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白象鎮

北白象鎮

原北白象鎮,是浙南地區的工貿重鎮。該鎮東連柳市鎮,南瀕七里港及溫州發電廠,西鄰永嘉縣,北枕中雁盪山風景區104國道和在建的沿海高速公路及規劃建設的甬台溫鐵路三線橫貫,溫州大橋北橋墩正坐落在轄區琯頭,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十分優越。全鎮總面積63.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815畝,總人口(常住)89984人。

新北白象鎮位於樂清市西部,東鄰柳市鎮,南瀕甌江,西連溫州市區,北枕中雁盪山,全鎮區域面積83.2平方公里;經2011年6月1日行政區劃調整後兼併磐石鎮,現下轄11個社區(辦事處)、109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戶籍總人口約12.4萬人,外來人口約14萬人;共有基層黨組織329個,黨員5425名。2016年行政區劃調整後剝離原磐石鎮,現下轄10個社區、94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陸交通,使北白象成為樂清經濟的橋頭堡,浙南地區的工貿重鎮和浙江省電器工業專業區。2011年5月,溫州在樂清設立北白象工貿區,功能定位為為樂清市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商貿集聚區和美麗鄉村建設示範區。隨著柳白新城建設的全面推進,北白象的區位條件和發展優勢日益明顯。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100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白象鎮
  • 行政區類別:城鎮
  • 所屬地區:中國浙江
  • 政府駐地:象南西路
  • 電話區號:0577
  • 郵政區碼:325603
  • 面積:83.2平方公里
  • 人口:約12.4萬人(2011年數據)
  • 方言:溫州話
  • 著名景點:茗山,樟灣山
  • 車牌代碼:浙C
  • 特產:白象香糕 雁茗 石斛
  • 工藝美術:黃楊木雕
區域概況,行政區劃,人口數據,歷史沿革,工業發展,風景名勝,名優特產,海鮮,土特產,文化藝術,教育事業,北白象鎮萬家中學,北白象鎮中心國小,經濟概況,所獲榮譽,

區域概況

北白象鎮為浙江省溫州樂清市(縣級)中心城鎮之一,與溫州市區隔江(甌江)相望。
是浙南地區的工貿重鎮。該鎮東連柳市鎮,南瀕七里港及溫州發電廠,西鄰永嘉縣,北枕中雁盪山風景區。104國道和沿海高速公路(甬台溫高速公路複線)及甬台溫鐵路三線橫貫,溫州大橋北橋墩正坐落在轄區琯頭,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十分優越。全鎮總面積63.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815畝,總人口118597人(2000年)。鎮政府駐象南西路39號,郵編:325603。
北白象鎮地圖北白象鎮地圖

行政區劃

新北白象鎮位於樂清市西部,東鄰柳市鎮,南瀕甌江,西連溫州市區,北枕中雁盪山,全鎮區域面積83.2平方公里;經2011年6月1日行政區劃調整後兼併磐石鎮,現下轄11個社區(辦事處)、109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戶籍總人口約12.4萬人,外來人口約14萬人;共有基層黨組織329個,黨員5425名。
北白象鎮下轄3個居民區:象東、象南、象北;94個行政村:白象、嶺門、塘下、鶴浹、旺林、前西漳、後西漳、西劉宅、賴宅、後岸、中西漳、白塔王、東巉頭、西巉頭、南巉頭、沙門 樟灣、前岸、前程、河深、車頭、商量橋、萬南、東斜、西斜、趙家硐、下庠、塗岙、萬茗、車岙、水塔頭、西垟、張家灣、塘上、馬路角、橋下、前星、南岙、金爐、蔣家橋、洪渡橋、黃莊、樂東、城田、項岙、印嶼、爐岙、坂塘、下安、高西、瑞里、陳家橋、新皇岙、新橋、高中、高東、趙岙、嶺西、白鷺嶼、樓橋、雙廟、沈岙、後潘垟、硐橋、前黃、前潘垟、琯頭、後西岑、前西岑、王家店、水潭、四房、三重爐、前五宅、大新、三房、大星捕撈隊、大港、七宅、山東、中方、山下、小方、前方、小港、泮珠垟、蓮池頭、東河、萬倉、上垟田、東垟田、中垟田、盈倉捕撈隊、豹嶼捕撈隊。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18597
61866
56731
家庭戶戶數
25827
家庭戶總人口
97384
家庭戶男
49831
家庭戶女
47553
0-14歲(總)
23445
0-14歲男
12975
0-14歲女
10470
15-64歲(總)
88066
15-64歲男
45508
15-64歲女
42558
65歲及以上(總)
7086
65歲及以上男
3383
65歲及以上女
3703
戶口本地住本地
79584

