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仙橋(成都升仙橋)

升仙橋(成都升仙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升仙橋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北,因漢 司馬相如過此題字勵志而著名。相傳為秦李冰所建。 晉 常璩 《華陽國志·蜀志》:“城北十里有 升仙橋 ,有送客觀 。 司馬相如 初入 長安 ,題市門曰:‘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也。’” 唐 岑參 《升仙橋》詩:“及乘駟馬車,卻從橋上歸。”按,一本作“ 升遷橋 ”。或謂“遷”形近“仙”,轉訛為“仙”。參閱 陳鐵民 侯忠義 《岑參集校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升仙橋
  • 建造時間:秦
  • 建造人:李冰
  •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北
升仙橋簡介,相如題橋,民間故事,相關詩句,原文,注釋,格律,作者簡介,作品賞析,

升仙橋簡介

升仙橋位於四川成都北門外,原為木橋,現已無存。東晉《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橋,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市門曰:‘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人們為了紀念胸懷大志的司馬相如,將升仙橋改為駟馬橋,至今仍是成都北上的必經之地。古時一車套四馬,故稱駟馬,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升仙橋的故事,在後世廣為流傳,唐朝詩人汪遵曾寫過兩首賦詠《升仙橋》絕句詩:“漢朝卿相盡風流,司馬題橋眾又聞。何事不如楊得意,解搜賢哲薦明君”。歌頌了楊得意的薦才之功。另一首為“題橋貴欲露先誠,此日人皆笑率情。應訝臨邛沽酒客,逢時還作漢公卿”。元代戲劇名家關漢卿根據歷史傳說,將其改編為雜劇《升仙橋相如題柱》,在鄉間上演,使司馬相如成為一名在民間很有影響的人物,瓷枕上的這幅畫面取材於關漢卿元雜劇的場景。但在情節上與《華陽志》中的記載略有出入,《華陽志》記述是題於橋柱的門楣之上,所以有“不過汝下”的說法。而雜劇中是題於橋柱之上,唐朝岑參的詩作《升仙橋》與關漢卿雜劇的情節相同:“長橋題柱去,猶見未達時。及乘駟馬車,卻從橋上歸。名共東流水,滔滔無盡期”。在橋柱上題詩顯得更為合乎情理。
記錄這一歷史事件的最佳文學作品就是王勃的《滕王閣序》:楊意不逢,撫凌雲以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相如題橋

