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方言(北方方言)

官話方言

北方方言一般指本詞條

官話方言是以北京話為基礎定義的北方部分語言統稱,即廣義的北方話晉語等除外)。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官話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響。以洛陽為中心的北方話通行地區一直是中國政治的心臟地帶,因而有“官話”之稱。現在全國推行的國語,就是在"北京官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官話方言內部一致性較強,它的分布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73%。

基本介紹

通行地域,歷史淵源,內部分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語言特徵,語音方面,辭彙方面,語法方面,

通行地域

官話方言通行於長江以北各省漢族地區(除山西);長江下游鎮江(除丹陽丹徒)、南京北部及皖南部分沿江地帶;湖北省除東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區;廣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區;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少數民族區域以外的全部漢族地區。此外,在非官話方言區中。還有少數由於歷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話方言島。如海南島崖縣、儋縣的“軍話”,福建南平城關的“土官話”,長樂洋嶼的“京都話”等。使用人口 7億以上。

歷史淵源

漢族的先民開始時人數很少,使用的漢語也比較單純。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居民逐漸向四周擴展,或者集體向遠方遷移,或者跟異族人發生接觸,漢語就逐漸地發生分化,產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漢語方言分布區域遼闊,使用人口在9億以上。

內部分區

東北官話

東北官話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吉林絕大部、遼寧部分地區、內蒙古東部和河北東北部。東北官話具體可分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為幾小片。主要特徵是古入聲派入平、上、去。

北京官話

北京官話又稱華北官話,主要分布於北京、河北北部和內蒙古中部,可分為京師、懷承、朝峰、石克四片。使用人口約1500萬。三聲四調,古入聲派入平、上、去聲。

冀魯官話

冀魯官話主要分布於河北大部、天津、山東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北京市平谷區,山西廣靈縣,內蒙古寧城縣,使用人口約9000餘萬。冀魯官話是除東北官話外,與北京官話最為接近的官話。主要特徵是三聲四調,古入聲派入平、去聲。

膠遼官話

膠遼官話主要分布於山東省的膠東半島、遼寧省的遼東半島和鴨綠江下游地帶及江蘇省的贛榆縣。歷史上在一些地區如黑龍江省還存在過膠遼官話的方言島,但漸漸都消失在周圍方言的“汪洋大海”之中了。膠遼官話內分登連片、青州片(青萊片)和蓋桓片(營通片)。主要特徵是三聲三調或四調,古入聲派入平、上、去聲。

中原官話

中原官話的分布以河南、陝西關中、山東南部為中心,覆及山東、河北、河南、山西、安徽、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根據1987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一共分為鄭開、洛襄、兗菏、漯項、商阜、關中、南魯、秦隴、隴中、南疆等十片。代表方言為河南方言。中原官話的古入聲清音聲母和次濁聲母字今讀陰平,古全濁聲母字今讀陽平是中原官話區的主要特點。中原官話和冀魯官話、膠遼官話的主要區別是古入聲次濁聲母字今讀陰平。

蘭銀官話

蘭銀官話主要分布於甘肅(蘭州及周邊、河西走廊)、寧夏(中北部)、新疆(北疆)。分為四片:金城(蘭州古稱)片、銀吳片、河西片、新疆北疆片。蘭銀官話分布區人口密度小,使用人數在八個官話中屬於較少的。在蘭銀官話中古入聲清音和次濁聲母字今讀去聲。

江淮官話

江淮官話分布於今江蘇和安徽的大部、湖北局部、江西部分地區等地,江淮官話使用人口大約為7000萬,其中主要分布於安徽省除蚌埠的長江以北地區、鎮江以西九江以東的長江南岸沿江一帶。[5]江淮官話自東向西分為通泰片、洪巢片黃孝片

西南官話

西南官話是流行於中國西南部四川、重慶、貴州、雲南、湖北,以及鄰近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湖南省西部、陝西省南部、緬甸果敢的主要語言,在寮國、越南等地也有部分華人使用。西南官話在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具有官方地位,是僅有的3個具有官方地位的漢語分支之一。西南官話的主要特徵是古入聲不分化,整體保留或整體混入它調(陽平、陰平或去聲)。《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將西南官話分為十二片,其通常也可按照地域分為四川話重慶話、貴州話、雲南話、桂柳話、湖北話等。

