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河怒族鄉

匹河怒族鄉

匹河怒族鄉位於福貢縣南部,東以碧羅雪山主山脊為界,與蘭坪縣接壤;西以高黎貢山主山脊為界,與緬甸聯邦相鄰;南接瀘水縣洛本卓鄉;北連本縣子里甲鄉。地處“三江”並流區的怒江神秘大峽谷,村寨多分布於碧羅雪山、高黎貢山海拔1500米到2000米地帶。鄉境內國境線為16公里,鄉駐地匹河,距縣城45公里,海拔106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匹河怒族鄉
  • 行政區類別:民族鄉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下轄地區:9個村委會
  • 政府駐地:匹河
  • 電話區號:0886
  • 郵政區碼:673401
  • 地理位置: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
  • 人口:10,606(2004)
  • 方言:怒語
  • 氣候條件:有亞熱帶、暖溫帶、寒溫帶三種不同氣候類型
  • 著名景點:怒江大峽谷
  • 車牌代碼:雲Q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地理環境,經濟,交通,自然景觀,特色產業,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匹河系前河與達洛河匯流而成,故名“拼河”,意兩河相匯流。1962年瓦貢公路通車時在現鄉駐地設有一“拼河茶水站”,後音變書寫成“匹河”。1932年設碧江設治局普洛鄉,1950年改設碧江縣一區;1959年設碧羅公社;1961年復設一區,區駐地知子羅,1966年遷往匹河;1969年設匹河公社;1984年設匹河區;1986年原碧江縣建制撤銷,匹河區劃屬福貢縣,1988年設福貢縣匹河怒族鄉。
匹河怒族鄉
匹河鄉境內開發較早,有資料表明,早在一千五百年前,自稱為“怒蘇”的現匹河怒族先民就居住於此。匹河鄉知子羅村公所駐地怒江峽谷早期僅有的幾個集市之一,1912年,雲南省都督府怒俅殖邊防隊進駐知子羅,設立知子羅殖邊公署,1916年設知子羅行政公署,1932年設碧江設治局,下設普洛(今匹河怒族鄉)、里吾底(今架科底鄉)、嘉禾(今子里甲鄉)、金滿(今瀘水縣洛本卓白族鄉)、四個鄉。1950年將原屬蘭坪縣的怒地鄉(今瀘水縣古登鄉)劃屬原碧江縣,縣駐地知子羅,1954年成立怒江僳僳族自治區,區府亦駐知子羅,1957年改為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州府仍駐地知子羅。1973年,由於交通困難、地域狹窄、蔬菜供應困難等諸多因素,怒江州府遷駐瀘水縣六庫鎮,知子羅仍為碧江縣府駐地。1986年,由於知子羅潛在有大面積滑坡威脅,國務院決定撤銷碧江縣建制,將隸屬碧江縣的匹河、子里甲、架科底三個區劃屬福貢縣,將洛本卓、古登兩個區劃屬瀘水縣轄。

行政區劃

普洛、老姆登、知子羅、沙瓦、架究、托坪、瓦娃、棉谷、果科9個村委會,47個自然村,96個村民小組。

人口

2004年全鄉共有2922戶,1060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人),怒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是全國唯一的怒族鄉,此外還散居有僳僳族、白(勒麥)、漢、納西、布依等民族,占全鄉總人口的15%。

地理環境

其中耕地面積為14420畝,其中水田1781畝,占耕地總數的12%;此外,還有1900多畝輪歇地即怒江峽谷特有的火山地,近年來由於《森林法》的落實和天保工程的全面實施,此類輪歇地已經減少。由於旱地坡度大多在十五度以上,耕地方式以鋤挖(陡坡地)和牛耕地(緩坡地)為主,全鄉還有838戶3188人未解決溫飽問題,是被列為全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從江邊到山巔海拔差達3000多米,境內有亞熱帶、暖溫帶、寒溫帶三種不同氣候類型,江邊谷地炎熱季霜期短,中山地帶氣候溫和,冬夏兩季無酷寒和燥熱,高山地帶寒冷,冰封積雪6個月以上。怒江谷地地段地勢較低,雨量較比福貢北部少,氣候也較熱。鄉境內有陡坡、緩坡、山峰、河谷、台地等五種地型,河口沖積扇主要分布於江邊幾條常年河邊,緩地及陡坡多分布於中山地帶及江邊沿線,台地主要分布於中山及江邊,高山地帶多為山峰及零星寬甸。水系屬怒江水系,有子愣河、碧巧河、拉布洛河,魯河、匹河等十來條常年河流自碧羅雪山,高黎貢山灌叢草甸土,亞高山呈“非”字形注入怒江,水力水能資源豐富。鄉境內有高山灌叢草甸土,亞高山灌叢草甸土、棕色暗針葉林土、暗棕壤棕壤黃棕壤水稻土等七種土壤類型。江邊一帶植被為灌木叢及零星或成片經濟林,中山以上為森林帶及草山,高山多原始森林及鋪地杜鵑為主的高山灌叢,森林資源豐富。
匹河怒族鄉

