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官

十二官

十二官,人體十二臟腑的合稱。即心、肝、脾、肺、腎、膻中心包絡)、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等十二臟腑。《素問·靈蘭秘典論》:“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二官
  • 別名:人體十二臟腑的合稱
  • 出處:內經
  • 包含:心肝脾肺腎膽胃大腸膻中等
簡介,有關十二官的說法,

簡介

十二官,人體十二臟腑的合稱。即心、肝、脾、肺、腎、膻中心包絡)、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等十二臟腑。《素問·靈蘭秘典論》:“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十二官
十二髒,在《內經》又名十二官。指肝、心、脾、肺、腎、膻中、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等十二個器官。官者,主司、掌控、功能之義。

有關十二官的說法

《素問·靈蘭秘典論》云:“願聞十二髒之相使,貴賤何如?……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張介賓《類經三卷·藏象類一》註:“髒,藏也。六髒六腑總為十二,分言之陽為腑,陰為髒;合言之,則皆可稱髒。”
在十二官中為什麼沒有心包絡而雲膻中呢?因為膻中就是心包絡。
張介賓《類經三卷·藏象類一》註:“按十二經表里,有心包絡而無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為心之護衛。《脹論》云:‘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正合心包臣使之義,意者其即指此歟?”
日本·森立之《素問考注》云:“(眉)案:膻中名出焉,而無包絡。可知包絡,即古之膻中。……又謂之心主,即包絡一名。”
時賢趙洪鈞《中西醫結合二十講·第六講心包、膻中、三焦、命門和小心》中說道:“由於‘經脈’最後完成十二經脈說。所以,毫無疑問,心包就是出於十二經脈說的理論需要增加的。心包的前身是什麼呢,就是膻中
……到了《脹論》,膻中和心發生了關係,於是,心包說有了根據。到底是《經脈》篇從《脹論》受到啟發,還是後者為前者製造依據,不必深究。但《脹論》是《內經》中是使膻中和心包發生聯繫的一篇是無疑的。從此膻中演變為心包,而且二者並存。《靈樞·營氣》也提到膻中,那是十二經脈說完成後的套用。其中沒有說膻中是什麼。
《素問·靈蘭秘典論》關於膻中的原話是:‘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由於該篇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之語,故它很可能是十二經脈說完成之後的產物。
膻中直接和心包發生關係,還見於《素問·刺法論》這個遺篇。而且,正是從《靈蘭秘典論》發揮而來。所以,古人認為《素問·刺法論》不是《素問》原有,是有道理的。該篇說:‘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可刺心包絡所流。’這說明該篇的作者,既看過《靈蘭秘典論》也看過《經脈》。其作者應該是《內經》基本完成之後才出世的。
……可以看出,添上心包這一‘髒’,只是為了湊夠六髒六腑。不然,五臟六腑各一經,只能是十一經。其實,今《內經》至少還有4篇(靈2、41,素36、59)留有明顯的十一經痕跡。足見十一經脈保持了很長時間。十一經是對應五臟六腑的。至今我們仍然習慣說五臟六腑。”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日:悉乎哉問也!請遂言①真藏之脈:原作“真脈之藏脈”,據(太素)改。②懸絕:此下原有“急”,刪。③已:原作“死”,據《太款及新校正改。④平旦:原無,據(太動加)。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成之戒之!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肖①者溜溜,孰知其要?閩鬧之當,孰者為良?恍煉之數,生於毫起,毫是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誰之大之,其形乃制。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回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