,應季的食材,乾淨的美食,原本就是我們應該享受的味道。
饕餮客的慢食運動
有漫畫家、作家、美食家多重身份在身的歐陽應霽寫過《香港味道》、《味道台北》、《味道上海》……,它們標出了城市裡一個個有趣的、特色的餐廳,成為城市吃貨的必備指南。
歐陽應霽是一位“慢食運動“的倡導者,慢食”強調一切按著自然的方式來。食材是否新鮮、是否是在自然成熟的季節採摘、烹飪方式是否最有利於營養成分的吸收、一餐吃下的食材之間是否搭配得當……
如今,科技能讓人隨心所欲的吃到催熟的或是反季節的蔬菜,這種食物的工業化生產已經讓都市人開始不安,而對食材“順其自然”的理念也是歐陽與任長箴想通過《原味》給大家傳達的,吃那些當地的、應季的、新鮮的食物,順其自然之於食材、之於生活。尋找天然食材的故事
兩位“食神”大咖對食材的共同理念為《原味》定下了基調,任長箴從一開始就為《原味》確定了三大原則——不進館子、不拍名家、不迷信老字號。
第一季的拍攝鎖定在北京周邊,村民們一定想不到,身邊這個跟著他們一起刮皮做黃桃罐頭、赤腳在田間挖掘紫薯、凌晨2點起床摘桃運到市集售賣的白頭髮大叔,竟然是一位名人。而歐陽面對農耕工具的好奇,親手收穫食材的興奮……都能讓人感受到歐陽呆萌可愛的另一面。
所以,“大廚下鄉”成了《原味》第一季的主題,但歐陽應霽表示“大廚”這個稱號他受之不起。其實,此“大廚“,並不是指手藝高超的廚師,而是指真正尊重食材的“飯人”,最重要的是探尋食物“原味”的初心。而番外篇《原味廚房》則是飯人犒勞自己的陣地,用純天然的食材做一道簡單美味的料理,就當做對自己的獎勵。
回歸初心,返璞歸真
在片中,觀眾們清晰的看見主人公的種植,了解食物的生長環境,以及培育它的人。嬌艷欲滴的平谷大桃、乳香四溢的手工乳酪、色彩斑斕的紫薯雜糧勾起吃貨們對“看得到的放心食材”的無限垂涎……令人興奮的是,在一飽眼福的同時,這些天然食材、周邊好物、美味半成品,甚至一塊土地。觀眾們都將可以通過不管是“立即買”,還是“先存著”,一鍵使用優酷土豆的新技術“邊看邊買”直達原味品牌館或微店,直接買到百分百絕無山寨的“原味”。螢幕為渠道,所見即所得。這也是優酷土豆今年希望通過影像的途徑,為用戶與商品搭建起的童叟無欺的完美對接。
曾幾何時,美食成了“報復社會”的利器。然而看似饕餮的菜餚真的就是好的嗎?我們所垂涎的“食品”真的就是值得追尋的“食物”嗎?《原味》想說的其實很簡單,讓美味從食材開始,始於土地,回歸自然。讓速食生活從一餐飯開始,回歸初心,返璞歸真。

評價

媒體評

《名匯》:歐陽應霽和任長箴最近合作了一部紀錄片,裡面沒有高級的餐廳和烹飪的技巧,而是重新回到土地當中,探尋食物原味的真相。他們說,那些當地的、應季的、新鮮的食物,才是生活原本的樣子。
《品味家》:《原味》傳達了一種“順其自然”的理念,順其自然之於食材、之於生活,才是一種根本,是一種初心。
《橄欖餐廳評論》:尊重原味,讓美食回歸生活本源,在歐陽應霽看來,慢食並不是什麼複雜的概念,只是一種對自然食材的尊重和傳統烹飪方法的傳承。
《lady格調》:欲為城市人群尋找最好食材,治癒心中最五味雜陳的角落;讓人在無法喘息的城市步伐中,找尋到關乎生活最原本的味道。
原味(《原味》美食紀錄片)
健康之友:跟歐陽應霽,學原味料理。
新京報:《原味》由《舌尖1》執行總導演任長箴出任總策劃,跨界美食家歐陽應霽主演。不同於以往傳統紀錄片,《原味》少了《舌尖》中宏大社會變遷背景下的文人氣,取而代之的是貼近日常的表達、精緻有趣的包裝,“輕鬆款”的氛圍也更符合人們對網際網路碎片化信息的需求。
《好奇心日報》:
《原味》是以一個體驗者的視角去關注食物原材料。這個體驗者是美食作家歐陽應霽,總策劃是《舌尖上1》執行總導演任長箴。稱得上是網路版的《舌尖》。
《北京青年報》:在北京生活了這么久,你可能都沒發現,距離北京城20公里範圍內的田間地頭,就能找到這樣萌萌噠的原味食材。
這一切都是被一個叫歐陽應霽的跨界美食家發現的。
《名匯》:遵循自然,看見生活本源是歐陽應霽和任長箴希望通過 紀錄片帶出的東西,而不是像大多數美食節目那樣充滿 了消費主義的味道。
鳳凰:如果說《舌尖》是一個龐大的上帝視角,那《原味》則是一個聚焦人物的特寫。種植黃桃最會公關的老奶奶;堅持從養牛,擠奶到獨自完成乳酪手工製作,再去自然農夫市集售賣的理工男。《原味》聚焦的更多的,是這個城市中的“小眾”。”小”到精準到這些真實個體“每個人”所選擇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沒有宏大的敘事,顛簸清新的鏡頭裡《原味》所關注的“吃”更是對這個時代“個體價值觀”的一種尊重。
網易:從拍攝角度來講,《舌尖》是名副其實的大製作。走遍中國60個地方,投資450萬。畫面有美感也有質感。鏡頭眾多節奏感強,航拍、上帝視角、特寫一個都不少。就連最質樸的黃饃饃,也能被拍得熱騰鮮亮,仿佛正散發著難掩的清香,讓觀眾口水肆意。
而《原味》體現的則是小陣容也可生產精品的精緻。帶有呼吸感的清新自然鏡頭,跟隨主人公“歐陽應霽”真實在現場的獨特網感。讓這部片子3小時點擊即破百萬。5小時35370人慾購買同款商品。一部網際網路美食微紀錄片,豆瓣評分達到了8.8。
光明網: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用中國廣袤的土地,誘人的美食一時挑動了千萬味蕾與民族自豪感。今年,《舌尖上的中國》執行總導演任長箴聯手優酷土豆、大伙兒紀錄、美食家歐陽應霽又打造了一檔全新的網際網路紀錄片《原味》。跟隨主人公“歐陽應霽”真實在現場的獨特網感,讓這部片子3小時優酷點擊即破百萬,作為一部網際網路美食微紀錄片,豆瓣評分達到了8.8。
如果說跟著電視中的《舌尖》尋訪天下美食是種樂趣,而誕生於網際網路的《原味》看起來則為吃貨們想得更貼心。節目組除創作正片《原味紀》之外,同時還為吃貨們開放了個《原味廚房》視頻教程。尋訪到的難找的天然好味,直接拋出連結,看視頻的時候一鍵就可購買。緊跟著,簡潔清新的“視頻食譜”就教你製作方法,看上了就買,看餓了就做。

