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

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

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將建在原北川中學校址,設愛心紀念林地,參觀者可植樹寄哀思,4座守望塔將設在中心祭奠園和北川墓園四周。

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國家旅遊局等單位公布了《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入選中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
  • 屬性:博物館
  • 前身北川中學
  • 占地面積:50萬平方米
簡介,建築布局,北川遺址保護區,保護與恢復,場館特色,

簡介

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主要包括地震博物館及組合服務區、北川縣城遺址保護區,與唐家山堰塞湖(次生災害展示與自然恢復區)三大重要組成部分。這個以“永恆北川”為主題的《方案設計》將縣城和任家坪都納入保護的核心區,其中縣城整體作為遺址區,博物館設在任家坪。
50萬平方米博物館體會地震威力
選址任家坪的地震博物館及綜合服務區,位於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的入口位置,設計主題為“永恆的記憶”,包含地震破壞威力、抗震救災事跡、人類無私大愛以及各種地震知識的記憶,規劃控制區域總占地面積為50萬平方米。
地震博物館建築主體將以對災難、事跡、大愛和知識的記憶為核心內容,全方位展示災害在自然、人文和科學等方面與人類文明的關係。以地景結合遺蹟保護的設計手法,對整體進行規劃設計,並以此為線索對參觀線路進行組織。以實物、模型、多媒體等互動展示方式,使參觀者切身體會到地震的威力和影響,並獲取相關知識。
50萬平方米規劃區域中,包括地震博物館建設用地範圍16萬平方米,老建築保護範圍6.6萬平方米,曲山鎮中心建設用地範圍7萬平方米,土石流及斷裂帶等高風險地質災害控制範圍2萬平方米,綠化保護範圍15.4萬平方米,以及道路用地3萬平方米。

建築布局

教學樓廢墟上蓋頂棚保護
地震博物館主體位於原北川中學校址,主體建築由3個標高層組成,除了可以對北川中學遺址更好地利用和保護,也使博物館更具紀念功能。主體由室內展區、遺址展示與利用區、科研教學區和愛心紀念林區組成。
地震博物館3個標高層分別為:地面層——“地震知識普及教育”;二層——“5·12地震災難記憶”;屋頂層——“5·12地震紀念”。室內展區分為曾經的家園、無情的災難、感人的事跡、大愛的力量、生存的智慧5個篇章。遺址展示與利用區則在原北川中學教學樓廢墟上部覆蓋大跨度鋼結構頂棚進行保護與展示,是室內空間的延伸。愛心紀念林區利用原北川中學操場設愛心紀念林地,讓參觀者通過樹木種植來寄託哀思和緬懷,並奉獻愛心。
地震博物館南側為綜合服務區,再往南即為曲山鎮中心區,包括曲山鎮政府辦公所在地、居住區、國小、醫療救護中心等。事實上,地震遺址博物館尚未動工,孩子們走進新校園的行動已經開始。曲山鎮黨委副書記緱軍透露,任家坪國小的孩子們如今已經暫時遷往擂鼓鎮就讀,新的任家坪國小已經開建。2009年9月1日開學時,任家坪國小的新校園裡,將充滿孩子們的歡笑。

北川遺址保護區

綠色方舟詮釋永恒生命
北川縣城遺址保護區在整個遺址博物館項目中處於核心地位,“永恆的家園”將是這一區域的主題。分家園的主人——活著和逝去的北川人,家園的環境——城廓依稀的生活場景,家園的歷史——持續傳承的人文精神,家園的未來——生機爛漫的綠色環境等分主題,讓人感悟之中,相信北川未來依然美麗。
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設計效果圖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設計效果圖
除了自然修復,縣城遺址區會有人工呵護下的自然介入,綠色方舟將是主要的自然介入方式,以綠色承載追憶、感悟、遐想,用生命紀念生命,詮釋生命的美好與永恆。
該保護區位於北川縣新、老縣城,分為老城遺址保護區、中心祭奠園、新城遺址保護區、龍尾山自然保護區、縣城北部綜合服務區五大區域,保護區規劃範圍約74.27公頃。
結合各區域的受災破壞特徵和主要事件、主要場景的分布,震後避險以及賑災中的重要事件,《方案設計》中設定了各分主題展區,以實現“入口憑弔”、“生活回憶”、“濱河冥想”、“人文追思”、“市民緬懷”、“救災紀實”的展示主題。

保護與恢復

適量地恢復原有城市遺址
祭奠與參觀相結合是縣城遺址保護區最主要的功能,修建遺址保護區時,原真保護與恢復將同步進行。
設計採用原真地保護北川縣城災難的現狀,以示對逝者和昔日家園的尊重,喚起對家園的記憶;同時,適量地恢復原有城市的遺址和地域性標記,再度幫助喚起對家園的記憶。依據地震對老縣城遺址區的不同破壞狀況,《方案設計》將遺址展示區分為以下幾類景觀區:山體滑坡破壞景觀區、土石流景觀遺址區、建築倒塌廢墟景觀區、街道損壞展示景觀區、重大傷亡遺址紀念景觀區、老縣城遺址景觀區、濱河景觀區等,向遊人們展示地震事件形成的不同景觀場景。

場館特色

四座守望塔寓意生生不息
縣城遺址保護區,是安息著無數生命的昔日家園,祭奠與展示,是縣城遺址保護區最主要的功能。結合遺址地現狀和展示主題,根據事件發生地、地質與工程破壞類型以及人文方面的內容確定實景與虛擬的展示方式,前者強調現場感,後者更多介入設計手段,以圖片、文字、影像、雕塑、裝置、模型、互動媒體及場景等方式展示主題,主題展示方式與祭奠場所相結合。
規劃的博物館規劃的綠色方舟
北川縣城遺址保護區內,祭奠方式與場所分別由公眾祭奠場、分區主題紀念區、主要事件或場景祭奠點和守望塔4種類型組成。公眾祭奠場所包括中心祭奠園和北川墓園,中心祭奠園位於老城區與新城區的交界區,北川墓園位於新城對岸龍尾山腳下。分區主題紀念區分別位於每個主題展示區的展館內,每個分區內結合展示主題設定主要事件或場景祭奠點。4座守望塔分別設定在南側主入口、北側主入口、中心祭奠園和北川墓園。
中心墓園主要由大小不同的綠色方舟(種植樹木而成)圍合祭奠廣場而成,綠色的方舟隱喻著生命的重生,方舟的大小及方向代表著遇難的人數和遇難者的方位。守望塔源自於羌族傳統的雕樓,不僅是一個寄託哀思、守望生命的載體,也是為了生者祈福的希望之塔,塔塔相望,寓意生生不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