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運算元·漫興

卜運算元·漫興

《卜運算元·漫興》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詞的上片通過漢代李廣李蔡才幹高下有別然而遭遇卻恰恰相反的強烈對比,藉以痛斥南宋當局在人才使用上執行的佞諛升遷、真虎不用的原則。下片借除草、灌溉方面的道理隱喻必須除舊布新,解決積重難返的問題。詞中不論是用典還是設譬,極為簡潔而洗鍊,準確而生動,表現了作者語言藝術的功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卜運算元·漫興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稼軒長短句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辛棄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論,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卜運算元·漫興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1。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2
芸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3。萬一朝家舉力田,捨我其誰也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千古”兩句:言漢將李廣英勇善戰,功勳卓著。據《史記·李將軍列傳》,廣與匈奴戰,敵眾我寡,重傷被俘。匈奴人置廣於繩網上,行於兩馬之間。廣佯死,突然躍起奪得胡兒駿馬,南馳以整殘部。李將軍:即李廣,參見《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
2、“李蔡”兩句:言李廣雖功勳卓著,卻終無封侯之賞。而李蔡人品不過下中,名聲去李廣甚遠,卻得以封侯賜邑,位至三公。事見《史記·李將軍列傳》。
3、“芸草”兩句:鋤草。芸:同“耘”。陳根:老根。筧(jiǎn)竹添新瓦:剖開竹子,使成瓦狀,以作引水之具。筧:引水的長竹管。此作動詞用。
4、“萬一”兩句:朝家:朝廷。力田:選拔人才的科目。漢代設“力田”(努力耕作)、“孝悌”(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兩科。中選者受賞,並免除徭役。捨我其誰也:除了我,還能是誰呢?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白話譯文

千古揚名的李將軍,能夠在戰鬥中奪得匈奴的戰馬。李蔡的人品才幹都極平常,卻被封侯拜相,這多么不像話!
我在田裡鋤草,把老根挖扒,剖開竹筒,刮製成新的竹瓦。如朝廷詔令舉薦“力田”,則非我莫屬。

