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乘橋

千乘橋

千乘橋,位於棠口村水尾。始建於南宋理宗年間,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秀才周大權等人再次募建。南北走向,全長62.7米,寬4.9米,橋面距水面高度9.7米。東有石階40級,西有15級。一墩二孔,墩呈船形,為花崗岩石砌築,墩尖端雕刻為雞頭形狀。每孔跨度27.5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千乘橋
  • :62.7米
  • :4.9米
  • 每孔跨度:27.5米
千乘橋的基本構造,千乘橋的建造者,千乘橋附近的景觀,千乘橋的碑記,

千乘橋的基本構造

千乘橋全長62.7米,寬4.9米,橋面距水面高度9.7米。東有石階40級,西有15級。一墩二孔,墩呈船形,為花崗岩石砌築,墩尖端雕刻為雞頭形狀。每孔跨度27.5米。橋屋有24間99柱,懸山飛檐翹角頂,橋中設神龕,祀五顯靈官大帝。兩邊有條板椅,供行人憩息。兩旁尚存檔風板,以御風雨侵襲。

千乘橋的建造者

建橋主繩寧邑張成德、張成來,副繩寧邑何開發、何奶興;石匠寧邑張成送。
千乘橋

千乘橋附近的景觀

距橋十米處有清乾隆四年(1739)的石坊一座及八角亭、林公廟、祥峰寺和兩口龍井,附近還樹有新四軍三支隊六團北上抗日紀念碑。千乘橋若長虹臥波,雄偉秀麗,橋志銘中“架木凌空,上擬虹橫百尺;臨淵累石,下同鼎峙千秋”之句是該橋的最好寫照。

千乘橋的碑記

在千乘橋的南端,有四通碑記,其中三通記載著捐款人姓名與金額,一通為周大權撰寫的千乘橋記。碑文云:周制徒杠輿梁成,歲不廢修,今闕不講者,賴磐石之堅,一構動經數百載也。棠溪有橋,顏曰千乘,雙峰其對峙也,雙澗其匯流也。雖居僻壤,而北抵縣城,南通省郡,實往來之通衢。自宋以來,重建已三次矣,迨嘉慶十四年,兩河伯爭長,又蕩然無存。行人病涉,時以小艇濟之橋也,而變為渡焉。特是羲馭西沉,誰作漁郎之喚;鴨頭春漲,那為舟子之招。緬彼征人,其自涯而返者,來易更仆數也。爰與諸同人募金再造,於嘉慶二十五年仲冬下浣,重協力重興。臨淵累石,下同鼎峙千秋;架木凌空,上擬雲橫百尺。自此乘駟長卿、騎驢高客以及農工商賈,鹹不必於棠溪岸上復須一葦之杭,是禳往熙來,依然有千乘橋濟厥巨川也。落成後倚欄憑眺,爰窮源竟委而歷志之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