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學

印度文學

印度文學 (Indian literature) 印度古典梵語文學和10世紀前後發展起來的各地方語言文學的總稱。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宗教發達,種族複雜,語言眾多,印度文學以豐富多彩著稱於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文學
  • 外文名:Indian literature
  • 所屬地區:印度
  • 屬性:文學
古代印度文學,中古印度文學,印地語文學,近代印度文學,現代文學,印度英語文學,當代印度文學,代表作,

古代印度文學

(公元前15~公元4世紀) 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早期的文學。通用的文化語言為梵語,包括早期的吠陀語和規範化梵語。另有俗語。古代文學主要是梵語文學,又分為3個發展時期,即吠陀時期(公元前15~前5世紀) 、史詩往世書時期(公元前4~公元4世紀) 、古典梵語時期(公元1~4世紀)。在古代印度文學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有詩歌總集、史詩、寓言故事、戲劇和文論等。
在這些作品形成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印度古老的宗教(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和種姓制度的影響。《吠陀》 是印度最古的詩歌總集 , 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00年前後,共有4種本集 ,即《梨俱吠陀》、《阿達婆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以前兩種本集文學價值最高。《吠陀》是印度文學的最初源頭,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廣義的吠陀文學還包括《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
此外,公元初期伐致呵利的抒情詩集《三百詠》也流傳很廣。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文學的重大收穫,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會生活和文學成就。兩大史詩對亞洲各國,特別是對東南亞地區有較大影響。在古代產生的不少寓言故事中,代表性的作品有《佛本生經》、《百喻經》、《五卷書》等。古代印度戲劇發達,於公元1、2世紀即已達到相當成熟階段,4、5世紀步入高潮。先後出現了馬鳴跋娑首陀羅迦迦梨陀娑等戲劇家。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和首陀羅迦的《小泥車》是印度古典戲劇的典範和重大收穫。由於戲劇起源較早並積累了豐富的演出經驗,就為戲劇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舞論》是一部用詩體寫成的印度最早的文學理論著作。
這時期除了梵語古典文學,還出現不屬於雅利安語系統的南方泰米爾語文學。

中古印度文學

(5世紀~19世紀中葉) 包括封建社會中、晚期文學,是梵語古典文學繁榮和各地方語言文學興盛的時代。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 ,即從4世紀到12世紀的梵語古典文學時期,和從10世紀開始的各個地方語言文學興起的時期。按照印度傳統 ,梵語古典文學開始於1世紀 ,而史詩往世書時期在1世紀並未結束 ,而是延續到10世紀 。所謂往世書是指這期間形成的18部用詩體敘述神話和英雄傳說的作品,另外還有18部小往世書。往世書用神話宣傳宗教,印度教把18部往世書奉為經典。梵語古典文學中還有長篇小說,如波那(7世紀)的《迦丹波利》、《戒日王傳》,檀丁(7世紀)的《十王子傳》等;詩體故事總集,如月天(11世紀)的《故事海》等;文學理論,繼《舞論》之後,又出現檀丁的《詩鏡》、婆摩訶的《詩莊嚴論》、歡增的《韻光》、曼摩吒的《詩光》等。
在各種地方語言文學中,成就較大的有印地語文學烏爾都語文學孟加拉語文學旁遮普語文學馬拉提語文學克什米爾語文學信德語文學,以及南方的歷史比較久的泰米爾語文學泰盧固語文學馬拉雅拉姆語文學卡納爾語文學等。它們在發展上雖不平衡,但大都繼承了前代梵語史詩文學和梵語古典文學的傳統,一再到古代神話、史詩及古典名著中取材,搬用其情節和人物;另外,同樣大量吸收民間口語和民間口頭文學的營養。

印地語文學

開始於10世紀,成就最為顯著,出現金德·伯勒達伊( 約12世紀 )、格比爾達斯( 約15世紀)、加耶(1493~1542)、蘇爾達斯杜勒西達斯等一系列作家和詩人,創作出不少優秀作品。如伯勒達伊的《地王頌》,蘇爾達斯的《蘇爾詩海》,杜勒西達斯的《羅摩功行錄》等。烏爾都語文學興起於11、12世紀,比較明顯地接受了波斯文學影響。最早運用烏爾都語創作的是詩人哈佳·瑪蘇德·薩迪·蘇萊曼(1047~1121) ,但第一個獲得重大成就的詩人是阿密爾·霍斯陸 (1253~1325 ) 。米爾札·迦利布(1797~1869)的創作被譽為烏爾都語文學的典範。孟加拉語文學產生於10世紀前後,最早的書面作品是《恰利耶歌集》,形成於10~12世紀之間。錢迪達斯(14世紀)的《黑天頌》和維德亞伯迪(14世紀)的《維德亞伯迪詩集》對後世影響較大。
中古印度文學對周圍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的志怪小說、說唱文學、唐代的傳奇和變文等,都受到影響。