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年左右——公元前117年),字長卿,四川成都人,漢時文學家。
升仙橋升仙橋
司馬相如被成都人牢牢記住,不光是因為他那些美妙繁複的詞賦和他跟卓文君的一段浪漫情緣,那座名叫“升仙”的銘記著一個蜀中才子高遠志向的古橋還會讓我們想起他開發西南夷的政績和功勞。
有一天,漢武帝在長安的宮殿里偶然讀到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認為這是天下難得的好文章,因此就拍著桌子大聲叫道:唉!多可惜啊,若是寫作此賦的人與朕同時就好了,朕也好虛心請教!原來,是漢武帝誤以為司馬相如乃已經作古的前人,因此發出了生不逢時的感慨。
說來也巧,當時宮中有個專門負責養狗的太監叫楊得意,也是成都人,跟司馬相如認識。聽漢武帝如此欣賞司馬相如的才華,就舉薦說:皇上,這個作《子虛賦》的人還在,如今就住在成都哩。漢武帝一聽,大喜,立即召見司馬相如。訊息傳到成都以後,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很高興。邛崍縣令王吉派來車馬接司馬相如,傳說司馬相如離開成都進京以前,曾經從北門的一座石橋經過,面對著即將離別的妻子和前來送行的官員,相如指天發誓道:我這次赴京,不乘坐高車駟馬,決不回來見故鄉的父老鄉親。
司馬相如來到京城以後,跟漢武帝相見甚歡,他的才華得到漢武帝的讚賞和推崇。漢初,武帝欲對匈奴開戰,首先想到了要把西南後方擺平。為廣集兵力和運輸通暢,派大將唐蒙為中郎將,從巴符關入西南。唐蒙從巴蜀進夜郎,用大量財寶誘使夜郎國歸降了漢朝,夜郎附近其他小國,貪圖漢朝的財物也都聽了唐蒙的約束。但這樣的方法並非長治久安之計,西南的夜郎、滇,時降時叛。後來,唐蒙又採用強行拉丁派款,橫徵暴斂,引起巴蜀民眾的驚恐,險些激成民變,造成邊亂。這使得漢武帝大怒,便命熟悉西南各地民情的司馬相如回到成都問責唐蒙,並安撫蜀中百姓。司馬相如的《諭巴蜀檄》就是他代朝廷擬就的一篇政治報告。一方面說明唐蒙“發軍興制”等舉措並非朝廷之意,另一方面又要求巴蜀官民理解和支持“通西南夷”的行動,司馬相如積蓄已久的政治才智借著這篇政論性的文章噴勃而出,文章短捷,表現出赫赫煌煌的大漢聲威:“北征匈奴,單于怖駭,交臂受事,屈膝請和”,有力說明現在'靡有兵革之事,戰鬥之患',雖行文不免虛誇,卻有很強的感染力、說服力,文勢氣魄一派賦家之風。檄文一出,迅速達到了安定人心的目的。武帝十分讚許,命他全權代表朝廷處理西南問題。相如衣錦還鄉,“蜀人以為寵”。他真的駟馬高車回到成都了,當地官員特意把原來那座升仙橋加寬為五丈五孔的大橋,成都縣令以上的官員都身背弓矢,手裡拿著小鑼,為司馬相如鳴鑼開道。升仙橋從此被人們稱作了駟馬橋。
說到這,不覺為成都人的寬容大度和幽默感所折服。當年司馬相如作小酒保狀和文君當街賣酒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嘲弄笑話他,甚至他們覺得那是真才子自風流,他們願意看到這樣的佳話。如今他高頭大馬地回來了,自是更樂得以他為傲。不知道讀著那篇擲地有聲的文章會不會有人想起他放蕩不羈的樣子。
相如來到成都後,深入西南各少數民族地區,與當時的邛、冉、驍等少數民族部落廣泛交往,排除關隘,促進中原地區與西南邊區的經濟聯繫和文化往來,司馬遷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評論他的行動是“還報天子,天子大悅”。但他的舉動並沒獲得鄉親的理解。那時為“通西南夷”而修理道路的工程已開展兩年,尚未修通,民力消耗很大,有27名士紳認為開通西南夷勞民傷財,得不償失,聯名上告朝廷。朝中一些大臣因此也認為“通西南夷”毫無益處。但司馬相如力主開闢道路,恢復秦朝便已在西南地區設定的郡縣。在這種情況下,他寫了那篇著名的《難蜀父老》,他說,“世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開發西南從長遠來看,正是這樣的“非常之事”。這幾句話就今天看來,也是警策我們四川人的金玉良言。蜀不變服,巴不化俗,那么只有止步不前。事實上,正是因為西南夷道的開通,才迎來了成都及四川的第一次大發展,成都才發展成為長安外的第二大城市。相如在致力於四川邊區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的和睦相處,並加強同經濟文化交流所取得的成績,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其價值不亞於他著名的文學創作。可以說,司馬相如揭開了西部開發和川人自省的序幕,其功不可沒。

