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詩

即景抒情詩

即景抒情詩,指的是寓情於景,藉助客觀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詩人主觀感情的詩作。詩人在詩中不是直接抒發感情,而是移情於物,融情於景,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帶上感情色彩。詩人帶著有情之眼去觀察景物,以有情之筆去描寫景物,使感情附著於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無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即景抒情詩
  • 舉例:《登幽州台歌》
  • 類型:文學體裁
  • 代表人物陳子昂
特點,鑑賞,鑑賞步驟,分析寫作技巧,舉例,

特點

即景抒情詩往往是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的。

鑑賞

鑑賞步驟

1、抓意象。找出詩中寫到的景物,明確景物的特徵和寓意。
2、品意境。展開聯想,根據詩中的景物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詩中所展示的畫面,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悟情感。把自己融入意境中,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

分析寫作技巧

1、描寫景物的方法
(1)從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的變化;繪形、繪聲、繪色。
(2)從作者描寫景物的順序入手分析。即把握寫景的層次。如所見、所聞、所感;感覺、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的變化;遠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3)從描寫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如虛實結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動靜結合(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白描)和細部描繪(工筆)相結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
2、景與情的關係
詩人寫景是為了襯托(包括正襯、反襯)情,具體關係為:
第一種情況,“樂”景正襯“樂”情。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一個“好”字寫出了詩人對春雨到來的喜悅之情;
第二種情況,“哀”景正襯“哀”情。與第一種情況類似,淒涼之景也可以用來烘托淒涼的氣氛,而且更為常見。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人用落葉抒發了時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第三種情況,“樂”景反襯“哀”情。古人曾評價說:“以樂寫哀,以哀寫樂,一倍增其哀樂。”這裡的關鍵,或要抓住全詩的中心句和關鍵字,或要聯繫上下文。如,“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用色彩明麗之景表現的是依依惜別之情。
第四種情況,“哀”景反襯“樂”情。景是為情服務的,若全詩是“樂”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為反襯“樂”情服務的。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前六句寫塞下艱苦的環境條件和緊張的戰鬥生活,後兩句卻轉到寫將士奮勇殺敵的豪情,這種豪情也正是全詩的中心。這樣,我們感受到的,是不畏艱苦、有著鋼鐵般意志的將士形象。這裡,所謂的“哀”景,既然是用來反襯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舉例