經濟

經濟以農村種植業為主兼有林副業及養殖業,糧食作物品種主要有玉米、稻穀、蕎子、小麥、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及經濟林果有油桐、生漆、柑桔、梨、茶葉、油菜、香蕉;還有黃蓮、貝 、天麻、辛荑花等主要藥材。老姆登村讀究茶廠產的“老姆登茶”屬雲南省名茶之一,該茶湯色青綠、味純回甜、清心明目,在州內外享有盛譽,頗有發展前途,現有茶園262畝,2004年產綠毛茶2000公斤。油桐曾是全鄉一項重要的林副業產品,1992年產桐籽177194公斤,按當年市場價計收入21.2萬元。2004年全鄉糧食總產量315萬公斤,人均有糧332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801萬元,人均純收入763元。2004年生豬存欄9701頭,出欄6116頭;大牲畜存欄2920頭,牛出欄333頭;山綿羊存欄5727隻,出欄2773隻。2004年肉類總產量達403噸,鄉鎮企業逐漸發展,2004年鄉鎮企業總收入782.4萬元。
解放前長期處於刻木結繩記事的匹河怒族人民,現已有了本民族的大學生、專家、學者、教師、醫生等各類技術人才,州縣鄉各級黨政、團體機關有了怒族領導幹部。鄉境內有1所省立民族實驗中學,現有教職工28人,專任教師23人,在校學生2900人。鄉內有1所鄉級民族中心食宿完小,二類完小4所,村小35所,122名教師,1274名學生。醫療衛生條件已有了較大改善,鄉駐地有1所衛生院,有20張病床,25名醫務人員。有14個農村合作醫療點。鄉村醫生20名,基本改變了缺醫少藥的狀況。
鄉駐地匹河位於怒江東岸碧羅雪山西麓一江邊台地上,地處瓦貢公路185公里處,聚落呈棱形,正中有一條水泥路面街道,鄉級機關、糧管所、商店、信用聯社、郵電所、匹河民族中心完小,沿街分布。鄉駐地有廣播室、文化站、電視轉播室。房屋建築多為磚瓦結構及鋼混建築。商品貿易有了很大的發展,是福貢及瀘水兩縣臨近幾個鄉的商品集散中心,逢星期四為先街天,市場購銷兩旺。

交通

瓦貢油路從怒江東岸由北向南穿境而過,瓦貢公路還從匹河通往老姆登、知子羅兩村,稱之為“瓦碧”公路。沿瓦碧公路延伸修築了一條15公里的林區公路。境內怒江上架設有永久性鋼混汽車大橋、人馬吊橋、江面鐵溜索,大大改善了怒族鄉交通閉塞的狀況。到2010年底,全縣共建設通村公路59條,總里程354.62公里,全面覆蓋14個怒族聚居村。
2011年初,橫跨怒江兩岸的匹河怒族鄉架究村微型車吊橋竣工,宣告福貢縣境內怒族聚居區所有村寨實現了“四通五有三達到”的目標。

自然景觀

雄、奇、險、峻的怒江大峽谷在海內外享有“東方大峽谷”,“神秘大峽谷”的美譽,雄奇秀麗的自然風光,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聞名世界的“駝峰航線”,生物多樣的物種基因庫構成一幅人與自然親合美妙的畫卷。從民國元年到碧江縣制撤銷,匹河怒族鄉都是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縣制撤銷後,雖留下的是一座舊城,但這兒地勢很高,可謂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在村委會西北角,有一個“望江台”,登台暸望,三百里怒江峽谷盡收眼底,氣勢磅礴。天朗氣清時,還可以看到福貢境內高黎貢山上的“石月亮”奇觀。沿著村委會以東的林區公路往上爬,在海拔3500米左右處,就可以看到最大的高山湖群—“七蓮湖”。湖中蛤蟆大如磨盤,雪魚躍在湖面,因7個小湖散狀分布形似七朵蓮花而得名,周圍是雪山、森林、草甸、花海、怪石。冰雪消融時觀湖、藍天、碧湖、綠樹、花海連成一片,景色十分迷人。往西望去,巍巍的噴門阿冊矗立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黎貢山崇山峻林中,森林茂密,覆蓋率達70%,且因高黎貢山物種豐富而已成為一座萬物“基因庫”;還有揚名神州大地的“飛來石”;永駐於小華山腳下的“夫妻石”(情侶石)和分布於沿江兩岸的峽谷溫泉。

特色產業

匹河怒族鄉在穩糧增收的前提下,按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四個百萬”基地建設的總體方略,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最佳化配置,沿江一線以發展綠色產業和生豬快速育肥為重點,增加反季節蔬菜種植面積,最佳化第一產業,半山一帶以養殖山羊、種植經濟林為主,高山一帶以種植中草藥材,以草果、黃連、黨參等為主。積極圍繞“你發財,我發展”的原則,利用特有氣候條件和荒山荒坡資源,依靠科技,積極推進種植草果中草藥材,大力發展養殖專業戶和科技示範戶,切實抓好各種免疫病防治工作,狠抓畜種改良工程,畜牧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地圖信息

地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