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徽村

南徽村

南徽村原是北、北兩村,合併時取北李祖宗南山公之“”、北朱祖宗徽國公之“”,合併稱為南徽,現有人口15000人,朱姓人口12000,李姓人口3000人。亦都是當地數一數二之人口大村。

南徽村是著名僑鄉,又屬革命老區。1993年被省民政廳確認為“解放戰爭游擊根據地”村莊。

1937年建立中共南徽村黨支部,1939年設立黨總支部,成為澄海地下黨二個最大的黨總支部之一。

南徽村還是當時潮汕游擊隊經常活動的重要據點和轉動點,所屬有德學校內仍保存有原中共潮汕中心縣委擴大會議舊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徽村
  • 外文名稱:NanHui
  • 別名:南徽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汕頭·澄海·蓮上
  • 下轄地區:翠園、金田、南發工業區等
  • 政府駐地:發隴路
  • 電話區號:0754
  • 郵政區碼:515833
  • 地理位置:位於澄海城區北面7千米處
  • 面積:2207畝
  • 人口:2010年全村人口5035人  1121戶
  • 方言潮汕話·澄海口音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原中共潮汕中心縣委擴大會議舊址、南徽鄉亭
  • 機場揭陽潮汕國際機場
  • 火車站汕頭站潮州站汕頭北站(貨)
  • 車牌代碼:粵D
  • 高鐵站潮陽站饒平站潮汕站
  • 基礎設施:國道324線、村級公路、運動場
  • 鄉賢1李澤拱、李武平、李少如
  • 鄉賢2李平朱鎮順、李冰、朱瑞娜
  • 鄉賢3:李培甘、李澤恭、
建制沿革,宋朝時期,明清時期,民國時期,共和國初期,改革開放後,歷史底蘊,宗教信仰,游神賽會,打虎故事,蓮河劍影,朱熹紀念館,默娘與柔娘,經濟民生,水稻,番薯,毛兔,國內科技交流,農業重要創造發明,婦產院,蘇南區南徽信用社,共濟錢莊,當代經濟情況,區位交通,交通幹道,南徽站,附近公交站,教育,國小,幼稚園,鄉貌跡點,南徽鄉亭,生活市場,文體廣場,中共潮汕中心縣委擴大會議舊址,有德學校,著名人物,李澤拱(含新聞報導),李平,李武平,朱瑞娜,李少如(含新聞報導),李冰(含新聞報導),朱鎮順,抗戰英雄,抗日戰爭時期(1人),解放戰爭時期(2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3人),新聞報導,

建制沿革

宋朝時期

宋慶元年間(南宋,1195-1200年),屬海陽縣蘇灣都。李姓先祖從福建莆田到此創村,後朱姓先祖入住,分為北李、北朱兩村。

明清時期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屬饒平縣蘇灣都。
明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正月二十八日,1563年2月20日),屬潮州府澄海縣蘇灣都。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屬澄海縣懷德鄉蘇灣都(分十圖)南洋鄉。
清中期(約1810年)後,屬澄海縣懷德鄉蘇灣都蓮陽上社。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澄海縣。
民國3年(1914年),屬潮循道澄海縣。
民國9年(1920年),屬撤潮梅善後處澄海縣。
民國10年(1921年),屬澄海縣第四區(蘇南區)。
民國14年(1925年),屬東江行政委員公署澄海縣。
民國17年(1928年),屬東江善後委員公署澄海縣。
民國21年(1932年)10月,屬東區綏靖委員公署澄海縣第四區(蘇南區)。
民國25年(1936年),屬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澄海縣第四區(蘇南區)。
民國26年(1937年),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澄海縣第二區南徽鄉。這是第一次以“南徽鄉”命名。李朱楊三姓合併,取北李氏南沙公與北朱氏徽國公之首字稱“南徽”。
民國35年(1946年),屬廣東省東區綏靖委員公署澄海縣蓮北鄉北李、北朱。
民國36年(1947年),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澄海縣。
民國38年(1949年)4月,屬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澄海縣。

共和國初期

1949年10月後,屬潮汕臨時專員公署澄海縣蘇南區南徽鄉。
1950年2月10日,潮汕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澄海縣蘇南區南徽鄉。
1950年10月1日,屬潮汕專員公署澄海縣蘇南區南徽鄉。
1952年,屬粵東行政專員公署澄海縣蘇南區南徽鄉。
1953年,屬粵東行政專員公署澄海縣第二區南徽鄉。
1956年,汕頭專員公署(汕頭專區)澄海縣。
1957年7月,屬汕頭專員公署(汕頭專區)澄海縣蓮陽上鄉。
1957年12月,屬汕頭專員公署(汕頭專區)澄海縣蘇南鄉。
1958年9月12日,屬汕頭專員公署(汕頭專區)澄海縣人民公社蘇南人民公社。
1965年,屬汕頭專區澄海縣人民公社蘇南人民公社南徽生產大隊。
1967年3月22日,屬汕頭專區澄海縣人民公社蘇南人民公社南徽生產大隊。
1968年,屬汕頭專區澄海縣人民公社東方紅公社南徽生產大隊。
1972年12月26日,屬汕頭專區澄海縣人民公社蓮上人民公社南徽生產大隊。

改革開放後

1980年1月1日,屬汕頭地區行政公署澄海縣南徽鄉。
1984年,屬汕頭市澄海縣蓮上區南徽鄉[含里美](行政區)。
1987年,屬汕頭市澄海縣蓮上鎮南徽村(村民委員會)。
1994年4月18日,屬汕頭市澄海市蓮上鎮南徽村(村民委員會)。
2003年1月19日,屬汕頭市澄海區蓮上鎮南徽村(行政村)。
南徽村是著名僑鄉,又屬革命老區。1993年被省民政廳確認為“解放戰爭游擊根據地”村莊。
1937年建立中共南徽村黨支部,1939年設立黨總支部,成為澄海地下黨二個最大的黨總支部之一。

歷史底蘊

宗教信仰

潮汕民間信仰濃厚,多神崇拜,宗教與民間信仰交織特徵明顯;佛、道教交織信仰且歷史悠久。
潮人拜神,主要是到廟宇去拜。但說來也怪,潮汕人到廟宇供香,一般不稱拜神,而是稱“拜老爺”。潮汕的廟宇,俗稱老爺宮,所供的“老爺”,其實都是一些歷史上或傳說中的有益於人民的官吏、名人。這裡說的老爺,實際上是一些在人民心目中有地位的人。但由於歷經千百年的民間崇拜和神化,以及歷代統治者的喧染、利用,給祭拜老爺及其場所(老爺宮)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很有必要對它進行考察和研究,揭開面紗,還其歷史本來面目。
境內有三山國王廟龍王爺宮、福德爺宮等廟宇。
三山國王廟:祀巾、明、獨三座山神。最早的三山國王廟是揭西縣河婆鎮的霖田祖廟。此外,潮汕各縣及我國台灣地區、東南亞各國均有三山國王廟。
龍王爺宮:祭海神,因潮汕臨海,古代沒有預報天氣的設備,只有寄託於神仙,求海神保佑,屬自然崇拜。
福德爺宮:土地廟,俗稱土地公廟,通稱福德祠,祭土地神。民間相傳土地神是管理土地的神,即社神。