語言特徵

語音方面

塞音塞擦音聲母大都有清聲送氣與清聲不送氣之分,而沒有清聲與濁聲的對立,反映出清聲母多而濁聲母少的特點。古全濁聲母字在現代官話方言各支系中幾乎都念為清聲母字,很少例外。一般古全濁平聲念送氣清聲母,古全濁仄聲念不送氣清聲母。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湘西一些西南官話保留了全濁音。
官話方言官話方言
韻母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輔音韻尾比較少。
③聲調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調類的數目比較少。除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岷江小片、華北官話中河南黃河以北地區、西北官話中山西南端、陝西的陝北及內蒙古西部部分地區有入聲調外,其餘各地官話大都沒有入聲調。整個官話方言區的聲調以4~5個為最多,尤以4個聲調最普遍,少於4個或多於 5個的都比較少。古四聲中,平、上、去三聲在各地官話中的分化、發展情況大體相似,即:古平聲清聲母字各官話大都念為陰平,如包、周、基、夫、甘、尊、當、江、光等;古平聲濁聲母字各地官話大都念為陽平,如爬、徒、鋤、奇、條、林、沉、群、同、紅等;古上聲清聲母和次濁聲母字各地官話大都念為上聲,如補、早、膽、粉、黨、井、榜、選、暖、染、老等;古上聲全濁聲母字和古去聲字,各地官話多念去聲,如古上聲全濁聲母字部、父、道、憤、盪和古去聲字過、怕、步、帶、共、耀等。古入聲字在官話方言中的念法比較複雜,除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岷江小片及西北官話中山西、陝西部分地區、華北官話中黃河以北河南省部分地區保留入聲自成調類外,其餘入聲調消失的各地官話,古入聲字的歸屬各不相同。大致說來,華北官話跟北京話一樣,入聲消失後入聲調的字分派平、上、去各聲,即所謂"入派三聲":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次濁聲母入聲字歸去聲,清聲母入聲字分派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各調中去;少數地方(如濟南、大連)與北京略有不同:古入聲清聲母字或全歸 陰平(如濟南),或全歸上聲(如大連)。西北官話沒有入聲的地方古入聲調字的分派有兩種情況:或是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其餘歸陰平,如西安;或是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其餘歸去聲,如蘭州。西南官話(除灌赤片和其他部分方言點外)古入聲字的分派最為劃一:只要是古入聲字,不論聲母是什麼,一律念陽平調,幾乎沒有例外。

辭彙方面

官話方言的辭彙和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國語的辭彙大同小異。官話方言中通行範圍比較廣的語詞,大都已進入共同語,作為基本辭彙,沒能為共同語吸收的官話方言詞,大都只流行於某一個官話方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話在辭彙上的差異,比官話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間的差異小。但官話方言通行範圍如此遼闊,有的地方也有與眾不同的方言詞語。例如北京土話"二乎"意為"猶疑","咋呼"意為"囂張","沖道"意為"敢做敢說";天津話"廣"意為"打","老公"意為"烏鴉","罷了"意為"了不起";西安話"瞎了"意為"浪費"、"糟踏";山東聊城話"毀"意為"打";河南洛陽話"連連兒"意為"趕快"。新鄉話用"亂"表示"住",用"紅"表示"賣力氣";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說成"擺龍門陣",武漢、重慶等地"倒霉"說成"背時","可憐"說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格。"太陽"一詞在官話方言區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北京、保定稱"老爺兒"(北京也稱"太陽"),瀋陽、西安稱"日頭",太原、呼和浩特稱"陽婆",合肥稱"熱頭",成都、武漢、昆明稱"太陽";光是河北一省,對"太陽"的稱呼就有"老爺兒、爺爺兒、爺爺、日頭、日頭爺、日頭影兒、陽婆兒、陽婆、前天爺、佛爺兒"等等,可見辭彙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話方言內部,仍然不容忽視。官話方言的辭彙跟其他方言比較,還顯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雙音節詞特別占優勢。雙音節詞在漢語中是整個辭彙里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話方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許多在官話方言中加"子"而成為雙音節詞的,在其他方言中往往是沒有"子"的單音節詞,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吳方言、閩方言),或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粵方言);"穀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吳、湘、贛、客家、粵等方言),或叫"粟"(閩方言);"相片"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都叫"相片"或"相片兒",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贛方言仍用雙音節"相片"外,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都是單音節詞,或叫"照"(吳方言蘇州話),或叫"相"(粵方言、閩方言)。
②古代語詞保留得比較少。儘管每個漢語方言都繼承了不少古代漢語的語詞,但是相對而言,官話方言區各地方言保留古語詞的現象比較少。例如"眼睛"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都說"眼睛",而閩方言至今仍叫"目",粵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漢語對這一人體器官的名稱;又如"站立"一詞,除官話方言區及湘方言外,吳方言叫"立",閩、粵、客家、贛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漢語的說法;此外,還有一批極常見的生活用詞,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說法,而官話方言則採用了跟現代漢語國語一致的說法。如"看"是官話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粵方言、閩方言(部分地區)卻用古代的語詞"睇"。
③外來借詞比較少。和南方諸方言比較,官話方言中外來的借詞比較少。南方閩、粵等地向來為出海門戶,與外國接觸多,方言中較易借入外語語詞,如閩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西亞 -馬來語詞,粵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語語詞。有時候同一個事物,官話方言與南方各方言卻採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顯示出"舶來"詞與"土產"詞的差別。例如"水泥"一詞,粵方言區有人叫"士敏土",吳方言叫"水門汀",都是英語cement的譯音;閩方言叫"番家灰"、"紅毛灰"之類,也顯示出外來的色彩,而官話方言大多數和共同語一樣用"水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則是地道的漢語語詞。又如照相用的"膠捲",官話方言各地都叫"膠捲",而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卻都採用英語film的譯音詞"菲林"。
④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比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較,官話方言的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更加概括,分工不那么細。例如常見的語氣詞"呢、嗎、啊"之類,官話方言跟共同語是一致的,而南方吳、粵等方言的語氣詞則豐富得多。

