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洞(山西清徐縣千佛洞)

千佛洞(山西清徐縣千佛洞)

石窟為我國佛教早期造寺立佛之地。它最早出現在我國東漢後期(約公元200年)。南北朝時期,鑿岩造窟之風最為盛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千佛洞
  • 地理位置:山西清徐縣
  • 景點級別: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 別名:都溝石窟
簡介,歷史,特色,

簡介

石窟為我國佛教早期造寺立佛之地。它最早出現在我國東漢後期(約公元200年)。南北朝時期,鑿岩造窟之風最為盛行。北魏時期,西北地區大肆開鑿石窟,如敦煌莫高窟(366年),大同雲崗石窟(460年),洛陽龍門石窟(493年)相繼開鑿。隋唐時期,鑿岩造窟之風遍及全國各地,我縣都溝石窟就屬此時後期之作。
清徐千佛洞清徐千佛洞
都溝石窟(又名千佛洞),在縣城西7公里處的都溝村北山上,與岩香寺(今廢)渾然一體。該石窟開鑿於唐末會昌年間(841——846)。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石窟開鑿在山腰上半部,現共存五窟。一號、二號窟坐北朝南,其它三窟為坐東朝西一字排開。一號窟存摩崖石刻力士坐像兩尊(坯模未成),雕鑿之跡清晰可辨。二號窟謂之千佛洞,在一號窟東側5米處,窟門為長方形,高1.5米,寬1米,外崖由四根抹凌石柱頂立以防坍塌。窟內面闊7米,進深3.6米,高4米,呈馬蹄形。窟內正中存摩崖石刻造像一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通高2米有餘。釋迦為螺旋髻發,圓臉,身披袈裟,袒胸寬衣,形態自若肅穆,金光燦燦。兩側各有侍佛一尊(右侍佛早廢),左有手持寶劍、身騎麒麟的文殊菩薩,右為身騎白象的普賢菩薩。他們神態飄然,栩栩如生。體態窈窕、衣紋飄逸的侍女像各立兩旁。造像高1.5米,組成9尊一鋪的“華嚴三聖”格局,顯然是佛教華嚴宗的道場。窟壁四周布滿小佛龕1200餘尊,均以蓮花纏枝相連,至今色彩絢麗,金碧輝煌。
都溝千佛洞的摩崖石刻造像,藝術價值極高。其雕鑿之精細、著色之艷麗、造型逼真是其它石窟無法與之媲美的,美中不足的就是規模小了一點。它的石刻藝術作品處處體現出淳樸、豐滿、俊美、活潑的唐代風格,真是唐代的代表傑作。讓人遺憾的是,該石窟除主佛刻造像外,大部分菩薩及侍女的頭像早已被劫(據鄉人講,這批石佛像在抗戰前就被日本商販劫走)。窟門外左側存力士雕像一尊,右存放羊牧童像及臥羊一尊,這是其它石窟、寺廟、殿堂未曾有過的。流傳至今的“洞門幾時開”的牧童成道的美麗神話故事即發生於此。故事講的是在很早以前,都溝村北有一牧童每天起早貪黑上山放牧,有一天,牧童趕著羊群經過此地時,聽到山裡有叮叮噹噹的雕鑿之聲,以後天天如此。日子久遠牧童也就習以為常了。又過了一些日子,當牧童趕著羊群回家路過此地時,聽到山裡有人在向他問話:“洞門洞門幾時開?”牧童非常驚奇,又不知該回答什麼為好,也就沒有答理。當晚回到家中,便給他媳婦講了一遍,小媳婦聽這事新鮮,便不假思索地對丈夫說:“明天再問你時,就說現在就開,看他還有什麼說的!”第二天,正好是農曆七月十五,牧童照常趕著羊群上山放羊,路過山崖時,像往常一樣,山裡頭又有人問他:“洞門洞門幾時開?”這一次,牧童大聲答道:“現在就開。”誰知話音剛落,轟隆一聲,對面的山壁塌了下來,牧童和羊一下子被岩石砸在裡面。而一座金碧輝煌的千佛洞塌露了出來。同時洞外還有牧童和羊的石刻造像。可惜人和羊的面目模糊不清,還沒雕鑿成型,鄉人都為他惋惜,認為牧童不該聽他媳婦的話,洞門再遲開幾天,雕像就全部鑿好了。從此,放羊的牧童也成了神仙。