游神賽會

每年農曆正月十二,是南徽村的社日。村委、老人組會適時舉辦游神賽會活動。

打虎故事

在粵東地區,老虎最後一次在澄海縣出沒是在1950年2月17日,即農曆庚寅年正月初一,澄海人有“虎年虎月虎日斃老虎”之說。當天北李(今蓮上鎮南徽村)民兵接到報告,說有隻老虎竄進村來,正在巷中追襲人畜。全副武裝的民兵趕到現場,怕傷了民眾,只是齊聲吆喝追趕,老虎躍過一處牆頭,不料落在圍牆內一塊農民搭起的鍍鋅遮陽板上,虎爪在平滑的板上亂抓,驚動屋中主人,他趕緊給民兵引路,老虎終於在一陣亂槍中被打死。此虎體重108公斤。應民眾的要求,打虎英雄們輪流抬著死虎,在四鄉八里巡遊。

蓮河劍影

新聞報導:來自2015年03月19日 羊城晚報《紅色證章見證歷史》
筆者(陳孝徹)上世紀末在東隴培蘭老年人協會址的花圃中,發現作花盆擺設的一塊長、寬、高234×74×15厘米金石碑,刻文:
中華民國廿八年八月十六日,縣長李少如遷游擊治於此,澄海縣紳、商、學各界紀念就職三周年大會。中華民國卅一年八月十六日立。
查地方史料記載:1939年8月16日,四川籍人任澄海縣縣長卡稚珊辭職回鄉。澄海縣長由民政抗日自衛團統率委員會主任兼大隊長李少如接任,掌控澄海軍政大權,在東隴設定辦公。至1942年8月16日就職三周年。新發現的紀念證章,正是縣長李少如贈給紀念大會各界代表的見證物。
紀念證章的發現,增添收藏的品類,更有意義的是,這三年抗日時期,澄海軍民一致抗敵保住河山的寫照。如1940年2月末,我地下黨派入的中隊長政訓員張震,動員官兵同仇敵愾,決心守衛陣地抗擊日寇。在反攻澄城戰役中,敵人連攻五次,均不能越過我方陣地。當時國民黨當局主辦的《嶺東民國日報》也曾大加宣揚,竟稱起“南橋張將軍”來,反攻澄城之戰,李少如乘橋到蓮河邊親迎張將軍,接著傳令嘉獎賞大洋一百。後來學者饒宗頤編纂的《潮州志》也稱南橋張震部,把此戰績載入史冊。
不久,敵人占領澄城,我方駐軍防守蓮陽河東岸,保住澄海縣屬半壁江山。南徽李氏朴祖祠還保存有“蓮河劍影”橫額石刻,發現的三件抗日金石文,在潮汕的戰爭史上留下光輝的見證。
“蓮河劍影”石碑:南徽李氏朴祖祠還保存有“蓮河劍影”橫額石刻。

朱熹紀念館

新聞報導:來自2012年04月08日 汕頭特區晚報《潮汕首座朱熹紀念館澄海建成位於蓮上鎮南徽村》崇孝堂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如今在國內乃至世界的許多地方,都建有朱熹紀念館。澄海朱氏宗親會在蓮上鎮南徽村為紀念先賢,耗時三年建造了一座朱熹紀念館,是全省第二個朱熹紀念館,在潮汕地區尚屬首例。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蓮上鎮南徽村的朱熹紀念館。紀念館總占地總面積約4畝,館內廣場設有朱熹塑像,主體建築分為正廳、兩廊、北廳和南廳,正廳設崇孝堂,兩廊牆上刻有《朱文公略傳》、《澄海朱氏源流》、《家廟碑記》等碑文。
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國歷史上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著名學者啟功曾稱:“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被稱為“南方孔子”的朱熹,一生剛正不阿,無意仕途。致力於著書立說、創辦書院、講學傳道。
據朱熹紀念館負責人朱有勤介紹,北宋末年已有朱姓先賢到現今蓮上鎮一帶開拓。南宋慶元年間,朱熹第五代元孫仕萬公偕其後裔孫尚信公到蓮上塗城開基。朱氏家廟由仕萬公建於北頭隴,在1718(清康熙戊戌年)年毀於颶風。1788年,尚信公決定擇地重建現址,至今已有二百餘年。解放後,朱氏家廟曾改為學校和作坊,直到3年前澄海朱氏宗親決定重修朱氏家廟。
2009年,澄海朱氏宗親聯誼會調動宗親積極捐資助建,總投資236萬元動工重新興建朱氏家廟及朱熹紀念館,歷時3年建成。近日,朱氏家廟暨朱熹紀念館舉行落成慶典,吸引了來自海外、全國各地的宗親共兩千多人前來參加。本報記者 林曉彬 攝影報導
新聞報導:來自2013年01月20日 汕頭特區晚報《澄海南徽朱氏家廟的人文內涵》(許煥坤)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考亭先生,福建建陽人,祖籍江西鶩源,南宋著名理學家、哲學家。在為官生涯中,每到一處,不忘興學育才,先後創建了廬山白鹿洞書院、武夷精舍書院、長沙嶽麓書院,晚年在建陽講學,創立“考亭學派”,影響深遠。與孔子、孟子、程顥、程頤合稱“孔孟程朱”,成為中華儒家文化的標誌性人物。去世後,受到宋寧宗趙擴、宋理宗趙昀分別追封文公、徽國公,世人敬仰。
粵東朱氏祖居地澄海蓮上南徽村,由北朱、北李、楊厝三個自然村組成。南徽朱氏家廟背向南海,面朝南峙山,坐東向西,頗為獨特,這與朱氏先祖來潮開基創業有關。南宋時期,家住莆田的朱熹後裔朱仕萬帶領族人來到潮汕,選擇了澄海境內蓮陽河北岸、南峙山南面的溪坪洲墾荒種植。前幾年,開挖韓江河堤,在蓮下渡亭地界尚發現“朱界”石碑,可見在人煙稀少的宋代,朱氏族人就是蓮陽一帶的主要拓荒者。但是蓮陽河經常泛濫,朱氏先祖另覓高地,最終相中了地勢較高的蓮陽上社北頭隴中段聚族而居,創立北朱村,這是澄海境內宋代出現的少數村落之一。明朝初年,朱氏族人在雷祖田闢地,興建首座朱氏家廟。康熙戊戌年(1718),在一場颶風洪水中,家廟被沖毀。乾隆五十九年(1794),族人另擇新址(即現址),由時任“吳川司鐸”的朱尚信主持施工興建,乾隆年間存有《題建祠碑記》。
上世紀,朱氏家廟一度用作軍隊駐地、鄉村學校、做過工廠,破壞嚴重。從2009年至2012年曆經3年時間重建宗祠,建成潮汕首座朱熹紀念館,成為朱氏宗親尋根謁祖之地和傳播朱子學說的一座文化殿堂。
作為朱熹紀念館,朱子學說更是家廟的文化精髓所在。在主座的兩廊和左右通巷的陳列室中,用150塊印度紅石材組成碑廊,刻錄了朱子著述、朱子筆跡、歷史名人評朱子、朱氏名人傳記、朱氏將軍烈士、二十四孝圖等,每塊石刻內容皆是從浩瀚的史籍中精選而來,語出有因,言之有據,使人直觀感受到朱子教誨,見賢思齊,彰顯朱文公綿延800多年的思想光輝。其中,朱熹書法引人注目:“忠孝節義、國恩家美”、“正氣”、“善為傳家寶,忍是積德門”、“行仁義事,存忠孝心”,一派大儒風範。由於朱子學說受到元明清三朝統治者的推崇,成為官方哲學,因此碑廊中還有不少響亮的名字:南宋辛棄疾“歷數唐堯千載下,如公僅有兩三人”;南宋陳亮“朱元晦,人中之龍也”,明朝景泰皇帝“德行仁熟,理明義情,布諸方策,啟我後人”;清康熙皇帝“集大成而諸千百年絕學之傳,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啟功先生“東周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國學大師錢穆“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兩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出莫大的聲光,留下莫大的影響。”展現著遠至宋代,上至皇帝,直至當代著名學者對朱子思想的高度肯定與嘆服。
朱氏家廟的重建不僅是潮汕朱氏的一大盛事,同時也向世人傳達著朱子思想敦厚質樸,溫暖綿長的人文關懷,它本身就是屹立於朱氏祖居地——澄海南徽一座偉岸的思想文化豐碑。

