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洞(山西隰縣千佛洞)

千佛洞(山西隰縣千佛洞)

千佛洞是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拉稍寺西北約一公里的天然岩洞,是武山水簾洞石窟群所包括的顯聖池拉稍寺、千佛洞、水簾洞、三清洞5處名勝景觀之一,坐落在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約50公里處的鐘樓山峽谷中,因壁畫千佛而得名。

又因有摩崖懸塑七佛,故俗稱七佛溝。岩洞一側崖面上以木樁棧道分為壁畫和懸塑造像兩部分。洞內原有七窟,現殘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畫,造像豐滿,神態各異。特別是菩薩像豐盈清秀,頗具北周特點,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遺風,是研究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重要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千佛洞石窟
  • 外文名稱:Thousand Buddha Cave Grottoes
  • 地理位置:山西省隰縣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第一窟,第二窟,

簡介

千佛洞
隰縣位居晉西要地,西面瀕臨黃河,與陝西隔河相望。自漢代以來.即為呂梁山南部的重要城鎮和晉西地區的交通要道,素有“三晉雄邦”、“河東重鎮”之稱。北魏時曾置汾州,隋代改隰川縣,為隰州治所,唐因之。因此,七里腳乾佛洞既受到平城雲岡石窟、洛陽地區龍門與鞏縣石窟的影響,也與陝西關中長安地區佛教造像有密切關係。這種現象正與其所處地理位置有關。因此,千佛洞石窟為研究石窟造像的傳播路線提供了實物例證。
千佛洞石窟是晉西地區目前最早的一處石窟,開鑿於北魏到唐。石窟坐東向西,依崖開鑿,現存廟院面積東西16米,南北17米,崖高15米,千佛洞共有兩個洞窟,南北並列,窟口均西向,窟內造像70餘尊。

第一窟

千佛洞
主室正壁,龕作方形,平頂,內雕一佛二菩薩像。佛像坐高1.34米,頭鑿毀.長頸,寬肩,內著交領衫,外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裙擺寬博,內外二層,成四瓣式,覆於座前。左手下垂,施與願印;右臂上舉,手殘。露右足,結跏趺坐於方座上。
左側菩薩高1.55米。頭鑿毀,雙肩敷搭披巾,交叉於腹部,上身袒,下身著裙,裙擺外侈。左手下垂,手握一物;右手曲伸向前,持香袋。跣足立於台上。右側菩薩高1.5米。頭鑿毀,雙肩敷搭披巾,於腹部交叉穿環,下垂於膝後再上搭雙肘下垂,服飾同左側菩薩。左手下垂,持香袋;右手上舉,握蓮蕾,跣足立於台上。

第二窟

千佛洞
第二窟位於崖下北側,平面略呈橫長方形,平頂,面寬2.9米,深2.43米,高2.76米,正壁前置高壇基,高0.6米、深0.63米。
窟外立面,崖面無任何雕飾,上部殘存有長方形梁孔,其高度略高於第1窟椽孔。可知窟外亦曾建仿木窟檐,但與第1窟木構窟檐非同時期所建。窟門依崖開鑿,作圓拱形,無門楣及門柱。門外右(北)側崖面有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鐫刻七言詩一首:“古壁開堂幾百春,獨遺小像志乾封。可信浮生如過隙,聽取西流水至今。嗚呼!自唐乾封二年(667年)迄今約五百餘載,以故留題,時於大定廿三年中秋馮王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