民間故事

據傳,有家財主收養了一個名叫何仙姑的童養媳,除了財主對她還可以外,家裡所有人都虐待她,讓她乾的是牛馬活,吃的是豬狗食。不僅如此,動不動就打,好不好就揍,特別是財主的老婆狠不得一下子就把她趕走,但財主堅決不同意,他認為:何仙姑俊秀、賢惠、能幹、心好。雖不能作為兒子的正房,但作個偏房,還是能到人眼前的。可她老伴卻說:何仙姑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門不當,戶不對,有失俯上體統。而她卻不當老頭子的家,只好火燒烏龜肚裡痛。於是,她對何仙姑百般刁難,舉雞罵狗,指桑罵槐。起初何仙姑一點也不生氣,她想:自己剛來不久,全家人還不了解自己,只要我誠心對待他們,天長日久沒有融化不了的雪。從此,全家人無論如何刁難何仙姑,她都一誠相待,就這樣連續過了五年,財主的老婆仍然不願接納她。
這天,財主的老婆想了一條餿主義:天還沒亮透,她就睡在床上打滾地叫著:“哎呀,我的媽呀,疼死我了。”何仙姑連忙跑進屋裡問道:疼在何處?她指著肚子嚷道:“你頭禿眼還瞎,沒看我的肚子疼得要命。”何仙姑誤認為:她因受寒得了胃疼病。於是,她連忙跑進廚房做了一碗生薑湯,送到老婆子面前,可老婆子不但不領情,反而罵道:“你黃鼠狼給雞拜年——沒按好心腸,我拉了一夜肚子,還給清水喝,想叫我死得快些。”何仙姑也責怪自己做的不對:老人家瀉了一夜肚子,是不能喝姜水,應做碗麵漿湯給她補補才是。她又跑進廚房做了一碗麵漿湯送了上來,這時老傢伙大發雷霆:“你頭上長瘡腳下淌濃——壞透了,我餓得要命,喝面水有啥用?”何仙姑一想也對,暗罵自己不長心。她又跑進廚房做了幾個饃饃,炒了一盤素菜端上來,這時財主老婆從床上忽地爬起,一把抓住何仙姑頭毛劈臉就打,邊打邊罵:“明知我消化不良,偏做些硬東西給我吃,純心想把我整死,今天我非打死你不可。”不多時,何仙姑被打得皮綻肉爛,她跑出門外放聲痛哭,暗想:看來不離開這個家是不行了,但生為一個弱女子又往哪裡去呢?因為在當時社會嫁出閨女如潑出的水,是不好回娘家的。這時的何仙姑真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呀!
第二天,何仙姑在門前幹活,發現對面走來一位骨瘦如材的要飯花子,剛到自己面前,突然昏倒在地,她連忙把他扶起,又從廚房裡端出一碗稀飯,不顧周圍人們的閒言碎語,忙給要飯花子餵飯,不到一代煙的功夫,要飯花子慢慢地甦醒過來。就在這時,心狠毒辣的財主老婆從屋裡出來,潑口就罵:“不要臉的東西,從此再也不準沾俺家的門。”說罷“嘩”的一聲把大門關了起來。
走投無路的何仙姑“撲通”跪在花子面前,苦苦哀求道:“你就帶我走吧,只要領出虎口,丟在哪裡都行。”花子說:“男女授受不清,我咋能帶你走呢?”“反正我是一死之人,你不帶我走,我就死在你的面前,”說罷,她又給花子磕了三個響頭。她哪裡知道:眼前花子就是天上的八仙之一漢鐘離。漢鐘離早已得知何仙姑一誠待人卻不得好報,特奉觀音菩薩之命,前來收她為仙,但漢鐘離為了進一步了解何仙姑到底心誠到何等地步,嘴上就是不答應帶她走。不僅如此,他忽地從地上爬起轉身就走,何仙姑跟後就追,漢鐘離走到哪,她就跟到哪。漢鐘離一連走了兩天兩夜沒停步,何仙姑也跟了兩天兩夜沒歇腳,她的雙腳全部磨破,一步一個血痕,一步一個血印。漢鐘離回頭一看,不由大吃一驚:一眼望不到邊的兩行血印遠遠伸向天邊。 第五天,漢鐘離帶何仙姑來到離王集約五華里的杜郢村,他發現何仙姑已累得筋疲力盡,舉步難行,勸道:“你還是回去吧,我本人已餓得要死,根本養活不了你。”說罷,假裝暈倒路旁的一口水井邊。連四兩力氣都沒有的何仙姑連續用力三次都未從地上爬起,只見眼冒金花,頭腦一蒙,昏了過去。何仙姑醒來第一件事並沒考慮自己的死活,而是用力向井口爬去,想儘早的取點水為花子解渴。後來當地人們發現井沿的石板上留一個深深腳印,則認為是何仙姑為花子取水踩的,並把這口井命名為仙人井,該井直到新集建礦後拓路建房時才被壓在建築物之下。當天下午,他倆來到古佛寺,在寺旁邊一座小橋上歇腳時,漢鐘離發現何仙姑面色蒼白,目光痴呆,暗想:她再也沒有力氣前往了。便試探地問:“你還是回去吧,既然累死在路上,被野獸無辜分屍,不如死家中,留個完整的屍體。”“不!我一定要跟你走,”何仙姑斬釘截鐵地說:“我就是死,也死在你的身邊。”漢鐘離發現何仙姑吃了稱砣鐵了心,便又出一道難題:“你若能吃下我吐得東西嗎,我就帶你走。”何仙姑使勁地點了頭說:“可以!”漢鐘離脖子一伸果真吐了一地,何仙姑二話沒說趴下就吃,吃完後她抬頭一看,發現漢鐘離已在半空中,何仙姑兩袖一甩也騰空而起。據傳,何仙姑起初升仙地點就是古佛寺旁邊的這座小橋,後來當地百姓就把這座橋命名為升仙橋。至於以後又流傳:“仙人橋上走一走,大病小病都沒有;”“仙人橋上稍停留,升官發財不用愁。”如此等等,那就無法考究了。
傳說二
據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七十回:
有那一府,那一縣,一座橋上睡的花子,半夜裡醒來,見八個人也是花子模樣,在那橋上吃酒行令。這睡的花子偷眼瞧他,只見菜碟里,都是活蚱蜢,一個個跳入八個人嘴裡去,給他吃嚼。這花子疑心是仙人,跪著問他求討。八個人起身就走,這花子爬起去追趕。七個人走的快,如飛去了;只有一個瘸子,走得慢,被這花子扯住求告。那瘸子說:‘你瞧著我光著身子,把甚東西給你?給一堆屎你吃罷!’蹲下去,就屙出一大堆的屎。這花子把手去撈來,拿到嘴邊,想起了噁心,便在一株草上揩抹乾淨。那知那草登時長發起來,那顏色就是金子一般。花子才懊悔,要去吃那堆屎,不防一隻狗趕來,把那堆屎都吃盡,那隻狗登時就踏著紅雲,上了天去。至今那黃金色的草,長有幾丈來高,霜雪不凋。才知道那八個就是八洞神仙,那瘸子就是鐵拐李。後來那橋便喚做升仙橋。載在那一省志書上,那有假的嗎?