歷史

都溝石窟(又名千佛洞),在縣城西7公里處的都溝村北山上,與岩香寺(今廢)渾然一體。該石窟開鑿於唐末會昌年間(841——846)。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石窟開鑿在山腰上半部,現共存五窟。一號、二號窟坐北朝南,其它三窟為坐東朝西一字排開。一號窟存摩崖石刻力士坐像兩尊(坯模未成),雕鑿之跡清晰可辨。二號窟謂之千佛洞,在一號窟東側5米處,窟門為長方形,高1.5米,寬1米,外崖由四根抹凌石柱頂立以防坍塌。窟內面闊7米,進深3.6米,高4米,呈馬蹄形。窟內正中存摩崖石刻造像一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通高2米有餘。釋迦為螺旋髻發,圓臉,身披袈裟,袒胸寬衣,形態自若肅穆,金光燦燦。兩側各有侍佛一尊(右侍佛早廢),左有手持寶劍、身騎麒麟的文殊菩薩,右為身騎白象的普賢菩薩。他們神態飄然,栩栩如生。體態窈窕、衣紋飄逸的侍女像各立兩旁。造像高1.5米,組成9尊一鋪的“華嚴三聖”格局,顯然是佛教華嚴宗的道場。窟壁四周布滿小佛龕1200餘尊,均以蓮花纏枝相連,至今色彩絢麗,金碧輝煌。

特色

都溝千佛洞的摩崖石刻造像,藝術價值極高。其雕鑿之精細、著色之艷麗、造型逼真是其它石窟無法與之媲美的,美中不足的就是規模小了一點。它的石刻藝術作品處處體現出淳樸、豐滿、俊美、活潑的唐代風格,真是唐代的代表傑作。讓人遺憾的是,該石窟除主佛刻造像外,大部分菩薩及侍女的頭像早已被劫(據鄉人講,這批石佛像在抗戰前就被日本商販劫走)。窟門外左側存力士雕像一尊,右存放羊牧童像及臥羊一尊,這是其它石窟、寺廟、殿堂未曾有過的。流傳至今的“洞門幾時開”的牧童成道的美麗神話故事即發生於此。故事講的是在很早以前,都溝村北有一牧童每天起早貪黑上山放牧,有一天,牧童趕著羊群經過此地時,聽到山裡有叮叮噹噹的雕鑿之聲,以後天天如此。日子久遠牧童也就習以為常了。又過了一些日子,當牧童趕著羊群回家路過此地時,聽到山裡有人在向他問話:“洞門洞門幾時開?”牧童非常驚奇,又不知該回答什麼為好,也就沒有答理。當晚回到家中,便給他媳婦講了一遍,小媳婦聽這事新鮮,便不假思索地對丈夫說:“明天再問你時,就說現在就開,看他還有什麼說的!”第二天,正好是農曆七月十五,牧童照常趕著羊群上山放羊,路過山崖時,像往常一樣,山裡頭又有人問他:“洞門洞門幾時開?”這一次,牧童大聲答道:“現在就開。”誰知話音剛落,轟隆一聲,對面的山壁塌了下來,牧童和羊一下子被岩石砸在裡面。而一座金碧輝煌的千佛洞塌露了出來。同時洞外還有牧童和羊的石刻造像。可惜人和羊的面目模糊不清,還沒雕鑿成型,鄉人都為他惋惜,認為牧童不該聽他媳婦的話,洞門再遲開幾天,雕像就全部鑿好了。從此,放羊的牧童也成了神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