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陳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二十四歲中進士,因《諫靈駕人京書》一文為武則天所賞識,用為麟台正字(秘書省屬官),後任右拾遺。三十八歲時退職返鄉,不久被縣令段簡害死於獄中
此詩作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當時,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軍中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無將略”,不到一年兵敗,情況危急。陳子昂向武進言,請求遣萬人為前驅擊敵,武不允。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參預軍謀,不可見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進諫,言甚切至……乃署以軍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因登薊北樓,感者樂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時人莫不知也。”
(盧藏用《陳子昂別傳》)
幽州台,又稱薊北樓、薊丘燕台,傳說為燕昭王為招納人才所築的黃金台。燕昭王為戰國時燕國君主,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召來樂毅等奇士,國力大盛。但在《戰國策》、《史記》中皆未見築台之事,漢末孔融《論盛孝章書》云:“昭王築台,以尊郭隗。”築台之說始見於此。魏晉以後,始有燕昭主築黃金台之說,但說法不一。薊丘,故址在今北京德勝門外。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詩人登幽州台之時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主旨)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詩人登上幽州台時,想到自己懷抱曠世之才卻無用武之地並沉淪下僚,想像當年燕昭王何等禮賢人才,自己卻偏偏未能趕上,昔日的遺蹟已蕩然無存,惟有丘陵高樹而已。其《燕昭王》詩:“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台。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霸圖悵已矣,驅馬復歸來。”詩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蒼穹、不禁悲從中來。此二句從時間角度著筆,“前”與“後”、“古人”與“來者”對舉,用兩“不見”相連,表現自己的孤獨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樣的賢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見;將來有,我亦不可見,千載而下,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憤填膺,發出了封建社會千千萬萬懷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聲,因而引起千百年人們的共鳴。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想到宇宙寥廓與綿長,個人卻渺小與短暫,更何況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於是傷感無限,涕淚交橫。“獨”字,正寫出了詩人寂寞淒涼的心境,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
3.鑑賞要點:鮮明的宇宙意識和社會意識是本詩一大特點。
全詩直抒胸臆,破空而來,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蒼涼悲壯的陽剛之氣。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古音xiá)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張若虛(約660—720),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其詩僅存兩首,而此篇被論者評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王豈運《湘綺樓論唐詩》),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春江花月夜》原為樂府舊題,屬於《清商曲·吳聲歌》,相傳創自陳後主。這一首卻完全突破宮體詩藩籬,語言清新,敘寫了民間遊子思婦的相思離別之苦,面貌為之一新。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了春江花月夜的動人美景,對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敘寫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表達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主旨)
“春江潮水連海平”四句總寫春江月夜中壯麗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之中最為動人的良辰美景。入題即是一幅壯麗的畫面:江海連潮,月共潮生。“生”,寫出了明月隨著奔騰的潮水噴薄而出的宏大氣勢。月光閃耀千萬里遠,又有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流宛轉繞芳甸”二句寫了令人心馳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彎曲著繞過雜花叢生的江邊沙地,月光傾瀉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層白色的霜花。
“空里流霜不覺飛”四句寫江天一色的澄澈明淨之景。月光蕩滌了世間的一切,這才有“流霜不覺飛”, “白沙看不見”。此處虛實結合,最後整個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輪明月的清輝。這樣一輪獨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發了詩人無限的深思和遐想。
“江畔何人初見月”六句是對自然的發問和對人生的思索。自古以來,明月在天,什麼人最先看到這一輪明月呢?明月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照耀人間的呢?古往今來,在亘古不滅的時空面前,人們或奮發圖強,或得過且過,或及時行樂,卻終有一死,無法與亘古的時空永遠相伴。但詩人由此出新,認為個體生命雖有限,但一代一代連續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生命的延續。不像這明月,永遠只是一個樣子。詩人以群體生命的延續回答了這個令人類永遠感傷的宇宙命題。接著寫明月在天,孤獨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麼人,卻又永遠難以等到。月光下是奔騰而去的大江急流。詩人讓詩情向縱深發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無情,很自然地將筆觸轉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上來。
“白雲一片去悠悠”四句寫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相思之情。“白雲”飄忽,象徵了“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是地名,但這裡並不確指,是泛指離別之地,且古詩文中“楓”、“浦”本就是離別傷情之所。“誰家”與“何處”互文見義,由一家一處聯想到人間千千萬萬家的離愁別恨。一地相思,兩處離愁,往復迴環。這是一種詩意的痛苦,發自內心,纏綿悱惻,可謂不招自來,揮之不去。
“可憐樓上月徘徊”四句寫思婦對遊子的思念。詩人將“月”擬人化,寫月之“徘徊”,既寫出了月的自然屬性,光影明滅,浮雲遊弋;又賦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憐憫思婦的孤獨寂寞,久久在樓上徘徊而不忍離去。月華灑落在妝鏡台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可這反而令思婦更添相思之苦。她想“捲去”、“拂”走這有點惹人愁思的清輝,可是“卷不去”、“拂還來”。將相思之苦寫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動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惆悵和迷惘之情。
“此時相望不相聞”四句寫思婦對遊子的思念之深進而引起的無限遐思。月光引起的情思讓她難以入眠,想到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許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髮托月傳情的痴心。“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可是鴻雁長飛,月華難遞;魚兒躍動,只見陣陣波紋。向來有傳信功能傳說的魚兒雁兒都無法傳情,那只能藉助夢境了。
