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詞

南詞

南詞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有曲調之意,與宋、元南曲相比,已是名同實異;曲體為西安鼓樂所獨有,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分為多牌慢板序曲,由《得勝令》、《宦門子》、《賀聖朝》、《迎仙客》、《大聖朝》、五個曲牌組成;後部分為南詞,為曲牌聯章體,其間有專用的“過拍鼓”作連線過渡。南詞是坐樂套曲的中心部分,有八章,各樂社曾同名而曲異,曲目有《六調得盛令》、《瓦盆子》、《大紅袍》、《三台令》、《夜行船》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詞
  • 釋義:浙江的平湖調,說唱故事的一種
  • 章數:8
  • 比較:名同實異
  • 曲牌數:5
  • 意義:坐樂套曲的中心部分
  • 代表曲目:《秋江》、《僧尼會》、《拜月
南詞介紹,南平南詞,歷史溯源,藝術特色,傳承價值,四明南詞,漳州南詞,三明南詞,

南詞介紹

南詞即是浙江的平湖調,也是說唱故事的一種。《杭俗遺風》說:
南詞者,說唱古今書籍,遍七字句,坐中開口彈弦子,打橫者助以洋琴,每本四五回,稱為唱書先生。
南詞在乾隆年間,曾經流傳到北平。《白雪遺音》是選錄嘉慶以前的北平的俗曲的,其中即有南詞二三十種(此僅據近人選本而言)。蔣士銓的《京師樂府詞》里,也有一首《唱南詞》:
三弦掩仰平湖調,先唱攤頭與提要;高談慷慨氣粗豪,細語纏綿發忠孝;洗刷巫雲峽雨詞,宣揚卻月批風貌,冠纓索絕共歡嘩,玉金交頤極傷悼;蜜意惑人最慘淒,談言微中真神妙。君不見杭州士女垂垂手,聽詞心動鸞皇偶;父母之命《禮經》傳,婚姻私定南詞有。
這所謂“攤頭”,即南方所謂開篇,亦即所謂南詞小引。其性質與北平說唱鼓書的攤頭,略有分別。說唱鼓書的攤頭,大半是混抓一首現成的詩詞,或隨便謅幾句歌曲,不必與書中本文有什麼關係,南詞小引,則必須總括書中大意,所以又稱為“提要”(後例為六個攤頭)。南詞在北平的流行,大約並不甚久,也並不普遍,現 在更不容易聽到。也許因為南詞都是“洗刷巫雲峽雨詞,宣揚卻月批風貌”(如《白蛇傳》《珍珠塔》《紅樓夢》《三笑因緣》之類),與北方人的豪俠性格,有些不合(北方人好聽《三俠五義》《水滸傳》《濟公傳》《包公傳》之類),所以在北平站不住腳頭。
【例】白蛇傳(據《馬如飛難詞小引》卷下)
遊春掃墓許仙官,十里西湖縱眼觀;不料驟然風雨起,在堤旁喚一隻小舟船。無意相逢雙主婢,如花似玉兩嬋娟;青白二妖皆絕色,十分留戀十分歡。皆因七世童男子,感激深恩了夙緣;附舟閒話空談笑,姓氏家鄉不隱瞞。同向錫公詞里去,點茶借傘且盤桓;婢子小青為月老,洞房當晚結團圓。相勸自家頗有權。輕年聽信為真話,那曉昨夜曾差五鬼搬,縣庫倉銀起禍端。
年少風流許漢文,自家姊妹至親人,歸來盤問何方去,掃墓遊春直至今?說曾逢總鎮千金女,十分有意十分情,婢子小青為月老,洞房當晚便成婚。多情贈我花銀子,百萬家私不礙貧;從來女子無知識,誰料錢塘縣庫銀?姊丈當差疑慮久,定逢月魅與妖精;懷中取出銀元寶,一見真贓吃一驚。立刻當官先稟報,公差護解向衙門;真贓真據真強盜,主婢無非女綠林。立差馬快到祠堂去,把那主婢雙雙一鼓擒,豈知妖法遁原形?
真贓假盜配蘇州,起解差人不逗留;狼狽衣衫曾落驛,先將書信一封投。衣衫鞋襪網巾換,暫洗當時落魄羞;相逢二度在穿珠巷,鄰里相邀喜氣優。夫妻未幾分離別,才得相逢雙淚流;當時再贈花銀子,猶恐真贓不肯收。開設寶和堂藥店,自家衣食不須謀。四月中旬十四日,純陽呂祖廟中游;親向茅山道士求,一紙靈符驚主婢,不曾吊打不干休。端陽誤飲雄黃酒,被現原形不自由;許仙一見魂飛盪,一跤栽倒赴九幽。無奈自家仙草乏,欲思盜取向山頭;剛逢白鶴仙童子,幸得南極仙翁恩典優;慈心暗付靈芝草,滿腔得意駕雲頭,煎湯一服還陽世,從此疑心暗裡留,而今夫婦假繆綢。
崑山頭氏見真贓,起解當堂配鎮江;三度相逢雙主婢,再謀生計再開張。法海禪師慈慧力,登門有意花檀香。皆因清白妖蛇氣,日後還愁性命傷;收錄佛門為弟子,皈依三寶便無妨。登山主婢哀求苦,詎料頭陀鐵心腸?蟹將蝦兵都助力,金山平地水茫茫。果然佛法無邊大,祭起了禪杖蒲團主婢慌,幸虧身懷六甲狀元郎。畢竟孽緣還未滿,偶然袖裡算陰陽;不識二妖何處去,大都已到斷橋旁。老僧相送重相見,後會有期日正長;小青切齒無窮恨,怒目相看宛如陌路腔,薄情人如此斷難忘。
恭喜麟兒一月過,妝前臨鏡巧妝梳。世間最是人心險,無義無情忍丈夫。究竟並非相害意,到狀前合缽卻因何?因從法海禪師命,禍因都為老頭陀,把那數載恩情一旦無。而今追悔真無及,只急雙足並跳雙手搓。夫妻母子生離別,一聲兒子一聲夫;自知犯下彌天罪,金山水漫起風波;萬萬生靈深造孽,便死今朝何在乎。從今以後難相見,含淚低頭把兒子呼;幾歲衣裳我親手制,親娘計久費工夫。姑娘乳哺依然母,撫養功勞勝似吾;長大成人須孝順,莫作亡恩負義徒,休將梟獍被人呼。
自幼聰明許夢蛟,攻書力學不辭勞。被旁人取笑蛇精養,然而骨肉何分蛇與妖?驪龍未必非蛇養,駕霧興雲泛海潮。不見生身慈母面,歸來終夜淚珠拋。閒來嘗向雷峰塔,香燭誠心朔望燒。一心力學攻書本,名姓居然虎榜標;狀元及第還鄉井,生母先將誥命叨。親□拆毀雷峰塔,不見盤旋蛇一條;那曉金母娘娘娘先度去,已駕慈雲上九霄。許仙披剃為和尚,終鼓修行日夜敲。孝子夢蛟尋父母,仙機指示上山凹,三教團圓恨始消。