近代印度文學

(19世紀中葉~第一次世界大戰) 17世紀後,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大舉入侵,到19世紀中葉印度已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一批近代知識分子迅速成長,為民族意識的覺醒準備了條件,同時奠定了近代文學的社會基礎 。近代文學是用許多種地方語言寫成的,此外還有英語文學 。其中最重要的是東印度的孟加拉語、北印度的印地語和以德里、勒克瑙為中心的烏爾都語文學。
孟加拉是當時印度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先進地區,孟加拉語新文學最早反映民族主義思想意識,並推動整個印度新文學的前進。查特吉是孟加拉近代文學先驅之一。查特吉(1876~1938)是孟加拉文學史上很有影響的作家。R.泰戈爾是同時用孟加拉語和英語寫作的作家,他是印度近代文學最傑出的代表。印地語新文學的產生與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有著密切聯繫 ,其啟蒙者和開創者是帕勒登杜 (1850~1885)。他在詩歌 、散文和戲劇領域都有傑出貢獻 ,6幕劇《印度慘狀》為其代表作,也是印地語文學中第一部愛國主義作品。烏爾都語新文學也很豐富,其中以迦利布的作品流傳最廣 ,還有傑出的詩人蘇比拉馬尼亞·巴拉蒂 (1882~1921)。

現代文學

現代印度文學(第一次世界大戰~194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印度人民同英帝國殖民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鼓舞下,印度人民反帝反殖的鬥爭日益高漲。印度作家的思想也發生深刻變化,作品中更具有強烈的反帝反封建戰鬥精神。1936年,以普列姆昌德為首成立了全印進步作家協會,印度文學進入新階段。現代印度文學以表現人民的疾苦和鬥爭,揭露英帝國主義和印度上層統治者的罪惡為重要主題。在與西方頹廢派、神秘主義及個人主義傾向的鬥爭中,現代印度文學沿著現實主義的方向前進。普列姆昌德是現代印度文學的傑出代表。
這時期的重要作家還有烏爾都語詩人阿里·薩爾達爾·賈弗里,作家阿來德·阿巴斯、克里山錢達爾,以及同時用烏爾都語和波斯語寫作的詩人伊克巴爾;孟加拉語作家馬尼克·班納吉,詩人蘇岡德·帕達加里耶;印地語作家沃林達文拉爾·沃爾馬;馬拉雅拉姆語詩人納拉衍揚·梅農·瓦拉托爾;英語作家穆爾克·拉吉·安納德等等。