昨夜閒潭夢落花”六句寫遊子的相思之情。詩人用春夢、落花、流水、殘月四種傷情的意象來烘托。夢境是那樣迷情惆悵:花落幽潭,春光將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帶走的不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遊子思婦的青春和愛戀、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漸漸失望的思緒,隨之而來的又將是難以忍受的淒婉落寞。沉沉的海霧逐漸遮蔽了落月;而遊子思婦,碣石瀟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幾重!
“不知乘月幾人歸”二句寫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幾人乘月回鄉;情人間的離情,伴著將落的殘月,灑落在江邊的樹林之上……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月華柔情、詩人之情相互交織,裊裊不絕,搖曳生姿,引人深思。
3.鑑賞要點
全詩寫景別具特色。詩中寫了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以“月”為主體。“月”是此詩的靈魂,是全詩結構的紐帶,也是情景兼具之物。在月華的籠罩下,江水、沙灘、楓樹、花林、飛霜、、白雲、扁舟、高樓、閒潭、鴻雁、魚龍、思婦和遊子構成了一幅安寧祥和的美景圖卷。其中虛實相生,濃淡相映,如同一軸巨幅的中國山水長卷,意境極為深邃而優美。
全詩詩情、畫意、哲理融為一體。這首詩有別於傳統的單純寫景之作,也有別於一些單純的哲理詩和言情詩。詩中有對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讚美,有對人間至真至純的愛情的謳歌,有對永恆人生哲理的探求,使得全詩景、情、理水乳交融,形成了清新而又邈遠的意境,讀後讓人心曠神怡,並進而去探尋更深更美的人生真諦。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1.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景龍年間進士,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為中書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權奸李林甫的排擠,貶為荊州長史。有《曲江集》。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月夜懷人,情思真切。(主旨)
首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既寫眼前所見之景,又是詩人望月懷遠之意的表達。一輪明月從無邊無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無論遠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著詩人博大寬廣胸襟,為千古名句。
頷聯“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寫多情之人因為整夜相思難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長。
頸聯“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月華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詩人不由得吹滅燭火,披衣踱出房間,凝神望月,而這一輪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緒,詩人不禁久久佇立,直到露水沾濕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難抑的情形。
尾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滿手皆是,可是卻無法送給對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寢,希望在夢中相會。此聯構思精巧,意境幽清,並化用古人詩句,寫出了詩人的悵惘和失意。晉陸機《擬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齊高帝詔問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3.鑑賞要點
此詩寫情頗具特色。情可以是親情、愛情、友情。對“情人”一詞可有不同理解。這裡理解為“多情之人”,指詩人自己;但也可理解為“親愛之人”,即親人或男女情人。情與景的完美結合形成清麗而深遠的意境。詩中通過描繪人物的動作和細節傳達情思,構思巧妙。全詩緊緊圍繞“望月”而展開,從望月寫到懷人,從滅燭寫到披衣,由室內寫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內,從月升寫到月沉,由相思寫到人夢。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聯千古傳誦。此聯看似平淡無奇,脫口而出,卻高華渾融,寫景抒情,融為一體。此前謝莊《月賦》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後蘇東坡《水調歌頭》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為賦,一為詩,一為詞,各盡其妙。
題李凝幽居
閒居少鄰並,草逕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1.作者簡介
賈島,字浪仙,一作閬仙,范陽(今北京)人。其家境貧寒,多次應舉不中,一度出家為僧。後受韓愈影響還俗。曾任遂州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倉參軍等職。2.基本解讀
這首詩通過寫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環境,表達了詩人歸隱的願望。(主旨)
首聯“閒居少鄰並,草徑人荒園”寫友人李凝幽居的環境。詩人沿著一條雜草叢生的小徑走去,尋訪友人幽居之處;小徑通向荒蕪的小園,周圍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隱士身份。
頷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寫幽居的靜寂。友人幽居之處旁有一池塘,池塘邊有樹,詩人來到門外,輕叩門扉。月夜之下一片寧靜,敲門聲驚動了樹上的鳥兒,它們發出了聲響,或飛出盤旋一陣又回到巢中。
頸聯“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寫回歸路上所見。詩人走過一座小橋,視野開闊起來,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斕的色彩;夜風輕拂,雲腳飄移,讓人覺得仿佛山石在移動。詩人反說此景,別具特色,因為“石”並未動,是“雲”在動。一說古人認為雲“觸石而生”,故稱石為“雲根”,所以在這裡,“移石”和“動雲根”是同一意思。這樣更顯出了環境的幽深而迷人。
尾聯“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點明詩的主旨:我暫且離去了,但不久會再來,不負共同歸隱的諾言。前三聯是寫景敘事,作為鋪墊,最後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3.鑑賞要點
此詩緊扣“幽”字,首聯寫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頷聯寫所居之地的幽寂,頸聯寫所居之地環境的幽美,尾聯抒發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之幽情,層層鋪墊,將詩人歸隱志向表達得水到渠成。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二句寫景獨特、鍊字精準。據說,賈島騎驢入城,仍搜尋枯腸,忽得“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二句,初擬用“推”,又改為“敲”,不覺撞上了京兆尹韓愈的車騎。韓愈細問後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幫他分析,確認“敲”字佳。那么佳在何處呢?詩人尋訪友人,是在月光皎潔的晚上,友人外出未歸,柴扉緊閉。詩人上前輕敲門扉,驚動了樹上棲息的鳥兒,引起一陣喧鬧。鳥兒或許還飛出幾隻轉旋幾回又飛回窩中。兩句表現了清幽空靈的景象,暗含著詩人自願遠離塵囂的真實情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⑴。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⑵。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⑶。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