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河鎮

匡河鎮

匡河鎮,是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下轄的一個級別行政單位,位於湖北羅田縣東南部,是由原石橋鋪鎮、匡河鄉、古廟河鄉三個鄉鎮合併而成,東、北與英山相接,南望浠水,西連鳳山、白蓮。下轄50個行政村,總人口6.6萬人,國土面積193.5平方公里。匡河鎮特產羅田板栗

匡河鎮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扼守羅田東部咽喉,古往今來皆為兵家必爭之地。鎮中心距英山縣城10公里,距羅田縣城35公里,318國道武英高速橫越穿全境,309縣道、216縣道(石古公路)縱貫全鎮,開放型的交通網路逐步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暢通無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匡河鎮
  • 外文名稱:Kuanghe Town
  • 別名匡河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
  • 下轄地區:50個行政村、一個茶廠
  • 政府駐地:318國道與匡河老街交叉口
  • 電話區號:0713
  • 郵政區碼:438613
  • 地理位置:黃岡市北部、羅田縣東南部
  • 面積:193.5平方公里
  • 人口:6.6萬
  • 方言:羅田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白蓮河水庫羅田匡河觀音山、 方氏祠、 羅氏祠  口塘觀音 
  • 機場:天河機場
  • 車牌代碼:鄂J
  • 現任鎮書記:王光華
  • 鎮長:聞靜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境域,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鄉鎮交通,經濟發展,文化教育,中國小名錄,匡河中學,石橋鋪中學,古廟河中學,旅遊景點,觀音山,蒙蒙山,白蓮河水庫,方氏祠,羅氏祠,雷公廟,石馬寨,張家垸,九口塘觀音廟,歷史名人,張績武,匡一,基礎建設,

歷史沿革

匡河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南北朝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始置蘄陽縣(今羅田縣),縣治即今四口塘村舊縣畈,開創縣歷史之先河;匡河人才輩出,名人眾多。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匡一張績武等一大批優秀匡河兒女就脫穎而出,抗日戰爭時期,張績武曾率部血戰台兒莊。今天,方家山村青年農民方立勛一人擁有2項國家發明專利。匡河是一個新興集鎮,原先街區面積很小只有一條街道,在2000年前後修通318國道羅田至英山段新幹線,使這裡的發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街道從一條擴展到二縱四橫,整個鎮區面積就像一艘航空母艦,正在整裝待航。
1958年為匡河公社,
1961年改匡河區,
1975年分設匡河、石橋鋪、古廟河公社。
1984年撤社改區建鄉。
1987年撤區並鄉,分設石橋鋪鎮、匡河鄉、古廟河鄉。
1996年,石橋鋪鎮面積63.6平方千米,人口2萬人,下轄13個行政村;匡河鄉面積66.3平方千米,人口2萬 人,下轄16個行政村;古廟河鄉面積62.4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下轄21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石橋鋪鎮、古廟河鄉,併入匡河鄉。
2004年,鄉政府駐匡河,人口65597人,面積193平方千米,下轄50個行政村。
2012年,撤銷匡河鄉,設立匡河鎮。

行政區劃

匡河鎮下轄50個村委會
行政代碼
421123107:~200 220大龍寨村 ~201 220九口塘村 ~202 220黃絲鋪村 ~203 220石馬山村 ~204 220桔子場村 ~205 220九房沖村 ~206 121祠堂河村 ~207 121匡河村 ~208 122施家畈村 ~209 220姚家坳村 ~210 121陳河溝村 ~211 220雙界嶺村 ~212 220大畈坪村 ~213 220張家河村 ~214 220高上垸村 ~215 220綿羊畈村 ~216 220蒙蒙山村 ~217 220方家山村 ~218 220茶園村 ~219 220文斗河村 ~220 220石橋鋪村 ~221 220蓮花林村 ~222 220康頭畈村 ~223 220落令河村 ~224 220楊家沖村 ~225 220沙畈河村 ~226 220四口塘村 ~227 220花屋河村 ~228 220雪山河村 ~229 220劉家垸村 ~230 220王家沖村 ~231 220鄒家沖村 ~232 220毛家河村 ~233 220古廟河村 ~234 220沈家咀村 ~235 220周家河村 ~236 220姚家垸村 ~237 220羅雌沖村 ~238 220竹林坳村 ~239 220文家坊村 ~240 220戲龍廟村 ~241 220分水嶺村 ~242 220汪家橋村 ~243 220塗家沖村 ~244 220安仁山村 ~245 220岱家畈村 ~246 220生福橋村 ~247 220王家垸村 ~248 220上河坪村 ~249 220林木河村 ~500 220觀音山油茶廠

