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熱帶高壓帶

副熱帶高壓帶

從赤道上空向南、北分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到緯度30°左右,偏成沿緯圈運動的西風,空氣品質積聚;同時空氣在向高緯行進途中,溫度漸降,有下沉趨勢;加以副熱帶緯圈小於赤道的緯圈。因此,在南、北緯30°附近的地面上各形成一個動力性的高壓帶,稱為副熱帶高壓帶。影響我國的主要是其伸向我國大陸的脊,即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副熱帶高壓帶
  • 外文名:subtropical high
  • 地區:南、北緯30°附近
  • 別稱:副熱帶高氣壓、副熱帶高壓脊
  • 類別:氣象學
  • 影響我國: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
  • 影響:內部天氣晴好,可能會造成乾旱
高壓帶介紹,成因,內部結構,影響,

高壓帶介紹

從赤道上空向南、北分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到緯度30°左右,偏成沿緯圈運動的西風,空氣品質積聚;同時空氣在向高緯行進途中,溫度漸降,有下沉趨勢;加以副熱帶緯圈小於赤道的緯圈。因此,在南、北緯30°附近的地面上各形成一個動力性的高壓帶,稱為副熱帶高壓帶。在北半球由於海陸對比明顯,夏季地面上副熱帶高壓帶在大陸上中斷;南半球陸地面積小,環繞全球的副熱帶高壓帶基本完整。
海陸的熱力性質,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布。夏季,大陸增溫比海洋快,大陸形成熱低壓;冬季,大陸降溫比海洋快,大陸形成冷高壓。北半球的陸地面積比南半球陸地面積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使緯向的氣壓帶被分裂為一個個的高、低氣壓中心。
夏季,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所切斷,亞洲低壓最為突出,從而使副熱帶高壓帶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北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所切斷,亞洲高壓最為強烈,控制範圍最廣。這就使副極地低氣壓帶也僅保留在海洋上。
南半球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緯向的氣壓帶比北半球明顯,特別是南緯30度以南地區,氣壓帶基本上程帶狀分布。

成因

副熱帶高壓形成的經典解釋是:赤道附近的大氣比其他緯度的大氣受熱更多,形成上升運動,到高空後流向高緯。受地轉偏向力作用,向高緯流去的氣流產生向東的分量,緯度越高向東的分量越大而向極分量越小,因而在副熱帶地區對流層高層產生輻合下沉氣流,引起對流層中下層氣壓升高形成高壓。這支下沉氣流是哈得來環流的下沉支,除他以外,費雷爾環流的下沉支也作用於副熱帶高壓,在他們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副熱帶高壓帶。

內部結構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對流層低層表現得比較明顯,到了200 hpa高壓強度比較弱。在高壓區內,中下層以輻散為主,輻散區主要位於高壓南部,高壓的西北側有輻合在對流層上層,高壓南部是輻合區,北部為輻散區。
渦度的分布比較簡單,在任一高度上,高壓區內基本上都是反氣旋性環流,高度越高,反氣旋性環流越弱。在對流層下半層的高壓內主要為下沉運動。
就溫度場而言,高壓區基本上為暖區,但暖中心和高壓中心並不重合,副高低層往往有逆溫層存在,逆溫層下部濕度較大,上部濕度較小。

影響

副熱帶高壓內部盛行下沉氣流,故天氣晴好,所以當副熱帶高壓長時間控制某一地區時,往往會造成該地區乾旱。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北側是中緯度西風帶,也是副熱帶鋒區所在,副熱帶高壓西部的偏南氣流可以從海面上帶來充沛的水汽,並輸送到鋒區的低層,在副熱帶高壓的西到北部邊緣地區形成一暖濕氣輸送帶,向副熱帶高壓北側的鋒區源源不斷地輸送高溫高濕的氣流。當西風帶有低槽或低渦移經鋒區上空時,在系統性上升運動和不穩定能量釋放所造成的上升運動的共同作用下,使充沛的水汽凝結而產生大範圍的降水形成雨帶,通常還伴有暴雨。根據統計,雨帶位置一般在副熱帶高壓脊線之北6~10個緯距處,其走向大致和脊線平行。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季節性的活動與我國東部各地雨季的起止時間有著密切關係。平均來說,當副高脊線位於20°N以南時,雨帶位於華南,稱為華南雨季或華南前汛期雨季;當副高脊線徘徊於20°~25°N時,雨帶位於江淮流域,這時為江淮梅雨季節當脊線位於25°~30°N時,雨帶推進至黃淮流域,黃淮雨季開始;當副高脊線越過30°N,則華北雨季開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