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革命

南路革命

南路革命是指廣東省農民運動著名領袖黃學增烈士從20世紀20年代在廣東雷州半島開始發起,在抗戰前夕再次崛起,並發展擴大到兩國四省(兩國:中國、越南;四省: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的革命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路革命
  • 領導者:黃學增
  • 發起時間:20世紀20年代
  • 發起地點:在廣東雷州半島
南路革命的含義,狹義的南路革命,廣義的南路革命,南路革命的主要事件,廣東南路十五縣農民運動代表大會,中共廣東南路地方委員會,樂民起義,培智學校,中共南路特委,南路起義,老馬起義,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南路革命的主要人物,黃學增,黃元常,周楠,莊田,唐才猷,黃其江,黃景文,支仁山,沈漢英,溫焯華,

南路革命的含義

南路革命是指廣東省農民運動著名領袖黃學增烈士從20世紀20年代在廣東雷州半島開始發起,在抗戰時期再次崛起,並發展擴大到附近地區(包括廣東西南部、廣西、雲南、貴州)的革命活動。

狹義的南路革命

狹義的南路革命是指在黃學增後期在兩廣的原來稱之為南路與粵桂邊的39個縣市(廣東16個縣市,廣西23個縣市)一帶的革命活動。
廣東南路的16個縣市:遂溪、海康、徐聞、防城、欽縣、靈山、合浦、廉江、化縣、吳川、電白、信宜、茂名、梅籙市,北海市及法屬廣州灣(後湛江市)。
廣西的23個縣:玉林、博白、陸川、北流、容縣、興業、橫縣、貴縣、賓陽、來賓、武宣、永淳、遷江、上林、上思、明江、思樂、寧明(思樂合併到寧明)、崇善、扶南、綏淥、同正(1951年7月,扶南、同正、綏淥三縣合併為扶同綏縣,旋改為扶綏縣)、邕寧。
南路革命

廣義的南路革命

廣義的南路革命是指除了兩廣的原來稱之為南路與粵桂邊的39個縣市以外,在解放戰爭時期擴展到滇桂黔地區,影響兩國四省(兩國:中國、越南;四省: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的革命活動。

南路革命的主要事件

廣東南路十五縣農民運動代表大會

1922年根據中共廣東區委的指示,黃學增返回法租界廣州灣聯繫陳信材、黃廣淵、朱也赤、黃學新等人舉行南路十五縣農民運動代表大會,傳達省委全面武裝暴動的指示,並返回家鄉,在遂溪縣敦文村成立“青年同志社”,傳播革命火種。黃學增創辦新圩農貿市場,策動農民武裝鬥爭;建立敦文尚武堂、武裝樂民聯鄉預備隊,發動樂民農民武裝起義,打響了南路農民武裝起義的第一槍。此舉震撼南路乃至廣東省及全國。

中共廣東南路地方委員會

1927年初成立中共廣東南路地方委員會,黃學增任書記,併兼任廣東農民自衛軍南路指揮。在他領導下南路八個縣農民運動迅猛發展,農民協會會員達12萬人。黃學增是大革命時期與彭湃、阮嘯仙、周其鑒齊名的廣東四大農民領袖之一。

樂民起義

樂民起義是指1927年6月25日,在遂溪的共產黨人發動農民民眾進行武裝鬥爭,集中樂民、河關、江洪、紀家一帶的工農武裝500多人,在樂民的米日塘宣布的武裝起義。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廣東的國民黨反動派也在廣州逮捕和屠殺共產黨人。在這種環境中,在遂溪的共產黨人發動農民民眾進行武裝鬥爭。樂民起義是在大革命時期廣東南路的最早起義,它比南昌、廣州起義還要早。

