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客家

印度客家

最初到印度的中國人,主要是廣東人 客家人和湖北人。廣東人以當木匠居多,客家人則經營皮革做鞋;而湖北人從事牙醫。三族人同樣都擁有中國人刻苦的性格,幾十年過去,廣東人終於有了自己的木廠;湖北人是印度有名的牙醫;而客家人勢力最大,人數最多。他們會選擇住在鄰近地區,營造出一個海外客家村。在離加爾各答20公里的塔壩村,有2000多名村民全部是祖籍梅州客家人,大多從事皮革工商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客家
  • 定義:到印度的客家人
  • 聚居地:塔壩村等
  • 職業:大多從事皮革工商業
歷史,最後的中文國小,印度的客家中心,

歷史

最初到印度的中國人,主要是廣東人 客家人和湖北人。廣東人以當木匠居多,客家人則經營皮革做鞋;而湖北人從事牙醫。三族人同樣都擁有中國人刻苦的性格,幾十年過去,廣東人終於有了自己的木廠;湖北人是印度有名的牙醫;而客家人勢力最大,人數最多。他們會選擇住在鄰近地區,營造出一個海外客家村。在離加爾各答20公里的塔壩村,有2000多名村民全部是祖籍梅州客家人,大多從事皮革工商業。 三十年前客家人在塔壩裡面創立了一間中文報館,多年以來堅持用人手抄寫新聞石刻印刷,每天發行五百份,內容雖然是兩天前的新聞,但足以讓身處異鄉的中國人親切。
客家人一向被視為最勤奮 最吃得苦的中國人。當初印度人認為製造皮革是賤民的工作,客家人卻抓緊機會開拓這個被拒絕的行業。今天的客家人終於熬出頭來,現在還可倒過來養活一大批的印度人。
而廣東人經營的木材廠亦全者雇用了印度人,但他們對宗祠觀念更計較和執著。短短一條唐人街就有不同宗族的會館:會寧會館 義興會館 南順會館等。

最後的中文國小

印度的加爾各答有一間具六十五年歷史 曾經有一千多名學生的學校 培梅學校。這是加爾各答唯一一間以客家話授課的學校,其學生大部分是客家人的子女。
這間學校以宣揚中國文化為使命,以中國人要認識中國為宗旨,多年來,學校雨天操場的石柱上一直掛著講述中國歷史人物故事的牌匾。不過今天校舍中有三層教室已空置了兩層,因為年輕一代的華裔父母都會把子女送去英文學校。但無論中文還是英文,這些中國孩子仍舊在異鄉快樂地成長。
華人遍及全世界,印度也不例外,加爾各答是印度華裔聚居最多的地方。據記載,第一位到加爾各答定居的華人是17世紀來自華南的一位年輕的天主教徒。在他之後又有數千華人接踵而至,繁衍生息。到1951年,在加爾各答的華裔人數達到9萬多,為歷史的最高峰。後來由於兩國關係惡化等原因,不少華裔離開印度,到20世紀90年代,在印度的華裔只剩下1萬1千人左右。

印度的客家中心

加爾各答的華人大都集中在西北郊的塔壩,印度人稱它為“唐格拉”。
塔壩面積只有10多平方公里,最早是由幾戶華人從一片沼澤地里開發出來的。現在聚居這裡的華人有八九千人,他們絕大部分是從廣東梅州遷來的後裔。印度水牛皮資源豐富,這些華人中不少人懂得鞣皮製革技術,便一起辦起了皮革作坊,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勞作,塔壩終於發展成為一個像模像樣的小鎮。
如今的塔壩已成為加爾各答,乃至印度最大的唐人街。一進塔壩,四合院 紅漆大門 大紅燈籠 河讜聯都能讓你時刻體會到中華文明的魅力。塔壩的華裔絕大部分從事皮革生意,現有皮廠220餘家,有的已相當現代化。這200多家皮廠每天處理3萬多張水牛皮,占印度全部皮革生產的1/5。
塔壩的華人十分團結,有華僑會館,有自己的廠商理事會。這些組織為當地華人做了不少善事。塔壩的華人開辦了一所培梅學校,這是印度惟一的一所為華人而辦並教授華語的學校。當地華人還有一份自己的華文報紙,主要是登載當地華人的活動。由於條件所限,這份報紙到現在還是用刻蠟紙油印。
加爾各答的中餐館在印度是最多的,高中低檔都有,不過印度色彩已相當濃厚,花色品種也較為有限,賣得最多的是炒麵和炒飯。塔壩的中餐館在加爾各答比較有名,來就餐的不僅有塔壩和加爾各答的名流,亦有駐印的外國使節。印度塔壩的華人除了年老的以外,中青年已基本上融入當地主流社會,儘管他們已屬於第二 第三代華裔,但對故土中國的留戀,依然是他們最底處的心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