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5·12汶川大地震口述歷史

銘記——5·12汶川大地震口述歷史

內容摘要

《銘記》一書由中央電視台新聞專題部編寫,在精選央視大型專題同名節目的基礎上成書。它保留了最初的現場感,由一個個災難親歷者的個性化講述構成,是個體經驗組合而成的集體記憶,是豐富細節勾勒而成的事件全景,是闖過生死關的親歷者未經雕琢的記憶和史料。通過有質感的文字和500幅珍貴的第一手圖片,《銘記》真實呈現了地震襲來時震中人民的生存狀態和心路歷程,展現了生命的頑強和人性的光輝,謳歌了中華民族自強不屈的民族精神,是一部具有真實性、可讀性和人文關懷的力作,已被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口述史協會、四川地震遺址博物館等機構收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銘記——5·12汶川大地震口述歷史
  • 編寫者:中央電視台新聞專題部
  • 特點:真實性、可讀性和人文關懷
  • 意義:謳歌中華民族自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信息

ISBN:978-7-80250-261-1出版社:中國言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版次:第1版
作者:梁曉濤

內容簡介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都和我有關,從今天起,做一個有記憶的人。面對災難,我們真實記錄,咀嚼苦難,更審視靈魂,拒絕遺忘,不湎悲情,不用生命塗抹口號,銘記,再銘記,記憶之重,精神之華。
《銘記》書寫了一部中華民族厚重的心靈記憶,而當面對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災難,當面對國家媒體肩負的社會責任。當面對中國電視史上不可預測的戰役時,我們努力交出了一份答卷。<br />序二《銘記》是一個答案
關海鷹
已經播出120期了,但我審看每一期節目時,心底依然會湧起波瀾,經常會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
關於一年前的那一場災難,我們失去了什麼?我們得到了什麼?《銘記》是一個答案。
是的,那是一場注定會永存於人類記憶中的災難,親人逝去,家園破碎,瘡痍滿目。但它更是立於廢墟之上的一座民族奮發的不倒豐碑——生命至上,八方馳援。大愛無疆……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都應該被我們永遠銘記。當時我們決意製作這個節目,並且取“銘記”為名,初衷便是如此。
5月12日當汶川大地震發生的那一刻。我正在彩電中心18層審看節目,突然明顯地感到大樓在搖擺,本能地感到可能是地震了。隨即我安排《焦點訪談》和《東方時空》製片人密切關注此事;地震發生後的第2分鐘,新聞專題部啟動應急回響;當日下午,便有7路記者奔赴前方:當日,新聞專題部便全面進入應急狀態;當晚,《焦點訪談》便播出了《四川汶川發生地震》第1期專題節目;當晚,《新聞1+1》、《新聞會客廳》和《東方時空》在新聞頻道推出了抗震救災的特別節目。翌日,新聞專題部又組成了抗震救災報導編委會,集結全部的力量,統籌安排工作,統一調度記者,並由《新聞會客廳》作為編委會的執行機構。新聞中心安排新聞專題部負責新聞頻道晚上8點至凌晨1點半時段的直播節目,《東方時空》和《新聞1+1》輪流具體操盤。在整個地震報導期間,新聞專題部共有100多人次深入災區腹地,從前方為全天各個時段節目發回大量的報導。最多的時候有47人同時奮戰在一線,有5位製片人、7位主持人一線採訪。其中1名記者在前方堅持了51天。
大批記者派出了,播出平台搭建了,海量信息回傳了……新聞中心全體同仁的拼搏,使新聞頻道迅捷站在了輿論和報導的制高點上。
在這樣慘痛的人類災難面前,我們的國家經受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倫理、外交等全方位的考驗和挑戰,我們的民族在患難中展示了強大的彌足珍貴的生存品格和道德形象。記錄這段歷史,新聞人責無旁貸;凝聚民族信心,弘揚抗震精神,更是國家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置身於這樣一個重大的事件與氛圍之中,我們不知疲倦、夜以繼日地工作著,為抗震救災盡我們之所能。
新聞頻道從一開始就呈現了大量的信息,幾天后,深度的專題也逐步推出。地震發生後我們就開始籌劃全景展現抗震救災進程的6集大片《震撼》,以伴隨方式同步勾勒這一重大事件。一個個動人心魄的瞬間,一個個催入淚下的故事,一個個難以忘卻的人物,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衝擊和震撼著我們。這些瞬間、故事以及其中的人,值得我們去記錄、記憶和珍藏,並且藉此把感動留存和傳遞下去。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瞬間,也是一段難忘的歷史!經過幾天思考,一個想法漸漸清晰:尋找具有標本價值的故事和親歷者,以口述歷史的節目形態和方式。更加充分地開掘這一重大事件的新聞素材。更加深入地發掘那些沒有展開甚至是不為人知的大量的人物、故事和細節,還原當時驚心動魄的場景,升華堅強的抗震救災精神,為我們的民族、社會,以及為活著的或者逝去的人們,奉獻一部由標本個體構成的呈現抗震救災全局的相對完整的電視史料。用這樣的方式,留存一段可供珍藏的心靈記憶,表達國人對於民族精神和人性光輝的尊重,應該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歷史與人文價值。我想,做一個這樣富於社會意義的節目,也應該是新聞人,特別是如我們這樣專門從事新聞專題節目和深度報導評論的人的本分。
5月25日上午10點新聞專題部的編委會上,製作《“5·12”汶川大地震口述史》的構想正式提出。這個構想得到了新聞中心的高度認同和大力支持。《新聞會客廳》是新聞專題部抗震救災報導編委會的執行機構,其本身又以人物訪談見長,節目的籌劃採制工作就光榮地落到了我們的肩上。
《銘記》是2008年6月11日的中午11:42開播的,首期節目是《母女的生死抉擇》。那天,大地震過去了剛一個月,餘震還在不斷發生。這種對抗震救災報導進行創新的節目樣態,豐富了新聞頻道的品類。《銘記》有一個副標題:“5·12”汶川大地震口述史。在中國的電視螢幕上,它並不是第一個口述史品類或形態的節目。但它依然有著強烈的首創性。它的意義在於,它是第一個以口述史方式大規模全過程同步紀錄同一歷史事件的節目。換句話說,《銘記》以其與重大事件的同步從而區別於以往以搶救性發掘為特徵的同類節目。
應該說,《銘記》的採制是在時間緊迫、人力緊張的情況下上馬和進行的。台領導和新聞中心

圖書目錄

序一當電視遭遇災難(羅明)
序二《銘記》是一個答案(關海鷹)
映秀國小的師生
北川中學初二(2)班
廢墟中的149小時
母女的生死抉擇
羅漢寺的108個嬰兒
北川縣長的第一時刻
北川·他們
警與囚
臥龍搶險
電波背後
民營企業家的選擇
專業志願者陳岩
九洲體育館
日本救援隊中國的119小時
空降兵15勇士·向死而生
挺進汶川
解放軍抗震救災如何部署
父親
最後的哺乳
帶你回家
最後的送別
生命的歸宿
那晚的月光
你會回來
他們的婚事
新婚
生育的抉擇
震中的演出
川B91557
檔案館裡的稚影
我的女兒李月
北川成鳳飯店
景家山紀事
新春·東河口
釋比老王的新年
中學·心靈重建之路
千里之外的複課
擂鼓鎮·十月
董玉飛的最後時光
唐家山驚心29天
防線
109隧道·11天19小時
保障災區民眾生活無憂
壹基金·一家人
再造北川
央視專題節目《銘記》圖文檔案
跋盡責的選擇(梁曉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