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遮普語文學

旁遮普語文學早在10世紀左右就帶有反封建的色彩。它的先驅者弗里德(1173~1265)是蘇菲派詩人,著有100首雙行詩,描寫農村的生活情景和風俗習慣,表達了對窮人的同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旁遮普語文學
  • 先驅者:弗里德
  • 時間:10世紀左右
  • 特點:帶有反封建的色彩
  • 著有:100首雙行詩
正文內容,參考書目,

正文內容

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東部旁遮普地區人民的文學。這一地區具有發達的古代文化,曾是西方入侵印度的要道,歷史上東西方文化交流頻繁。旁遮普語文學早在10世紀左右就帶有反封建的色彩。它的先驅者弗里德(1173~1265)是蘇菲派詩人,著有100首雙行詩,描寫農村的生活情景和風俗習慣,表達了對窮人的同情。旁遮普語文學中的三大史詩《希爾-郎卡》、《瑟西-布努》和《索赫努-馬希瓦爾》,描寫戀人在生前終生分離、死後才能團聚的愛情悲劇,對宗教表示蔑視。錫克教創始人納納格大師(1469~1539)運用詩歌形式宣傳教義,主張男女平等和一夫一妻制;他在詩中也描寫了農村生活的景色,主要作品有《十二月》、《傑布先生》等。阿爾瓊大師(1563~1606)編選了詩集《最初的著作》,收入3,384行詩,作者是7個大師和16個信徒。這些詩宣傳對各種宗教信仰一視同仁,人人平等。高文德·辛赫大師(1666~1708)的詩宣揚英雄主義,大多收集在《第十任大師之作》之中,他的名篇是《成功書》。他曾組織50多個詩人用梵文、波斯文和旁遮普文寫作。錫克教大師的傳記問世的也不少,它們被稱為“生平見證人”,在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17世紀和18世紀,詩人布萊·夏赫(1680~1758)和瓦里斯·夏赫(1735~1798)比較有影響,他們寫的是帶有神秘色彩的浪漫主義詩歌。前者的“加非”體詩和後者的“希爾—郎卡”體詩為人民廣泛傳唱。在近、 現代文學中,穆罕默德·夏赫(1782~1862) 的《錫克教徒與英國人交戰的傳說》,描述了錫克教徒第一次反對英國入侵者的戰爭,歌頌錫克教人的勇敢,讚揚他們為反對共同敵人而與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團結一致的精神。19世紀末期,開展了復興旁遮普語文學的運動,要求文學反映印度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和民族覺醒。 帕伊·維勒·辛赫 (1872~1957)的小說《美女》、《維傑·辛赫》和《巴巴·瑙特·辛赫》等,大多描寫錫克教人的武士精神和錫克教的道德觀。他最先寫作無韻詩。他的長詩《我的主人,你活吧》曾獲得印度文學院獎。特尼拉姆·賈德里克(1876~1954)的幾部詩集,收有《蓋薩爾花壇》、《第九世界》和《蘇菲樓》等詩;《犍牛》一詩以一頭挨打受餓的犍牛的形象反映了貧苦農民的痛苦。 他同情農民, 對農村的封建制度流露了不滿情緒。莫亨·辛赫(1905~)的詩集《沃達·威拉》曾獲全國文學獎。阿默麗達·普里德姆(1919~)是當代知名女作家,她的詩描寫印巴分治前美好的日子和分治時的互相殘殺,具有民歌色彩。詩集《蘇奈胡萊》曾獲1956年印度文學院獎。她著有小說《德里的街道》,並編選了《世界優秀短篇小說選》和《旁遮普語優秀短篇小說選》。古爾伯克希·辛赫曾主編《愛環》報,著有散文集《棕色石頭的一生》。納納格·辛赫(1897~)是著名的小說家,著有60部長篇小說,如《白色的血》(1932)、《吃人者》(1953)和《兩劍一鞘》等,他的作品宣傳不同教派應相互友好,痛斥宗教狂和封建殘餘。他的《兩劍一鞘》曾獲1962年印度文學院獎。格勒達爾·辛赫·杜格勒(1917~)是當代較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的長篇小說大多描寫印巴分治問題,短篇小說之中,比較有影響的有《黎明的湖》和《第九家》。

參考書目

印度文學院:《印度現代文學》,新德里,195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