地理環境

境域

匡河鎮位於華中鄂東地區。地跨東經115°31′53〃~116°04′02〃,北緯30°00′31〃~31°08′58〃。東北接英山,南望浠水,西連鳳山、白蓮。 地處英羅浠三縣中心地段,地理位置顯要。

地貌

匡河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有蒙蒙山駱家山方家山、大龍寨等名山、南部有觀音山石馬山等高山。海拔都在700米以上。山間為狹長谷地,谷地從北部石橋鋪至白蓮河全長達10幾公里。南部靠近白蓮河周圍的村落海拔較低,大約在100至300米之間。多為丘陵地帶,多湖泊田園,且人口密集。是匡河的魚米糧倉,風光秀麗。

水文

匡河境內水資源豐富,水庫湖泊遍布,河流水渠縱橫。有主河3條,南部兩條,北部一條。且占有三分之一的白蓮河水庫水域。

氣候

匡河鎮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乾(冷)夏濕,春暖秋涼,年均總日照時數2047小時,年均輻射熱量109.2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16.4℃,極端最高氣溫41.6℃,極端最低氣溫-14.6℃,無霜期平均240天。年均降水量1330毫米,全年降雨多集中在5、6、7三個月,約占全年降雨量的50%左右。

自然資源

匡河物產豐富,資源廣闊。匡河茶葉享譽古今,早在北宋時期,石橋鋪是全國著名的13大茶莊之一,生產的雲霧茶直接進貢到皇宮,其時商賈雲集,朝廷設有監茶官以收其利。今天,楊家沖、陳河溝發揚傳統優勢,實施精品名牌戰略,生產的“碧楊峰”等名茶多次獲省市大獎。境內資源豐富,蘊藏有大量的長石、石英石、雲母等礦藏,其中長石儲量為鄂東之最。全鄉水域遼闊,有效養殖水面28000畝,所產“黑背胖頭魚”質優味美,為鄂東特產。匡河風景優美,到處水繞著山、山抱著水,自然風光綺麗,船在水中走、人在畫中游的感覺油然而生,趣味無窮。海拔722米的旅遊勝地觀音山被列為鄂東名山,山上奇峰林立,茶花飄香,觀音廟名揚省內外,四季遊人香客不斷,還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明太守盧浚游觀音山曾詩云:“看盡羅田山外山,倦依流水宿松關,分明夢裡神仙語,前路風光十八彎。”
匡河鎮

鄉鎮交通

匡河鎮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扼守羅田東部咽喉,古往今來皆為兵家必爭之地。鎮中心距英山縣城10公里,距羅田縣城35公里,318國道武英高速橫越穿全境,309縣道、216縣道(石古公路)縱貫全鎮。大部分村修有水泥公路,也有部分沒修好,或完成較差的,如方家山、雪山河、九口塘等村。

經濟發展

匡河基礎紮實,特色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人民勵精圖治,艱苦奮鬥,社會經濟得到了快步發展。全鄉已形成以石橋鋪為基礎的高效桑園示範區,境內德利絲業有限公司引進安裝國內最先進的D301B型自動繅絲機3組,年產5A級以上白廠絲80噸,他們成功推行“公司+農戶+基地”的蠶桑產業化發展模式,得到副省長劉友凡的充分肯定。古廟河一路漁歌高唱,充分利用天然無污染的萬餘畝水面,大力推行網箱養魚,科技養魚,已形成高效水產示範園區。全鄉以豐富的長石資源為依託,建有3座石粉廠,年產石粉3萬噸,長石產業初具規模。以板栗、蠶桑、銀杏、藥材為主的多種經營基地面積達5畝。匡河是全縣名副其實的蠶桑大鄉、產茶大鄉、水產強鄉、長石之鄉,是全縣重要的經濟成長點。
支柱產業日益壯大 板栗產業初具規模。新建基地5萬畝,形成了318國道、309縣道板栗產業示範帶。年產板栗200萬公斤,建有4家板栗食品加工廠。水產養殖效益顯著。創辦了4家千畝以上的水產場,大力推廣名貴魚養殖,依託水面進行垂釣、娛樂、休閒、旅遊等綜合開發。大力發展畜牧生產。培育了一大批黃牛、山羊、母豬養殖專業村。在高上垸和汪家橋興建千頭奶牛場兩個。