歷史沿革

樂清歷史悠久,相傳王子晉騎鶴雲遊至此,疊石為台,引簫吹奏,“樂音清和”,故謂“樂清”。樂清於東晉寧康二年(347)建縣,始稱樂成,五代梁開平二年(908)改名樂清,一直沿用至今。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樂清縣,設立樂清市(縣級),為省直轄,省委託溫州市代管。
樂清經濟開發較早。據80年代白石鎮楊柳灘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至少在新石器時期境內先民已從事農耕漁獵活動,種植水稻,使用魚網捕魚,而且有捕獲大魚的能力和設備。南朝時,境內有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出產甘蔗、香螺文蛤、宛魚等。唐宋時期,興修水利,建陡閘,築海塘,浚河道,開運河,農業得到發展。宋時,沿海漁村形成,設鹽場,產海鹽,手工業有制陶業等,柳市、新市等市鎮形成,且有聞名的富商。元明清時期,農業有了進一步發展,稻、麥、麻、菽、果、蔬等品種多樣。繅絲、織布、造紙、製革、鐵作、鑄造、榨油、釀造、製作木竹藤革器具和磚瓦等手工業工場作坊遍布境內。雖然隨著時代變遷,時有興衰起落,但仍連續未絕,至清已有相當發展。商業初步繁榮,鎮和市街遍及全縣,大荊、虹橋、芙蓉等地的定期集市已經形成,並且不斷得到發展。
北白象鎮古蹟北白象鎮古蹟
民國時期,機器工業興起,碾米、發電、化工、紡織、採礦等近代工業始有發展,但手工業仍為主體。到民國37年(1948)樂清解放前夕,全縣僅有私營工業48家,職工469人,其中碾米廠20家,釀造廠20家,棉織廠8家;城鄉手工業從業人員4940人。工業手工業主要產品為棉布、黃白酒、醬油、原鹽、鐵竹木農具、磚瓦、陶器等。農業緩慢發展,曾建立苗圃和農業推廣所,推廣良種,但範圍小,耕作制度、技術、工具等基本沿襲清代,改變甚小。民國30年,糧食總產5萬噸,消費量6.55萬噸,不夠自給。民國37年糧食總產10萬多噸,年平均畝產200多公斤。民國開始,棉布、肥皂、煤油等工業品先後出現在市場上,各集鎮店鋪大增。開始向上海、福建、台灣等地輸出土特產,輸入南北貨、百貨等商品。民國29年(1940),全縣有商業集鎮12個,商業街48條,經登記的商業有668家,樂成、大荊虹橋、柳市、白象為境內商業繁榮的集鎮。
樂清人民勤勞勇敢,具有堅強不屈的反抗禦侮精神。南宋嘉定二年(1209),翁垟一帶鹽民聚眾500多人,張旗持械,抗議官府的剝削掠奪。德祜二年(1276),鮑叔廉立寨抵抗元軍,英勇犧牲。明代倭寇騷擾沿海鄉村,軍民奮起抗擊,湧現了崔興、馮春、方輅、趙連、連樹等一批英雄人物。清順治六年(1649),陳杜之、胡元回響嘉何兆龍反清起義,攻占縣城,建立政權,時間雖然短暫,卻震動浙江大地。清朝未年,革命志士陳夢熊、邵傑三、張雲雷、滕華欽、馮豹和僧華山、月空等,為推翻清王朝封建統治而進行不懈的鬥爭。辛亥革命期間,為光復金陵(今南京),攻克天堡城,胡金髮、鄭佑宸、仇溥、倪飛鵬、馮連升等英勇犧牲。民國5年(1916),柳市鎮舉行示威遊行,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
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樂清人民的鬥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五四運動發生後,樂清縣城和大荊、虹橋、柳市等地群起回響。民國15年(1926)春,中國共產黨樂清支部誕生,樂清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人在縣境北部發動農民,開展革命武裝鬥爭。民國19年,樂清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的主要活動地區之一,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加入紅 軍行列。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樂清縣委組建抗日武裝,聯合友軍,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民國34年,中共樂清縣委策動警四隊舉行虹橋武裝起義,建立抗日政權樂清縣人民抗日委員會。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樂清(括蒼)中心縣委建立括蒼游擊根據地,為浙南遊擊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先後解放樂清、玉環、黃岩、溫嶺、雙溪(今永嘉)等縣,建立人民政權。無數樂清的優秀兒女,為了人民民主和民族解放事業,英勇犧牲,從容就義,他們的光輝業績,將長留在樂清的青山綠水之間,彪炳千秋。
溫州市北白象鎮
樂清自古稱為“東南小鄒魯”,歷代名人輩出。從南宋始,共出文科狀元1人,進士196人,武科狀元1人,進士7人。在近現代史上,這些人的名字不該被遺忘:南宋狀元、名臣王十朋,著名詩人翁卷,武科狀
元、抗擊元軍而犧牲的侯(福字的右半邊),在國家危難之秋毅然攜家奔赴國難的吏部尚書劉黻,元文學家李孝光,明尚書章綸、高友璣,武器發明家趙士禎,清後期改良派思想家陸虬,為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奔走不辭勞,七載辛勤如一日”的張沖,寄生蟲學家洪式閭,法學家林彬,胸腔外科名醫石華玉,地質生家物家陳旭,水利專家陳慶,版畫家野夫、張懷江,國畫家周昌谷,文學翻譯家鄭嘉治,學家王明,農學家王益滔,國學大師南環瑾,地理學家陳正祥,“大革命”時期的老黨員林立,原浙南遊擊縱隊第三支隊長周丕振,1971年為美國總統尼克森的特使基格秘密訪華而領航的徐柏齡,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施立明,生物學博士楊煥明,101毛髮再生精發明者趙章光,等等,他們都是不同歷史時期樂清人民的傑出代表。