南平南詞

在福建南平市還流傳著南詞劇團,南平南詞一般認為是江南的南詞於清嘉慶年間由蘇州傳入南平之後逐漸與當地的民歌小調融合發展而成。南平南詞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主唱,另有多人分執不同樂器列坐周圍,按照不同的行當輪遞配合說唱。
南平 南詞南平 南詞

歷史溯源

南詞戲流行於南平市延平區,清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年),灘簧小調從蘇州傳入南平,並與閩北的傳統民間藝術相結合,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原為灘簧小調,唱、白均用蘇州"土官話",以唱為主,間以說白。曲調有"大調"與"小調"兩類,以南詞八韻為其基本調。又因灘簧直接受蘇州崑曲影響,保留有[泣顏回]、[耍孩兒]、[一枝花]、[將軍令]等曲牌。而清唱的曲目也多來自崑曲劇目,如《斷橋》、《秋江》、《出塞》、《白蛇傳》、《西廂》、《拜月》等。清中葉至民國期間,南詞在南平得到了發展。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成立的第一個班社叫"靜逸軒"。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成立有"以成社",清同治十年(1871年),南平天主教徒組織"三德堂",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有"同樂軒",民國5-35年(1916-1946),又有"鶴鳴社"、"庚韻琴社"等組織。民國26年(1937年),順昌元坑澤坊農民自發組織"樂春社"。
南平 南詞南平 南詞