培智學校

培智學校位於東海島東參村,是廣州灣時期最早的新式學校,廣州灣革命策源地之一,2014年成為南路革命歷史教學與研究基地。
南路革命
根據東海島東參村的老革命黃軒的回憶,培智學校建於1924年前後,是有資料記載的廣州灣時期湛江最早的新式學校。廣東省四大農運領袖之一、中共南路特派員黃學增曾在培智學校宣傳革命道理。南路革命人士陸春保、陳開濂(黃軒夫婦的婚姻介紹人)、黃明德等二十餘位湛江地區早期共產黨員曾在這所學校里教書,傳播愛國思想,宣揚革命精神。
1933年前,這個農村學堂在舊制教育方法下,學生整天讀四書五經,每天都要受先生的打罵和圈眼睛。1925年,共產黨員陸春保來到學堂教書,學堂第一次用白話文講課,學生們也第一次知道了林則徐禁鴉片的故事,太平天國的故事,李自成的農民革命運動。陸春保還向學生們宣傳愛國思想。到了晚上,學生們坐在板凳上聽村中的黃元常講述在外做生意的所見所聞,其中就有共產黨員劫富濟貧的事跡,小學生們聽得入迷,愛國思想也在小小心靈里萌芽。
1933年,外出經商的黃元常介紹進步青年黃明德到學堂教書,隨後將學堂改名為培智學校。黃明德任教時,除了廢除舊學制創建新學制,採用新課本教育學生外,還常向學生宣傳馬列主義和抗日救亡運動的道理。黃明德的好友、同學鄧麟彰、沈漢英、沈斌、沈植三等常到東參村和師生座談有關抗日救亡運動,宣傳馬列主義,學生的思想覺悟大大提高。在解放前,培智學校的二十多名教師全都是共產黨員,成為廣州灣革命策源地之一。
南路革命
廣東海洋大學南路革命研究所於2014年11月與東海島東參村初步達成共建“南路革命歷史教學與研究基地”的意向。12月10日上午,舉行南路革命研究所成立及揭牌大會後赴東海島東參村,為“廣東海洋大學南路革命研究基地”揭牌。

中共南路特委

大革命失敗後,南路的黨組織被破壞殆盡,於1929年底完全停止活動。1938年冬中共廣東省東南特委開始重建南路黨組織,1939年3月建立中共高雷工委,1940年2月改為中共南路特委,書記為周楠同志,領導範圍擴大到包括合浦、靈山、欽縣、防城整個南路地區(期間1940年5月至1941年1月曾將欽廉地區劃入粵桂邊工委)。
1939年11月,日軍在欽州、防城地區登入,當地中共組織通過統戰工作,在合浦、靈山、防城等地建立了“靈山青年抗日游擊隊”、“靈山人民抗日自衛大隊”等抗日武裝,在南路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941年9月,由於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被迫轉入地下,用分散隱蔽形式堅持鬥爭。
1943年2月,日軍侵占廣州灣地區(今湛江地區)和雷州半島後,中共廣東南路特委發動民眾,組織抗日武裝,進行游擊戰爭。1944年3月,中共南路特委書記周楠在重慶接受南方局指示,於8月,在遂溪縣老馬村舉行武裝起義,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武裝,於10月間成立“雷州人民抗日游擊隊”。之後,南路各地普遍舉行了武裝起義,至年底,又組建2個游擊大隊,共400餘人。1945年1月,南路特委發動了高雷地區和欽廉地區四屬的抗日武裝起義,在普遍建立抗日武裝的基礎上,於吳川縣泮北村,擴編成立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亦稱南路縱隊)。周楠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筱峰(即何維)任參謀長,溫焯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第2支隊和第三獨立大隊,共2000餘人。5月,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分別向遂溪縣西部、西北部和廉江縣西南部、東南部挺進,到處打擊敵偽,一舉攻下楊柑據點,建立遂溪、廉江邊區抗日游擊根據地。6月,部隊取消支隊編制,將部隊整編為第1、第2、第3、第4、第5團,共3000餘人。7月又打退了日偽軍對廉(江)西抗日根據地的多次進攻,有力地牽制和抗擊日偽軍,成為廣東南路抗日的重要力量。
此外,根據中共廣東省臨委的指示,1945年初,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開闢了雷州半島西岩至海南島的交通線,打通了與瓊崖獨立縱隊的聯繫,使長期在孤島作戰,與廣東大陸無法聯繫瓊崖獨立縱隊能及時得到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廣東臨委的指示。
日本投降,抗戰勝利後,國民黨不承認南路有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隊伍,污衊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為土匪,糾集3000餘人的國民黨軍隊進行圍剿。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損失嚴重,南路特委決定以第1團為主,組成一支主力部隊800餘人,轉移到十萬大山堅持鬥爭。經請示廣東區黨委和黨中央,並同越南胡志明聯繫,同意部隊入越南休整。在越期間,南路部隊參加越南抗法鬥爭,幫助越南打擊法國殖民者,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後來,部隊轉到廣西、雲南、貴州邊區堅持鬥爭,發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等部隊。