相關詩句

原文

升仙橋
【朝代】:
【作者】:汪遵
【文體】:絕句
【全文】:
其一
題橋①貴欲露先誠,此日人皆笑率情②。
應訝臨邛沽酒客③,逢時還作漢公卿④。
其二
漢朝卿相盡風雲, 司馬題橋眾又聞。
何事不如楊得意⑤,解搜賢哲薦明君⑥。

注釋

①題橋:司馬相如未發跡時,從成都長安,出城北十里,在升仙橋上題云:“不乘駟馬高車,不過此橋。”
②笑率情:司馬相如和卓文君曾經賣酒為生,受到鄉親的嘲笑。
③臨邛沽酒客:指司馬相如,司馬相入曾經和卓文君在臨邛開設酒店。
④漢公卿:漢武帝重用司馬相如勘查成都,安撫百姓。
楊得意:一個負責養狗的太監,司馬相如的推薦者。
⑥明君:指漢武帝。

格律

其一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其二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平平

作者簡介

汪遵(約唐僖宗乾符年即公元877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宣州涇縣人。(唐詩紀事作宣城人。此從《唐才子傳》),生卒年均不詳,約前後在世。初為小吏。家貧,借人書,晝夜苦讀。工為絕詩。鹹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進士第。遵詩有集《唐才子傳》傳世。
他的詩絕大部分是懷古詩,有的是對歷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頌;有的是借歷史人物的遭遇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緒;有的是歌頌歷史上的興亡故事來警告當時的統治者;有的直接反映當時的現實生活,這些詩都有一定的思想意義。
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第602卷)。

作品賞析

這是兩首詠古的七言絕句,作者以西漢時期司馬相如未發跡之前在故鄉成都升仙橋題寫抱負的典故為題材。表明自己對司馬相如仕途順暢的羨慕,同時也自息當時沒有楊得意這樣的推薦人來為國家舉薦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