工業發展

北白象鎮是浙南工貿重鎮,工業較發達。2000年,北白象鎮已建成廠房總面積18.5萬平方米,總投資1.97億元的三個現代化工業園區,並形成低壓電器、電子、家電家俱、機械製造、服裝工藝、建築材料等六大支柱產業和鐵皮、建材、家電、服裝、小商品、機車、矽鋼片、螺絲標準件、農副產品等十大專業市場。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339659萬元,外貿出口供貨值29201萬元,財政總收入7055萬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6867元,綜合經濟實力躋身溫州市30強鎮和浙江省百強鄉鎮行列。
2006年,北白象鎮工農業總產值129.5億元,同比增長16.7%。稅收總額6.73億元,同比增長16.7%。財政收入1.15億元,同比增長16.2%。外貿出口供貨值21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21萬元。綜合經濟實力名列全國千強鎮第167位、浙江省百強鄉鎮第30位和溫州市三十強鄉鎮第7位。
2006年,全鎮規模以上企業242家(其中超億元產值以上企業18家),產值96.45億元,同比增長9.5%。工業經濟總量居樂清市第2位。投入科技經費50萬元,創建科技示範基地2個。企業技術獲得專利授權128項。新增國家馳名商標1個。自營出口11.9億元,同比增長21.9%。引進契約外資775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9萬美元,實際到位內資1800萬元。

