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子

1.卜子人物尊稱卜商

2.卜子就是萊菔子它是十字花科植物蘿蔔成熟種子。藥用價值很高。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夏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乾,搓出種子,除去雜質,再曬乾。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

基本介紹

歷史人物,植物種子,藥性,功效,套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鑑別用藥,古籍記載,現代研究,

歷史人物

卜商(公元前507年-公元前?年):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漢族,中國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現在,山東省巨野縣有其嫡系後裔
性格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著稱,曾為莒父宰。後來到魏國西河進學。提出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其效勞。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也尊以為師。相傳《》《春秋》等書,均是由他傳授下來。
在孔門弟子中,子夏並不象顏回曾參輩那樣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獨創性因而頗具有異端傾向的思想家。他關注的問題已不是“克己復禮”(復興周禮),而是與時俱進的當世之政。因此,子夏發展出一套偏離儒家正統政治觀點的政治及歷史理論

植物種子

藥性

辛、甘,平。歸肺、脾、胃經。

功效

消食除脹,降氣化痰。

套用

1.食積氣滯證。本品味辛行散,消食化積之中,尤善行氣消脹。常與山楂、神曲、陳皮同用,治食積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或疼痛,噯氣吞酸;若再配白朮,可攻補兼施,治療食積氣滯兼脾虛者。
2.咳喘痰多,胸悶食少。本品既能消食化積,又能降氣化痰,止咳平喘。尤宜治咳喘痰壅,胸悶兼食積者,如《食醫心鏡》單用本品為未服;或與白芥子、蘇子等同用,如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
此外,古方中有單用生品研服以涌吐風痰者,但現代臨床很少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0g。生用吐風痰,炒用消食下氣化痰。

使用注意

本品辛散耗氣,故氣虛及無食積、痰滯者慎用。不宜與人參同用。

鑑別用藥

萊菔子、山楂均有良好的消食化積之功,主治食積證。但山楂長於消積化滯,主治肉食積滯;而萊菔子尤善消食行氣消脹,主治食積氣滯證。

古籍記載

1.《日華子本草》:“水研服吐風痰,醋研消腫毒。”
2.《本草綱目》:“下氣定喘,治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止氣痛,下痢後重,發瘡疹。”
3.《醫林纂要》:“生用,吐風痰,寬胸膈,托瘡疹;熟用,下氣消痰,攻堅積,療後重。”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萊菔子含萊菔素、芥子鹼、脂肪油(油中含大量芥酸、亞油酸、亞麻酸)、β-谷甾醇、糖類及多種氨機酸、維生素等。
2.藥理作用:萊菔子提取液,實驗有緩和而持續的降壓作用,且效果穩定,重複性強,亦無明顯毒副作用;其注射液的降壓作用,與藥物濃度有關。萊菔子能增強離體兔迴腸節律性收縮和抑制小鼠胃排空。在體外對多種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均有較強的抗菌活性;萊菔素1mg/ml濃度能顯著抑制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其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同心性毛癬菌等6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萊菔子還有抗菌、祛痰、鎮咳、平喘、改善排尿功能及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等作用。萊菔子於體外能中和破傷風毒素與白喉毒素。
3.臨床研究:據報導,用萊菔子或經適當配伍可用於治療小兒久咳、小兒頑固性哮喘、厭食症、嬰幼兒腹瀉等多種疾病,療效滿意。臨床還報導:將萊菔子製成浸膏液服用,治療高血壓病 120例,有效率90%(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2∶110); 用炒萊菔子研末,每次20~30g,加醋調敷神闕穴,治療小兒疳積 32例,有效率98.6%(山東中醫雜誌,1997,3∶139);用於治療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以萊菔子50g,搗碎後加醋25ml調糊攤紗布上外敷患處,隔日換藥1次,治療80例,有效率98.3%(中醫正骨,1990,4∶46)。此外,又可用治老年性便秘、崩漏、急性腸梗阻、濕疹等多種病證。
4.不良反應:萊菔子毒性較小。但萊菔素靜注100mg,可引起小鼠死亡。前人認為人參不宜與萊菔子同用,恐其消減人參補虛之功,但服人參而引起脘腹脹滿時,服萊菔子則能使之緩解。實驗研究表明,人參與萊菔子同服,對人參提高小鼠抗疲勞、耐缺氧及抗應激等功效亦未見影響(中醫雜誌,1996,5∶3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