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鐘

南京鐘

南京鐘,是跟雨花石、雲錦一樣能夠代表古金陵特色的南京特產。 南京鐘,又叫“本鐘”、“蘇鐘”、“插屏鐘”,是明末清初最早在南京根據西洋鐘改制的一種南京地產鐘錶。後來製造工藝又流傳到蘇州、上海等地,這些地方造出的鐘表在當時也被通稱為“南京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鐘
  • 別名:本鐘”、“蘇鐘”、“插屏鐘”
  • 相關人員:利瑪竇
  • 類別:西洋鐘錶
出現原由,曾獲國際金獎,價格暴漲,專家呼籲保護,

出現原由

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他向明朝萬曆皇帝進獻了一件自鳴鐘,這是中國人第一次認識西洋鐘錶。由於當時人們不知道這件洋玩意的製作方式,所以從皇帝到大臣都備感新奇,把它當作玩物把玩。直到清康乾時期,從中國的宮廷到民間,才開始大量仿製西洋鐘錶。
一直對南京民間文化情有獨鐘的文史學家蘇洪泉告訴記者,第一個改進並製造南京鐘的南京人叫吉坦然。據清初劉獻廷《廣陽雜記》記載,明末江寧(今南京)人吉坦然製造過一件叫做“通天塔”的自鳴鐘,其“形如西域浮屠,置架上自以銀塊填之,塔之下層,中藏銅輪,互相帶動,外不得見。中層前開一門,有時盤如圓桶。”這就是最早的南京鐘,而吉坦然也因此被奉為南京鐘的鼻祖。
為了區別於西洋鐘,南京鐘又被稱為“本鐘”。
自吉坦然之後至太平天國時期,南京的造鐘業迅速發展起來。據史料記載,在最鼎盛時期,南京城內曾出現過40多家造鐘作坊,成為當時中國制鐘中心之一。
但到了清鹹豐三年,南京戰亂頻繁,造鐘匠將造鐘技術傳到揚州,後來又傳到了蘇州上海寧波等地。
“南京鐘在辛亥革命時期曾鼎盛一時,當時型號很多,大的有成人一般高,小的可以握於掌中。到抗戰時期,南京鐘全面停產,因此現在流傳下來的南京鐘都是很珍貴的。”說到南京鐘的“英年早逝”,蘇洪泉顯得有些惋惜。

曾獲國際金獎

“從零件到機芯,從機芯到外殼,南京鐘全部都是由手工製造而成。”蘇洪泉介紹說。
清同治年間,南京鐘的外殼上為長方形的機箱,下為花式底座,上下可靈活拆裝,俗稱兩托。到了光緒年間,一些工匠又吸收了中國傳統插屏的造型,把鐘錶機箱上部改造為屏芯,機箱中插入屏架,下部則改造為花底座,俗稱為三托,至此南京鐘的造型基本確定。
南京鐘的外殼最常見的製作材質是紅木,另外還有一些紫檀、黃花梨等。其底座雕花裝飾,常見紋飾有“葫蘆藤”、“二龍戲珠”、“梅花枝”等。
有些講究的工匠還在機箱上嵌螺鈿、銅條或象牙,整體造型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家住城南孝順里的陳仲仁,已經收藏了600多件鐘表,是南京最有名的鐘表收藏家。陳仲仁告訴記者,南京鐘一般為中心大秒針,其機芯以兩套發條盒、塔輪、鏈條為動力源,帶動系統運行。常見的南京鐘擒縱器為收割式擒縱器,俗稱“走刀”。在功能方面,南京鐘可報時、報刻,鈴有單鈴、雙鈴、3鈴、4鈴、9鈴之分。
南京鐘因其工藝精湛、用料講究,一出現就深受當時中上層人士的喜愛,當時在南京很多人家把它與瓷瓶、鏡子放置廳堂中,取其“終身平靜”的諧音祈福。
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的“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南京鐘獲得了金質獎章,從此中國製造的南京鐘走向世界,在海內外名聲大振。

價格暴漲

南京市收藏家協會一位叫劉正丁的收藏家告訴記者,作為老南京人他一直想收藏幾個南京鐘,但是搜尋了三四年只找到了幾個清朝末期外國人造的鐘表,南京鐘至今也沒有收藏到。“在我們圈裡這東西可是好寶貝,沒有個六七千元是拿不下來的。”
劉正丁告訴記者,在上世紀90年代,南京鐘只賣幾百元錢,由於奇缺價格也水漲船高了。
陳仲仁收藏的600多件鐘表中,也只有15件南京鐘。而這些也都是他在“文革”期間冒著極大危險保存下來的。
陳仲仁說對南京鐘最大的一次毀滅性破壞是在“文革”時期,那時候南京鐘也被列入“四舊”之列,很多人家裡的鐘表都被砸掉了,保存下來的基本都是那時被藏起來幸免於難的。

專家呼籲保護

在上海的多倫路文化街有一家“南京鐘收藏室”,這是全國唯一專門收藏南京鐘的收藏室,收藏室的主人劉國鼎老人解放前是專門從事製作和維修南京鐘的。如今這個家庭收藏室作為上海的涉外旅遊單位,裡面收藏的南京鐘深受國內外遊客的喜愛。
幾乎所有接受記者採訪的收藏家、文史學家,都表示南京鐘的絕世是南京人民的一大損失。專家們表示,作為曾經盛極一時的南京標誌性地產,南京鐘不應該像現在這樣,在沉默中走向滅絕。蘇洪泉說南京鐘也是南京的城市文化名片,它應該跟雲錦一樣受到保護。
每一個流傳下來的先輩的創造,都是古人智慧與勤勞的結晶,都是經過歷史的風風雨雨淘汰後留下來的精品。“南京人應該重新認識和了解自己祖輩的傑作,並以此為榮,將其保護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