默娘與柔娘

新聞報導:來自2015年05月14日 汕頭特區晚報《默娘與柔娘——澄海蓮陽媽祖信俗紀略》(許煥坤)
真善美的默娘加真性情的柔娘就是澄海蓮陽媽祖的雙重身份,這是文化傳播過程中的融合與變通。林默娘矢志不嫁,大愛無疆,猶如天仙降世;張柔娘則是一位忠於愛情、孝敬長輩的平民女子,她們的善良忠孝得到民眾的尊崇,兩者合一,使到蓮陽媽祖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厚,純樸,親和,貼近百姓。
從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澄海置縣以來,“蓮陽”就是澄海縣蘇灣都的一部分,因其位於蓮花山以南,而稱“蓮陽”。歷史上的蓮陽曾有上中下之分:蓮陽上社(今蓮上南徽村塗城村上巷村蘭苑村竹林村)、蓮陽中社(今蓮上永新村)、蓮陽下社(今蓮下槐東村槐澤村李厝宮村許厝村建陽村立德村槐南村)。
明清時期,蓮陽各村多由聚居姓氏和方位來命名,如北李、南朱、楊厝、下王等。媽祖是蓮陽地區王、陳、杜、余、李、許等30多個姓氏的共同信仰,而蓮陽“天后古廟”建在上王村(今分為槐東、槐澤,天后廟現屬槐東地界),這與媽祖身世有關。北宋時期,林默娘的父親林願任莆田湄洲都巡檢,娶妻王氏,生下一子和六女(林默最小),由於林姓不是蓮陽的大姓,天后廟就建在王姓聚居的上王村了。此廟始建年份不詳,只是在門樓上刻有“光緒十年甲申春月吉日重建”字樣。1884年重建至今已有130年的歷史了。廟門向東,是凹斗式的石門樓,正中石匾刻有“天后古廟”,門框上有一對“合境平安”的描金方印,門樓兩邊的“方肚”有石麒麟2幅,高浮雕戲曲人物4幅,廟裡保存有“瑞慶安瀾”、“海不揚波”二方匾額。
130年前的天后廟前面視野開闊,旱田、溪流、南海一目了然,媽祖是當時耕種者、討海者和過番者的保護神。如今周圍是繁華的商業區和住宅區,從古至今,媽廟香火鼎盛。蓮陽天后古廟每年有4次“清敬法會”(即請經師為媽祖誦經、禮讚),分別是三月廿三媽祖生日、七月廿五槐東施孤日、九月初九媽祖成道日、和十二月十五。在七月廿五這天,要在媽廟右側的旗桿座上升起青紅白黑黃的五行旗和媽祖的黃色令旗,表示“媽祖對四野孤魂的召喚和安撫”。每年的正月初四,由槐東鑼鼓隊來演奏迎神,農曆十二月廿二,由槐東、槐澤2班鑼鼓隊前來演奏謝神,天后廟裡還有三位陪神:楊夫人、客媽和太媽(太媽是媽祖的婆婆)。林默娘終身未嫁,何來的婆婆呢?原來蓮陽媽祖有雙重身份:一是林默娘,二是張柔娘。
張柔娘是一位傳說中的人物。據南徽和槐東的老人口述,柔娘生活在清朝初年,原籍澄海樟林,母親是蓮陽楊厝人(今蓮上南徽),柔娘自幼與楊厝外婆往來密切,祖孫情深。後來柔娘到蓮陽上王的連城書屋讀書,期間愛上了秀才先生王六御,兩人發生了師生戀。第二年,王六御要到省城應試,告別柔娘,臨行時,贈予一把題詩摺扇留念,遂乘船而去。不料途中遭遇綁匪,數年未歸,柔娘相思成疾,鬱鬱而終。後來王六御逃離賊窩,回到蓮陽,尋訪柔娘,得知柔娘去世,甚為悲痛。當他來到天后廟,看到廟中的女神極像柔娘,手中分明拿著臨別相贈的題詩摺扇,可惜已經冥陽兩隔了。這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
蓮陽人把痴情女子張柔娘附會到仁愛慈祥的媽祖身上,如今80歲以上的老人口口稱呼“媽祖娘”,很明顯帶有對張柔娘的稱呼痕跡。張柔娘孤身一人獨處異鄉,為了排遣她心中的寂寞,天后廟裡增加了三位陪神:太媽是張柔娘的準婆婆(王六御的母親)、客媽是媽祖的母親(既是林默的母親王氏,也是柔娘的母親楊氏)、楊夫人是張柔娘的外婆。天后廟裡親情瀰漫。這裡的媽祖閨房和梳妝房,每天有專人打理,以示對天后娘媽的恭敬和對張柔娘的關愛。
從清朝到民國18年(1929年),每次媽祖出遊,均應繞境蓮上南徽柔娘外婆所屬的楊氏宗祠,這既是媽祖的繞境巡安,也是張柔娘的探親之旅。2009年是媽祖更換龍袍的年份,媽廟理事會,本著挖掘民俗資源,弘揚媽祖博愛精神的初衷,誠意拜訪了蓮陽13個鄉村的領導,力求恢復媽祖到南徽探親的古老風俗。大家最終同意廣開門路,共襄盛舉。
2009年農曆八月初六,媽祖金身在槐東、槐澤鑼鼓隊和許厝麒麟舞隊的護送下,上午7點從槐東出發,途經建陽、槐南、立德、許厝、槐澤、永新、竹林、蘭苑、上巷、塗城、到達南徽的楊氏宗祠,現場演奏潮汕大鑼鼓和表演麒麟舞,時隔80年,又一次完成媽祖(張柔娘)的探親之旅。回程經國道324線,通過李厝宮村,於下午5點回到槐東。行程近10公里,沿途民眾夾道歡迎,各村居老年人協會組團護送,各村治安聯防隊接棒維持秩序,大家的自覺與友善,使到這一古老的地方民俗得以重現。媽祖繞境了完整地理概念上的蓮陽地區,在13個鄉村掀起了一股和諧的媽祖旋風。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經濟民生

