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建設

十大建設

十大建設是指台灣政府於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時在台灣所進行的一系列基礎建設工程。台灣政府在當時,有鑒於台灣許多公共基本建設,如道路、港埠、機場、發電廠等尚且處於匱乏欠缺的狀態,再加上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所以為了提升跟深化總體經濟發展而開始規划進行10項大型基礎建設工程。由台灣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所提出,建設自1974年起,至1979年底次第完成,投資總額新台幣2,094億元。在十大建設中,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三項是重工業建設,一項為能源項目建設。

基本介紹

  • 公路:南北高速公路
  • 鐵路: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
  • 海運:台中港、蘇澳港
  • 空運:桃園國際機場
  • 工業:煉鋼廠、大造船廠、石油化學
  • 能源:核能發電廠
建設背景,交通運輸建設,重工業建設,核能發電廠,影響,

建設背景

(一)交通運輸及電力等基本設施的投資相對落後,形成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二)當時台灣的工業及出口商品仍以勞力密集的輕工業為主,而且輕工業加工所需的中間產品多依賴國外供應,極易受制於人。因此,為消除基本設施的瓶頸、改善經濟結構,以奠定未來經濟發展更為穩固的基礎,遂有十大建設計畫的提出。
(三)台灣外交上的重大挫折。
(四)隔年又碰上全球性的石油危機。

交通運輸建設

南北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
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至高雄小港,中以支線連線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全長373公里。1971年8月14日開工,1974年7月29日三重到中壢路段率先通車,1978年10月31日中沙大橋啟用,高速公路全線正式通車。
鐵路電氣化
因1972年至1973年期間,台灣對外貿易發達,而國營鐵路台鐵之現有車種、車次明顯不足的情況下而開發。計畫施行範圍為西部幹線縱貫線全線,1979年7月1日全部完工。
北迴鐵路
北迴鐵路是為使東部鐵路幹線與西部接軌,將花蓮車站移至現址,興建花蓮(新)車站至宜蘭線南聖湖車站(今 蘇澳新站)之單線新線。1979年12月完工,1980年2月1日全線通車。
桃園國際機場(原名為中正國際機場)
台北桃園國際機場是因應台北松山機場的運量飽和,於距台北市西南方約40公里的桃園縣大園鄉(今桃園市大園區),另新建占地1,223公頃的新國際機場。原計畫名桃園國際機場,1979年2月26日啟用之際訂名中正國際機場。
台中港
台中港:延續日治時期之新高港計畫,並解決台灣中部無國際港口的問題;1983年6月完成初期工程。
蘇澳港
蘇澳港:原為小型港口,而後為具備國際港口功能而擴建,1983年6月完工。

重工業建設

一貫作業煉鋼廠(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煉鋼廠(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為了防止依賴外國鋼品太深,減輕外匯負擔,並解除過去因鋼源不一,影響產品精度的缺點,遂決定興建一貫作業煉鋼場,於是出資興辦中國鋼鐵公司,並將其納入十大建設之一。中國鋼鐵公司的一貫作業煉鋼場,占地約480公頃,位於高雄臨海第四工業區,濱臨高雄港第二港口,自遠洋輸入原料後,可逕泊廠區碼頭起卸,節省運費與轉運成本。
大造船廠(中國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大造船廠(中國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高雄總廠):座落於高雄市小港區的臨海工業區內,是十大建設中第一個完成的重要建設,該廠的設立肩負支持航運、貿易、國防及發展關聯工業多目標之基本任務。於1975年建廠同時,即承建美商44萬5千載重噸超級油輪,同時中國造船公司也合併原位於基隆的台灣造船公司為其基隆總廠。
石油化學(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學工業(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高雄煉油總廠):在高雄縣(因高雄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併入新成立之高雄市)開發兩處石化工業區—「仁大(即仁武、大社)石化工業區」和「林園石化工業區」。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總廠的興建對於台灣的塑膠、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及化學品工業之發展而言,不僅減少島內工業對外之依存性,且將增加下游加工產品在外銷上的競爭力。然2014年因管線老舊泄漏,不幸發生氣爆事故。

核能發電廠

第一核能發電站共有兩部機組,其裝置容量各為63.6萬瓩。核能一廠列入十大建設計畫優先興工,兩部機組分別於1977年與1978年完工;第二核能發電廠、第三核能發電廠為核能發電的延伸計畫,後續列入十二大建設計畫,分別於1981年與1984年完工。

影響

十大建設對台灣當時經濟指標影響極大,在緩和台灣省內經濟停滯的同時,帶來高通貨膨脹率的副作用。 根據當時台灣行政院主計處﹝現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資料,南北高速公路1971年開工四年之後,197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1.16%,工業成長率 -4.5%,通貨膨脹率 47.5%; 1976年經濟成長率13.86%,工業成長率24.4%,通貨膨脹率2.4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