風景名勝

雁盪山位於浙江樂清市境內,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美譽,史稱“東南第一山”。雁盪山因“崗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為盪,秋雁宿之”而得名。
雁盪山是一座大美之山!縱多詭形殊狀的峰嶂洞瀑,錯落分布於450平方公里的景區內,以至於三顧雁盪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擲筆而嘆:“欲窮雁盪之勝,非飛仙不能!”全山分為靈峰三折瀑、靈岩、大龍湫雁湖、顯勝門、仙橋羊角洞八個景區,其中東南部風景薈萃,“二靈一龍”(靈峰、靈岩、大龍湫)被稱為“雁盪三絕”。
雁盪風景以峰、洞、岩石、泉、門、嶂稱勝。奇峰怪石,懸崖疊嶂,崇聳嵯峨;古洞石室,茂林幽谷,曲折迂迴;飛瀑流泉,碧潭清澗,如帶若練;雁湖日出,百崗雲海,一向為遊客所讚賞,至於靈峰夜景,靈岩飛渡更為神奇幻絕。據說最早叩問雁盪之門的著名文人是曾任永嘉郡守的南朝大詩人謝靈運,但他顯然在雲遮霧罩、亂石荊蔓擋道的門前躡足而止,未能一窺仙山的“廬山真面目”。
“始於唐,盛於宋”,雁盪山來晚了一步,未能在“五嶽”中分得一席之地,所以它從來沒有一位稱為什麼“大帝”的山神,只有秋雁曾年年飛臨山頂棲息於蒼蒼蒹葭之中。沒有金碧輝煌的塗飾,村野之山的雁盪倒因此多了份游灑風神。“雁盪自奇,不附五嶽;龍湫所注,別為一川”,在前輩文人所有關於雁盪出的文字中,此聯最足令人神往。雁盪,自有它不同於別的名山的獨特性在!
風光秀麗的中雁盪山,是雁盪山脈的趾部,坐落在樂清西南隅。中雁盪山總面積84.54平方公里,分7個景區,300多處景觀。景區內峰湖相映,瀑潭相疊,岩洞相連,素以峰雄嶂險、洞幽寺古,瀑美湖秀,潭碧林翠著稱,層峰起伏煙雲繞,峭壁嵯峨冰雪殘;玉甑峰上,路從飛鳥頭上過,人在白雲深處行;八折瀑中一潭碧水浮明月,八折飛泉舞玉龍;鐘前湖中魚歡躍,玉屏嶂上龍鷹翔,奇峰異石,古洞靈幽,金石碑刻漫山坡。這種湖山如畫,峰奇谷幽的景色,傾倒無數文人騷客,早在南朝就有“千傾帶遠堤,萬里瀉長汀”的遺蹟,宋朝的王十朋盛讚中雁盪山“千里湖山翠黛橫,兩溪玉斗琮爭”。
中雁盪山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豐富饋贈,亦是一座“文史寶庫”。198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中雁盪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89年,國務院批准中雁盪山劃入雁盪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名優特產

海鮮

樂清市海岸長129.64公里,海岸線邊緣為廣袤的海灘涂,一系列北東向排列的島嶼散布其間,形成著名的半封閉的淺海內灣——樂清灣。灣內港叉密布,潮流暢通,水質肥沃,資源豐富多彩,大自然的賜於,給樂清人民以捕撈、養殖之利。這裡灘涂廣為分布,潮漲為海,潮落為灘,海產豐富,有縊蟶泥蚶牡蠣西施舌海瓜子以及各種螺類、魚蝦蟹類。所以,樂清素有“魚米之鄉”的譽稱。

