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河北古建築

十大河北古建築,是一處稱為中國古建築的瑰寶的旅遊景點。

金山嶺長城位於承德市灤平縣境內的燕山深處。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愛國將領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官時期(1567年-1586年)提出"因地制宜"、"以險制塞"的原則,隨著山勢起伏而修築,高下相間,突兀參差。長城底部全部用條石奠基,上部用青磚包砌,中間用土沙石填方,一百多座敵樓形式多樣,別具一格,有方形樓、扁形樓、圓形樓、拐角樓;有兩眼樓、三眼樓、四眼樓、五眼樓、六眼樓;有平頂的、穹隆頂的、船篷頂的、四角鑽天頂和八角藻井頂的,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大河北古建築
  • 範疇:旅遊景點
  • 舉例:灤平金山嶺長城
  • 意義:中國古建築的瑰寶
灤平金山嶺長城,石家莊趙州橋(安濟橋),涉縣媧皇宮,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定州開元寺塔,定州貢院,蔚縣玉皇閣,保定曲陽北嶽廟,唐山玉田淨覺寺,正定隆興寺古建築群,

灤平金山嶺長城

因其視野開闊、敵樓密集、景觀奇特、建築藝術精美、軍事防禦體系健全、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素有"萬里長城,金山獨秀"之美譽,是明代長城中視覺效果最恢弘、最具衝擊力、最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長城全景畫。金山嶺長城西起龍峪口,東至望京樓,全長10.5公里,有關隘5處,敵樓67座,烽燧2座。擋馬牆、障牆、文字磚牆、麒麟影壁牆、千總指揮所在萬里長城中難得一見。

石家莊趙州橋(安濟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位於石家莊市趙縣縣城南2.5公里處大石橋村,南北橫跨於洨河之上。建於隋開皇至大業年間(公元595-605年),由工匠李春建造。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跨度最大的單孔圓弧敞肩石拱橋,在大拱兩肩,砌了四個並列小孔。全用青石砌成,全長64.4米,高8.65米,寬9米,跨度37.02米。趙州橋敞肩圓弧拱的出現,是石拱橋建築史上的里程碑,是富有重要意義的偉大發明創造,給予拱橋的向前發展以巨大的生命力。拱肩敞開,減輕了橋身自重,既節省了材料,又能減輕橋基負擔,也利於下部結構的簡化。同時,敞肩拱可以輔助宣洩洪水而減輕水流對大橋的平推力。敞肩設計符合結構力學原理,這是安濟橋主拱圈千年不墜的一個重要原因。
趙州橋建成後歷經一千多年,並一直在使用,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安濟橋是水陸交通樞紐,商賈雲集,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涉縣媧皇宮

媧皇宮,坐落在太行山東麓的涉縣索堡鎮的唐王山腰,是我國最大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媧氏的古代建築群。媧皇宮,始建於北齊,迄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是神話傳說中女媧氏"鍊石補天,摶土造人"的地方。分山上、山下兩部分,由朝元宮、停驂宮、廣生宮(山下)和媧皇宮(山上)四組建築組成,占地面積為15033平方米,建築面積1632平方米。
媧皇閣,俗稱"三閣樓",是媧皇宮建築群中的主體建築,坐東面西,背靠懸崖,面臨深澗,通高23米。基層為石券,券前建木構建築拜殿,前設廊,外砌石欄桿。閣身分為三層,三層俱系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南、北、西三面設廊,廊內向西一面為格扇,人們可憑欄眺望周圍的景色。
此外,在媧皇宮山上的古建築背後的山崖上還保存有總面積為164平方米、字數為13.74萬的六部北齊摩崖刻經,是我國乃至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被譽為"天下第一壁經群"。1996年,媧皇宮及石刻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

普陀宗乘之廟始建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竣工,歷時四年半時間。寺廟占地面積22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400平方米,相當於外八廟占地面積總和的一半,是承德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廟宇。普陀宗乘之廟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寺廟坐北面南,廟內各建築依山就勢,逐漸升高,鱗次櫛比,主體突出,氣勢雄偉,十分壯觀。因其建築與布局是仿西藏拉薩布達拉宮而建,故俗稱"小布達拉宮"。
整座寺廟是集藏、漢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典範。抓住西藏布達拉宮的主要內容,原則上有取有舍,仿中有創。從總體上看寺廟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前部依次為山門、碑亭、五塔門、琉璃牌坊及散在的各式平頂碉房、台塔、殿堂、喇嘛僧舍等;後部即為主體建築---大紅台。普陀宗乘之廟以其獨特的風姿和神奇壯觀的藏族藝術風格而馳名中外,集乾隆時期文化藝術之大成,是一組美妙絕倫的宗教建築藝術傑作。

定州開元寺塔

定州開元寺塔坐落在定州市內,因建在開元寺中而得名,開元寺早已毀,寺中建築唯存此塔。開元寺塔始建於北宋真宗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落成於北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
興建此塔的原因,一是為了供奉開元寺大僧人令能奉旨從天竺取回的佛經;二是軍事所需,在北宋時期,定州地處宋遼交界邊陲,登塔可望遼國軍情,所以此塔又名料敵塔。塔高83.7米,是我國現存最高的磚塔,也是全世界同時期同結構建築物中最高的建築物,被譽為"中華第一塔",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定州塔是一座集建築藝術、佛教文化、書法繪畫於一體的寶塔,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塔內一層現存有北宋時期的大型佛教人物壁畫,塔內各層的牆壁上鑲嵌著北宋至清代的37塊碑刻和數處名人題記,塔內斗拱上繪有被稱為"北宋建築彩畫重要遺存"的斗拱彩畫。另外,塔內還發現了清代雍正年間的金剛經函、明代紀年銅造像等珍貴文物。
 