水稻

1980年早造,蓮上南徽大隊1.022畝汕優2號,創雙季稻一造畝產757.95公斤高產紀錄。1980年至1985年,經省、市、縣驗收的高產田有16丘,面積18.98畝,平均畝產達776.9公斤。

番薯

1963年南徽大隊442畝稿薯,平均畝產3.5噸,其中50畝平均畝產超5噸。1972年南徽398畝稿薯,平均畝產4噸,有50畝成片畝產超5噸;1974年晚造,南徽大隊農場的番薯高產田,面積2.1畝,畝產7.8噸,創澄海縣番薯單產最高紀錄。1980年晚造,南徽大隊120畝稿薯和上華下窖大隊180畝稿薯,平均畝產均超5噸,成為全縣大面積稿薯高產單位。

毛兔

1965年開始,部分社、隊引進安哥拉長毛兔。至1971年,規模較大的南徽大隊兔場飼養量為970隻,每隻毛兔年產毛0.2公斤至0.4公斤。1976年縣畜牧局引進西德長毛兔置南徽場飼養。1985年,又在城關鎮烏墳農場辦良種兔場,飼養西德長毛兔種兔130隻,仔兔190隻,共320隻。此後全縣出現養兔熱,最高峰達6萬餘只,後因銷價下跌而全面停產。

國內科技交流

1959年晚造期間,水稻專家丁穎來縣考察水稻生產,向澄海提出水稻“穗穗過百粒,畝畝超千斤”的栽培方向和傳授一穗傳育種技術。1973年12月,中國柑桔研究所、華南農學院、廣東省農科院、廣東省農委的領導、專家李學柱、李沛文、黃昌賢、鐘俊麟、周輝等和閩、浙、桂、滇、贛、黔、湘、川、鄂、滬等省、市代表分別先後到本縣考察,參觀柑桔生產。翌年,柑桔專家趙學源、生物專家彭加木也到澄海考察柑桔生產。1975年9月,省農業廳耕作制度考察組14人到樟籍、南徽大隊考察,總結耕作制度、改革技術。

農業重要創造發明

南徽大隊於1970年至1972年創造了“一年八熟”、“水稻三套”、“花生三套”、“甘蔗三間”、“番薯三間”、“兩稻一魚”、“四糧一肥”等多種間套種形式,提高了耕地複種指數。1955年全縣糧食作物及經濟作物的複種指數為195.3%,1960年為234.2%,1966年為247·5%,比1955年增加52.2%。1977年達到273.9%,成為全省複種指數最高縣份。1980年至1985年,強調間套種要實事求是,注重經濟效益,間套種只保留幾項較成熟的形式。

婦產院

8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大部分農村婦產院逐漸停歇,至1985年,全縣只有大衙、永新、冠山、龍田、下陳、渡頭、南徽等23個鄉村仍保留婦產院。

蘇南區南徽信用社

1952年10月8日,蘇南區南徽鄉成立澄海縣農村第一個信用合作社。自建立以來,認真貫徹執行存款政策,切實幫助僑眷解決實際困難。除辦理信貸業務外,還受委託為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按月代送各戶父母贍養費、子女學費、日常生活費,工作細緻,服務周到,被譽為“海外赤子的好管家”。
1956年,南徽信用社被評為全國農村金融先進單位。

共濟錢莊

李培甘創辦的“共濟錢莊”舊址,今為蓮上鎮南徽衛生站。共濟錢莊是澄海最早的私人錢莊之一,為僑批往來提供了方便。
共濟錢莊舊址共濟錢莊舊址

當代經濟情況

全村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村民主要從事糧食生產、種植蔬菜、養殖牛蛙及淡水魚等。牛蛙養殖在本地屬最先開展,並輻射到本鎮其他村,溪南、東里、鹽鴻等周邊鎮及其他很大一片區域。南徽村主要工業有南金加工、造紙、工藝、玩具等。2010年全村總收入4305萬元,人均收入5086元。

區位交通

所屬澄海區蓮上鎮,位於澄海城區北面7千米處。北與溪南鎮下岱美村隔河(新拍溪)相望,西北與蓮上鎮里美村相鄰,西南和南與蓮上鎮塗城村接壤,西面靠山,東面朝海。

交通幹道

國道324線、工業大道穿村西側,汕頭市金鴻公路、汕頭市汕北大道(鳳東路)穿村東側,另外村內有有德路、金田路、翠園路、素園路、北環西路、北環中路、北環東路、南發大道、翡秀路、發隴路、鋪前街、營燈路、南嶺山路、壠腳路燈交通要道,鋪前街是曾經商鋪重要集中地。

南徽站

多條公交線路從村經過,南徽公交站設於國道324線,途徑線路有101路、207路、209路、210路、211路、212路、214路、215路等10條公交線路。
101路:人民廣場東—(第53站:南徽)—潮州千果山旅遊區(分段收費)
207路:澄海汽車總站—(第13站:南徽)—隆都(上車3元)
209路:澄海汽車總站—(第13站:南徽)—壇頭(上車3元)
210路:澄海汽車總站—(第13站:南徽)—和洲學校(上車3元)
211路:(停運)澄海汽車總站—(第13站:南徽)—蓮華西隴(上車3元)
212路:(停運)澄海汽車總站—(第14站:南徽)—下寨(上車3元)
214路:(停運)停運澄海汽車總站—(第14站:南徽)—董坑(上車3元)
215路:(停運)澄海汽車總站—(第14站:南徽)—溪南雲英(上車3元)
102路:綠夢濕地生態園—(第46站:南徽)—蓮花山溫泉度假村(分段收費)返程不停靠