土特產

白象香糕
白象香糕以前叫板糕,已有80年的歷史。初時的板糕製作技術,手藝手把手相傳,其原料是糯米粉、白糖、桔餅、芝麻、飴糖等。問世以後,頗受人們歡迎,暢銷於市場。1931年問白象公久祥記南北貨商號附屬糕、餅工場生產的板糕在香味、質量諸方面遙遙領先,因而被命名為公久香糕,如今白象香糕不但保持傳統工藝技術和配料製作,而且在包裝方面也進行了改革,將原來用草紙裝的大包改為盒裝,裡面原來的紙包改為真空袋裝。盒裝香糕美觀大方,又有地方特色。產品暢銷於浙南地區各地市場,特別是溫州及其所屬的樂清、永嘉、瑞安、平陽、泰順五縣。還遠銷上海、杭州、香港,並由華僑帶往國外。
又名“雁盪毛峰”、“雁盪雲霧”。是一種烘青綠茶,必須在清明穀雨之間採摘。選用一芽一葉或一芽三葉的初展肥嫩芽葉製作而成。色澤翠綠,香氣撲鼻,味道清醇。明代開始列為“雁山五珍”之一。《甌江逸志》曾說:“甌地茶,雁山為第一”,這並非過譽。雁茗在宋、明、清三代、皆列為貢品;1954年被選為國家名茶;可謂載譽全國。雁茗,出產於龍湫背、元寶心、蓮花洞和雁湖崗等山高多霧的地方。那裡濕度大,香灰土養份豐富,茶樹生長特別旺盛,芽肥汁厚,品質優異。
俗名“吊蘭”,又叫“仙斗”。屬蘭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多產於懸崖峭壁。莖直立,黃綠色,有明顯的節和縱槽紋。葉片長橢圓形,生於莖的上部。夏季開花,花白色,微帶紫紅,可盆栽供觀賞。莖可入藥,性微寒,味甘淡,具有養陰生津的功能,主治熱病傷津、陰虛內熱、口乾煩渴等症。本地民眾,從山上掘來,常種在淺竹筒里出售。
李也是樂清的一種名產。宋代王十朋見梅溪書院李花開時,寫過一首和韓愈《李花》的詩,可見雁盪山栽培李樹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明代,據有關記載,李的品種就有“綠李、朱李、紫李、玉李、黃李諸種。”李樹的優良品種,主要有紅心李和牛心李兩種,果皮鮮紅色,肉質汁多味甜,特別好吃。同時,李具有清肝滌熱、生津利水等功用,唐代名醫孫思逸曾說:“肝病宜食之。”但多食也會生痰、助濕,不可不知。
工藝美術
樂清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精品佳構疊出,主要有黃楊木雕、細紋剪紙、玉石鑲嵌、畫簾、十字花、竹編、草編、石雕、首飾龍等種類,其中以黃楊木雕和細紋剪紙最負盛名。
黃楊木雕
黃楊木雕檀香木雕、樟木雕、棗木雕、唐梨木雕等等,通稱木雕。其中當推黃楊木雕為重。溫州的黃楊木雕創始於宋、元,流行於明、清,與東陽木雕、青田石雕齊稱“浙江三雕”。樂清木雕門類齊全,在秉承傳統、保持黃楊木雕的原有風格和神韻的基礎上,大膽突破,推陳出新,已由“單體雕”發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圓雕”發展到“劈雕”、“根雕”,技藝更趨精湛,作品更臻完善。
黃楊木雕黃楊木雕
黃楊木雕創始於樂清,民間元宵燈會中常以黃楊木雕人物裝飾於龍燈骨架。藝人葉承榮,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前後所作太上老君像,是近世溫州黃楊木雕第一件傳世作品。以後,葉家此藝代代相傳。晚清,永嘉藝人朱子常,改進黃楊木雕技藝,使成為獨立的案頭藝術品。他創作的《濟顛和尚》,清宣統元年(1909)在南洋第一次國際比賽上獲優等獎。民國4年(1915)另一作品《捉迷藏》又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二等獎。從此,黃楊木雕藝術深受人們注目,從藝者亦日眾。
建國後,黃楊木雕發展迅速,技藝進一步提高。除單人立體圓雕外,還發展了拼雕、群雕技術,把傳統浮雕和圓雕巧妙結合在一起;作品題材亦擴大到現代人物,有不少作品在國內外展出。
細紋剪紙
又名細紋刻紙,流行於樂清。最初多套用於龍船燈或窗欞裝飾,後婦女用它作繡花底圖,繡成帽花、鞋花、肚花、肚兜花,故又稱剪花。這種細紋刻紙,構圖雋秀優美,刀法精妙人微。景細線紋闊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闊度薄紙能刻22刀,每刀間隔不到半毫米,細如髮絲;且疏密有致,和諧美觀。
細紋剪紙細紋剪紙
建國後,細紋刻紙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又有創新,圖案內容花鳥、人物兼備,其代表作細紋《花烏》、《軍民魚水情》、《課餘》、《紡織姑娘》等先後在國內外展出,影響廣泛。陳朝芬《八角雙魚》1956年獲國際獎金,張侯光剪紙1987年全國剪紙大獎賽中獲一等獎。

