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獵蝽皮炎

椎獵蝽皮炎

該蟲北方少見,在我國東南沿海各省都有發現,尤其是兩廣、福建、海南、台灣等省多見。該蟲不僅是叮咬皮膚引起皮膚炎症反應,而又是傳播美洲錐蟲病的中間宿主。椎獵蝽屬半翅目、獵蝽科。蝽類昆蟲俗稱“椿象”,種類繁多,大多數以吸吮植物葉汁為食,少數可有捕食性和吸血性,如紅帶椎蝽、廣椎獵蝽等常能侵入室內吸吮人血,因此廣東地區民眾稱之“木虱王(即臭蟲王)”,亦有稱“吻面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椎獵蝽皮炎
  • 性質:醫學
  • 類別:疾病
  • 多見:我國東南沿海各省
症狀體徵,病理生理,診斷和檢查,治療方案,預後及預防,

症狀體徵

椎獵蝽咬人吸血時喜歡選擇面部,尤其是眼瞼、面頰、口角、口唇,故有“吻面蟲”之稱,但也常見於下肢、上肢、背部等處。每次吸血時間數分鐘至半小時,一般吸血時不發生疼痛,因此常不被注意,但亦有報告在吸血時部分病人感皮膚疼痛,吸血後不久局部皮膚出現綠豆大至黃豆大之丘疹或紅斑,中央有針頭大的刺點或瘀點,隨後局部皮膚腫脹,部分病人感刺癢、疼痛或灼熱感,出現大片風團或血管性水腫及發熱、胸悶、頭暈、噁心、腹痛、呼吸困難等全身症狀,個別病人可出現過敏性休克,但亦有被叮咬的患者僅皮膚出現輕微紅斑,皮膚症狀可持續4~5d逐漸消退。

病理生理

該蟲的生活史分卵、稚蟲(若蟲)、成蟲叄個階段,具有刺吸型口器,稚蟲和成蟲都能爬行,均吸血,成蟲還能飛行,夏季活躍,白天多藏於室內洞隙中,晚上乘人睡覺時刺吮人血,在居民室內常見成群的成蟲飛舞。椎蝽以銳利的喙刺入人體皮膚,不僅可傳播疾病,而在吸血的同時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蛋白質、多種酶及使血管擴張的組胺、5-羥色胺、緩激肽等多種活性介質,引起機體的局部及全身變態反應。

診斷和檢查

在流行區根據蟲咬的病史、部位、皮疹中央有蟲咬的刺點等特點及患者帶來的昆蟲鑑定,一般不難診斷。但要和其它昆蟲叮咬引起的皮炎相鑑別,主要是依據昆蟲的鑑定。

治療方案

傷口局部可塗氨水及1:5000高錳酸鉀溶液外洗。亦可用季德勝蛇藥研粉水調外塗,可止痛消腫。瘙癢明顯者可搽1%酚或薄荷爐甘石洗劑,有全身症狀者酌情使用抗組胺藥或皮質類固醇。

預後及預防

在該蟲盛發季節,室內的墻壁、地面縫隙可噴灑0.5%敵敵畏以殺死藏在洞隙內的成蟲、幼蟲和蟲卵。居室要安裝紗門紗窗,睡覺時要掛蚊帳,以防稚蟲成蟲叮咬吸血。不可用手直接捕捉該蟲或用手拍打正在叮咬的昆蟲,以防蟲喙刺摺斷在皮膚或防止蟲體內容物沾染皮膚引起過敏反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