附近公交站

附近公交站均設於國道324線,下岱美(32米)、塗城(塔山路口)(383米)、蓮上鎮道(705米)。
102路:蓮花山溫泉度假村—(第10站:下岱美,第11站:塔山路口,第12站:蓮上鎮道)—金園西路(太安堂)(分段收費)
102路:綠夢濕地生態園—(第44站:蓮上鎮道,第45站:塔山路口,第46站:南徽,第47站:下岱美)—蓮花山溫泉度假村(分段收費)
102K路:汕頭火車站—(第5站:蓮上鎮道)—蓮花山溫泉度假村(分段收費)

教育

國小

  • 有德學校
澄海有德國小始創於1904年(清光緒年間),系由旅居印尼華僑李武平先生等倡議和籌劃。1952年9月,改名為蘇南區“南徽國小”。1981年由李澤拱等印尼華僑與南徽村合力重建,恢復“有德國小”名稱,頗具規模。如今的有德國小在各級黨政及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在海內外校友及鄉僑的關心支持下,已是一所“校園優美、校風優良”的“花園式”學校,學校管理科學、理念先進、設備齊全,1995年被評為澄海區首批一級學校,2005年被評為廣東省第四批“綠色學校”。

幼稚園

  • 瓊瑛幼稚園
村中唯一一所公辦幼稚園,是蓮上鎮中心幼稚園。

鄉貌跡點

南徽鄉亭

南徽鄉亭,即南徽有德路亭,落成於1995年。採用藍色瓷磚裝飾,外觀大氣。
南徽鄉亭南徽鄉亭

生活市場

2018年,為解決生活市場較為混亂局面,蓮上鎮南徽村擬把壠腳路及村委會門前路等路段改造成村生活市場。

文體廣場

2018年,為改善村民休閒環境,蓮上鎮南徽村擬把翡秀路及村委會門前路等路段改造成文體廣場。
文體廣場文體廣場

中共潮汕中心縣委擴大會議舊址

中共潮汕中心縣委擴大會議舊址在澄海城區北7公里蓮上鎮南徽村有德國小校內,為兵防與軍政活動遺址。原址事一個客廳,舊址原為學校的閱覽室,為土木結構建築,面積約50平方米。內有井一口並有井台。現已建成水泥結構校舍。
1939年2月(民國28年),中共潮汕縣委擴大會議在此召開,貫徹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及閩粵贛邊省委第五次執委擴大會議精神,檢查總結了1938年大量發展黨的情況,布置第二次大量發展黨的工作,提出把黨組織力量擴大一倍的要求;並強調共產黨員在和友黨友軍發生關係時,應該堅持團結抗日的立場,堅持統一戰線的綱領,成為實行統戰任務的模範。會議還提出注意建立據點,準備武裝鬥爭等問題。參加這次會議的有潮汕各縣共產黨組織以及重點區、鄉,重點學校黨組織負責人。這次會議,使潮汕地區的抗日形勢大大發展,是潮汕革命形勢歷史性的轉折。號召團結全民族力量,一致抗日。會議是潮汕地區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奪取全面勝利之一重要轉折點。
為紀念此次革命活動,屬縣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澄海區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公布時間為1984年12月5日。
中共潮汕中心縣委擴大會議舊址的歷史年代為1939。
中共潮汕中心縣委擴大會議舊址客廳陳設中共潮汕中心縣委擴大會議舊址客廳陳設

有德學校

澄海有德國小始創於1904年(清光緒年間),系由旅居印尼華僑李武平先生等倡議和籌劃。如今的有德學校在各級黨政及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在海內外校友及鄉僑的關心支持下,已是一所“校園優美、校風優良”的“花園式”學校,學校管理科學、理念先進、設備齊全。
學校占地面積13328平方米,建築面積3665平方米。學校現有9個教學班,教職工21人,學生354人。學校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校園栽花植草,樹木成蔭。學校堅持以“誠實做人,勤奮求學”為基石;堅持以“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校園”為目標;堅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整體素質和環保理念”為突破口。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新的育人觀,實行科學管理,開拓進取。

著名人物

李澤拱(含新聞報導)

李澤拱,男,漢族。
1920年出生,廣東澄海市北李村(今南徽村)人,任香港汕頭商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潮商互助社永遠名譽社長。
1989年以來,先後投資520萬美元與澄海五金工具總廠合資興建澄海永嘉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任名譽董事長。累計捐資700多萬元支持家鄉興辦教育事業和經濟建設,分別被廣東省和澄海市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外來投資者”、“榮譽市民”稱號,在穗受到李鵬總理的接見。
新聞報導:來自2015年05月14日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華語台《今日僑鄉》節目《櫛風沐雨半世紀,桃李芬芳五十年--記汕頭市澄海華僑中學(1)》(節選)

李平

(現任北京潮人海外聯誼會副會長)
  • 出生地:澄海縣的蓮上鎮南徽村
  • 出生日期:1917年
  • 原名:李世向
李平原名李世向,1917年生於澄海縣的蓮上鎮南徽村。1932年就讀於汕頭中學。歷任潮汕地委副書記兼中共汕頭市委副書記;國家輕工業部基建局設計公司經理、設計院院長、進出口局副局長;北京潮人海外聯誼會副會長。

李武平

光緒三十年(1904)印尼華僑李武平在南徽創辦有德國小堂。這是潮汕最早的僑辦學校之一。

朱瑞娜

(1940——)澄海市蓮上鎮南徽村人。潮劇青衣演員,1958年由中國唱片社錄製唱片《進邊會》中主唱李三娘、後北京、上海唱片社錄製的劇目有《嚴蘭貞》(唱嚴蘭貞)、《竇娥冤》(竇娥)、《望夫石》(林娘)、《林桂蘭尋夫》(林桂蘭)等。還主演《春風送曖》的洪丹鳳。

李少如(含新聞報導)

李少如(1 890—?),澄海縣蓮上鎮南徽村人。早年曾參加辛亥革命。抗日戰爭時期,任澄海縣戰地國民兵團團長、民眾抗日自衛大隊長。
民國元年(1912),澄海商人高繩芝創辦私人電話。民國7年,汕頭有利銀莊開辦汕樟電話公司。民國18年,南徽人李少如利用他任汕頭市警察廳長時由汕頭架設至其家的專用電話線路;集資擴建,創辦澄海蓮汕樟長途電話公司。該公司除汕頭澄城、蓮陽、東隴(今東里)設有自辦機構外,還在程洋岡外砂壩頭設有代辦處。
民國28年(1939)8月,任澄海縣長。曾於民國28年6月29日和民國29年2月26日,兩次參加抗擊日軍、光復澄城戰鬥。
民國31年(1942年),由時任澄海縣縣長李少如與地方士紳李照儂等商議籌辦,校址為蓮陽塗城南李頂李氏大宗祠,原校名為澄海縣蘇灣中學,是繼澄海中學之後,我縣第二所中等學校。
民國32年(1943年)8月,李少如因被控告犯貪污罪及偷運公糧l000擔資助日偽,被扣押解送湯坑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聽候處理。
抗日戰爭勝利後,李少如任澄海縣“剿匪”處主任,配合喻英奇、洪之政“圍剿”游擊隊,搜捕共產黨員。民國38年(1949)7月,調任南澳縣縣長。潮汕解放前夕逃亡香港,與洪之政一起繼續從事反共活動,組織“閩粵邊區人民反共自衛縱隊”,任副司令(司令洪之政)。李少如後死於香港。
連結:汕頭市澄海蘇灣中學
  
