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麂列島國家自然保護區

南麂列島國家自然保護區

南麂列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以東海域,其中心點為北緯27°27′,東經121°25′,總面積為201.06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190.7l平方公里,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海島海域生態系自然保護區。由23個海島、14個暗礁、55個明礁組成,總面積20106公頃,海域面積19071公頃。區內貝藻類豐富,是中國海域的重要貝藻類基因庫。有海洋貝類403種,約占我國貝類總數的20%;海洋藻類174種,約占我國藻類總數的2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麂列島國家自然保護區
  • 外文名稱:Nanji Islands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 地理位置:中國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以東海域
  • 氣候類型:溫帶和熱帶的過渡帶
  • 占地面積:201.06平方千米
  • 景點級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概況,景區歷史,榮譽記錄,自然資源,

地理概況

南麂列島國家自然保護區距浙江省平陽縣鰲江港56公里離台灣島約150公里。最大島嶼為南麂島,面積7.64平方公里,因形似麂而得名。該保護區地處溫帶和熱帶的過渡帶,受台灣暖流和浙江沿岸流影響,為海洋生物棲息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是中國建立的第一個海島海域生態系自然保護區,不僅在海洋生態方面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也是海洋生物“南種北移,北種南移”的資源庫。
南麂列島
南麂列島區內有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島嶼52個,主島—南麂島面積為7.64平方公里,西距大陸最近點約30海里。它是以海洋貝藻類、鳥類、水仙花及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
氣候狀況
南麂列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是江浙沿岸流與台灣暖流交匯和交替消長的區域,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6.5℃,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海水終年清澈湛藍。
地質地貌
保護區內以海蝕地貌為主,海岸線曲折,岬角叢生,海灣眾多,礁石密布,沙灘多樣。列島為基岩丘陵島嶼,由23個海島、14個暗礁、55個明礁等組成。南麂島為南麂列島的主島,外形似麂,頭朝西北,尾向東南,面積7平方公里,島上最高峰為大山,海拔229米。
南麂島周圍有龍嘴頭等5個呷角和國姓懊、馬祖澳、火昆澳3個海灣及港灣南麂港。島周圍有寬800米、長600米的貝殼沙海灘。海水清澈透明,能見度達5米以上。岩石受海浪長期侵蝕衝擊,形成海蝕崖、柱、穴、平台等景觀,怪石眾多,岩壁聳秀,人稱“碧海仙山”。

景區歷史

南麂列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是1990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中國首批5個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之一,1998年又成為我國最早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

榮譽記錄

2005年被《中國地理雜誌》等全國二十三家媒體評為中國最美十大海島之一。此外,南麂保護區還擁有我省首個國家級科技興海示範基地和國家級海釣基地等多張“國家級金名片”。同時,南麂列島還是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海珍品養殖示範基地和省級科普教育基地。1999年,南麂保護區管理局被國土資源部、國家林業局、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科委等4部委評為全國自然保護區工作先進集體。

自然資源

南麂保護區處於台灣暖流和江浙沿岸流的交匯處,生態環境獨特,生物種類多樣,生物區系複雜。在多年的海洋生物本底資源調查中,已查明有各門類海洋生物1876種,其中包括大型底棲藻類178種、微小型藻類459種、貝類427種、甲殼類257種、魚類397種和其他海洋生物158種。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區內的貝藻類資源特別豐富,兩者分別約占全國海洋貝藻類種數的15%和25%,約占浙江省海洋貝藻類種數的80%,大約30%的種類以南麂海域為我國沿海分布的北界或南界,有36種貝類在中國沿岸僅見於南麂海域,黑葉馬尾藻、頭狀馬尾藻和浙江褐茸藻是在南麂列島發現的海藻新種,還有22種藻類被列為稀有種,體現出很好的生物多樣性、代表性和稀缺性,引起了國內外海洋生物學界的關注和重視。因此,南麂保護區素有“貝藻王國”之美譽,也是我國主要海洋貝藻類的天然博物館、基因庫和“南種北移、北種南移”的引種過渡馴化基地。
風景風景
南麂列島的良好氣候,特殊的海洋水文和地質地貌條件,形成了特殊的生態環境、物種和生物群落。該區貝藻類豐富,是中國海域的重要貝藻類基因庫。該區已鑑定出海洋貝類403種,海洋藻類174種,分別占中國貝類和藻類總數的20%,被譽為“貝藻王國”。除了海洋貝類、藻類資源外,該自然保護區還有368種魚類、180種蝦蟹類生物,如位列海八珍之首的鮑魚、名貴的石斑魚等等。有陸源種子植物317種、脊椎動物55種。
保護區內小島的生態也各具特色。大擂島和竹島生長大量的水仙花,被稱為“水仙花島”;還有蛇島鳥島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