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宣武帝景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位於河南洛陽市邙山鄉冢頭村東。景陵位於博物館內。景陵墓冢雄偉壯,由於此冢的存在此處的村莊便命名為“宣武村”,後改為“冢頭村”如今已成為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北魏宣武帝景陵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北魏大名鼎鼎孝文帝的次子宣武皇帝元恪的陵墓,宣武帝在位時擴建洛陽城,並擴展北魏版圖,國勢盛極一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魏宣武帝景陵
  • 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墓主:元恪
  • 位置: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
  • 類別陵墓
歷史,結構,地位,發現,古墓博物館,探秘北魏宣武帝景陵地宮,交通信息,

歷史

1991年,北魏宣武帝景陵採用沿墓道發掘。
2016年12月,北魏宣武帝景陵完成保護工程,重新對市民遊客開放。

結構

北魏宣武帝景陵直徑110米,現高24米,地宮置於封丘之下,由墓道、前甬道、後甬道和墓室等四部分構成,全長56米餘。它於1991年被發掘時採用沿墓道發掘的方式,完整保護了墓室地宮,墓道壁前段為土坯,後段為磚,墓室內石棺所在處為一座大穹頂空間,青磚逐層砌築。
“景陵”墓室地宮“景陵”墓室地宮

地位

北魏宣武帝景陵是中國為數不多主動發掘的帝陵,是中國挖掘開放時代最早的帝王陵,也是極少數對公眾開放地宮的帝陵。

發現

199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和洛陽古墓博物館共同對北魏宣武帝景陵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墓
宣武帝景陵圖冊
內出土青瓷器、陶器、石器等文物50餘件,1992年4月對外開放。
後搬遷復原北魏清河王元懌、江陽王元義墓,形成北魏帝王陵墓展區。景陵封土呈圓形,直徑110米,現高24米。地宮由墓道、前甬道、後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組成,全長56米。元懌墓復原於景陵東南側,該墓甬道東西兩壁有彩繪守門武士壁畫;元義墓復原於景陵西南側,墓室頂部繪有300餘顆星辰,銀河縱橫南北,是研究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珍貴資料。
邙山頂上的北魏宣武帝景陵,是一座坐北面南的磚砌單室墓,由墓道、前甬道、後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平面略呈甲字形,全長54.8米(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洛陽漢魏城隊:《北魏宣武帝景陵發掘報告》,《考古》1994年第9期)。被推測為北齊文宣帝高洋武寧陵的磁縣灣漳壁畫墓,地下部分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總長52米,平面也呈甲字形,墓室為弧方形磚砌單室(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科學出版社2003年)。
北魏宣武帝景陵

古墓博物館

北魏宣武帝景陵在洛陽市北8公里處,位於洛陽古墓博物館西院,是一雄偉壯觀的大冢,由於此冢的存在冢西的村莊便命名為“宣武村”,後改為“冢頭村”。北魏宣武帝景陵是建國以來經國家批准科學發掘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我國目前挖掘開放時代最早的帝王陵。宣武帝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公元499年~515年在帝位,繼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公元515年死於洛陽,葬景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坐落於洛陽市北郊邙山冢頭村(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是一座新型 的專題性博物館、它修建於1987年,占地3公頃,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 博物館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的前半部是漢白玉石的門闕、館 表,表額上書“洛陽古墓博物館”。進而是序幕大殿,殿前的兩側是複製 的漢代天祿、避邪獸一對;殿後為上下墓區廳,大殿的兩側是配殿(即圖 書資料室、攝影室、接待室和陳列室等)。後半部是四角樓和望景亭。四角樓是地下展廳的地面延伸,用作地下通風和自然光的射入。望景亭則是 俯瞰觀賞洛陽城的勝地。
地下部分就是規模宏大的地下古墓陳列室,它由 兩漢廳、魏晉廳、唐宋廳和休息廳4個大廳組成,成功地將洛陽地區兩漢 至宋千餘年的典型墓葬展現於人們的面前。建館之初搬遷復原了上自西漢 下迄北宋的歷代典型墓葬22座,1993年4月又搬遷復原了西漢和曹魏壁畫墓 各l座,展示了歷代墓葬的演變規律和喪葬習俗。其中有西漢的畫像石墓、 畫像空心磚墓和多室壁畫墓;魏晉的磚室角柱斗拱墓,北宋的圓形、方形 及等邊多角形仿木結構磚室墓等。豐富多采的墓室畫是洛陽古墓博物館最 鮮明的特色。
洛陽的漢墓壁畫比名揚中外的敦煌壁畫歷史更為悠久。共有10座古壁畫墓可供遊人欣賞。此外,還可以觀賞到墓中大量的生活器 具、裝飾品等隨葬品,像西漢、魏晉的陶俑,唐代的唐三彩等,不少是堪 稱“國之瑰寶”的藝術珍品。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喪葬 文化演變過程,在4個大廳壁櫥中布置了全國20餘座各時代典型墓葬的資料。

