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典

印典

《印典》是康熙壬寅年(公元1722年)的行世印譜,作者是朱象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印典
  • 外文名稱:India
  • 作品別名:印林經典名著
  • 創作年代:康熙壬寅(1722年)
  • 作品出處:秦、漢印章
  • 文學體裁:行世印譜
  • 作者:朱象賢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書籍簡介,版本,

內容簡介

《印典》清朱象賢撰,全書共有八卷,該書,搜羅宏富,去取精審,編排合理,體例謹嚴。八卷十二門之架構,印史異聞,制度器用,故事詩文等皆有涉獵,堪稱印林經典名著。是書卷首分載鈕讓《序》、讓《金玉印章歌為清溪朱行先作》、朱象賢自序、《印典例言》等詩文四則。正文八卷,十二門,即:原始、制度、賚予、流傳、故事、綜紀、集說、雜録、評論、鐫制、器用、詩文。卷末附朱象賢侄廷詔、白長庚二跋。

作者簡介

朱象賢(生卒年不詳),字行先,號清溪子。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曾受業於揚賓、沈德潛。《印典》成書於康熙壬寅(1722年)。

書籍簡介

《印典》,八卷,首一卷,清朱象賢撰。象賢,字行先,又字聖涵,號清溪,蘇州府吳縣人。監生。少從楊賓、沈德潛游,與鈕讓、白長庚等相友善。先後任瀘溪及玉山縣丞、萬載知縣之職秉性敦厚,自奉甚儉。所學淵淹,書法遒勁。著有《聞見偶錄》、《印典》等。
印典印典
象賢以行世印譜著作,多排列篆文、鈕式之體,少制度、品評、紀述之作,因作是編。《印典》一書,搜羅宏富,去取精審,編排合理,體例謹嚴。八卷十二門之架構,印史異聞,制度器用,故事詩文等皆有涉獵,堪稱印林經典名著。是書卷首分載鈕讓《序》、讓《金玉印章歌為清溪朱行先作》、朱象賢自序、《印典例言》等詩文四則。正文八卷,十二門,即:原始、制度、賚予、流傳、故事、綜紀、集說、雜録、評論、鐫制、器用、詩文。卷末附朱象賢侄廷詔、白長庚二跋。
作者自序編輯之旨曰:“予家貧識陋,不能一見湯盤孔鼎,而秦、漢印章猶有流傳,得窺其妙,故每涉獵群書,採錄類聚,編成八卷,名曰《印典》,好古君子欲知古印淵源,不外乎此矣。”卷末有康熙壬寅白長庚跋,稱作品“所王基《梅庵雜記》、《蝸廬筆記》、葉氏《雜述》、元宋無考《古紀略》四書,皆得之李曹氏鈔本,為諸家所未見”。而此書的精華部分是前四卷,既詳細介紹了歷代印章的形式、特徵、制度和流變,又體現了其與眾不同的結構特徵。
“原始”篇始曰:“古印良可重矣,可以考前朝之官制,窺古字之精微,豈如珍奇玩好,而涉喪志之譏哉。但去古久遠,幾昧從來,若不奧稽往昔,誰復知其原本。”繼而介紹“天王符璽、赤帝符璽、天王玉璽、龜頷印、璽節、鳥巢玉璽、傳國璽、印璽檢奸”等八件稀世珍品。“制度”篇始曰:“今之沿襲,始自古人。不師先師成規,焉證後人之失?然而時代推遷,變更不一,是非詳考,鮮知取法也。”繼而介紹“秦制六璽、漢代方寸璽、紫泥封璽、皇后璽、太后璽、金章璽……”等各種印章的特徵、用途和功能,凡上、下二卷,共敘“歷代分別尊卑質式”七十則。“賚予”篇始曰:“印為示信之物,所系非輕,故古今封拜之所及,命令之所出,非此莫憑。”繼而舉自《淮南子,人間訓》之“授印說吳”、《戰國策》之“受印約從”等三十五則概述“歷代帝王賜授大略”。“流傳”篇始曰:“人隨時往,心思手澤,後豈易見,凡有遺存,固宜以異寶目之也。至於璽印,為用專以文字,較優他玩,幸得留於後世,安可忽而置之。”繼而錄自《文獻通考》之“奉上遺璽”及“探井得璽”、“鋤園得印”、“營廟得璽”、“成都玉印”、“發冢得印”等四十六則典籍之記載,“用志流傳”。至於“故事”者,“前人意旨不凡,言語動作,悉成韻事,故記載之所不廢。印雖一物,而於用置取捨之間,或造作周旋之際,每有可傳,殊足醒人耳目,助藝林之佳話也”。自《周書》“湯放桀,服天子之璽,置之天子之座”的“置璽再拜”,至《鶴岑隨筆》之“雍丘劉文烈理順傳臚時”的“印綬飛起”等一百四十二則,簡介有關印章、印人的“藝林佳話”。所選輯者,短小精悍,耐人尋味。
雖然其餘各章所錄泛泛,《四庫全書提要》在注錄時也評曰:“他所援據,率是秘籍,所分諸類,亦多淆雜。如:“故事”與“綜紀”二門所載多相出人,又往往字句偶涉即為欄入……且雜采舊文,漫無考辨。“但是,此著采庶既富,容納史料極廣,足備考核。且古人未有集印事而成編者,其編排體制也屬首創。對印學史的研究和對印章形式、特徵、功能乃至流變的考察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版本

是書之版本,似有如下四種:康熙六十一年朱之勱刻本,雍正十一年朱氏就閒堂刻本,乾隆間寶硯山房刻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其中,就閒堂本、寶硯山房刻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等,皆祖朱之勱刻本,或為後刻,或為迻錄,流布印林。本次點校,以清乾隆年間寶硯山房刻本為底本,校以四庫全書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