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頂

北頂

北頂,五朵山主峰,也稱聖朵!鎮平北頂五朵山因有五座山峰並峙而得名,其主峰鎮平北頂為五朵山最高山峰,海拔1665米,久負盛名的中原道教聖地,兼具南秀北雄,並有始建於唐代的祖師廟而聞名,吳筠在此創立道觀,朱允炆在此避難,鎮平五朵山與“南頂”湖北武當山遙相呼應,因而素有“北頂”之稱,鎮平北頂是南陽歷史文獻記載的五朵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頂(鎮平五朵山主峰)
  • 經緯度:北緯33°22′,東經112°20′
  • 海拔:1665米
  • 總面積:58平方公里
北頂概述,自然風貌,道教文化,主要景觀,交通信息,

北頂概述

北頂(鎮平五朵山)屬八百里伏牛山余脈,又名五朵山,依帝山,倚立山,位於南陽市西北部,距鎮平縣城36公里石佛寺鎮北的二龍鄉境內。北頂不僅有秀奇的自然景觀,還是中原道教聖地
五朵山主峰北頂五朵山主峰北頂
中國《明嘉靖南陽府志》有明確記載:鎮平五朵山古稱依帝山、岐棘山、騎立山,明清以後稱五朵山(同音五垛山)。《明嘉靖南陽府志》云:“鎮平五朵山五峰並峙,聖朵 、禪庵奪、摩雲朵、拂天垛、比肩而立",故名五朵山。這裡五峰並峙因此有聖垛、禪庵垛、摩雲 垛、嬌女垛、拂天垛。
五朵山位於鎮平縣二龍鄉,是久負盛名的中原道教聖地。鎮平五朵山與“南頂”湖北武當山齊名,素有“北頂”之稱。唐貞觀年間,著名道士吳筠在此創建吳筠觀,明朝皇帝朱允文也曾到此避難。後為紀念朱允文而建的祖師廟雄踞海拔1665米的五垛山主峰聖垛之上,民稱“祖師爺”,欽封“真武大帝”,自此其山成為“北頂”。景區主要景觀有金頂、天梯、瀑布群、
1994年出版的《南陽地區志》亦載:歧棘山:古名依帝山、騎立山、五垛山。”明清以後稱五朵山,位於鎮平縣二龍鄉,據《鎮平縣誌》記載,趙河古稱涅水、課水、照河等,清代順治年間始稱趙河,自鎮平五朵山南麓二龍鄉紅雲寺發源,水經該縣二龍、石佛寺、楊營、侯集等鎮,南入鄧州穰東鎮,為鎮平境內第一大河。可知前文提到的“涅水“就是現在的鎮平趙河,而“歧棘山”就是現在的鎮平五朵山。
北頂

自然風貌

北頂地處北緯33°22′,東經112°20′,聖垛海拔1665米,似一柱擎天,直插雲霄。聖垛四周有四峰環繞,一禪庵垛,在聖垛北0.5公里處,海拔1418米;二摩雲垛,也稱迎風垛,在聖垛南l公里處,海拔1620米,以雲霧繚繞其巔峰而得名;三嬌女垛,也名犟山、降山,在聖垛3公里處,其他四垛皆朝聖垛,惟此垛不朝,有不即不離的嬌女之態;四啞女垛,在聖垛西南1.5公里處,海拔1588米,今稱壓弓垛。山水自白雲寺奔流而下,自頂至麓,依次形成大潭、二潭、三潭三個瀑布。鎮平北頂五朵山總面積58平方公里。

道教文化

北頂祖師廟始建於唐初,由著名道士吳筠創建,稱“吳筠觀”。明永樂元年,因明朝第二個皇帝朱允炆曾在此修道、隱居,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將其封為真武祖師,令天下道觀一律供奉,故此吳筠觀改名為祖師廟。後因朱允炆移居武當山修煉,武當山被人們稱之謂“南頂”,之後人們就習慣稱五垛山為“北頂”。如今建築在聖垛垛頂的“北頂祖師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遊客登臨北頂,站在山腰的青牛宮遙望垛頂的祖師廟,整座廟宇懸在半空雲霧中,若隱若現似空中樓閣,別有一番風味。進入玄武門,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6米、深5米,建築面積70平方米,可容納香客100餘人的雙層斗拱歇山式大殿。殿眉上方,懸掛著“北頂祖師廟”五個鎦金大字,門聯為“心似白雲常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令人回味,發人深思。進入殿中央供有身高2米、體寬1米的祖師彩塑一尊,左供玉皇大帝,右供財神,座座雕塑栩栩如生。殿內地面用青磚鋪設,砌面布滿了凸凹不平的坑痕,這是頂禮朝拜者雙膝跪地,年久日深磨下的。千百年來,北頂祖師廟已成為豫、鄂、陝3省數百萬香客朝聖的場所,是信眾上香朝拜的道教聖地,在中國道教文化中享有重要地位。據傳,農曆三月三是真武大帝的生日,因此,每年三月三這一天,數以萬計的香客,沐浴更衣,自四面八方而來,上香許願,蔚為壯觀。
北頂

主要景觀

北頂主峰奇峰相峙,飛瀑高掛,怪石林立,泉流潺潺,春天杜鵑爛漫,夏日綠意盎然,秋季層林盡染,冬季銀裝素裹。景區內有“五垛曉煙”、“金頂日出”、“三潭夜月”、“鷹嘯長空”、“群蝶戲瀑”、“仙女沐浴”、“拴馬樁”、“藏兵洞”、“插劍石”、“青牛宮”等四十多個名勝景點。

交通信息

交通路線:鎮平縣城—石佛寺—二龍—北頂(鎮平五朵山主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