汕頭市澄海蘇灣中學創建於1942年,由時任澄海縣縣長李少如與地方士紳李照儂等商議籌辦,校址為蓮陽塗城南李頂李氏大宗祠,原校名為澄海縣蘇灣中學,是繼澄海中學之後,我縣第二所中等學校。首任校長杜周南校長,首屆招生180人。1985年恢復原校名澄海縣蘇灣中學,2003年澄海撤市設區,現校名為汕頭市澄海蘇灣中學,是一所完全中學。
校史上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桃李芬芳、蜚聲澄邑。在社區享有一定聲譽,是澄海區“文明學校”、“國中教學質量先進單 位”和“平安學校創建”優秀單位。學校現占地23335m2建有綜合辦公樓1幢,教學樓6幢,生活樓1幢,總建築面積達10089平方米。校園綠化面積達14850 m2,綠化覆蓋率達63.6%。
學校配套建設了300米跑道田徑場一個、標準籃球場2個,以及多媒體教室、電腦室、教師課件室、閱覽廳、實驗室、食堂等一批配套設施。校園布局合理,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合理分開。
新聞報導:汕頭特區晚報,2015年7月17日《蓮河劍影 抗衛留芳》
李少如是澄海縣南洋北李村人(今南徽)。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1911年11月,28歲的李少如出任國民政府澄海縣“軍民政長”(縣軍政長官)。1939年8月18日,臨危受命接任國民政府澄海縣長、縣民眾抗日統率委員會主任,時隔28年第二次主政澄海縣。他有爭議的政治生涯,貫穿了整個民國39年的歷史。單就抗日時期來說,他是堅定抗日的民族精英。在他的前任,澄城以西半縣淪陷,後任失去僅存的半縣全境。他能在3年7個月的任期中,保住蓮陽河以北澄海縣的半壁河山,使半縣生靈少受塗炭,對民族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臨危受命 安定民心
稱之“澄海游擊縣政府”,是1939年汕頭淪陷之後,6月29日,縣自衛團在南門外追擊日寇到河東堤頂。隔日,日軍報復襲擊澄城,發生戰鬥後,卞稚珊縣長帶領政府機關及隨員,經渡頭第二次撤往對岸程洋崗村。在自衛團和警隊保護下,繞道隆都向潮安秋溪八角樓轉移。全縣社會各界團體緊隨政府集結,上千人的龐大隊伍雲集於沿途村莊的住宿點,所到之處造成物資短缺,住宿困難等很多問題,加上天氣炎熱,旅途跋涉,疾病多發,民眾苦不堪言。單青抗會隨遷百人,到達目的地就有六十多名少工隊員病倒。相繼再在三縣交界各村,歷一個多月自驚式的逃跑搬遷,直至8月16日卞縣長調任辭職。8月18日李少如接任縣長後,立即下令:將縣府機關從潮屬八角樓遷回到樟林,19日到達王厝祠,20日與樟東區公所合署辦公。結束游擊縣的流亡,安定了民心,傳為美談。東隴原址保存石碑書刻“‘縣長李公少如遷游擊縣治於此’。澄海縣紳商學各界紀念縣長就職三周年立。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八月十六日。”(見圖)見證當年民眾思治、思安的心理,讚頌李少如有堅定的信念,立足於本土與民眾共同禦敵的舉措,三年任中無負國民之重託。
光復澄城 南橋抗戰
李少如任自衛團長之後,自知本地並無駐軍部隊,只能聯合地方有生力量才能支撐局面,就斥資幫助青抗會作活動經費。李澤葵回國後,受中共地下黨及青抗會領導之託與李少如接觸,進行了一系列合作行動。李少如接任縣長後,要求中共為其部隊做政治工作,議定聘任時為中共澄海中心區委書記的陳維勤為政治教官,李澤葵為大隊政訓員,許拱明、余昌輝、陳運民、張震、鄭劍夫、楊君勉為中隊政訓員,北李宗親的李澤禹、李長帷、李承修、李木枝、李世肅到李銘齊中隊和李長基中隊任小隊長或特務長。幫助自衛團提高抗日政治覺悟,改造部隊,同時也充實了部隊的力量。1940年2月26日,李部奉令協同駐軍獨九旅華振中部隊、潮澄饒自衛總隊一部、汕青游擊隊、第二小隊等反攻澄城。李部派大隊政訓員李澤葵和中隊長李銘齊等事先進城偵察,當夜10點先頭部隊順利攻入城內。聞信出逃的數十名日偽官兵在中山路與李部相遇,李部開槍打死一名偽軍,敵人立即繳械投降。第四中隊到河東堤頂警戒,第三中隊守衛南橋。27日李縣長親臨城內,設立指揮部坐鎮指揮。共俘虜敵偽官兵及眷屬274名,處決漢奸陳友恭。初戰告捷之後,以政府名義向全縣發布“光復澄城”布告,贏得民心,鼓舞了士氣。27日午日寇反攻,在外砂河受四中隊阻擊,轉往玉窖渡河挺進南橋。自衛大隊副周之勛視察戰況後,即調河東的第四中隊加強南橋力量,增調機槍班配守於南橋碉樓。由政訓員張震、鄭劍夫協同指揮部隊,多次擊退敵人。28日敵軍集中精銳兵力猛攻南橋,五次進攻都被擊退,幾十名傷員不下火線,一直輪番戰鬥。29日敵軍增調至數倍於我的兵力,獨九旅指揮員見戰況難守,下令自衛團撤出戰鬥。至3月1日凌晨獨九旅部隊且戰且退,從南門突圍結束戰鬥。“反攻澄城之役,是抗日時期潮汕地區克復縣城較具規模的一次戰鬥。李部在南橋首當其衝,奮戰三晝夜,力克強敵,打了一場比較漂亮的保衛戰……當張震等率部撤退到達蓮陽河彼岸時,李縣長已乘轎到河邊迎接,傳命嘉獎有功人員。處決趁亂搶劫者,做到賞罰分明”,此役得到各界好評,彪炳史冊。
蓮河劍影 抗衛留芳
李少如的“素園”別墅庭院中原先建有一座涼亭,名為“抗衛亭”,不言而喻,是主人的心聲。1939年7月16日,時任自衛團長的李少如親臨澄城指揮戰鬥,遭到日寇多路轟擊,不敵奉令撤退到蓮陽河岸邊,奮力保衛縣長卞稚珊及隨員渡河撤往對岸渡亭村。船到半河中,日寇已追擊到堤頂,用機槍向河面猛烈掃射。緊急之時,縣長等跳入河中依船掩護。到對岸後李部與日寇在沿河岸堤地帶對抗,堅守住以河為界,受上級表彰。為紀念這次驚險的戰鬥三周年,新建第二座涼亭,用贈書“蓮河劍影”四個字石刻成亭的匾額,亭的柱聯書“關武齊奔多閱月,雍容坐鎮三周年”,抒發了當時主人堅定抗日,從容戍土的決心,充滿自豪感和英雄氣概。在新建紀念亭尚未啟用的1942年4月11日中午,日寇二百多人突襲北李村。村里守青隊得知訊息後,立即敲鑼告知村民疏散撤離。漢奸潘澤成引領指認了李少如的祖屋“站房”、“素園”別墅、宗祠“朴祖祠堂”和村頭最高建築的三層樓“義和間館”,用乾柴堆積,澆注煤油然後點火焚毀,以報復李少如。
李少如為人較重仁義,胸懷磊落。在抗戰前期的國共合作期間,為團結利用青抗會及中共有生力量,默許中共潮澄饒中心縣委在家鄉北李村辦公活動。他與中共關係甚密,曾受上級懷疑和特務機關的監視。國共合作破裂自上傳來後,為民族大義,他不願讓村里大批參加了青抗會的青年人都背井離鄉,設法為這些宗親青年們提供合法的社會職位,安排李澤葵、李承修、李長帷等到鄉公所任職,多人到收稅部門或市場管理部門等做雜務或幫工,成為所謂灰色分子,得以以合法身份留在本地。當時,李澤葵和李世廣奉中共潮梅特委書記李平之命,繞道韶關前往香港,途中被憲兵十六團逮捕,兩人的家庭都找李少如幫忙營救。雖然身為國民黨地方要員,在反共高潮時期,局勢複雜,但李少如不顧自身會受嫌疑拖累,仍多方設法,盡力托關係營救這兩位中共的宗親,雖最後只有李世廣被保釋出獄,但他也已盡力。
抗戰時期的澄海縣長李少如有爭議的政治生涯,貫穿了整個民國39年的歷史。單就抗日時期來說,他是堅定抗日的民族精英。在他的前任,澄城以西半縣淪陷,後任失去僅存的半縣全境。他在3年7個月的任期中,保住蓮陽河以北澄海縣的半壁河山,使半縣生靈少受塗炭,對民族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冰(含新聞報導)