文化藝術

樂清地處東海邊,有山有水有平原。獨特的海鄉地域所產生的民間歌謠具有獨特的內容和風格,藝術生命力很強。它是樂清人民精神生活的美好結晶。
樂清民間歌謠的歷史到底有多長?由於民間歌謠屬於口頭文學和音樂,缺乏文字和曲譜記錄,現在已很難說出確定的時間,但是樂清有記載的書面詩歌文學創作始於宋代中葉,那么根據民間口頭創作早於書面創作的常規,樂清民間歌謠的歷史肯定還要早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南朝時代。南宋永嘉邵守謝靈運作有《行田登海口盤嶼山》詩,有句云:“依稀唱菱歌,仿佛含顰容。”這種采菱人唱的歌就是樂清民間歌謠。以後唐代詩人孟浩然在樂成尉張子容宅度歲,所作詩中也提到聽民間歌女唱曲的事。可見,樂清明間歌謠的歷史比文人詩歌創作的歷史至少要早上八百年。雖然我們見不到古代樂清民間歌謠的記錄文本,但相信那些優秀的民間歌謠通過代代口耳相傳,已融入了後世的歌謠之中。
北白象鎮北白象鎮
樂清民間歌謠縱跨不同時代,內容和形式都非常豐富多彩。研究樂清民間歌謠,可以有多種角度。單說分類,就有多種分法。歌和謠本身就有不同。凡是有伴奏的、可唱(對唱或獨唱)的屬明歌,凡是不唱的、僅限口頭吟誦的屬明謠,合稱歌謠。如果從音樂角度考察,樂清民歌可分為山歌、田歌、漁歌和明間小調四類。本文擬著重從文學角度對樂清明間歌謠作一初步的梳理。如按《中國明間文學集成手冊》規定的分類法,民間歌謠分為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說歌、兒歌、盤對山歌、雜歌十一類。本文刪繁就簡,另作歸類,分為生活類、勞動類、愛情類、時政類、童謠類五大類,按此分類,排除相同於全國普通流行的歌謠,專就樂清獨有的民間歌謠作一番概述。
一、生活歌謠樂清民間歌謠中這類歌謠居多。日常生活中有關社會、家庭方面,人們對重要事件、習間事物往往直接抒發情感,表達看法和追求。有祝福的、勸告的、逗笑的、儀式的、酒場的、嫁娶的、安魂的等等,真實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勞動歌謠將勞動的艱難傾訴出來,漁歌田歌山歌時時可聞。漁歌別具一格,多是無詞號子,嗨羅呵,噢羅呵,依哎呵地唱,在勞動中起了協調、鼓勁作用。漁歌號子有長號、短號、拔蓬、打水、起錨、搖擼等等。
北白象鎮北白象鎮
三、愛情歌謠這類歌謠在樂清很多,頗為民眾喜聞樂見,其原因面貌、韻味特色一直保留至今。愛情歌謠表現樂男女之間的微妙情感,是愛情追求的一種訴說方式。
四、時政歌謠對於社會生活中的時政、形勢的基本認識和態度,承載了民眾的真實情緒。
五、童謠樂清童謠(兒歌)很多,隨時可聞。童謠往往是兒童遊戲時自然流露的童言,也有成人教育兒童對事物簡要認識的知識性歌謠。以童趣、娛樂為主。
樂清民間歌謠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其藝術特色表現特點大致如下:
比興手法樂清民間歌謠中最常見的修辭手法。樂清民間歌謠也大量運用比興手法。有些比喻極為微妙傳神,如“辱起烏雲飄飄飛”、“表妹端茶表兄喝,表兄肚裡生草筋”等等。屬於興的辱“月光光,佛上堂”、“落雪霖霖,老娘炒雞”、“山茶花開紅盈盈,妹問哪月哪時辰”等等,用詞鮮明生動。
幽默詼諧這種藝術特色篇篇俱到。如“蓋缸新婦蓋缸應”、“菜頭紗,老鼠拖去當尾巴”、“吹燈燒破嘴唇皮”、“喜哭貓”等等。
北白象鎮北白象鎮
頂針格如樂清縣彈琴,彈到沙門;沙門煺鴨,煺到白塔,白塔燒蠣灰......”又如“燕,燕,飛過杭州店,杭州店門關,飛過山,山平,地平......”又如“打平杯,平杯打不準,蒲岐買冬筍。冬筍冬筍殼,,買蘿蔔。蘿蔔蘿蔔蒂, 蒲岐買糖蔗。糖蔗糖蔗渣......”頂針格的修辭手法有音味迴環感,琅琅上口,分外親切生動,且易記誦。
口語化樂清民間歌謠的口語運用高妙,恰切,生動而又微妙地表現樂人們的心理。如“表兄肚裡又草”,“辱起烏雲飄飄飛”,“日裡東家走西家,夜裡點燈紡棉紗”,“接力清水等,黃昏看電影”等等,不勝枚舉。
雙關語如“一根扁擔射過窗”,“麻雀,兩隻眼睛兩支翅膀腿”,“貓兒怎樣叫?捏噢叫”,“妹妹河邊洗菜,賜我貧僧一捏”等等,耐人尋味。
北白象鎮北白象鎮
對話體帶問答性。如《和尚妹妹問答》、《蓋缸新媳》、《對鳥》等篇,都一問一答,或雙人對唱。此外,必須提一提《對鳥》這支曾經打向中國和世界的樂清民歌。標準歌詞人人皆知不再羅列。除此之外,相同形式相同曲調的其他歌詞還很多很多。

