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燕家務音樂會

北燕家務音樂會

北燕家務音樂會是河北省廊坊市的地方傳統鼓吹樂,演奏冀中笙管樂,廊坊市霸州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因是益津關口故稱霸州。位於京、津、保三角地帶中心,屬環京津、環渤海城市群。北燕家務村東距106國道,在宋元時期,村中有千佛寺,寺院宏闊僧眾數百,香火鼎盛,遇有佛事活動,寺內笙管齊奏,樂僧濟濟。寄託著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燕家務音樂會
  • 性質:傳統民間藝術
  • 傳頌:王秀倫,樊廣印
  • 內容冀中笙管樂
歷史,簡介,傳承,現狀,

歷史

本村(音樂會)的來歷,歷史,傳承及現狀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我村的音樂基礎年限據先人們記載,我村北二里之遙有一座古寺,具名“千佛寺”,千佛寺始建於後漢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朝後期千佛寺因年久失修坍塌一盡,主持僧年老不能逾方募化,廟宇不能復修,染病不起,皆賴我村樊某聖心虔誠撫養得以恢復健康。老僧於心不忍深感之疚,謹將千佛寺音樂傳流於我村,老僧去世後我村為保留千佛寺的眾佛像,就把千佛寺遷到我村,具名“興隆寺”。據如來殿正梁可注的年月是大清乾隆三年遷修。廟西還有和尚墳墓一座,寶塔一座,鐵鈡三個,抗戰時期拆毀一盡支援抗戰,房屋磚瓦支應維持日匪隊。至今北大寺還有一口井,一個龜馱石碑,因打機井用石料砸去石碑的頂部,下半截還埋於土內。音樂和廟的時代盡載於碑上,地下房基不少約占百畝上下,別無他跡。
千佛寺的遺址在1995年修建京九鐵路時挖坑取土,現已成為一個面積百畝有餘的大坑,挖土時挖出了龜馱石碑當時的位置在大坑的北部偏東,因當時人們不為重視,後不知蹤跡。
興隆寺在抗戰前至一九八四年一直做為我們村里學校,現已全部拆毀,建成村民住房。
我們現仍保留著兩張民國二十五年《興隆寺》的照片。

簡介

音樂會是冀中民間鼓吹樂的一種,歷史悠久。他是民間組織,具有宗教性,保持著古老文化特徵的一個樂種。本地音樂會按我們局內人分為兩類,一是“僧傳”音樂,即音樂出於寺院;二是“道傳”音樂,即源於道觀。“僧傳”音樂旋律較緩慢,樂曲莊嚴肅穆,其主奏樂器——“管子”的管身較細發音柔和。“道傳”音樂旋律較快,其曲目也不盡相同。本會音樂出於千佛寺,為僧傳音樂。屬北韻禪樂。
1987年冬為使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寶能留傳於世,我們上一輩以王秀倫,樊廣印為首的老樂師們費盡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當時我們還都是10多歲不滿二十的孩子,我村的老樂師們雖然身體欠安但仍都在世,他們不顧年高體病,兢兢業業傳授我們樂曲。
樊廣印老人在會裡,主打雲鑼鐃鈸鼓也很精通,他保存著我們會裡的樂譜,抗戰時期他的雲鑼被偽軍搶走,他硬是東拼西湊的用10塊大洋把雲鑼贖了回來,在他的心裡雲鑼要比他的生命還重要。更難得可貴的是他自己用工余時間從1970—1985年曆時15年把我們會裡的樂譜抄寫一遍,在鐃鈸原始祖譜的基礎上創作了幾套新的鐃鈸普篇。改變了鐃鈸曲譜單一的狀況,為我村的音樂會留下寶貴的財富。
王秀倫老人在會裡吹管子,小的時候他的父親每晚背著他去學習吹管,他的那隻管子到他手時就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他吹得管子那真是字滿韻正,繞樑三日不絕於耳,能傳出幾里開外,到低沉時悲慘淒涼使人落淚,歡快時聲音甜脆,喜氣洋洋讓人不禁隨之起舞。
他們對南頭村音樂會的傳承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後因人們的金錢意識越來越濃,音樂會在改革的浪潮中解體了。老師們也滿懷遺憾之情離開人世。

傳承

本村的音樂會都是由本村的村民組成,他們利用農閒的時候聚在一起學習演練。老師手拿工尺譜教會員念唱。直至每個會員把曲牌背誦純熟,才能在樂器上按聲尋字。所以工尺譜念唱是音樂傳承的至關重要的一環節。學員在學習之初均先從吹笙開始,帶吹奏成熟後,再根據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這時候也有人轉向武場,武場中鼓和板的地位最高,他們不但要學習文場的樂譜的念唱,又要學習武場的打擊樂狀聲字,因為在文場演奏中,其他武場樂器可以停止演奏,但鼓和板從頭至尾都要隨著演奏,而且還要控制音樂的節拍和速度。文場中雲鑼的地位也很重要,在樂曲演奏中它也控制著樂曲的速度和節拍
音樂會在我村世代流傳,直至1958年政治運動風起雲湧,音樂會被迫中斷。

現狀

為了這一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不被淹滅,2010年底年青一代的樂手們決定復興《音樂會》他們把村子裡對古樂愛好的人們聚集到一起,又一次恢復了南頭村音樂會。會員們個個努力學習,現任的村街領導班子鼎力支持,提供資金和排練場地。他們在1987年學習的基礎上繼續傳承研究,演奏技藝不斷提高,了卻了老師傅們的多年夙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