李冰,女,1931年生,廣東省澄海南徽人,中共黨員。1948年4月參加革命,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第四支隊入伍;1950年,獲中南軍政委員會頒發“解放華中南紀念章”。1980年,調至省經濟特區辦公室工作。後在廣東省經貿委離休。
1948年6月初,參加潮澄饒游擊隊,當時她17歲。
1948年10月,支隊領導找李冰談話,派她到閩粵贛邊區黨委學習無線電台工作,以後回來支隊建立電台。
1949年初,陳鐵帶包括李冰在內的這些學員回到潮汕地區,李冰被分配在潮汕地委電台工作。
汕頭解放時,李冰被陳鐵調到潮汕軍分區司令部通訊台工作,接著又跟著司令員鐵堅到饒平剿匪,回來不久調入新華社汕頭分社。因為業務能力突出,李冰還被任命為分社電台報務主任。
新聞報導:來自2009年10月01日 汕頭日報《永不消逝的紅色電波——三位老報人深情回憶解放前夕的電台工作經歷》(節選)
李冰:青春獻給紅色電波
李冰簡歷:女,1931年生,廣東省澄海人,中共黨員。1948年4月參加革命,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第四支隊入伍;1950年,獲中南軍政委員會頒發“解放華中南紀念章”。1980年,調至省經濟特區辦公室工作。後在廣東省經貿委離休。
相隔一個甲子,談起當年在電台工作的歲月,老報人李冰頓時沉浸在對往事的追憶中。革命豪情、自信溢於言表。
“五李上山”步征途
上山參加革命前,李冰曾在鄉里有德國小教過半年書。家鄉澄海南徽鄉早在抗日時期就是地下黨活動的據點。直到解放戰爭時期,經常有革命同志來這裡活動。
李凍的家因抗日曾被倭寇燒毀過,解放戰爭中,她的哥哥李鉻齊參加了游擊隊,後來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李冰和同村其他四個李姓的女學生志同道合,立志要一起上山參加革命。她們積極鍛鍊身體,學爬竹竿、爬石柱、爬樹甚至是翻圍牆,掌握脫險應急能力。
1948年6月初的一天晚上,瞞著家人,李冰和另外四個女學生一起上了鳳凰山,參加潮澄饒游擊隊,當時她17歲。李冰還記得,當天晚上,四支隊四突的同志護送包括她們“五李”等一批約十人上山。出發不久,狂風暴雨大作,電閃雷鳴,天黑不見五指。大家手拉手前進,跌倒了爬起來再前進!每人都跌過好幾次,一身水、一身泥。行了一夜軍,第二天才到達武工隊的一個駐點休息。“五李”上山轟動了半個澄海,上山後,她們被分配到醫務處當了衛生員。
絕不漏掉一個電碼
1948年10月,支隊領導找李冰談話,派她到閩粵贛邊區黨委學習無線電台工作,以後回來支隊建立電台。
當時的閩粵贛總台台長陳鐵既是她們的教員,又是她們的領導。學習的地點是在梅州大埔角邊區黨委所在地,她們就在半山腰搭建的草寮里學習,包括收、發、譯電報等,時間約為2個月。1949年初,陳鐵帶包括李冰在內的這些學員回到潮汕地區,李冰被分配在潮汕地委電台工作。
在電台,李冰親歷了解放前夕一段時間新華社全部電訊稿的接收。“半夜收到大軍橫渡長江的訊息,我把戰友們都叫醒起來,大家歡呼雀躍,共同慶祝大軍渡江。南粵解放指日可待。”1949年10月1日前後,新華社天天增開2台,除新聞外,還播發《共同綱領》等等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檔案。李冰和她的戰友們以“守好工作崗位,加倍做好工作”來慶祝共和國的誕生。
當時新聞台人手嚴重不足,每天收新華社的電訊稿一般都要20小時,稿件多,翻譯時間更長。大家每兩個小時輪一個班,工作期間精神高度集中,一個電碼都力爭不漏掉,所以兩個鐘頭下來非常累。值班的人員常常只睡兩三個小時就起來工作。“為了不打瞌睡,經常靠喝茶來維持精神,甚至將電台的聲音開到最大,我也因此落下耳背的毛病。因為太忙了,大家除了工作吃飯睡覺就沒別的時間了。想出去逛逛都不行,有一次屋外在開聯歡會,我們只有5分鐘時間去瞄一眼就又回來工作了。這樣的工作狀態一直持續到解放。”
當時的設備比較簡陋,抗干擾能力差,又是一次性接收,經常因干擾造成漏字,李冰她們常常結合前後文琢磨研究,補上漏字。“我們還想辦法,例如多接一台機,兩人同時用不同的波長收報,之後互相校對。”儘管長期超負荷工作,日夜顛倒,但大家鬥志高昂,本著為革命做貢獻、為革命奉獻青春的精神支持了下來。
汕頭解放時,李冰被陳鐵調到潮汕軍分區司令部通訊台工作,接著又跟著司令員鐵堅到饒平剿匪,回來不久調入新華社汕頭分社。因為業務能力突出,李冰還被任命為分社電台報務主任。