文化教育

中國小名錄

上河坪村國小
桔子場村國小
匡河鄉中心國小
高上垸村國小
茶園村國小
康頭畈村國小
劉家垸村國小
姚家垸村國小
竹林坳村國小
岱家畈村國小
王家垸村國小
古廟河中學
石橋鋪中學
匡河中學
原九口塘國小、大龍寨國小、黃絲鋪國小合併成黃絲鋪中心國小。蒙蒙山國小、石橋鋪國小合併成石橋鋪中心國小。原祠堂河國小、匡河國小合併成匡河鎮中心國小黃絲鋪中學搬遷至匡河鎮改名匡河中學。上述學校中,有小部分在撤鄉並鎮過程中合併或撤銷。

匡河中學

羅田縣匡河中學就是湖北省黃岡市匡河鎮境內的一所公辦中學,位於大別山南麓,坐擁觀音福地,薈萃白蓮勝景。成立於1970年1月8日,距今已有四十多年歷史,學校於2008年8月由黃絲鋪中學整體搬遷至匡河集鎮所在地。幾年磨礪,己卓爾不群。學校用地面積37840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14920平方米。是一所農村國中,地處匡河鎮中心,216縣道旁,距離318國200米。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是匡河鎮三所中學中最好的一所。
校園中心標心校園中心標心
新校區以農村標準化示範國中為設計目標,占地60畝,建築面積20000平方米,總投資1500多萬元。新校園融現代化、人文性於一體,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合理分布;教學樓、宿舍樓、科技樓、師生食堂錯落有致。乘“校安工程”之東風、擇全縣中運會之佳遇,有各級領導的關懷,學校的文化建設、綠化工程、教育裝備將逐步完善。學校將會成為匡河學子成長的理想樂園。
“百舸爭流千帆競,杏壇耕耘滿園春”,匡中人將傲風霜雨雪,攜豪情滿懷,潛心耕耘,揚帆遠航,爭取更大的輝煌。

石橋鋪中學

羅田縣石橋鋪中學是湖北省羅田縣匡河鎮茶園村的一所中學。始建於1948年,地處羅田東大門,與英山縣僅一河之隔,位於蒙蒙山腳下,老318國道邊,交通便利,是一所環境優美、利於育人的學校,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石橋鋪中學的前身是羅田縣第六中學,當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時,曾在此舉行過團級以上的幹部作戰會議。歲月滄桑,幾經變遷。經過6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石橋鋪中學是匡河鄉下轄的一所既有國小又有國中的綜合性學校。
學校教師隊伍中本科學歷16人,專科學歷12人,中學高級教師2人,中學一級教師和國小高級教師24人,市級骨幹教師2人,縣級骨幹教師6人,省、市教育學會會員6人,教師的年齡結構合理,專業搭配合適,基本上能夠滿足學校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較大的改善。現有教學樓一棟、學生宿舍樓一棟、教師宿舍樓兩棟、膳食中心一棟。實驗室、圖書室、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音樂美術教室一應俱全。學校還建設了較為完備的校園網,實現了與羅田教育信息網的無縫連線。所有教學班均安裝了高標準的多媒體教學系統,間間教室均接通了網際網路,讓農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與城市孩子一樣的優質教學資源。

古廟河中學

古廟河中學是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匡河鎮古廟河村的一所全日制公辦初級中學,位於古廟河村街上,觀音山腳下,白蓮河畔。始建於1970年,學校占地面積為23121平米,建築面積為12000平方米。校園環境清靜優美,綠樹成蔭。學校專任教師達78人,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有45人,其中高級教師3人,中級72人。
古廟河中學自2010年以來,學校湧現出一批市縣級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先後參加國家、省、市、縣級課題實驗研究並深受表彰。學校先後被評為“國家級課題實驗先進學校” 、“省級課題實驗合格學校 ”、“ 黃岡市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學校” 、“ 黃岡市中國小實驗教學先進學校” 、“市級家長示範學校”。學校教育教學成績顯著,多次被授予羅田縣“中學教育教學先進單位”、“教學研究先進單位”,近六年來年年有畢業生被選拔進黃岡高中深造。古廟河中學為匡河教育乃至全縣教育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學校積極支持“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戰略,集中優勢資源,發展匡河教育,密切配合匡河教育的布局調整。學校正處於中國小轉型時期。我們堅信只要本著“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所學校一定將再創教育教學的輝煌。