南路起義

南路起義是指1945年1月,西南區特派員黃景文領導的林林大隊、陳漢雄大隊在東橋、石門泮北首先打響武裝起義第一槍。隨後,王國強領導的陳以鐵、朱蘭清大隊在吳川泗岸起義;黃明德領導的梁宏道、李一鳴大隊在化東南、茂南起義;陳醒亞領導的羅明大隊在化南甘村起義。塘綴白藤、低嶺、樟山的學生和農民組成獨立中隊,陳耀連任中隊長,楊子儒任指導員。獨立中隊原計畫為司令部的警衛連,羅明大隊負責司令部的警衛後,獨立中隊跟隨陳以鐵大隊一起活動。

老馬起義

老馬起義是指一九四四年八月九日在遂溪西北區以老馬村為中心,集結武裝隊伍舉行的武裝起義。
南路特委根據中央和南方局對南路工作的指示,結合南路地區的實際情況,決定於一九四四年八月在遂溪西北區以老馬村為中心,集結武裝隊伍舉行武裝起義,建立一支由我黨領導的獨立自主的抗日武裝隊伍。
為加強對起義的領導,南路特委派唐才猷支仁山負責起義的組織領導工作,並派遣強有力的幹部加強對各鄉、村的聯防隊、自衛隊、常備隊、游擊小組的領導。派共產黨員和骨幹分子打入國民黨界炮中隊當兵,掌握該中隊的武器彈藥和改造官兵。
一九四四年八月九日傍晚,只反共不抗日的國民黨界炮中隊進駐老馬村,埋伏在四周的老馬常備隊一躍而起,把他們團團圍住。一槍不發,就繳了這箇中隊的械。
在10日上午10時,武裝起義大會正式開始。支仁山同志代表遂溪西區黨組織莊重宣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遂溪人民抗日游擊大隊和遂溪抗日聯防處正式成立。會後,南路特委對老馬起義表示祝賀,並正式命名為雷州人民抗日游擊大隊,任命唐才猷為大隊長。

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

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亦稱南路縱隊),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南路革命的武裝部隊,1945年1月成立,周楠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是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廣州灣地區、雷州半島和粵桂邊地區領導創建的一支抗日游擊隊,主要活動地區包括當前廣東的湛江遂溪廉江雷州(舊稱海康)、徐聞吳川茂名信宜、電白、化州,廣西的欽州、合浦、北海、防城、靈山等地。

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

1946年6月,根據中共廣東區委關於恢復武裝鬥爭的決定,中共廣東南路組織於8月在遂溪、廉江、化縣、吳川等縣以地方工作幹部組成的武工隊為基礎,成立4個游擊中隊,共800餘人。至1947年3月,發展到4500餘人。1949年6月27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梁廣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唐才猷任副司令員。
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活動於廣東高雷、欽廉(解放前屬廣東)和廣西桂中南、桂東南、左江南岸等地的游擊縱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轄第1至第6支隊,約1.6萬人。10月中旬,擴編成立第7、第8支隊,全縱隊共2.5萬人。11月上旬~12月上旬,粵桂邊縱隊配合第四野戰軍主力和第二野戰軍一部進行廣西戰役,解放了粵桂邊區和雷州半島。1950年1月,粵桂邊縱隊番號撤銷,部隊分別編入廣東南路軍分區和廣西玉林軍分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

抗戰勝利後,中共滇桂黔三省的地下組織,在爭取和平民主的同時,抓緊建立農村據點的工作,為發動武裝鬥爭作準備。1947年11月,粵桂邊工委領導人周楠莊田按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指示,撤銷了粵桂邊工委,組建桂滇邊工委,改向桂滇邊發展。194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桂滇黔邊的人民游擊武裝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1949 年1月1 日,在三大戰役即將勝利結束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命令將戰鬥在桂滇黔邊的自救軍第一縱隊,廣西左、右江地區、靖鎮區、黔西南和滇東南部分地區的游擊部隊,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縱隊。
1949年7月19日,在雲南省硯山縣的阿猛召開桂滇邊工委、雲南省工委合併擴大會議,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區黨委將桂滇黔邊縱隊和滇南、思普、滇東北、滇中、滇西北、滇西、滇北的游擊部隊,統一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由莊田任司令員。
從1947年夏到1949年底,滇桂黔邊縱隊的戰鬥足跡遍及滇桂黔3省的147個縣境,在約2000萬人口的廣大地區,建立起12個成塊的游擊根據地,鉗制了近15萬國民黨軍隊,邊縱主力部隊發展到45000餘人,縣區游擊隊發展到10萬餘人,共殲敵61000餘人,解放了91座縣城,為人民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勳。
1950年春,滇桂黔3省全境解放,根據上級的命令,四兵團和滇桂黔邊縱隊奉命合編為雲南軍區,邊縱所屬各部隊逐步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雲南軍區、廣西軍區和貴州軍區的17個軍分區。至此滇桂黔邊縱隊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南路革命的主要人物