教育事業

北白象鎮萬家中學

樂清市萬家中學坐落於樂清市北白象鎮萬家村附近,前身是創辦於清光緒年間的求益學堂,歷史已達百年,初為國小,後分開國小部和中學部。1993年遷至新學校。
北白象鎮北白象鎮
新學校依山傍水環境幽雅,綠化得當,辦學條件極佳,占地26畝,從1993年—2003年陸續建成教學樓、學生宿舍樓、實驗樓、行政辦公樓及學校食堂;建有標準250米環行跑道操場、室外籃球場、排球場、學生停車場各一個;教室寬敞明亮,統一配置新課桌椅;配備學生圖書館、閱覽室,藏書達數萬冊。音樂室、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體育室設備齊全。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50餘人,學生數800多。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尤其近幾年,學校狠抓教師隊伍,以科研興校為指導方針,教師論文獲獎數目為兄弟學校所不及,現有一級教師二十餘人,到2004年將實現一線教師全部達到本科學歷。學校推行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學生能力,自創辦以來,培養人才無數。學生參加樂清市舉辦的各項學科競賽、文藝活動屢獲殊榮。98年、2000年的樂清市高考文科、理科狀元均就讀於本校

北白象鎮中心國小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今人說:“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開始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毋庸置疑,教育是推進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不竭動力。白象國小及其前身金鰲書院的創辦,為白象社會的文明進步點燃了一盞長明燈。1807年,鄭瑞雲(瑞里村人)、戈印清(磐石西門人)等22位鄉賢,在白象山金鰲峰南坡山腰文昌閣旁築舍五楹創辦了“金鰲書院”。這是白象地區有史以來第一個面向社會的教育機構,開創了我們白象地區社會化教育之先河。
北白象鎮北白象鎮
1907年,金鰲書院改辦成“白象鄉第一國民初級國小”,地點在白象山“鼻樑”北側山麓的“三聖閣”(白象禪寺旁)。首任校長位黃挽臣先生。是年,乃白象國小誕生之年。從此,白象教育的發展,開始了嶄新的篇章。
1927年,白象及附近地區的有識之士王錦帆、倪悟真、黃挽臣、高興朴等13位先賢,考慮到“三聖閣”範圍小,且“初小”的四年學制不能滿足兒童進一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需求,發起創辦了“樂清縣立第六高等國小”(倪悟真先生為校長),並籌資在現今的教育東路南興建了校舍。這是白象國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位革命家預言“試看明日之中國,必是赤旗之天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樂清縣人民政府接管了白象國小。從此,白象國小的歷史,翻開了全新的一頁。
北白象鎮北白象鎮
但是,學校在前進的道路上也曾幾經曲折。1942年前後,日寇兩次把校舍焚燒成廢墟。然而,教育前輩們在曲折和困難面前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堅毅和奮鬥。正如老校歌所唱的“雖幾經浩劫,雖幾經浩劫,卻依舊精壯依舊精壯而年青。”
1966年,爆發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學校遭到了空前的浩劫。改革開放後,迅速增長的國民經濟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經濟支持。1995年,白象中學遷至西巉村,其占地15畝的老校園整體有償並歸白象國小。至此,白象國小校園的範圍由9畝多擴至約24畝,實現了學校發展的又一次飛躍。
歷史的車輪滾滾,實際的鼙鼓聲聲。2001年,學校迎來了充滿機遇與挑戰的21世紀。如今,校園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有的帶著歲月滄桑印記的老校舍轟然倒地,只能成為歷史的記憶了。以啟智樓、科技綜合樓為標誌的一座座大樓拔地而起;校園網,多媒體,100多台電腦組成的辦公、教學系統等現代化教育設施紛紛進入校園;師資隊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學本科、大學專科畢業的達70%以上。學校獲得全國紅旗大隊、省百年名校、溫州市示範國小、溫州市文明學校、縣中國小田徑運動會國小組“三連冠”、市教科研先進學校(連續7年)、市首批“三星級”國小等100多項榮譽。教育教學質量名聞遐邇。
白象國小誕生至今已100年了。100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只不過是短短的一瞬,然而,白象國小卻走過了一條從小到大,從原始到現代,從幾度浩劫到幾度復興,從只有少數富家子弟就讀到全面普及,從一所普通的農村國小到名聞樂清、溫州乃至浙江的學校的創建之路,發展之路,輝煌之路!
北白象鎮北白象鎮
百年滄桑,實際輝煌。100年來,以為國育才為己任的白象國小,共培養了2.5萬多學子。他們烙著母校的胎記,從這裡起步,走向更加廣闊的人生舞台。這其中,不乏有政治家、科學家、教授、書畫家、詩人、企業家等。可謂人才濟濟,英才輩出。張淮南(國民黨前中央執委、中共摯友)、吳澄宇(抗戰期間滇緬公路設計總工程師之一、工程處處長)、鄭亦同(國民政府前駐伊朗王國大使)、陳洛漣(抗戰女英烈)、王俊(溫州市第一個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生)等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他們及廣大校友,在民族解放、民族復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各個時期各條戰線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默默奉獻著自己壯麗青春與寶貴年華!