旅遊景點

匡河歷史悠久,人絕地靈。山清水秀,風光秀麗。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也有不少歷史遺蹟,傳說。讓人留戀忘返,止步停留。省內著名景點,白蓮河水庫羅田匡河觀音山方氏祠羅氏祠葉氏祠羅田鳳凰關水庫張氏祠張家垸,二層垸,石馬寨九口塘觀音廟雷公廟駱家山等。

觀音山

羅田匡河觀音山海拔722米,地處湖北省羅田縣匡河鎮,距離匡河鎮8公里,被列為鄂東名山。山上有著名的觀音山寺,始建於北宋年間。清同治七年(1868)還重新修建過。廟內依天然石痕刻有觀音像三尊,至今香火旺盛,今石像雖毀但正殿尚存,是全縣僅存的古廟宇,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太守盧浚游匡河鄉觀音山後,曾有詩云:“看盡羅田山外山,倦依流水宿松關,分明夢裡神仙語,前路風光十八彎。”海撥722米的觀音山被列為鄂東名山。觀音山是一座“丁”字形山峰,孤峰崢嶸獨傲。在茶花飄香,古木濃蔭的觀音山上,昔年依石岩建廟,修建有一座觀音庵,據傳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舊時香火旺盛,觀音山東南方向的石壁上,有一尊天然的觀音佛像,因是觀音背像,故稱為“反背觀音”。這一奇特景觀與觀音庵相互呼應,觀音山因此得名。觀音庵名揚省內外,安徽、湖北、河南三省十多個縣市的眾多善男信女經常來此進香朝拜,四季遊人香客不斷。觀音山地勢還十分險要,明代山上即建有山寨,清鹹豐七年(1857)重建石牆,高4米,周圍6600餘米。至今尚有多處石牆遺蹟和東、西、南、北四門的稱謂。

蒙蒙山

蒙蒙山古稱魁山,系大別山天堂寨支脈,位於湖北省黃岡市境內。地跨英羅兩縣三鎮(匡河鎮、鳳山鎮孔家坊鄉鳳凰關水庫以東。東啟四口塘村、北至汪家鋪村、南啟石橋鋪村、北至英山楊家坪村。橫跨英羅兩縣,境內含9個自然村,總面積達32平方公里。
蒙蒙山地處鳳山鎮東部、匡河鎮北部、英山縣孔家坊鄉西部交界部位。古稱魁山,在魁山東部四口塘村過去曾是古縣治所在地,長達八百年的縣治讓魁山聲名遠播。
蒙蒙山系羅田名山之一,其境內有獅公山、冷屋山、董家山、唐家山、毛家山、張家山、熊家山、馬家山、龔家山等海拔較高的山中之山。
蒙蒙山的總體地貌分為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四部分,山區起伏多變的遠峰近巒,險峻恢宏的懸崖峭壁、深邃幽靜的溝谷溪潭,各種動態的飛瀑走泉,在低山、丘陵的襯托下,有時像琵琶遮面,雄偉中又不失幾分朦朧與神秘;而它與開闊、規則、整齊、坦蕩的平川田園風光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總體特徵表現為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一,節奏感強,頗賦詩的旋律,畫的韻味,它的航測鳥瞰效果為明暗對比強烈,陰陽交替複雜;肌理清晰,立體輪廓明顯;曠中有奧,奧中有曠,曠奧兼具,其美學價值是很高的。