黃學增

黃學增(1900~1929),原名黃學曾,遂溪縣樂民鎮敦文村人。廣東省四大農運領袖之一,1929年8月12日,英勇就義于海口市郊紅坎坡,時年29歲。
南路革命
黃學增是大革命時期與彭湃、阮嘯仙、周其鑒等人齊名的廣東省四大農運領袖之一,又是土地革命時期廣東西江和海南島紅軍、蘇維埃的創始人之一。黃學增192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組織,1924年參加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屆學習班,曾任廣東省南路特派員、中共農民運動特派員、廣東農協執委、廣東省農協南路辦事處主任、廣東省委候補常委、瓊崖特委書記等職。
1922年,中共廣東區委在馮菊坡主持下,決定派人到南路開展革命活動。9月中共黨員黃學增從廣州返回南路,首先在廣州灣鹽商黃元常鹽鋪(現赤坎幸福路30號)過夜。黃學增黃元常宣傳革命道理,引導他支持農民運動。黃元常也慷慨資助黃學增、黃廣淵等南路農運領導人往返省城的路費。從此,黃元常的鹽鋪就成為黃學增在廣州灣的秘密聯絡站。

黃元常

黃元常(1905-1938)是湛江市東海島東參村人,黃學增的親密朋友、大革命時期南路革命活動經費的資助人、樂民農民武裝起義槍枝彈藥的主要提供人、東海島第一個紅色文化傳播者。1905年出於一個經營鹽場的家庭,1938年農曆11月被廣州灣法國當局陷害致死。
南路革命
黃元常是民國時期廣州灣著名的鹽商、廣東四大農民領袖之一黃學增的親密朋友、大革命時期震撼廣東南路的樂民農民武裝起義的槍枝彈藥的主要提供人、東海島第一個紅色文化傳播者。1926年5月溪溪縣農協副委員長、廣東第二次農民運動代表大會代表黃學新,從廣州返回遂溪時,途經廣州灣也專門與黃元常前往東海島東參、調那、奄里等村介紹廣東農民運動情況。
大革命失敗後,黃元常積極奔走籌集資金在東海島東參村辦起了培智學校,引導進步青年黃明德黃其江等人到培智學校教書或開展革命活動。

周楠

周楠(1907~1980年),又名洪飈,三鄉平嵐村人。
南路革命
周楠192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後由於發動香港工人罷工而被捕入獄,獲釋後回鄉務農,與黨失去聯繫。1935年再到香港組織香港救國會。1936年以香港學生代表名義出席上海全國學生代表會議,被選為委員;其後又出席上海全國各界抗日救國會議,被選為候補委員,負責與全國各地救國會聯繫。是年冬通過饒彰風介紹與中共廣州市委羅范群聯繫,恢復黨籍後分配在廣州市委負責開展職工運動。1938年2月任中共廣州市委常委、市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後,轉移到開平縣赤坎鎮參與組織粵中特委,任特委會副書記兼組織部長。1939年5月至1945年10月,到南路(高州、雷州、廉江、欽州等縣)工作,先後任高雷工作委員會、南路特委、中共粵桂邊區工作委員會書記和高雷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員兼政委等職。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調到中共廣東區委負責農村工作。1946年9月調任中共廣東區委駐越南勞動黨中央聯絡員。1947年5月任中共粵桂滇邊區工作委員會書記。1948年夏,率部向雲南挺進,開闢滇東南部革命根據地。
解放後,先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組織部副部長、廣東省人民檢察署檢察長、省人民法院院長、政法委員會副主任、省政法部副部長、韶關專員公署副專員、省交通廳副廳長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身心受到摧殘。1972年平反後安排在省交通部門工作。1979年任廣東省政協副主席。1980年5月病逝。