創作背景

這首詞被鄧廣銘收集在《稼軒詞編年箋注》(編於光宗紹熙五年至寧宗嘉泰二年之間),這時辛棄疾正處於人生的低潮時期:因遭小人算計誣陷而被罷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官職,賦閒在江西鉛山縣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別墅。這首《卜運算元》就是他這時寫成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題曰“漫興”,是罷官歸田園居後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經心,信手拈來,實則胸中有鬱積,腹中有學養,一觸即發,一發便妙,不可以尋常率筆目之。此詞通篇都是在發政治牢騷抒發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但上下兩闋的表現形式互不相同。
上闋用典,全從《史記·李將軍列傳》化出,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西漢名將李廣四十餘年中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英名遠播,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數羅列這位英雄的傳奇故事,因此詞人只剪取了史傳中最精彩的一個片斷:公元前129年(漢武帝元光六年),李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廣軍敗被擒。匈奴人見廣傷病,遂於兩馬間設繩網,使廣臥網中。行十餘里,廣佯死,窺見其傍有一胡兒(匈奴少年)騎的是快馬,乃騰躍而上,推墮胡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歸漢。匈奴數百騎追之,廣引弓射殺追騎若干,終於脫險。斯人於敗軍之際尚且神勇如此,當其大捷之時,英武猶勝。司馬遷將此事寫入史傳,可謂善傳英雄之神。作者從史料中選取這一片斷,是見其匠心獨運。
“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史記》敘李廣事,曾以其堂弟李蔡作為反襯。詞人即不假外求,一併拈來。蔡起初與廣俱事漢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官至二千石(郡守)。武帝時,官至代國相。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從大將軍衛青擊匈奴右賢王,有功封樂安侯。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為丞相。他人材平庸,屬於下等里的中等,名聲遠在李廣之下,但卻封列侯,位至三公。詞人這裡特彆強調李蔡的“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一“卻”字尤值得品味,上文略去了的重要內容——李廣為人在上上,卻終生不得封侯,全由此反跌出來,筆墨十分節省。
四句只推出李廣、李蔡兩個人物形象,無須辭費,“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楚辭·卜居》)的慨嘆已然溢出言表了。按詞人年輕時投身於耿京所領導的北方抗金義軍,在耿京遇害、義軍瓦解的危難之際,他親率數十騎突入駐紮著五萬金兵的大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渡淮南歸,獻俘行在,其勇武本不在李廣之下;南歸後又獻《十論》、《九議》,屢陳北伐中原的方針大計,表現出管仲樂毅、諸葛武侯之才,其韜略又非李廣元所能及。然而,“古來材大難為用”(杜甫《古柏行》),如此文武雙全的將相之具,竟備受猜忌,屢遭貶謫,時被投閒置散。這怎不令人傷心落淚!因此,詞中的李廣,實際上是詞人的自我寫照;為李廣鳴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頭是衝著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統治集團來的。
下闋寫實,就當時的田園生活抒發感慨,滿肚子苦水都托之於詼諧,寓莊於諧。
“芸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二句對仗,工整清新。上下文皆散句,於此安排一雙儷句,其精彩如寶帶在腰。“芸”,通“耘”。“筧”,本為屋檐上承接雨水的竹管,此處用作動詞,謂截斷竹管,剖作屋瓦。既根除園中雜草,又修葺鄉間住宅,詞人似乎準備長期在此經營農莊,做“糧食生產專業戶”了。於是乃逗出結尾二句:“萬一朝家舉力田,捨我其誰也?話說得極風趣,然而明眼人一看即知,這是含著淚的微笑,其骨子裡正不知有多少辛酸苦辣。“舍我”句本出《孟子·公孫丑下》,到得詞人手中,一經抽換前提,自負也就變成了自嘲。儘管詞人曾說過“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見《宋史·辛棄疾傳》)的話,並不以稼穡為恥,但他平生之志,畢竟還在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旌旗萬夫,揮師北伐,平定中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辛棄疾豈滿足於做一“農業勞動模範”。讀到這最後兩句,讀者真不禁要替詞人發出“驥垂兩耳兮服鹽車”(漢賈誼吊屈原賦》)的嘆息了。南宋腐朽不堪,萎靡不振,始困於金,終亡於元,非時無英雄能挽狂瀾於既倒,實皆埋沒蒿萊之中,不能盡騁其長才。千載下每思及此,輒令人扼腕。惟一切封建王朝,概莫能外,盛衰異時,程度不同而已。觀辛棄疾此詞,其認識價值就在這一方面。
此篇的寫作特色是,上闋使事,就技法而言為曲筆,但從語意上來看則是正面文章;下闋直尋,就技法而言為正筆,但從語意上來看卻是在正話反說。一為“曲中直”,一為“直中曲”,對映成趣,相得益彰。又上闋“李蔡為人在下中”、下闋“捨我其誰也”,皆整用古文成句(前句,《史記》原文為“蔡為人在下中”,詞人僅增一原文承前省略了的“李”字),一出於史,一出於經,都恰到好處,後句與“萬一朝家舉力田”這樣的荒誕語相搭配,尤其顯得戲謔而妙不可言。格律派詞人視“經、史中生硬字面”為詞中大忌(見沈義父《樂府指迷·清真詞所以冠絕》),殊不知藝術中自有辯證法在,化腐朽為神奇,只要用得其所,經、史中文句不但可以入詞,甚至可以作到全詞即因此生輝。此篇就是一個雄辯的例證。
此前詞人隱居江西上饒帶湖之時,也曾作過一篇與此內容大致相同的《八聲甘州·夜讀〈李廣傳〉》。該詞為長調,末云:“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閒?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風格頗見蒼勁悲涼。此篇則為小令,心境之悲慨不殊,卻呈現出曠達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觀。這充分說明,藝術大匠在構思和創作同題材作品時,不僅非常忌諱炒古人的冷飯,並且不屑重複自己,無怪乎在他們的筆下總是充滿著五光十色,新鮮活潑。

名家評論

清·先著程洪詞潔》卷一:雖極雕鐫,小調不能不斂手,以其工出意外,無可著力也。稼軒本色自見,亦足賞心。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