定州貢院

定州貢院,是我國北方地區現存較完整的一座清代科考場所,是舉行科試和清代考取秀才和貢生的場所。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州牧王大年創建定州貢院,匯集轄區內文武考生應試。定州貢院自始建至今已有270餘年的歷史,其整體建築氣勢雄偉,雍容壯觀,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貢院建築群為中軸式布局,規模宏大,原有文武兩科考場,文場座北朝南依次為影壁、大門、二門、魁閣號舍、大堂、二堂、後樓,武場位於東部,有演武廳、文昌宮、後宮等建築。現僅存文場部分的影壁、二門、魁閣號舍、大堂、後樓五座建築,占地面積22150.7平方米,建築面積1547.6平方米。
定州貢院中軸線上的建築排列猶如一段短小精練的樂曲,高低起伏,緩急相間。影壁作為重音開始,待續到大門,經過平淡的二門過渡,到中部魁閣號舍掀起高潮,旋律漸趨華麗,到後樓的小高潮做結束,整個建築布局不僅給人一種森嚴之感,同時兼具藝術美感,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
 

蔚縣玉皇閣

在蔚州城北城垣上有一座弘整高峻、莊嚴壯觀、氣度不凡、整體保存完整的典型古建築---玉皇閣,又稱靖邊樓。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皇閣,始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坐北面南,占地2022.30平方米,分前後兩院,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前院由牌坊、龍虎殿、東西禪房等組成,後院東南、西南兩角分立鐘鼓樓,正北聳立著玉皇閣正殿。玉皇閣正殿按"明三暗二"格局建築,外觀三層,實為兩層,平面呈長方形,上下閣樓均為面寬五間(24米),進深四間(20米)。殿內塑有4米多高的玉皇大帝彩像,東西北三面牆壁繪有封神榜神像畫,東西牆壁畫各長7.4米,高2.5米,北牆壁畫長12.8米,高2.5米。帝王威嚴,雷公猙獰,侍者秀麗,場面宏大,設色艷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繪畫風格相承"吳帶當風"。
玉皇閣之靖邊樓,顧名思義,乃安靖邊防之樓,它作為蔚州鐵城之一角,與東西南三門之三樓並峙,成為蔚州古城的屏藩,起著瞭望敵情、防禦外侮的重要作用。
 

保定曲陽北嶽廟

北嶽廟,位於曲陽縣城西側,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公元500-515年),清順治十七年以前,曲陽北嶽廟一直是歷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嶽恆山之神的場所。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按廟內現存明嘉靖二十六年刻《北嶽廟圖》所載,當時北嶽廟占地面積為173982平方米,南北軸線長達500餘米。現僅存中間部分,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主要建築呈"田"字形,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條垂直的中軸線上。北嶽廟主體建築德寧之殿,重修於元至元七年(1270年),是我國現存元代最大的木結構建築,面闊九間,進深六間,占地2009.8平方米,通高25.6米。殿內東西兩壁及北山牆均繪有唐代畫聖吳道子的巨幅彩色壁畫,畫面大、人物大、氣派大,是河北省之最,為國內罕見珍品,是研究我國壁畫的寶貴資料。
北嶽廟內碑碣林立,存有碑、碣、經幢200多通,從時代上說,上自南北朝北魏、北齊至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和民國各代碑刻俱全,跨越1500多年。
 

唐山玉田淨覺寺

淨覺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玉田縣楊家套鄉蠻子營村東,占地面積18540平方米。淨覺寺始建於唐代,歷經宋、金、遼、元、明、清修建,展現在今人面前的仍保留了它的寬敞、豁達、莊嚴和肅穆的風貌。
淨覺寺享有"京東第一寺"的美譽。古建專家評價,規模可觀,工藝高超,風格奇特。淨覺寺是座佛寺,但又不同於其他佛寺,精美的建築結構,濃艷的彩繪雕刻,使人過目不忘,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主體建築有三殿:門殿、正殿(香阜宮)、後殿(大雄寶殿);三樓:碑樓、鐘樓、鼓樓。此外還有東西配殿、龍鳳門樓、東西配房、智然墓碑亭等。
最奪人眼目的是門殿--- "無梁殿",可以說是古剎的第一奇觀。門殿建築面積120平方米,高12米,皆為磚石拱券灌以澄漿而成,它不僅無梁,而且無檁無柱。其內壁外壁都是磨磚對縫,它的椽、飛、昂、拱均用青磚精工雕琢,昂嘴間還刻有九十六尊神態各異的佛像,全殿除去門窗,沒有任何木製品,從建築學上堪稱一絕。
 

正定隆興寺古建築群

隆興寺坐落於古城正定城內,始建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是我國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較完整的一座著名佛教寺院。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宋開寶二年宋太祖趙匡胤敕令於寺內鑄造一尊高21.3米的銅質千手觀音菩薩像,建大悲寶閣。並以此為主體,採用中軸線布局大興擴建,形成了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宋代建築群。歷經金、元、明、清幾代的敕修和擴建,寺院更加嚴整恢宏。
隆興寺現有面積82500平方米,主要建築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閣、御書樓和集慶閣、彌陀殿、毗盧殿、龍泉井亭等。院落南北縱深,重疊有序,殿閣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布局的重要實例。因為寺內匯集了宋、元、明、清歷代風格的古代建築,隆興寺還被稱為"古代建築的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