探秘北魏宣武帝景陵地宮

起北魏宣武帝景陵,大家最熟悉的人物就是孝文帝,中學歷史課本中有大篇幅介紹“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在孝文帝死後,他的第二個兒子 元恪繼承了皇位,成為北魏的第八位皇帝。元恪生於公元483年,499年繼位,515年去世。在位16年,卒年僅33歲,諡號為宣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景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
歷史上叫“景陵”的皇帝陵不止一座, 但元恪的是最早的。之後唐代憲宗李純、明代宣宗朱瞻基、清代康熙帝的陵墓也都叫“景陵”。
元恪的景陵位於河南洛陽市北8公里處,正是“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風水之地。而這裡有一座特殊的“洛陽古墓博物館”,館內地下復原了從兩漢到唐宋的二十五座墓葬,北魏景陵區域也是博物館的一部分。
景陵區域叫做“北魏帝王陵園”,核心的大土丘就是宣武帝景陵。
在景陵前有兩座搬遷復原過來的北魏墓葬,墓主人是清河王元懌 和江陽王元義,也都是在邙山區域考古發掘的。
北魏宣武帝景陵
清河王元懌是宣武帝元恪的異母弟弟,孝文帝的第四個兒子,在宣武帝和孝明帝(宣武帝兒子)兩朝均擔任重要職務,但卻被宦官劉騰聯合一位宗室發動政變給殺了。這位宗室叫元叉,是北魏開國君主道武帝的玄孫,他還有一個名字叫“元義”,曾襲爵江陽王,正是另一個墓主人。歷史就是這么巧合,生前的仇人,死後卻被搬遷到了一起。
這兩座王爺墓的地下均沒有開放參觀,不知道原因。
北魏宣武帝景陵
再看宣武帝景陵。
這座巨大的土丘在清代曾被認為是漢沖帝的懷陵,建國後多方考證為北魏宣武帝景陵。1961年為洛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籌建洛陽古墓博物館時,因選址在此陵旁,對此陵的保護提上日程。
1990年曾進行考古勘察,發現土丘頂有盜洞且回填不實,有雨水滲漏的情況。為保護及博物館擴展需要,經國家文物局批准,1991年6月正式開始進行發掘,有資料說這是建國後第二座主動發掘的帝陵,也是年代最早的一座。發掘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沒有採用“大揭頂”的方式,而是沿墓道發掘,完整保護了墓室地宮。1992年4月修復完畢並對公眾開放。
北魏宣武帝景陵

在景陵土丘前有後修建的享殿,殿內展出了一些出土的文物,但並不都是景陵內的。
北魏宣武帝景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
宣武帝景陵地宮的的墓道很長,墓道壁前段是土坯,後段是磚,相對明清皇陵地宮的石料而言,非常簡陋,但更幽深。如果一個人走下墓道,還是比較恐怖的,冷颼颼的。
北魏宣武帝景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
北魏時期的墓葬大都比較樸素,沒有太多的陪葬物。而景陵因為之前被盜掘,沒有發現太多的文物,宣武帝 元恪的棺槨和屍骨也早就灰分湮滅了。而今墓室內複製了一口石棺材,冷色調的燈光下,有點陰森。墓室是一座大穹頂的空間,青磚逐層砌築,非常完善的力學結構,才承載了上面巨大土丘的壓力。地宮門前一對石像,雕刻風格非常明顯的鮮卑族特點。
北魏宣武帝景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
附上兩張 考古發掘報告中的示意圖,讓大家更好的了解這座陵墓的結構。
北魏宣武帝景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
古墓的味道很難用文字來準確表達,需要你親身走近和走進,那裡的溫度、色調、空寂,讓你穿越一下“張起靈”的生活。
北魏宣武帝景陵只是洛陽古墓博物館的一部分,更多的古墓精彩在博物館的地下甬道,那裡才是“摸金校尉”的全程體驗。很重要的一點告訴你,這座博物館居然不收費!

交通信息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位於王城大道與機場路交叉口向西1公里處,市民和遊客可免費參觀,27路、83路公車可達。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夏季9時至17時,冬季9時至16時30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