語法方面

語法方面 比較突出的特點是:
①構詞方面,修飾性的詞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話偶有"雞公"、"雞母"一類說法外,各地官話大都是"公雞"、"母雞"、"客人"、"拖鞋"等說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飾性的詞素加在後面。如"雞公"、 "人客"、"鞋拖"(閩方言)之類。
②運用語音內部屈折變化表現語法意義的現象比較少。除個別地方外,官話方言很少有語法學上所謂"構形法",即"狹義形態"的東西,粵方言、閩方言用變音的方式來表現某種語法意義的現象在官話方言中很少見。
③結構助詞"的、地、得"的運用。官話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結構助詞"的、地、得",用途各不相同。這幾個結構助詞以北方官話用得最普遍,已進入共同語的語法體系中。在官話以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卻很少見,就是有類似的結構助詞,也不象官話方言那樣"的、地、得"分工明確,用法不混。
④重疊式的運用範圍相當廣。官話方言的重疊式內容相當豐富,使用範圍相當廣泛。例如親屬稱呼,南方閩、粵、客家、吳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疊式,多用單音節詞素前加"阿"來稱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類。而在官話方言中,則普遍用重疊音節的方式來稱呼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類。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詞,在南方各方言中是不能重疊的,在官話方言中卻以重疊的形式出現,如"星星"一詞。在西南官話、西北官話中,重疊表示附加的小義。如成都話"盤盤"意為"盤兒","眼眼"意為"眼兒"。"豆豆"意為"豆兒",西安話"帽帽"意為"帽兒"。西北官話有的地方量詞和指示詞也可以重疊,如西安話度量詞重疊表示計量方式:"這米不賣升升"(不按升賣);指示詞重疊表示所指的具體位置:"你的站在這這等著"(你們站在這兒等著),這些重疊的用法在南方各大方言中都是沒有的。
官話方言官話方言
⑤量詞的使用比較概括。官話方言中最常用的量詞"個"用途很廣,可以用在許多事物上面,虛的實的,都能和" 個 "配搭。稱人一般在官話方言中用"個"和"位"(尊稱),而在其他各大方言中,卻用各種不同的量詞,並往往在量詞的選用中體現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修辭風格。例如粵方言,既有"這位先生"、"那個 同學"等合乎規範的叫法,而在某些場合, "呢條老坑"(這個老頭兒)等指人量詞的獨特用法。
⑥官話方言中一個句子裡可出現兩個"了"字,前者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後者作為句末的語氣詞。如:"他吃了飯了",這種用法在南方各方言中比較少見。
⑦表示被動的介詞比較多。在被動句里,表被動的詞在官話方言中除了用"被"以外,還可以用"給"(他給人罵了)、"受"(小張受人欺負)、"讓"(老鼠讓貓逮住了)、"叫(教)"(我今天叫雨淋了一場)等。
⑧官話方言疑問句有兩類不同的格式。一類是北方官話用的,跟共同語一樣,有"是什麼?""好嗎?""是不是?"等句式;另一類是西北官話、西南官話(雲南、貴州)及江淮官話用的,跟共同語不一樣,有"ke(果)是?(或'可是'?)""ke(果)好?""是不?"等句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