莊田

莊田(1907-1992)原名莊振鳳,海南萬寧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
南路革命
1926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入莫斯科步兵學校學習。1931年回國。歷任紅軍團政治部主任,師政治部主任,團政委,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反“圍剿”和長征。抗戰時期,受中共中央委派回瓊,任廣東省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第一總隊副總隊長。
1947年4月,經中共中央香港分局請求,中共中央同意派莊田到粵桂邊領導武裝鬥爭。7月被任命為粵桂邊區指揮司令部司令員,10月下旬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批准成立粵桂邊縱隊,莊田任司令員。11月上旬,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指示成立中共桂滇邊工委,周楠任書記,莊田負責軍事工作。11月28日,根據中共中央批覆同意香港分局關於“建立桂滇區支隊” 的報告精神,桂滇邊游擊隊宣告成立,莊田被任命為司令員,下轄兩個支隊。194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發出指示:由莊田、鄭敦負責組織中共桂滇邊工委前委,莊田任書記,率主力開到桂滇邊中心地區(即盤江兩岸),開展武裝鬥爭,開闢工作。1949年1月1日,奉中央軍委命令,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縱隊,莊田任司令員。
為幫助越南人民進行抗法鬥爭,應越南民主共和國國防部請求,經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同意,1947年至1948年任越南國防部軍事顧問。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雲南軍區副司令員,海南軍軍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廣東省副省長等。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2年在廣州逝世。

唐才猷

唐才猷1916年生12月生,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城月鎮吳村人。畢業於廣東省立雷州師範學校。
南路革命
1936年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遂溪縣委委員、組織部部長,雷州抗日游擊大隊大隊長,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團政委,中共滇桂邊工委委員、桂西指揮部政委,滇桂邊縱隊第1支隊政委,粵桂邊縱隊副司令,廣東南路軍分區副司令,欽廉軍分區司令員,高等軍事學院學員、教官、教研室副主任,1970年7月任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正軍職),1979年2月任省軍區顧問。1955年被授予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獨立功勳榮譽章

黃其江

黃其江(1912?-2008),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派黃其江、陳其輝回遂溪重建黨組織和開展青年運動。8月份分別介紹支仁山、鄧麟彰,唐才猷、殷傑、何森、招離、殷英等七人,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25日,宣布成立遂溪青年抗敵同志會(簡稱“青抗會”)。大會選舉黃其江等為幹事會幹事。這是一個由中共遂溪黨組織領導的抗日青年團體。
南路革命
1939年1月1日成立中共遂溪縣中心支部任書記。5月成立中共遂溪縣工作委員會(簡稱“遂溪縣工委”)兼任書記。10月成立中共遂溪中心縣委(管轄雷州半島及廉江、吳川黨組織)任書記。
1943年10月 遂溪抗日武裝於整編後南下海康、徐聞活動。11月唐才猷黃其江率領整編後餘下的武裝人員與東區抗日武裝合編為雷州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負責大隊的領導工作。
1945年1月南路各縣的抗日主力部隊統一編為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黃其江任政治處主任。2月下旬,遂溪西北區黨組織在黃其江的具體布置下,在山家新村成立遂溪西北區抗日民主政府,區政府完全控制的地區約二百五十平方公里,人口五萬左右,是當時南路敵後革命基礎最好的抗日根據地。
1946年6月,由上級安排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
1947年11月,奉命由山東回南路工作,任中共粵桂邊地委組織部長。
1948年3月下旬,組建起粵桂邊區人民解放軍第二支隊第八團。
1948年4月,中共粵桂邊區委在香山村陳氏宗祠成立,任區委委員。1948年8月,中共粵桂邊區黨委決定成立粵桂邊地委,任書記。
1959年到廣東醫學院工作,1959年~1962年任副院長,1962年~1968年任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1978年8月任任廣東省高教局副局長。85年12月離休。2008年1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

黃景文

黃景文(1913—1983),惠陽縣澳頭鎮人。1932年入廣州黃埔海軍學校第十九期。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地下黨廣東高州專署學生總隊總支組織委員,遂溪縣二區區委委員、吳(川)廉(江)特派員。1944年7月任南路人民抗日游擊隊長。
南路革命
1945年5月起任廣東南路人民解放軍第二支隊長、第一團長。在張炎將軍部隊參加抗戰,1946年率部至越南整訓,受聘為越南人民軍總部高級步校軍事顧問。1947-1949年曆任中共粵桂邊區工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縱司令部參謀長,邊縱第一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軍政大學第四分校教育長。1950年赴朝鮮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軍務處長。1952年任哈爾濱中央軍事工程學院海軍系黨委書記、主任。1966年3月,任錦西海軍第二十三所訓練基地第二部部長。1978年任海軍試驗基地司令員。
1955年授上校軍銜。1960年授大校軍銜。參加抗美援朝作戰時獲朝鮮國家榮譽勳章。1955年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勳章。

