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節吃新節、十三年一次的牯藏節等均名揚四海,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館,展覽著一部苗族發展史詩,成為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遠近聞名的銀匠村,苗族銀飾全為手工製作,其工藝具有極高水平。

2017年12月,西江千戶苗寨獲2017名村影響力排行榜(300佳)榮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江千戶苗寨
  • 外文名稱:thousand miao villages xijiang
  • 地理位置:貴州省雷山縣東北部
  • 氣候類型: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50平方千米
  • 開放時間:08:00~16:00
  • 門票價格:100元
  • 著名景點:苗族文化博物館、苗寨建築群、艷遇風雨橋、西江夜景等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理氣候,自然資源,景點景觀,吊腳樓,風雨橋,千戶燈夜景,苗寨歌舞,民俗文化,西江苗族,管理方式,旅遊經濟,發展概況,村寨收入,景區榮譽,旅遊貼士,

歷史沿革

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擴張,與東進和南下的炎帝黃帝部落發生劇烈的武力衝突,經過長時間的征戰,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區被擊敗,蚩尤被黃帝擒殺。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開始第一次大遷徙,放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退回到長江中下游平原,並於洞庭湖鄱陽湖之濱建立了“三苗國”。隨著三苗部落的日漸強大,堯、舜多次對“三苗”進行征剿。舜帝位,“南巡狩獵”,對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進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區遷徙,其中被迫向西北遷徙的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於“羌人”,成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則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區遷徙,從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雲南東部、貴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寮國、越南等地。而往西南遷徙的苗族先民則與楚人和睦相處,成為後來“楚蠻”的主要成員。
戰國時期,秦滅楚,一部分苗族背井離鄉,長途跋涉西遷,進入武陵山區的五溪一帶,形成歷史上著名的“武陵蠻”。
西漢時期,這部分苗族先民在這裡較快地發展起來,形成與漢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勢力。
公元47年,漢王朝派出軍隊征剿“武陵蠻”,迫使苗族再次離鄉背井,一部分進入黔東北地區(今銅仁一帶),一部分南下廣西融水,後又溯都柳江而上到達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數次大遷徙中,分化成了許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幾乎是同時到達貴州榕江,由於西氏族在榕江多處輾轉,到達西江的時間晚於柳氏族。西氏族到達西江的年代約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達以前,這裡已經居住著苗族“賞”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討”,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賞”氏族討來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達並定居在西江以後,陸續又有其他苗族分支遷來,形成以“西”氏族為主體的苗族融合體。傳說西江有千年以上歷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林蔭記》中記錄的西江苗族子連父名的世系譜,從蚩尤到1732年間共有284代,說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後裔。
春秋戰國時期,雷山屬牂牁國與且蘭國之邊地,戰國時屬大夜郎國,秦時屬象郡且蘭縣邊境,西漢時處且蘭、毋斂兩縣之間,東漢時屬毋斂縣,三國屬蜀國之牂牁郡轄之邊地,魏晉時期屬牂牁郡賓化縣境,唐朝時屬於羅恭縣,五代至宋朝屬夔州路紹慶府羈縻州,元初屬“管外苗族地區”,元朝中期屬湖廣省播州宣慰司,明屬管外苗族地區。
清乾隆年間,清政府為了管理苗疆,對苗族人民實行編戶定籍,強行取消苗族子連父名的傳統,用苗名的諧音來定漢姓,西江境內苗族的蔣、唐、侯、楊、董、宋、顧、龍、陸、李、梁、毛、陳、金、吳等姓就是由此而來。從秦漢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區朝廷的設定雖有涉及,但郡縣制、羈縻州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極弱,甚至沒有直接治理,在歷史上多被稱為“蠻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貴州巡撫張廣泗開闢苗疆,設“新疆六廳”,置丹江廳,下轄丹江衛和凱里衛,西江屬丹江衛。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衛設定了分土司,包括黃茅嶺司、雞講司、烏疊司,雞講司就位於現西江西南附近的營上村,從此西江被列入中原政權的治理範圍。
1914年,丹江改廳稱縣,西江屬其轄內。
1944年,置雷山設定局,西江復歸雷山管轄,改為西江鎮。
1945年,丹江撤縣,西江改歸台江縣管轄。
1950年,雷山設立縣人民政府,西江屬於第二區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縣苗族自治區,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屬西江區,1959年,雷山、爐山、丹寨、麻江併入凱里大縣,西江屬於凱里縣的雷山片。
西江千戶苗寨
1961年,恢復雷山縣,建丹江、西江、大塘、永樂四區、44個公社,千戶苗寨當時屬於西江區西江鎮。1992年,撤區並鄉後,千戶苗寨屬於西江鎮管轄至今。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千米,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里35千米,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00千米。由10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貴州西江