朱鎮順

朱鎮順,男,漢族。廣東澄海南徽人。1922年9月生,原在澄海縣農村信用社南徽分社工作,從事農村金融工作30年,歷任澄海縣蓮上、南徽農村信用社副主任、主任等職,1982年退休。
1952年10月,在澄海縣南徽鄉創建全縣第一個農村信用合作社,積極為華僑僑眷服務,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服務,取得突出成績。
1956年該社被評為全國農村金融先進單位,本人被評為廣東省和全國農村金融先進工作者,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抗戰英雄

按照中辦、國辦、中央軍委辦《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精心組織安排烈士紀念日各項紀念活動。動員社會力量為烈士遺屬送溫暖獻愛心。現將澄海籍革命烈士283人列表如下,讓人們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不忘記歷史,繼承革命光榮傳統。(區委黨史研究室、區地方志辦公室)
澄海籍(含外砂、新溪)革命烈士英名表(共283人)

抗日戰爭時期(1人)

澄海籍(含外砂、新溪)革命烈士英名表(共28人)
姓名
性別
出生時間
出生地
入伍時間
犧牲時間
犧牲地點
犧牲前單位職務
李澤葵
1917年2月
蓮上南徽村
1937年10月
1941年
韶關
戰工隊副隊長

解放戰爭時期(2人)

澄海籍(含外砂、新溪)革命烈士英名表(共30人)
姓名
性別
出生時間
出生地
入伍時間
犧牲時間
犧牲地點
犧牲前單位職務
李澤蔚
1927年11月
蓮上南徽村
1947年
1948年2月19日
潮安縣
潮澄饒第一武工隊員
李銘齊

1921年10月
蓮上南徽村
1948年
1948年6月
澄海縣
潮澄饒豐人民抗征獨立中隊戰士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3人)

澄海籍(含外砂、新溪)革命烈士英名表(共132人)
姓名
性別
出生時間
出生地
入伍時間
犧牲時間
犧牲地點
犧牲前單位職務
朱雄象

1922年
蓮上南徽村
1949年7月
1951年11月21日
朝鮮
志願軍六十四軍一九一師五七二團四連戰士
朱來合

1919年
蓮上南徽村
1949年8月
1951年11月21日
朝鮮
志願軍六十四軍一九一師五七二團四連戰士
朱漢勤

1929年
蓮上南徽村
1949年
1953年6月5日
朝鮮
志願軍七十師二〇八團二機連戰士
(以上根據澄海區民政局提供整理)

新聞報導

新聞報導:來自2015年06月14日 汕頭特區晚報《協同作戰抗強敵 英勇無畏浴血戰》
70年前抗日戰爭最終取得的輝煌勝利,是全體中國人民,包括海內外僑胞及華人忘我付出,通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民攜手,聯合作戰而得來的。這種情況在汕頭、澄海均不例外。
和全國分成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形勢不同,澄海地域狹小,戰場集中。當時的國民黨軍隊由兩部分組成:潮汕守備司令華振中率領的獨九旅625團為正規部隊;饒澄潮自衛總隊第四大隊和澄海自衛總隊四個中隊屬地方武裝。共產黨的主力乃縣青抗會蓮花山工作隊。由於大敵當前,國共兩黨互相配合,共同抗戰。青抗會當時人數僅數百人,大多滲透在自衛團中,或加入獨九旅的戰時工作隊,不分彼此,協同作戰。汕頭青抗會游擊隊則成為獨九旅搜尋大隊第一中隊。
1939年7月16日上午,駐汕日軍飯島部隊300餘人,分成六路圍攻澄城。中午,澄海城被攻陷。日寇進城,縱火焚燒各機關和民宅,並開始瘋狂大屠殺。一連三天,澄城慘遭殺害達一千餘人,屍首遍地狼籍。
1940年2月26日晚,澄海軍民開始展開澄城爭奪戰。華振中部配合地方武裝,乘日偽部隊調防之機,出動約一個團兵力,渡過蓮陽河,開始反攻澄城。當晚參戰部隊有獨九旅625團第一營及搜尋大隊第一中隊第二小隊,澄海自衛總隊李少如四個中隊。當晚10時,各部自蓮陽出發,城內數十名偽軍聞警倉惶逃竄,與李部遭遇,即繳械投降,攻城先頭部隊100多人順利進入北門。當夜,李部第四中隊按部署,在外砂河警戒,監視對岸日軍動向。第三中隊駐守南橋。搜尋大隊第一中隊第二小隊奉命解押俘虜往潮安山區。
27日晨,625團第一營陳式珪部進行全面部署:設指揮部於東門城樓。同時設定防禦工事,做好作戰準備。縣長李少如也於此時入城,發布光復澄海布告,槍決漢奸,鼓舞士氣。
澄城攻防戰歷時五晝夜,守城官兵戰死50多名,日軍也死傷近百,被俘偽軍官兵眷屬274名,繳獲步槍180支,偽軍印信及軍用品一大批。
3月9日,澄海地方團再進攻澄城東、北門,於中午又一次收復澄城。3月18日,日軍400餘人進行反撲,澄城又告淪陷。日軍這一次進城,於便生醫院設定警備司令部,司令為中尉金獅良三,並派遣小分隊占據埔美新鄉新樓為制高點,以蓮陽河為界,設防控制澄城地區。自此,蓮陽河成為國統區和敵占區界河。
澄城淪陷後,日軍反覆進攻澄海的抗日根據地蘇南。1940年4月27日,40多名日軍帶同200多名偽軍進犯蘇南,包圍北李(南徽)。蘇南保衛戰一直堅持了4年多。1943年11月16日,日軍調集精兵分幾路發動進攻,一自澄城進蘇南,一自海山攻鴻溝,一自潮安攻隆都。東里、樟林、隆都、蘇南相繼淪陷。澄海全境除鹽灶、壩頭外,盡陷敵手。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我們在緬懷先烈的同時也應記住:只有民族團結,軍民攜手,才能戰勝一切外來侵犯之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