白蓮河水庫

白蓮河水庫位於湖北省東部浠水中游,位於大別山南麓,地跨三縣(羅田、英山、浠水)由東河、西河、匡河等主要河流組成,白蓮河水庫是湖北省的第三大水庫,鄂東第一水庫,距離浠水縣城東30公里的白蓮鎮區邊。
白蓮河水庫是鄂東第一人工水庫。是浠水流域的骨幹水利工程。1958年秋動工興建,1960年10月主壩攔洪蓄水。水庫承雨面積1800平方公里,總庫容11.04億立方米,占流域總蓄水量的82.6%,是一座以灌溉、發電為主,兼顧防洪、養魚、航運、綜合利用的多功能水庫。
白蓮河水庫有著獨特的自然風光。這裡,群山連綿,樹繁竹茂。沿河兩岸,峭壁挺撥,怪石林立,文物眾多,有鄂東佛教名山斗方山,有中唐修建的大王廟,有在懸崖石壁上修建的石廟等。河面上,島嶼密布,碧水縈繞,波光粼粼,魚跳鳥躍,煙霧茫茫,乘座遊船猶如進了夢紀般的"仙境"。白蓮河水庫大壩下,樓房林立,石房鱗次櫛比。有年發電量一億度,擔任中南電網調峰任務的白蓮河發電廠,還有白蓮河鋁廠、白蓮設備廠等大中型企業。白蓮河鎮區內還是白蓮河、泄洪河、沈家河的匯合處、三條河上架起了三座各具風格、相互映襯的公路大橋,把白蓮河構成了一幅天然的壯麗畫圖。

方氏祠

方氏祠又稱“方氏八房祠”。原為明末清初古建築,位於羅田縣匡河鎮黃絲鋪村二組。該祠堂背靠東北山峰高大的石馬寨,祠堂占地面積500平方米,面向正西立基而建,門前有小流自西北向東南流淌,四周山脈層層環抱,群峰羅列有致。當地民謠“石馬趕石牛,一對青獅隨河游,雙象鎖水、日月守門樓,有人得此地,兒孫做諸侯”說的就是此地。
1931年9月9日,英羅邊區蘇維埃政府由茶園村二屋垸遷置此處辦公。
全國解放後,該祠被訴毀,在舊基上修建了鄉村衛生室和村黨支部辦公樓。

羅氏祠

羅氏祠亦稱羅家垸、羅家邊。它位於羅田縣匡河鎮黃絲鋪村六組。石馬山象一巨大的八字形屏風橫垣其東北、正東、東南三個方位。該祠堂非常隱秘,後山為八字形開障的低矮山崗,對面有一道長約一百五十米的矮小案山,祠基占地面積共四百六十平方米,門前有一半畝見方的園形水塘。祠堂右側原來有一棵兩人才能合抱的大皂莢樹,一九五八年“大煉鋼鐵”時遭砍伐,後來村民在砍了的大皂莢樹邊栽了一棵香樟樹,現已長至水桶般粗細。
1931年1月19日,中共英(山)羅(田)邊區區委會由匡河鄉康頭畈村張家垸遷至此處。1932年1月,英羅邊區蘇維埃總工會在此正式成立,成為組織領導英山、羅田兩縣農民、工人和全體手工業者投身革命運動的核心力量。
羅氏祠的古建築在革命戰爭年代為國民黨反動軍隊所毀,羅姓民眾亦被迫遠徒四方。如今在羅氏祠基上農民方友蘇建有一棟八十平方米的兩層樓房,農民方金初建有土木結構的平房一百八十平方米,由於該戶無力改建,房屋倒塌在即。

雷公廟

雷公廟是匡河鎮黃絲鋪村境內的一座廟宇。廟宇位於石馬山南面懸崖絕壁之上。始建何時暫無法考證,相傳明永東(1403左右)年間進行過一次大的修繕。直至文革前,一直香火鼎盛。廟西絕壁之中隱有藏經洞,常年有神鷹寧護。據傳,神廟始建時的石刻碑文,廟志和詩文均藏其中。
位於黃絲鋪村東面,石馬山南側有一處名勝古蹟,山頂上有座雷公廟,廟上現保留有:嘯天獅、石人、石馬、石牛、石豬、石槍,許多遺蹟。在這裡謂之“七絕”。時至今日,二丈多高的“石人”被參天的樹林所覆蓋。石馬寨頂,懸崖百丈,怪石嶙峋,峰高勢險,遊人罕至。再加上山上有野豬出沒,無人敢往。現今更有警示牌告誡“此處絕險,請勿靠近”亦無人敢攏身。