地形地貌

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形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見底的白水河穿寨而過,苗寨的主體位於河流東北側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來,西江苗族同胞在這裡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區開闢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農耕文化與田園風光。

地理氣候

西江千戶苗寨屬亞熱帶濕潤山地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約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氣溫14~1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清涼宜人。

自然資源

西江千戶苗寨境內河流長度為16.8公里,流域面積為65.39平方公里,平均比降45.7%,最大洪水流量45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25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為1.84立方米/秒。探明的礦點:開覺和白水河矽礦各1個,主要含、鉛、鋅等。開覺礦點可供開採50年以上。其他自然資源有森林資源和水資源等,境內森林覆蓋率85.15%,有植物杉樹、松樹、楓香樹、板栗樹、青槓樹、樟樹、茶子樹、映山紅等居多。桂皮、木姜、杞木、杜仲、五倍子等幾百種樹種和藥材、果樹、茶樹等。

景點景觀

吊腳樓

西江千戶苗寨的苗族建築以木質的吊腳樓為主,為穿斗式歇山頂結構。分平地吊腳樓和斜坡吊腳樓兩大類,一般為三層的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結構。底層用於存放生產工具、關養家禽與牲畜、儲存肥料或用作廁所。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堂屋外側建有獨特的“美人靠”,苗語稱“階息”,主要用於乘涼、刺繡和休息,是苗族建築的一大特色。第三層主要用於存放穀物、飼料等生產、生活物資。西江苗族吊腳樓源於上古居民的南方乾欄式建築,運用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的組合,構成三維空間的網路體系,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和諧統一,相得益彰,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築的活化石;在建築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節約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國當前人多地少的形勢下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上樑的祝辭和立房歌,具有濃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傳統文化重要的承載者。

風雨橋

出於改善村寨風水條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慮,多數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風雨橋,以關風蓄氣和擋風遮雨。西江以前有風雨木橋,主要有平寨通往歐嘎的平寨風雨橋和南貴村關鎖整個西江大寨風水的南壽風雨橋。由於是木質結構,幾經修復又被洪水沖毀。2008年西江修建的風雨橋有五座,是連線大寨和西江中學的弓形水泥風雨橋、主道一號弓形水泥風雨橋、連線大寨對面的也薅寨二號及四號弓形水泥風雨橋、連線南貴弓形水泥風雨橋,由於以前的風雨橋的建造屬全木式結構,容易被大水衝垮,現所修建的風雨橋全採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結構,使得風雨橋的堅實性和抵禦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西江千戶苗寨

千戶燈夜景

每到黃昏時分,千家萬戶就亮起了燈。隨著天色越來越暗,西江千戶苗寨變成了燈的海洋,可以看到苗寨呈現那牛頭的形狀。為使遊客更好地觀賞西江千戶苗寨夜景,景區在山坡高處的路邊修建了觀景台,還開通了觀光車。
西江千戶苗寨

苗寨歌舞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場由當地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節目,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節目有當地的色彩,華麗的服飾、歡快的歌舞和美麗的愛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的人文風情。
苗族歌舞苗族歌舞
苗族古歌演唱,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用苗族古語演唱其史詩般宏大的古歌(苗族古歌有四部分,涵括萬物起源、天地洪荒及辛酸遷徙史等)能就此傳承下去,也是一大功德。遇到特別活動或是有重要人物出現,還是能夠看到掌坳的銅鼓舞、方祥的高排蘆笙、反排的木鼓舞等。
西江千戶苗寨

民俗文化

西江苗族

西江苗族是黔東南苗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現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擁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蘊,苗族建築、服飾、銀飾、語言、飲食、傳統習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較好。西江苗族過去穿長袍,包頭巾頭帕,顏色都是黑色的,故稱“黑苗”,也稱“長裙苗”。西江苗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這裡現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漢語言文字,儘管漢語言是西江苗族與外界交流的必備語言工具,但苗族之間的語言交流仍然使用傳統的苗語。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這也是黔東南的重要的代表之一。
西江千戶苗寨