經濟概況

農業信息
北白象鎮早稻面積增加2000餘畝
北白象鎮是樂清市經濟大鎮,同時也是農業重鎮。開春以來,該鎮切實做好春耕生產工作,狠抓早稻面積落實。
為了切實做好早稻種植面積任務落實,該鎮一是早宣傳、早發動,營造良好氛圍。市春耕備耕會議後,鎮黨委政府及時部署,做好宣傳發動,從實從緊抓好早稻生產;鎮舉辦了由265人種糧大戶參加的技術培訓班暨春耕備耕懇談會,及時了解早稻生產和早稻面積落實情況;鎮政府又召開早稻生產再動員、早稻面積再落實會議。二是開展以面積落實為
北白象鎮北白象鎮
重點的春耕備耕巡查。為確保完成市府下達該鎮23400畝的早稻種植面積任務,鎮裡成立春耕備耕巡查隊,於2008年3月下旬開始至5月上旬,赴田頭檢查現狀,到戶頭了解動態,為落實早稻種植面積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三是採取措施,確保早稻面積落實。在檢查的基礎上,採取有效措施,做到逐片逐丘落實,防止連片拋荒或季節性拋荒。茗西片歷年以單季為主,為遏制單季,多種早稻,鎮政府多次到村到戶進行落實,通過努力,該片早稻種植面積增加1000多畝;2008年
北白象鎮北白象鎮
4月上旬,在檢查季節性拋荒中,發現新橋、新皇村、高西片因繞城高速公路工程影響農戶想插種單季稻時,鎮政府領導及時召開會議,宣傳糧食生產的重要性及對種糧的扶持政策,村幹部親自到戶動員落實任務,鎮農技站做好直播稻技術指導和種子、稻田除草劑等物資調運以及農機具調派,在鎮村幹部的重視下,落實直播稻近千畝;2008年4月29日,檢查中發現西漳村、後西漳村、塘上村一些農戶仍然想插種單季稻的現象後,鎮領導和農技站人員,放棄“五.一”節假期休息,立即召開村幹部會議,動員農戶插雙季稻,同時鎮農技站從種糧大戶中調集三部拖拉機,到永嘉縣調秧130畝,委託農業服務組織主動予以插種,在2008年5月5日保質保量完成了早稻插秧任務。
北白象鎮北白象鎮
在各級領導的重視和農技部門各種服務的到位下,充分調動了種糧農戶種糧積極性,確保了2008年全鎮早稻播種面積的落實。據統計,全鎮共增加早稻種植面積2000餘畝,並超額完成早稻任務。

所獲榮譽

北白象鎮1995年被樂清市委、市政府命名為衛生城鎮和文明鎮,被評為省級社會治安綜合 治理先進集體,1996年被溫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為衛生城鎮和文明鎮,1997年5月被省文明委確定為首批省級文明鎮示範點。前岸村成為省奔小康示範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和省級文明村示範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