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邑人

十邑人

福州民系,即福州族群、福州人、福州儂、十邑人,也有稱為閩東民系,是發源於中國福建東部的一個民系,屬閩民系的一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邑人
  • 民族群閩東民系
  • 宗教信仰:道教,民間信仰,儒教,佛教
  • 讀音:/huʔ˨˩ tsiu˥˥ nœŋ˥˧
  • 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 海外同鄉會: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
  • 文化符號:三坊七巷,閩劇,拗九節
  • 文化:福州文化
  • 人口數量:約1500萬
  • 文字:漢字,福州話羅馬字(平話字)
  • 語言:福州話,國語
  • 代表人物:林則徐,嚴復黃乃裳陳景潤
  • :福州族群、福州人、福州儂
基本內容,分布,形成,來源,形成時間,語言,風俗,藝術,建築,民間信仰,飲食,

基本內容

福州民系,即福州族群、福州人、福州儂、十邑人,也有稱為閩東民系,是發源於中國福建東部的一個民系,屬閩民系的一支。福州民系是指籍貫在福州十邑,以福州話為母語,認同福州文化的漢族民系。廣義的福州民系還包括籍貫在寧德地區其餘縣市,以廣義的閩東語為母語的族群。傳統上福州民系不包括該地區同說閩東語的疍民,也不包括近現代遷入福州的外地移民。

分布

狹義的福州民系分布於福州十邑,即今天福建省福州地區的福州五區、閩侯縣、閩清縣、長樂市、福清市、平潭縣、連江縣、羅源縣、永泰縣,以及寧德地區的古田縣和屏南縣。由於歷史上各個時期福州人進行移民的緣故,福州民系還分布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汶萊、緬甸、泰國、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台灣、香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形成

來源

福州民系的來源有兩個:中原漢人的入遷和土著閩越人的漢化。南遷至福州的漢人與當地漢化的閩越人相互融合,形成了福州民系。福州民系有著普遍的中原認同。
中原漢民遷居福建可追溯至漢代,自晉代的八姓入閩開始,見諸於文字記載的漢人入閩漸多,尤以遷居閩江下游的福州平原為眾,福州地區成為早期漢人入閩的主要聚居點。到了晚唐和五代,隨著王潮、王審知入閩建立閩政權,形成了一個中原漢人入閩的高潮,福州成為閩國的政治中心,得到了大力開發。
古閩越人是福建的原住居民。公元前202年,閩越王無諸定都東冶,即今天福州冶山附近。公元前110年,閩越國被漢朝所滅,閩越國的國民被遷徙至江淮間,閩地遂空。在此後漫長的時間裡,留居福建的閩越人逐漸被漢化。

形成時間

對於福州民系的形成時間,陳支平認為大致在隋唐五代已經形成。從語言形成的角度上看,李如龍認為閩東語形成於唐末王潮、王審知入閩時期。一般認為,福州民系形成於五代時期。

語言

福州民系使用的語言為閩東語福州話,屬於漢語的閩語分支。福州人常稱自己的母語為“平話”。

風俗

節日
特有節日
拗九節
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為農曆的正月廿九。該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在這一天,要用糯米、紅糖、花生、紅棗、芝麻、荸薺、桂圓等煮成“拗九粥”,用來祭祖或贈與親友。出嫁的女兒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二月二
在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福州人要改吃用糯米、芹菜、蔥、蒜、蝦米、牡蠣、肉絲等做成的鹹粥。
冬節
在每年農曆冬至日。福州人有冬節搓糯米丸的習俗。
祭灶
農曆十二月廿四祭奠灶神。福州民間有“官三民四曲蹄五”的說法,即做官人家在十二月廿三祭灶,平民家庭在廿四祭灶,而疍民家庭(福州貶稱為“曲蹄”)在廿五祭灶。

藝術

戲曲音樂
福州人的傳統音樂是十番音樂,傳統曲藝包括閩劇、福州評話、伬唱、北路戲等。
工藝美術
福州的傳統工藝有壽山石雕、脫胎漆器、福州紙傘、牛角梳等。

建築

福州民系的建築具有強烈的地域特點。民居多為三合型和四合型,注重入口門罩的處理,封火山牆造型尤其獨特,比較典型的是馬鞍形風火牆。風格明快、靈巧、素雅。代表性的福州民居群落如福州的三坊七巷和閩清的宏琳厝等。

民間信仰

福州人的傳統信仰非常豐富。除了媽祖等全閩普遍信仰的神祇外,還有眾多的地方神祇,包括臨水夫人、齊天大聖、照天君、白馬三郎、馬元帥等等,許多神祇僅僅限於某個村落或城鎮。每年春節到元宵期間,有大量的民間游神活動。

飲食

福州人的傳統菜係為閩菜中的福州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