網友評價

雲飛揚:“食物的味道沒法形容”,所以《原味》鏡像化表達告訴你的不是食材具體味道,而是讓你去發現味道、復原味道。如此有愛又有趣味的輕鬆款美食紀錄片,更符合人們的網際網路碎片化需求。與其說《原味》及其團隊專注於美食,不如說他們專注於某種生活態度。
《原味》更像是一種對平庸生活的反抗。可以說,《原味》是一種解開生活真相的嘗試,它拂去真相表面的浮沉,讓人重新看到並感受到被人們忽視的生活細節。現代化中的人,是單向度的,極易被控制與操縱,而改造個體本身的出路在於對生活的審視,諸如了解身邊事,並培養與周圍事物的感情。
琢紫:觀影會上,首播《原味》第一集《桃之夭夭》。桃子,一種日常最常見的水果,卻因依循自然果實的採摘烹飪時間,在完全有機的種植環境中重新引發起人們對食物本味的思考。我們是對身邊的美好事物視而不見,還是應該利用好頭腦與四肢參與與美好事物的聯繫中?
美食是獲取安全感的不二法門。《原味》與生活緊密相連,它抓住人們的訴求,讓人關注生活中的細節,更多的是加深人們對於腸胃與味蕾細節的關注。《原味》是一種行為藝術,在這一藝術的個體體驗中,人們獲得美食的享受,這不僅滿足人們對於美食的享受,更能讓人們在這種美食的享受中獲得某種“療傷”,這“傷”可能來自家庭、工作,也可能來自自身。總之,《原味》拒絕宏大的美食讚歌,而專注於生活肌理,在細節中窺見生活的樂趣。
阿順:每天被各種話題性影片充斥,偶爾看下清新的紀錄片,如溪邊漫步,滋味自是不同。優酷土豆獨家上線的美食微紀錄片《原味》就是這樣一道味道獨特的“菜品”,這裡面有特別自然的純真的東西,有些你可以叫內涵也可以叫文化的東西,沒法說,也摸不到,但就是感覺蠻有逼格的。
自然是一種生活狀態,每天的生活被真真假假的內容充盈,做到完全自然本真是個難事。經常看到某部影像“接地氣”,就覺得哇真是貼心真是棒,可是“接地氣”的也是少數。如今也有“接地氣”到極限的“自然本真狀態”的“原味”,被喜歡估計也是水到渠成吧。
田金雙:佛法有云:“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就本質來說,由優酷土豆、大伙兒紀錄聯合出品的網際網路創新美食微紀錄片《原味》就是一檔直達品質生活的美食紀錄片。或者說,《原味》更像一部借美食進行文化尋根的即興之作。所以,在這檔節目中,你可以看到與中國飲食文有關的秘密,亦能洞察人生的真相。
《原味》不僅僅是一部美食紀錄片,更像一次與美食有關的文化尋根之旅。譬如說,我們平日裡吃的黃瓜、桃子,第一口咬下去的有可能是農藥品,科技的發展和人類對自然的蠶食、破壞已讓我們忘記了自己的初衷,我們甚至已經不記得食物本身的味道。而《原味》所要做的是,了解食物,了解美食文化背後的自然、人文、生態和土地,一點兒一點兒地抵達食物的細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