藝術特色

南詞是坐唱形式的曲藝,演唱者三、五人至十餘人不等,各操揚琴、三弦、琵琶、笙、蘇笛、殼胡以及大鑼、大鈸、詞鈸、漁鼓等樂器,邊奏邊唱,大多以崑曲戲文為主,其律柔美優雅,婉轉動聽。後來,為了使典雅的崑曲文詞變得通俗易懂,南詞演唱時逐漸改長短句為七字句,以適應城鄉中下層廣大聽眾的口味。
俗稱"八韻南詞",即正板唱八句,一句一個韻,古稱"八韻"傳統劇目有:《出獵回獵》《昭君出塞》《白蛇傳》《僧尼會》《牡丹對藥》《西廂》《借衣勸友》等本戲和折戲,解放後曾整理劇本60多出。
南平 南詞南平 南詞

傳承價值

南詞在18世紀後期傳入南平,剛剛傳入時即出現過著名的活動班社"靜逸軒",至今已歷二百多年,傳人有9代之多,藝術傳統相當深厚,藝術生命力十分頑強。但是,南平南詞在今天的發展中出現了問題,後繼乏人,困難重重,急需加以扶持和保護。

四明南詞

也叫“四明文書”。曲藝的一種。用寧波方言說唱的彈詞。流行於浙江寧波一帶。原為文人的業餘演唱,末出現專業藝人。早期為按生、旦、淨、末等分角色演唱,後發展為一人自彈三弦演唱,一人打揚琴伴奏,也有二三人加用琵琶二胡等伴奏的。唱詞為七字句。傳統書目均為長篇,有《珍珠塔》、《玉蜻蜓》、《雙剪髮》等三十餘部。
曾稱“寧波文書”。系代的陶真,代的彈詞衍變而成的浙江曲種,流傳至寧波城區和郊縣。清末至民國初期為鼎盛期,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開始衰落。1958年原寧波曲藝團曾建立四明南詞演出隊,後因“文革”而夭折。八十年代有著名老藝人作展覽性演出。2000年曾由寧波市民眾藝術館組織經改革的開篇形式演出(為業餘組合,演唱形式已改變)。四明南詞用寧波地方語言說唱,以唱為主,演唱者自奏自唱,唱詞講究平仄格律,曲調有“上中下韻”之分,“賦調”“詞調”為基本曲調,其唱腔對甬劇寧波走書有較大的影響。演出形式分單檔、雙檔、三人檔、五人檔、七人檔、九人檔、十一人檔。曲目分開篇、長篇兩類,傳統長篇曲目有《雨雪亭》等10餘部,已失傳。現僅存一、兩位老藝人在世,曲種瀕臨消亡。
四平 南詞四平 南詞