印度英語文學

18世紀下半葉,在英國征服印度後,英語逐漸成為印度上層的通用語言,由此產生了印度英語文學,即印度人用英語創作的文學。它的讀者主要是知識分子階層。它的第一個散文作家拉姆.莫漢.拉伊(1774~1833),以一種明快流暢的英語宣傳社會改革。它的第一個詩人是亨利.代羅茲奧(1807~1831),其代表作是敘事詩《瓊基拉的托缽僧》,寫一個婆羅門寡婦的不幸遭遇。麥可.默圖蘇登.德特(1824~1873)的代表作是敘事詩《被俘的女人》(1849),表現拉傑布德人的勇武精神。19世紀下半葉,阿露.德特(1854~1874)和朵露.德特(1856~1877)兩姐妹用英語翻譯的法國浪漫主義抒情詩集《采自法國田野的一束》(1876)獲得眾口交譽。拉姆希.金德爾.德特(1848~1909)改寫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被認為是這兩部史詩的最好的英語縮寫本。這時期著名詩人還有曼莫漢.高斯(1867~1924),代表作是《情歌和輓歌》(1898)和《愛情和死亡之歌》(1926)。20世紀初期是印度民族運動高漲時期,印英文學也反映了這一時代潮流。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主要屬於孟加拉文學,但他也用英語寫作散文和論文,並將自己的詩歌、戲劇作品譯成英語。1913年他的詩集《吉檀迦利》自譯成英語出版,獲得191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金。這時期重要的作家還有奧羅賓多.高斯(1872~1950),主要作品有敘事詩《優哩婆濕》、《愛情與死亡》、《賭主》,詩劇《救星佩爾修斯》等;傾其畢生心力寫成的《莎維德麗》是一部長達二萬四千行的長篇敘事詩。薩羅季妮.奈都(1879~1949)是一位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女詩人,她的詩集有《金色的門檻》(1905)、《時間之鳥》(1912)和《折斷了的翅膀》(1917)。她的弟弟赫林德拉納特.恰托巴底亞耶(1898~ )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代表作有《青春宴會》(1918)、《大地的芳香》(1922)、《灰雲和白雨》(1924)等。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高漲,印英文學空前繁榮。這一時期崛起的一位作家是穆爾克.拉吉.安納德(1905~ ),他與烏爾都語作家薩加德.查希爾、印地語作家普列姆昌德等共同發起組織“印度進步作家協會”。他的長篇小說著力描寫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揭露和控訴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罪惡,如《苦力》(1933)、《不可接觸的賤民》(1935)和《兩葉一芽》(1937)。拉.克.納拉揚(1906~ )的長篇小說大多以南印度一個虛構的摩爾古迪鎮為背景,揭示生活中的荒謬現象,筆調幽默詼諧,如《斯瓦米和朋友們》(1935)、《文學士》(1937)、《暗室》(1938)、《英語教師》(1945)等。拉賈.拉沃(1909~ )的長篇小說《根特浦爾》(1938)敘述了30年代甘地領導的民族獨立運動對南印度農村產生的深刻影響。加.西.溫格特拉默尼的《農民穆魯甘》(1927)、《愛國者甘丹》(1932)和巽格爾.拉姆的《塵土之愛》(1938)也是這時期的重要長篇小說。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英文學仍然與印度其他語言的文學並存和發展。在小說領域,老作家的新作不斷問世,如安納德的長篇小說《七個夏天》(1951)、《一個印度王子的私生活》(1953)、《道路》(1960),拉.克.納拉揚的長篇小說《等候聖雄》(1955)、《嚮導》(1958)、《摩爾古迪的食人者》(1961),拉賈.拉沃的長篇小說《蛇和繩》(1960)和《貓和莎士比亞》(1965)等。巴巴尼.巴達查里雅(1906~ )是獨立後湧現的一位著名小說家,他的作品反映印度社會現實問題,具有揭露和批判的特點,主要長篇小說有《飢餓》(1947)、《騎虎的人》(1954)、《黃金女神》(1960)等。在詩歌領域,印度傳統的宗教詩歌繼續在發生影響,另一方面也日益受到西方現代派詩歌的薰染。前者的代表詩人和作品有:塞特納的《啟示錄歷險記》(1949),迪利普.古馬爾.拉耶的《光之眼》(1948)、《薄伽梵往世書的諸神》(1957)等;後者的代表詩人和作品有:拉爾的《鸚鵡之死及其他》(1960),道姆.莫雷斯的《開端》(1957)、《詩集》(1960),尼辛.伊齊基爾的《轉變的時刻》(1951)、《第三》(1959)、《未完成的人》(1960)等。

當代印度文學

(1947年以後) 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 ,原來的印度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印度文學進入新階段。仍是多民族多語種文學,以各地的方言為基礎的語言不下幾百種 ,主要的有15種左右 。1965年 ,印度政府宣布印地語為國語。英語可作官方語。印度獨立後政治鬥爭形勢複雜,各種政治思想和文藝思潮都在影響作家。許多作家繼承了現實主義傳統,但也有的接受了浪漫主義和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如烏爾都語文學的現實主義有健康發展,出現了克里山錢達爾的中篇小說《當田野甦醒的時候》、阿巴斯的《四顆心——四條道路》等。又如印地語文學作家伊拉錢德爾·喬希、阿蓋伊受到弗洛伊德主義影響,40年代阿蓋伊開始倡導實驗主義文學,對印地語文學進行革新。這一流派在50年代相當活躍 。

代表作

60年代初 ,又提出“新詩” 、“新小說”,想以此取代實驗主義,到70年代日趨消失。50年代還出現邊區文學,如帕尼希沃爾納特·雷努的《骯髒的邊區》。這派到70年代也開始衰敗。小說家傑南德爾·古馬爾的長篇小說《蘇克達》和《旋轉》受到弗洛伊德影響,被稱為心理小說。耶謝巴爾也是重要的小說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