支仁山

支仁山,出生於農民家庭,1950年11月21日因病去世。
南路革命
1933年在遂溪中學畢業後,考進廣東軍政學校。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遂溪組織“遂溪青年抗敵同志會”,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是年10月,中共遂溪中心縣委成立,被選為委員。1940年夏任縣委書記。1943年2月,日軍入侵雷州半島,他按中共南路委指示,在卜巢山組建遂溪縣第一支抗日游擊中隊。1944年秋,與唐才猷以遂溪西北老馬村為中心,集結界炮等地抗日武裝200餘人舉行起義,成立了“遂溪人民抗日聯防大隊”,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多次進攻後,隊伍擴大到300餘人,成立了“雷州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一大隊”,任大隊長,率部南下海康、徐聞開闢新區,幫助海康縣黨組織建立抗日獨立大隊。1945年南路特委將所屬各縣抗日武裝統編為“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任第二團團長兼政委。1948年4月,中共粵桂邊區地委決定,在雷州地區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第二支隊,任支隊司令員。1949年8月調任粵桂邊縱隊政治部副主任,後任高雷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兼中共高雷地委委員,與其他領導人帶領部隊配合南下大軍,肅清殘敵,支援解放海南島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沈漢英

沈漢英廣東省東海島人,遂溪青抗會負責人之一,歷任海康縣特派員,合浦縣委副書記,六萬大山地委副書記。解放後任合浦縣委書記、廣東省航管局書記。
南路革命
1936年沈漢英等在黃其江的倡議下組積起來,積極籌集經費,先後往香港、廣西等地尋找共產黨組織。
1938年9月在廣州江村師範讀書的遂溪青年沈漢英等人,由黃其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被派回遂溪開展革命工作。參加遂溪青年抗敵同志會的領導工作。
1939年6月被中共遂溪縣工委派往到吳川協助建黨工作。。
1940年2月,中共南路特委成立。3月成立中共遂溪縣委,任西區區委書記。
1941年調任中區區委書記。1942年 秋南路特委根據省委指示,改為特派員制,實行單線領導,遂溪東、中片特派員支仁山後為沈漢英
1945年9月遂溪黨組織由沈漢英先後負責東區、中區、南區(文里、太平部分)、西北區一帶。不久,沈漢英調往東南區,東區交由黃明德負責。
1946年4月中共遂溪黨組織貫徹執行廣東區黨委有關撤退隱蔽,遂溪黨組織的領導工作由沈漢英全面負責。6月被任命為中共雷州特派員。
1947年5月成立中共遂溪中心縣委,任書記。11月成立中共雷州工委,任書記。

溫焯華

溫焯華(1914─1991),原名張壽南,曾用名張仁,廣東省東莞市南城新基村人。1935年7月在廣州參加中共外圍組織中國青年同盟(簡稱“中青”)。後任中山大學高中部“中青”和廣雅中學“中青”負責人、“中青”東莞分盟盟委;參與領導廣州愛國學生聲援一二九運動的大遊行。任“中青”廣州市委委員。193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中山大學高中部支部書記。
南路革命
1937年8月,任中共廣州外縣工作委員會委員,負責東莞、中山、新會等廣州外圍各縣的建黨工作。1938年4月任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幹事。廣州淪陷後,撤到香港,任中共東南特委委員、組織部幹事。1940年2月任中共南路特委常委兼組織部長,隨後分工負責高州地區工作。1943年3月調到吳川,領導吳(川)化(縣)廉(江)梅(菉)地區抗日武裝鬥爭。1945年1月任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政治部主任。
1946年4月,任中共南路特派員。1947年2月任中共粵桂邊地委書記,領導粵桂邊游擊戰爭。1948年5月,任中共雷州地委書記。1949年3月,任中共粵桂邊區常委兼宣傳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政治部主任,參與指揮部隊配合南下大軍解放粵桂邊區。
1950年3月,任中共南路地委副書記、支前司令部政委;8月任中共欽廉地委代理書記、第一副書記。1954年10月至1955年8月,任中共中央第五中級黨校(武漢)黨建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56年8月任中共中央第五中級黨校辦公室主任。1959年2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研究室主任;10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理論教育處處長。1966年6月任湖北人民出版社黨委書記兼社長。
“文化大革命”後,歷任湖北教育學院黨委委員兼副院長,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共廣東省顧問委員會委員。1986年6月離休。1991年6月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