石馬寨

石馬寨位於湖北省羅田縣匡河鎮石馬山村境內,石馬山南邊懸崖之上。附近有雷公廟、雷祖石、石馬、石馬懸崖、天倉等景觀。距離黃絲鋪村3.5公里,距離匡河鎮中心7.5公里。有鄉村公路直通山頂,這裡交通便利,風景獨特。是旅遊,度假的好地方。
登石馬寨制高點,西南遠眺,波光映日,似龍鱗閃耀,似動若靜,似實若虛者,長江也。石馬山腳諸丘,如雷祖之衣、袍袖、屐履靴襪,而白蓮水蜿蜓玉帶,飄揚於袍袖腠理之間。名山靈水和諧,相得益彰。凡夫俗子,觀景至此,不飲亦醉。
石馬寨之此,連綿數座名山,豹龍巖,鼓樓坳,高鳳庵,金雞岩等,如弟兄姐妹,依次而出,形成自北而南的山脈,且山青秀麗,各自風光,昔時各有寺廟,地有靈,一呼百應,山有靈脈相通。故有“公鳳趕婆鳳,婆鳳趕雞公,雞公趕石馬,石馬趕石牛”之地仙歌訣。石馬寨正東數座峰嵐相聚,海撥均不相上下,乍看,恰似雷祖屬下各部主將陣前聽調,長長的古城牆把這些山峰圍有一起,形成易守難攻的軍事要衝,至今東、南門、水西門均在,唯西南的石馬寨後有天塹不設城牆。城牆內田園塘堰,竹林農舍井井有條,至今還是一個行政村。這裡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水西門的天然瀑布景觀奇物。若門內修一水堰,遊客四季都能看到來看天上的河流。這裡夏秋平均氣溫比山下低近40℃,而冬季因北風受阻,反而氣候溫和,一般年份,很少見霜。石馬寨當年山高路陡,偏僻向隅之地,而今十幾公里的水泥路面聯通山寨每個角落,今非昔比,天塹通途。一個集拜山朝佛,旅遊觀光,避暑渡假為一體的石馬寨綜合開發模式正逐步展觀。我們盛情邀請社會賢達,遠近有識之士前來考察投資環境,積極投身到建設石馬寨行列中來,歡迎您來走一走、看一看,就知道。

張家垸

石馬趕石牛,一對獅子順河游,獅象保水口,日月照銀樓,率先開發石馬寨,名利雙豐不吹牛。
張家垸位於匡河鄉康頭畈村三組,垸子四周山巒高大,一年四季濃蔭隱天蔽日。垸內有一條源自西北高山峽峪的小河流呈S形流出,垸子南面小河東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古樟樹,就在樟樹南邊原來有一座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的神廟,曾經是張家垸村民公共活動場所。1930年6月,活躍在羅田的共產黨人在張家垸神廟內正式成立了羅田縣第一個鄉蘇維埃政權,成為隱藏在民間領導當地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鬥爭的中堅,直至1931年1月初才遷移至匡河鄉茶園村二屋垸。1930年10月4日,為更好地領導鄂東大別山區革命運動,英山、羅田兩縣的共產黨員,農民運動積極分子由陳鬍子、謝國廷帶領,在張家垸神廟內召開大會,成立了“英羅邊區區委會”。如今,那棵古樟依舊蔥翠欲滴,而神廟已毀,孕育過匡河人民革命偉業的珍貴遺址,已經成了農民張勁光家的責任田。

九口塘觀音廟

九口塘觀音廟是湖北省羅田縣匡河鎮九口塘村的一座廟宇。始建於宋代,據傳這裡就是觀音三姐妹之中三妹的成仙之地。距離觀音山12公里,距離匡河5公里,距離黃絲鋪村2公里。千百年來一直佛道相承,香火旺盛,雖覆遭興廢,但佛音禪語不絕於世,庇佑一方百姓的平安。這裡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旅遊度假的好地方。始建於宋代,與觀音山寺同時興建於一個時期。只是名氣沒觀音山寺名氣大。千百年來一直佛道相承,香火旺盛,雖歷經兵災匪禍,但佛音禪語不絕於世,庇佑一方百姓的平安。廟宇始建於宋代,後歷代都有興建。清朝未年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後,有部份殘匪流落到這裡,後遭清軍清剿火燒廟宇,千年古蹟毀於一旦。後又有附近鄉里出錢重新修建,至文革時期破四舊又遭毀壞。只盛廟中大石塊,新廟宇於1991年由村民捐資重新修建,現有正殿,前殿,兩邊耳房及前院廚房等組成。廟宇由石塊堆砌而成,沒有用現代化的水泥鋼筋,全部仿古化。過去廟前有兩顆千年古樹,一顆遭雷電辟死,一顆毀於文革。