管理方式

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務多由自然領袖管理,與漢族地區有顯著差別,實行自主管理內部事務。西江苗族的自然領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頭”、“鼓藏頭”、“活路頭”等,不同性質的自然領袖其職責也不同,相互之間具有分工協作的性質,共同維護苗寨的安全與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領袖,每個自然地方下轄若干相互有密切聯繫的村寨,“寨老”是每個苗寨的最高領袖,“族老”則是某一家族的領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眾、學識豐富的人擔任,主要負責民間糾紛的調解、裁斷,“榔頭”主要負責刑罰,維持地方治安,“鼓藏頭”負責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動,“活路頭”則主持安排農業生產,是苗寨“農業部部長”。其中,鼓藏頭和活路頭是世襲的,而其他自然領袖一般是民眾選舉出來的。“議榔”是苗族社會為了維護地方治安和社會秩序,由方老、寨老、榔頭等組織的民眾議事會,以對內部的各種重要糾紛和外敵入侵進行商議、決斷。議榔大會一般每年舉行一次,如果社會安定,無爭無議,也可兩、三年舉行一次,遇外敵來犯時則臨時召開。西江的議榔一般是分頭在各寨子的風景林中舉行。清政府在苗疆實施“改土歸流”後,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方老、寨老等自然領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負責祭祀和生產的鼓藏頭與活路頭仍得以世襲保留至今。長期以來,農業一直在西江千戶苗寨產業結構中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地位。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雖能養活生活在這裡的數千人口,人們過著世外桃源般自給自足生活,由於與外界聯繫甚少,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較為緩慢。

旅遊經濟

發展概況

據旅遊數據調查表明,除了貴州省遊客以外,前來西江旅遊的國內遊客主要來自重慶、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國各地,國外遊客主要來自美國、法國、英國、西班牙比利時等。統計表明,在過去六年間,西江千戶苗寨的遊客數量持續增長。2000年至2005年0.75萬人、1.2萬人、2.4萬人、2.15(非典)、3.5萬人,2006年7.5萬人,國外遊客也從2000年的200人發展到2006年的3000人。2008年遊客數量猛增至77.7萬人次,2009年遊客量為64.6萬人次,2010年遊客量為68.9萬人次。僅2009年就創收門票純收入1216萬元,2010年為1407萬元。

村寨收入

西江千戶苗寨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寨,雖然進入21世紀來不少村民外出務工或就地從事旅遊接待,但絕大多數居民主要的經濟來源仍然是農業生產,依然沿襲著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來源,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土豆、紅薯以及辣椒等。西江千戶苗寨已合併,根據原資料統計,各村的基本社會經濟狀況如下:
原羊排村:下轄12個村民小組,345戶,1308人,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259.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10元,其中農業收入900元,勞務收入400元,旅遊收入210元。全村現有耕地面積1346畝,其中水田1225畝,旱地121畝,農民人均占有糧食412kg。
國家級“工藝大師”李光雄在加工銀飾國家級“工藝大師”李光雄在加工銀飾
原東引村:下轄7個村民小組,308戶,1318人。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243.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460元,其中農業收入810元,勞務收入470元,旅遊收入180元。現有耕地面積769畝,其中水田面積692畝,旱地77畝。農民人均占有糧食381kg。
原南貴村:下轄8個村民小組,235戶,899人。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159.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458元,其中農業收入790元,勞務收入490元,旅遊收入178元。現有耕地面積640畝,其中水田面積564畝,旱地76畝,農民人均占有糧食371.2kg。
原平寨村:下轄10個村民小組,397戶,1495人。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230.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80元,其中農業收入750元,勞務收入510元,旅遊收入120元。全寨現有耕地面積824畝,其中水田面積767畝,旱地57畝,農民人均占有糧食366.5kg.
西江千戶苗寨

景區榮譽

1982年,西江苗寨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遊景點。
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被列為全省首期村鎮保護和建設項目5個重點民族村鎮之一。
2005年,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5年11月“中國民族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館”在此掛牌。

旅遊貼士

交通:
1、凱里客車站乘坐往西江鎮的中巴,車費20—25元,45分鐘左右可到達,交通順暢,中班車次不多。或者在凱里花20元打的士直達西江。
2、凱里客車站坐雷山車,半小時一趟,一個小時路程,12.5元/人,然後在雷山車站換乘到西江的中巴,10元/人,早上七點到下午五點四十,每小時一班。雷山到西江包車,面的70元。
住宿:
農家樂備有很好的吃住條件,基本滿足客人的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