漳州南詞

漳州,相對於薌劇這樣的本地戲來說,南詞是小戲種,知道的人並不多,很多人甚至會想到它同泉州的南音是不是有什麼關聯,其實半點關係也沒有。
與土生土長的南音不同,南詞始於唐初,唐明皇時盛行於宮廷,可唱、吟、歌、舞、彈,總稱《霓裳之曲》,為歷朝雅樂,也稱為“國樂南詞”。由於南詞多授予官宦子弟,見聞較少,至清末才逐步傳至民間,並盛行於江南一帶。此後,隨著藝人流徙,以江蘇揚州為發源地,南詞兵分兩路,一路沿江浙一直傳到我省南平、將樂一帶;一路則至江西贛州。   清道光年間(1845年),漳州府官總爺(稱和尚總)到江西公辦,覺此戲甚妙,遂從江西帶回。目前為止,尚流傳有《天宮賜福》、《秋江》等十幾個傳統經典劇目,均按戲曲程式安排編寫,介、引、念、白一樣不缺。   霞東鈞社的現任指揮許泉山認為,如要一言以蔽之,南詞就是一個“文”字。它的唱詞典雅,都是經過文人再創作而成,即便有些言情內容,亦寫得辭藻雅麗含蓄。所用的伴奏樂器,也都是古箏、揚琴這樣音色柔和的“文樂器”,也有用狼帳、洞簫這樣的福建民間樂器。因此,南詞雖用官腔(即國語)演唱,但因唱腔舒緩典雅,當時在漳州仍深受許多文人雅士的喜愛。   傳至民國年間,第四代傳人楊瑞庵和高歪在漳州鬧市區浦頭建立霞東鈞社,南詞開始有組織地進行表演。到上世紀30年代初,霞東鈞社成功創演了“踩高蹺南詞戲”,一改以往沿襲的以坐唱為主的表演方式,頓時藝揚全城,聲譽極佳。“那時,經常可以看到南詞藝人到田頭練習踩高蹺,小孩子喜歡得不得了。”楊鎮江說。  短暫的“公家”身份   在上世紀50年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候,一直是邊緣戲種的南詞第一次有了機會上省城福州參加文藝會演,漳州霞東鈞社和南平南詞劇團聯袂登台,南詞首次進入官方視野。當時的省文化局局長陳虹是漳州人,卻是初次知道家鄉還有這樣的“新”劇種,大為驚嘆。演出結束後,他特意到後台接見了南詞藝人們,並一再強調要保護傳承。楊鎮江介紹說,另一個更深層的原因是,當時用官腔演唱的崑劇《十五貫》風行全國,陳虹深知地方戲語言的局限,希望能仿效崑劇把南詞打造成為福建的一張名片。
漳州 南詞漳州 南詞

三明南詞

南詞是將樂主要地方戲曲之一。據考,它源於江蘇省蘇州,原系一種坐唱曲藝。清代中期從浙江傳入將樂,後廣泛流傳。縣內城鄉組建班社坐唱戲文,演唱者5-10人不等。在長期演唱實踐中,此曲藝經民間藝人不斷加工發展,吸收民歌小調之精華,逐步形成帶有地方韻味的將樂南詞。道白採用“土官話”(將樂方言腔國語,下同)。唱詞曲調為八韻,每韻由7字組成,一曲8句。腔調變化以八韻為中心展開。樂器使用揚琴、琵琶、三弦、蘇笛、京胡、二胡、板胡、雲曾、笙、鏡鑼、銅鈸、漁鼓等。民國初期,將樂南詞盛行,並逐漸在舞台化妝演唱。逢年過節、迎神賽會和富貴人家喜慶壽誕中必唱南詞。曲會講究,掛桌簾,擺香案,掌鼓板者坐上正中,主唱者依次分坐兩邊,各執樂器,按生、旦、淨、末、醜行當扮唱。演唱內容多為折子戲或戲劇片斷。由於南詞表演形式單調,藝人多為半農半藝,藝術難以精進,逐漸衰落。解放後,縣內有一批業餘南詞藝人。縣文化館在元宵、中秋等傳統節日舉辦南詞清唱晚會。1961年,在省文化局建議下,將樂南詞著重以曲藝形式發展,強化說唱表演功能。表演形式設計為1個演員化妝,身前架凡鼓(兩面中心突出,腹背可擊),手執小鼓槌,擊鼓說唱,並以手勢動作表演,旁邊加小樂隊伴奏。此後,編演一批反映現代生活的節目,但基本是屬舊曲譜套新詞。南詞演唱《趙頂良書記治水》曾被選送參加“上海之春”音樂全演出。“文化大革命”初期,南詞老曲目被視為“封資修”毒草而打入冷宮。1973年,恢復南詞演唱。創作劇本《紮根記》曲譜有所創新,在三明地區會演中獲得好評。80年代後,隨著新文化品種不斷增加,南詞演唱越來越少,文藝晚會偶爾有一二個南詞小節目,質量也不高。目 前,縣內收存南詞傳統曲目有《斷橋相會》、《合缽收妖》、《蘆林相會》、《昭君和番》等“四大曲王”和其他劇目及折子戲、小戲等18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