歷史名人

張績武

張績武(1905.9.20——1991.9.10),原名張繼武,曾名張振端,乳名張九齡。國民黨中將副司令。匡河鄉花屋河村人。1921年,在家鄉“復興庵”祠堂創辦 “復興國小”,以邊學邊教的方式從事教育活動。 1925年投軍,任國民革命軍11軍26師7團2營6連上士文書,參加北伐。同年加入國民黨。1927年考入黃埔軍校七期步兵科,1943年7月,參加美國在印度舉辦的高級作戰人員培訓班學習。1944年任16師副師長。1945年任第三方面軍新兵集訓總處參謀長、乾訓團教育長。1946年1月任交通警察第二總隊總隊長。1947年任29軍整編16師師長。1948年9月任交通警察第一旅旅長,11月兼任津浦路南段護路司令部中將副司令和宿縣城防司令,11月16日在安徽宿縣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俘虜。後轉東北改造學習。1970年初,回羅田縣石橋鋪鎮花屋河大隊(現匡河鄉花屋河村),參加集體生產勞動。1983年3月,羅田縣政協成立,任縣政協第一屆副主席。1991年9月10日,因患腦溢血猝然辭世,終年86歲。其子張開來,在其去世之後,搜羅遺句,編《張績武詩集》,於2001年5月出版。
抗日戰爭期間,曾參加南口、居庸關、娘子關、台兒莊等對日各役,獲國民政府頒發青天白日、雲麾、寶鼎等多枚勳章。 

匡一

匡一(1876—1920),字范回,號雲觀,亦號群觀,原名孫紀,民國二年(1913)躲避袁世凱搜捕時,改名匡一。湖北羅田匡河人,家境富足。 匡一少年時,跟隨父親讀書,後考取湖北經心書院,時值朝政腐敗,國力衰微,民生凋敝。目睹地方官貪贓枉法,胡作非為,匡一深感中國落後的原因,除政治腐敗外,當推法制之不健全,於是決心學法,謀求以法救國。 清光緒三十年(1904),匡一決定東渡日本,報考東京法政大學。當他將自己的打算告訴家人時,遭到堅決的反對,匡一乃從家中私取盤費,瞞著父親離家出國。留日期間,以其品學兼優,被推舉為東京中國留日學生會會長,並因此而結識了孫中山,成為至交好友。 光緒三十一年,匡一參加了孫中山在東京召開的同盟會籌備會議,為最早的同盟會員之一。八月,同盟會正式成立,匡當選為內務總長。他積極協助孫中山工作,在同盟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光緒三十三年,匡一畢業於東京政法大學,並獲得法學士學位。回國後,供職於北京大清總銀行,擔任法律教員。後調黑龍江,任該省高等審判廳推事。在此期間,他積極推行孫中山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宣傳三民主義學說,暗中建立起同盟會黑龍江支部。民國元年(1912)升任直隸省檢察廳廳長。 民國二年袁世凱派人刺殺宋教仁,匡一隨同孫中山組織討袁大軍。討袁失敗後,為躲避袁的搜捕,他們一同逃往黑龍江。因倉促中沒有帶足盤費,一路上,就*匡一賣字來維持生活。到黑龍江後,匡一以同盟會黑龍江支部為基礎,聯絡和發動該省資產階級革命左派,促使黑龍江省宣布獨立,為當時反袁倒袁運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袁世凱死後,匡回到北京,任北京政法大學校長、北洋大學教授、天津律師會會長等職。民國九年,國民z府任命他為黑龍江省督軍,因身患重病,未能赴任。 同年七月,匡一病情惡化,匡一就病故後,一切後事,均由孫中山處理。他將匡一的一輛小轎車賣掉,自己湊上筆錢,共存入銀行,作為搬運匡一靈柩的費用。他在白綢上,為匡一寫了一幅很長的輓聯,以表示哀悼。黎元洪等國民z府的要員也都送了輓聯。

基礎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 一是農田水利建設。全面開展水庫、河堤、渠道、塘堰整修,確保農業生產用水。二是交通建設。全鄉50個村已全部通水泥(柏油)路,武英高速,318國道、309縣道貫穿全境。三是城鎮建設。落實縣政府“五統一”政策,不斷加大集鎮開發力度,做活“經營城鎮”文章,鎮區面積達到2平方公里,集鎮常住居民8500人,商貿流通活躍。四是全面實施農村電網改造,有線電視、電話和寬頻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